14條治病養生經絡+260幅精美插圖詳解
打通人體奇經八脈
濡養氣血經絡法門
●打通經脈
十二正經、任督二脈,全面圖解,有效疏通
●輕鬆治病
治癒常見病症=經絡按摩+食療方劑
◎內附14條經絡循行圖
打通經絡氣血旺,疏通妙法任你選
病症概述+動態經絡+8種疏通法+食療調補+對症方劑
14條經絡+108個穴位+常見病症+疏通方法=人體健康
●專業 根據每條經絡特點,提供不同疏通方法
●動態 14條經絡動態呈現:在體內的循行規律
●貼心 提供有效食療配方,疏通14條經絡
●取穴 每穴位1個取穴技巧,看圖找穴輕鬆準確
疏通經絡 特效關鍵穴
疏通手太陰肺經的關鍵─少商穴
疏通方法
按摩:一手大拇指彎曲,以指甲尖垂直掐按。每次左右手各1~3分鐘。
艾灸:艾條溫和灸,灸15~20分鐘。每日1次。
氣功:每天持續練習「八段錦」。
疏通手陽明大腸經的關鍵─曲池穴
疏通方法
按摩:用一手輕握另一手肘下,彎曲大拇指,以指腹垂直掐按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掐按1~3分鐘。
刮痧:面刮法、平面按揉法輕刮30次。
瑜伽:每天持續練習「拜月式」。
疏通足陽明胃經的關鍵─足三里穴
疏通方法
按摩:以中指指腹垂直施力按壓,每日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1~3分鐘。
拔罐:選擇適宜體位,用「閃火法」將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罐15分鐘。
瑜伽:每天持續練習「弓式」。
疏通手少陰心經的關鍵─少府穴
疏通方法
按摩:以一手4指輕握另一手手背,彎曲大拇指,以指尖按壓穴位。每日早晚,左右各揉(或掐)按3~5分鐘。
艾灸:艾條溫和灸,灸10~20分鐘。每日1次。
瑜伽:每天持續練習「兔式」。
本書特色
經絡聯繫人體中的臟器,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出現問題,人體就會生病。
本書詳細介紹人體14條經絡,針對每條經絡的特點,說明相應的疏通方法,包括按摩、拍打、拔罐、艾灸、刮痧、瑜伽、氣功、食療。採用圖解形式,清楚展示每條經絡、每個穴位,還提供相應的取穴技巧,方便您疏通經絡。
「打通14經脈&特效穴位圖」彩頁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督脈&任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疏通經絡,治病養生自己來
經絡不通,百病全生
經絡的組成包括經脈和絡脈,「經」代表主幹,「絡」代表分支。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及十五絡脈等組成。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負責溝通內外,使氣血流通運行。奇經八脈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們統率、聯絡其他經絡,並調節經絡中的氣血盛衰。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就是十二經別,它們溝通臟腑,加強了表裡經的聯繫。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以及任、督二脈在四肢以及軀幹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具有滲灌氣血和溝通表裡的作用。此外,受經絡支配,經絡外部筋肉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
◎經絡聯繫臟腑
人體中的經絡系統是一個縱橫交錯、溝通內外、聯繫上下的整體,它溝通了人體中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臟腑與五官之間的聯繫,從而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除此之外,人體中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之所以能保持一種相對平衡,完成正常生理活動,也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
◎經絡主導體內氣血運行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作用是濡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使人體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只有透過經絡系統才能被輸送到全身,從而將營養物質提供給全身各臟腑組織,使各組織得到濡養。
◎經絡可抵禦外邪
由於經絡系統的作用是運行氣血,故可以使營衛之氣密布全身,尤其是隨著散布於全身的絡脈運行。衛氣是一種具有保衛身體功能的物質,它能夠抵禦外邪的入侵。外邪侵犯人體往往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所以當外邪侵犯身體時,衛氣就會首當其衝地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身體的作用。
所以,如果經脈不通,氣血不能順暢地流通,各種營養物質輸送不到五臟六腑,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下降,外邪侵襲就會導致相應臟腑發生病變,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產生。
◎十四條經絡不通的常見症狀
經絡 常見症狀
手太陰肺經 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氣短、胸悶、皮膚面色枯黃;怕風、易出汗、咽乾咳嗽
手陽明大腸經 青筋、斑點多、腸胃功能減弱;五十肩、慢性咽喉炎;牙痛、頭痛、口乾、皮膚過敏
足陽明胃經 咽喉痛、胃痛、怕熱、消化不良;倦怠、膝關節痠痛、便祕;口乾舌燥、身體消瘦
足太陰脾經 嘔吐胸悶、倦怠、虛胖;頭昏腦脹、濕重腳腫、便溏;關節痠脹、糖尿病;脘腹脹氣、吸收不良、口淡
手少陰心經 氣短、有壓力感、憂鬱易怒;心煩、心驚、心悸、心悶、心痛;口腔潰瘍、口乾、口臭
手太陽小腸經 腹瀉、手腳寒涼、五十肩;吸收不良、虛胖;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頭頂痛
足太陽膀胱經 惡風怕冷、脖子僵硬、腰背肌肉脹痛;腰膝痠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黃、攝護腺肥大
足少陰腎經 手足怕冷、口乾舌燥、腰膝痠痛、咽喉炎;月經不順、性慾減退;攝護腺肥大、足跟痛、尿頻、尿少、尿黃
手厥陰心包經 心煩、健忘、胸翳悶、口乾;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神經衰弱
手少陽三焦經 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易過敏;肌肉關節痠痛無力、食慾不振
足少陽膽經 情緒低落、便溏、便祕、皮膚萎黃;口乾口苦、偏頭痛、驚悸;痰濕、結節、腹內積塊;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
足厥陰肝經 暈眩、血壓不穩、易怒衝動;口乾口苦、情志抑鬱、胸脅脹痛;月經不順、乳房疾病、尿黃;皮膚萎黃、易倦乏力、攝護腺肥大
督脈 頸椎痛、腰痛、痔瘡、便祕;虛寒怕冷、手足冷、疲勞乏力;陰陽失調
任脈 怕熱汗多、陰陽失調、月經不順;陽萎、性冷感、消化不良、胸翳氣喘
打通經絡就能治病養生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暢通,全身的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運行,也才能確保臟腑相通、陰陽交互及內外相通,從而提供臟腑充足的營養物質,濡潤各個身體組織,以確保新陳代謝旺盛,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由此可知,古人早就已經明白經絡暢通的重要性了,而現在人們依然將暢通經絡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十二經脈與臟腑的關係
十二經脈也被稱為「正經」,是人體經絡系統的主體,它們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其主要特徵是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
十二經脈具有溝通身體內外,將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運輸至五臟六腑的作用,所以疏通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就可及時得到足夠的營養物質,從而保持身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奇經八脈調節氣血
奇經八脈即「奇經」,是人體中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及陽蹻脈。其中的任脈和督脈,因為有自己所屬的穴位,所以和十二經脈合稱為「十四經」。
奇經八脈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進一步加強溝通十二經脈的聯繫,達到統攝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說十二經脈是江河之水,那麼奇經八脈就是水庫湖泊。奇經八脈中以任脈和督脈最為重要,任脈主血,督脈主氣,都具有調節氣血流動的作用。所以,打通奇經八脈,體內的氣血就可暢通無阻,進而達到健體防病的目的。
經脈和身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只要維持經脈暢通,讓氣血流通不受阻礙,就能防止體內發生異變,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沿著十二經脈的運行走向,敲擊主要穴位,打通經脈,使氣血運行暢通。
◎十二經脈對應臟腑
經脈 主掌臟腑 對應人體系統
手太陰肺經 肺 呼吸系統、五官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 消化系統、五官、皮膚、消化及生殖系統
足陽明胃經 胃 消化系統、五官、咽喉、下肢
足太陰脾經 脾胃 消化、泌尿系統、慢性疲勞、運動障礙
手少陰心經 心 心血管系統、頸肩神經、心悸、憂鬱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 耳部、頸肩、顏面、咽喉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 泌尿、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統
足少陰腎經 腎 內分泌、泌尿、生殖及呼吸系統、足部
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 心血管、消化、神經系統、胸部、手臂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 眼、耳、喉、面部、肩關節、頭部
足少陽膽經 膽 肝膽、頭部及眼、耳、喉部
足厥陰肝經 肝 肝膽、足部、下肢及泌尿生殖系統
◎十二經脈對應臟腑
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肺經
第二章 快速打通經絡的8種方法
按摩 通經活絡效果好
按摩是一種自然的物理療法,它是根據人體的病情,利用按摩者的雙手在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及痛點上,使用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現代生活水準的提高,對無損傷、無副作用的自然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按摩療法因此受到現代人的高度重視。
◎按摩行氣活血強身體
人體臟腑運作以氣血為能源,氣血若不通,人體臟腑得不到足夠的濡養,就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人就會生病。中醫認為,按摩可以行氣活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這是因為按摩能擴張局部組織的微血管,促進紅、白血球增生,增強局部的營養供應,加強組織修復,進而增強人體抵抗力。
◎按摩有多種功效
按摩不僅能暢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還能調節身體的平衡和神經功能,促進炎症的消退和排去水腫,整骨理筋,解痙止痛,潤滑關節,鬆解黏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而且,按摩療法簡便易學,不受場地的限制,無須特殊的工具設備,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經濟實惠。運用得當的話,更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這種方式治病強身。
◎按摩的注意事項
在按摩操作過程中,為了提高按摩效果,防止出現不良反應,按摩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按摩前要充分了解病情症狀,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先輕後重、由淺入深、輕重適度,嚴禁使用蠻力,以免擦傷皮膚或損傷筋骨。力道以患者感覺輕微痠痛,但完全可以承受為宜。
其次,按摩時精神、身體都要放鬆,自然呼吸。另外,做腰部和下腹部的按摩時,應先排空大小便。過飢、過飽、情緒激動以及醉酒後均不宜按摩,一般在餐後兩小時按摩較為妥當。沐浴後休息一小時再按摩,才能發揮放鬆、保健的功效。
最後,按摩過程中如果因為用力過猛或動作不當,引起頭暈、心慌、噁心、面色蒼白甚至出冷汗、虛脫等不良症狀時,應掐人中穴或十宣穴、點內關穴等進行急救,或者讓患者飲熱茶、糖水來緩解不適。
◎按摩的適用症和禁忌症
適用症 禁忌症
閉合性的關節及軟組織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扭傷、膝關節副韌帶損傷、腕關節扭傷、指間關節挫傷等 皮膚病及皮膚破損:濕疹、癬、疱疹、膿腫、蜂窩性組織炎、潰瘍性皮膚病、燒燙傷等
肌肉、韌帶的慢性受傷:頸肌受傷、背肌受傷、腰肌受傷、跟腱炎、網球肘等 各種急性傳染病患者不能按摩,以免疾病擴散傳染和延誤治療
骨質增生性疾病: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跟骨骨刺等 感染性疾病: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感染、結核性關節炎等
周圍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痺 內外科危急重病:嚴重心臟病、肝病、肺病、急性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腹痛、各種惡性腫瘤
內科疾病:神經官能症、氣管炎、肺氣腫、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半身不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囊炎、腹脹、頭痛 各種腫瘤,包括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
五官疾病:近視、耳鳴、咽喉炎、鼻竇炎、眼瞼下垂 血液病或有出血傾向,如惡性貧血、紫斑症、體內有金屬固定物等按摩後易引起出血的病症
婦科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順、骨盆腔炎、經痛、閉經、乳腺炎、更年期症候群等 體質虛弱、久病、年老體弱者應慎用按摩,以免造成昏迷或休克
兒科疾病:夜尿症、小兒腦性麻痺、小兒麻痺後遺症、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等 極度疲勞、醉酒後神智不清、飢餓及飯後半小時以內也不宜做按摩
皮膚病:黃褐斑、痤瘡等 診斷原因不明的急性脊椎損傷,或伴有脊髓症
刮痧 疏散瘀積活氣血
刮痧是傳統保健方法之一,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具有簡便易學、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及療效顯著等特點,而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世人喜愛。
◎刮痧的治病原理
刮痧就是用手指或各種邊緣光滑的工具,蘸上具有治療作用的刮痧介質,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刮拭,使皮膚表面出現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即是所謂的「出痧」。如果用刮痧器具刮拭經絡穴位,就可以藉由良性刺激和經絡的傳導作用,使體內瘀積的氣血疏散,而能達到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和免疫力的作用。
「痧」一方面是指病邪的痧,這裡泛指由於邪氣侵入人體,孔竅閉塞、經脈阻塞、氣血凝滯及壅盛實熱而產生的各種頭暈頭痛、耳熱倦怠、胸口氣悶、四肢乏力、上吐下瀉等症狀。另一方面,「痧」也是病症的表現。這類疾病的表現,多是體表出現各種紅紫或紫黑的痧點或痧斑,大多是邪氣閉阻不能外達所致,觀察這些出痧情況能夠用來幫助診斷和治療疾病。
◎刮痧的工具和介質
廣泛地說,凡是邊緣圓鈍、質地堅硬,但不會對皮膚造成意外損傷的物品都可用來刮痧,如家庭中的湯匙、瓷碗邊或梳背等都是可就地取材的工具。但如果是長期使用或作為治療,還是建議採用正規的刮痧板。
刮痧板一般為長方形,邊緣較為光滑,四角為鈍圓。刮板的兩個長邊,一邊厚,一邊薄。薄的那一面常用於人體平坦部位,凹陷的厚面適合進行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適於在人體凹陷部位刮拭。根據刮痧板的材質不同,分為不同類別的刮痧板,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犀牛角或是牛角最好,玉、石次之,瓷片亦好,而塑料不宜。
刮痧的介質其實就是刮痧用的潤滑劑,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增加潤滑度,避免刮痧時刮傷皮膚;另一方面,刮痧潤滑劑也多少具有藥物治療作用,可以增強刮痧的功效。現在比較常用的刮痧介質有白酒、麻油、雞蛋清、刮痧活血劑、薄荷水及刮痧油等。
◎刮痧適用症與刮痧禁忌
刮痧療法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但是,刮痧也不是萬能的,有些病症不宜進行刮痧。
●刮痧適用症
內科病症
感冒發燒、頭痛、咳嗽、嘔吐、腹瀉、高溫中暑、急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後遺症、遺尿症、急慢性胃炎、腸炎、便祕、腹瀉、高血壓、暈眩、糖尿病、膽囊炎、肝炎、水腫、消化性潰瘍、腎炎、慢性肝炎、肺心病、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膽絞痛、胃腸痙攣和失眠、多夢、精神官能症等病症。
外科病症
急性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足跟痛、脈管炎、毛囊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落枕、慢性腰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骨質增生、股骨頭壞死、痔瘡、皮膚搔癢、蕁麻疹、痤瘡、濕疹等病症。
兒科病症
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生長發育遲緩、小兒感冒發燒、腹瀉、遺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
牙痛、鼻炎、鼻竇炎、咽喉腫痛、視力減退、弱視、青少年假性近視、急性結膜炎、耳聾、耳鳴等病症。
婦科病症
經痛、閉經、月經不順、乳腺增生、產後缺乳、白帶過多、骨盆腔炎、乳腺炎、人工流產。
保健
預防疾病、病後恢復、強身健體、減肥、美容等。
●刮痧禁忌
禁刮病症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嚴重貧血、皮膚嚴重過敏、破傷風、狂犬病、心腦血管病急性期、肝腎功能不全。
禁刮族群
久病年老、極度虛弱、極度消瘦、對刮痧極度恐懼或過敏、囟門未合的幼兒。
禁刮部位
皮膚破損潰瘍、瘡頭、未癒合的傷口、韌帶及肌腱急性損傷部位,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婦女乳頭、孕婦和經期婦女的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肝硬化腹水者的腹部、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前後二陰、肚臍。
禁刮情況
酒醉、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等。
飲食 配合幫助調養
不論是按摩、刮痧、拍打,還是拔罐、艾灸、氣功、瑜伽,都是由外而內疏通經絡的方法,而飲食療法是一種由內而外打通經絡的方法。飲食療法透過日常食物適量的選取和食用,能調養生理功能,保養體內臟腑,與外在療法相配合,發揮出更好的保健功效。
◎飲食對臟腑的調理作用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因此有「飲食者,人之命脈也」的說法。《黃帝內經》中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食物有種類繁多的顏色和味道,而且不同顏色和味道的食物有不同的功效。傳統中醫根據五行學說,把人體劃分為「五臟」,即心、肝、脾、肺及腎,同時根據顏色和味道把食物也劃分為五類,「五臟」與「五類」的結合,產生了「五色入五臟」和「五味入五臟」的理論。
食物的顏色多種多樣,這裡所說的「五色」主要指黃、赤、青、黑及白五種顏色,它們分別對應人體不同的臟腑,即黃色養脾、赤色養心、青色養肝、黑色養腎及白色養肺。
食物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及鹹,它們與臟腑之間的關係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五味食物雖各有作用,但食用過多或不當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如肝病忌辛,肺病忌苦,心病忌鹹,腎病忌甘,脾胃病忌酸。除了五色和五味,食物還有「四性」的說法,即寒、熱、溫及涼。飲食的性味不同,作用相應也有補虛、瀉實、溫寒及清熱的區別。若為陽熱體質,臟腑功能亢進者,宜食偏於寒涼的食物。而為陰寒體質、臟腑功能較弱者,則宜食偏於溫補的食物。
◎順時養生調節臟腑
順時養生就是利用四季的變化,配合食療養生,來調養身體、防治疾病,並使身體達到最好的狀態。
一年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對應中醫所說的陰陽變化。人體的臟腑活動應順應四時的變化,才能符合生命活動的規律。中醫講究「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也就是在不同的季節,補養不同的臟腑,進而達到調節生理功能的目的。
◎五味調理臟腑
食物的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也對應不同的臟腑,了解五味與五臟的關係,可以選擇正確的食物,進而達到調理臟腑的目的。
味道 作用 對應臟腑 常見食物
酸 收斂、固澀 肝 烏梅、檸檬、山楂
苦 瀉火、堅陰 心 苦瓜、百合、牛蒡
甘 和中、益氣、補養 脾 紅棗、甘蔗、胡蘿蔔
辛 發散、行氣、行血 肺 辣椒、韭菜、洋蔥
鹹 軟堅、散結 腎 烏賊、魚肉、海帶
第三章 人體的14條重要經絡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共20個穴位,首穴商陽,末穴迎香,5個穴位在頸、面部,其他15個則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橈側。
◎經脈循行路線
從食指末端商陽穴起,沿著手臂外側向上臂、肩膀運行,在肩峰分為兩路,一路從體表向頭、鎖骨上窩,再到臉部、鼻子旁邊的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交;另一路進入體內經過肺到達大腸。
◎聯繫臟腑
大腸、肺。
◎功效與主治
手陽明大腸經可以有效防治皮膚病,中醫講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的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會直接透過大腸排泄,肺功能一旦趨弱,體內毒素便會在大腸經淤積。所以臉上起痘、身上起濕疹等問題,就要調節大腸經。大腸經屬氣血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去除多餘的火氣。
疏通手陽明大腸經可以治療口乾、鼻塞、流鼻血、牙痛、頸腫、喉痺、面癢、面癱、眼珠發黃、肩前、臂及食指痛,以及經脈所到之處熱腫、寒冷、發寒顫抖、腸絞痛、腸鳴及腹瀉。
◎疏通方法
按摩、拍打、刮痧、氣功、拔罐、艾灸及瑜伽,都可以刺激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達到打通經脈,加強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作用。
也可以練習瑜伽中的「勇士變化式」、「側三角扭轉式」或「拜月式」。透過練習可以放鬆手臂、肩、背,活絡手太陰肺經。
◎食療打通經脈
蜂蜜洋芋汁
材料:馬鈴薯100克,蜂蜜10克。
作法:馬鈴薯洗淨切塊,榨汁,加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每次飯前半小時飲用。
白菜百葉湯
材料:鮮白菜250克,牛百葉120克,生薑3片,麻油適量。
作法:
(1)將鮮白菜、生薑洗淨,牛百葉洗淨切絲。
(2)起油鍋放入生薑、牛百葉爆一下,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加入白菜小火煲1小時,再加魚露調味食用。
合谷穴—行氣活血之養生大穴
●主治
(1)合谷穴為全身反應最大刺激點,可以降低血壓、鎮靜神經、調整身體機能、疏通關節而利痺疏風,行氣血而通經清瘀。
(2)總治頭面各症,除對於牙齒、眼及喉科有良好功效外,對於止喘及療瘡也具有特殊療效。
(3)還可以治療反射性頭痛、耳鳴、耳聾,鼻炎、扁桃腺炎、視力模糊、呼吸困難、肩胛神經痛、痰阻塞、窒息,虛脫、失眠及神經衰弱等症。長期按壓此穴,可得到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部位
在手背拇指、食指伸張時,當第1,2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取穴技巧
手輕握空拳,彎曲拇指與食指,兩指指尖輕觸、立拳,以另手掌輕握拳外,以大拇指指腹、垂直下壓即是該穴。
●疏通方法
1 按摩:手掌輕握拳,以大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每次按壓左右手各1~3分鐘。
2 拍打:一手放鬆,仰掌,另一隻手拍打其穴位處。
3 氣功:每天持續練習「八段錦」。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上共有9個穴位,首穴極泉,末穴少衝,1個穴位在腋窩部,其他8個穴位則位於上肢掌側面的尺側。
◎經脈循行路線
從心臟出發,分為2支。一是體內路線,經過咽喉、眼下;一是體表路線,起於腋窩中間的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後邊,至肘中,沿前臂內側後邊,到手臂內側走到手小指內側的少衝穴。
◎聯繫臟腑
心、小腸、肺。
◎功效與主治
手少陰心經支脈從心系上夾於咽部,心經有熱則咽乾;陰液耗傷則渴而欲飲;心之經脈出於腋下,故脅痛;心經循臂內側入掌內後廉,心經有邪,經氣不利,故手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心脈痺阻則心痛;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則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擾,則神智失常。
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胸病、頭痛、暈眩、精神疾病、失眠及憂鬱等症。
◎疏通方法
手少陰心經以心臟為主,對人體至關重要,平時可藉由練習氣功調理身心,達到疏通經脈,加速血液循環的目的,使養分能送達全身,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還可以練習瑜伽中的「拜月式」、「弓式及」及「兔式」以提高頭部含氧量,緩解頭痛和偏頭痛。
此外,還可以藉由按摩、拍打、刮痧、氣功、拔罐及艾灸等方法刺激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以疏通經絡。
◎食療打通經脈
參片蓮子湯
蓮子、紅棗、人參片放入燉盅,加水至蓋滿材料,移入蒸籠,轉中火蒸煮1小時。隨後加入冰糖(冰糖水亦可)續蒸20分鐘,取出即可食用。
神門穴—安神寧心之養生大穴
●主治
(1)有安神、寧心及鎮靜之效能,主治心煩失眠、神經衰弱。
(2)神門穴是精氣神的入口,為治療心臟疾病的重要穴位。
(3)是心悸、心絞痛、多夢及健忘的特效穴。
(4)若有扁桃腺炎或腕關節等運動傷害病症,長期按壓此穴,會得到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部位
屬手少陰心經經脈的穴道,仰掌,腕橫紋的尺側端,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取穴技巧
正坐,伸手、仰掌,屈肘向上約45°,在無名指與小指掌側向外方,用另隻手四指握住手腕,彎曲大拇指,指甲尖所到的豌豆骨下、尺骨端凹陷處即是。
●疏通方法
1 按摩:彎曲大拇指,以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每日早晚,左右手各掐按3~5分鐘,先左後右。
2 拍打:用「掌拍法」拍打穴位30次。
3 氣功:每天持續練習「八段錦」。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共27個穴位,首穴湧泉,末穴俞府,10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內側,17個穴位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線的兩側。
◎經脈循行路線
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從足心的湧泉穴,經內踝後緣,向上沿小腿內側的至陰穴分為兩支,體表路線沿肚臍往上到鎖骨的俞府穴。體內路線從腹腔內,穿過腎上行肝和肌,進入肺,到達心臟,最後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聯繫臟腑
肝、肺、腎及膀胱。
◎功效與主治
本經運行不順就會出現下列病症;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的痰及唾液帶血,喘息氣急,坐下再站起來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清,心蕩有如飢餓感;腎氣虛更容易發生恐懼,心慌得好像被人追捕;還可發生骨部的氣血阻逆,有厥冷、麻木及痠痛等症。
本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及咽喉病症。如月經不順、子宮下垂、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祕、腹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疏通方法
善用按摩、拍打、拔罐、艾灸及刮痧等方法,刺激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能發揮養生保健的作用。例如沿足少陰腎經走向拍打,對遺精、月經不順及腰痛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練習瑜伽中的「手碰腳式」、「頭膝式」及「勇士變化式」,能夠鍛鍊大腿內側肌肉,其中「頭膝式」能夠提升肝臟、腎臟等內臟的功能。此外,經常練習氣功「八段錦」,有利於防病抗病、延緩衰老。
◎食療打通經脈
山藥栗子煲豬肚
材料:豬肚1個、山藥350克、栗子50克、薑、米酒、鹽。
作法:
(1)山藥洗淨、去皮,切小塊;栗子去皮。
(2)豬肚用鹽搓洗數遍後,洗淨切條,加入薑、米酒適量和水煲煮。
(3)煲至八分熟後,放入山藥、栗子煲熟,加鹽調味即可。
湧泉穴—益腎清熱之養生大穴
●主治
(1)本穴有益腎、清熱、開鬱之特效,因而被列入回陽九針之一。
(2)古籍《針灸銅人》記載「治腰痛、大便難」有特效。
(3)咽喉腫痛、頭痛、目眩、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風、高血壓、癲癇、女子不孕、月經不順、陰癢及子宮下垂等,常掐按此穴,都會有很好的保健調理功效。
●部位
屬足少陰腎經經脈之穴道,在足心、屈足時呈凹陷處,約足掌前1/3與後2/3交點處取之。
●取穴技巧
正坐,蹺一足於另一膝上,腳掌朝上,用另一手輕握,四指置於足背,彎曲大拇指按壓處即是。
●疏通方法
1 按摩:以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每日早晚,左右足心各推按1~3分鐘。
2 刮痧:用「推刮法」輕刮20次。
3 瑜伽:每天持續練習「手碰腳式」。
第四章 疏通經絡巧治小毛病
肥胖
肥胖是由於人體代謝失調而造成的脂肪組織過多。肥胖是健康的殺手,容易引發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類型 特徵 病因
痰飲肥胖 脂肪多,食慾旺盛,稍微活動便會感到疲累,容易便祕,怕熱,臉色泛紅。 過食油膩食物,濕氣積聚體內,化為膏脂,濕濁化熱,胃熱滯脾,形成肥胖。
氣虛濕盛肥胖 飲食不多,形體肥胖,肌肉組織鬆弛,嗜睡倦怠,大便溏薄,容易浮腫,手腳發冷,容易疲勞,少氣懶言,動則出汗,臉色蒼白。 脾胃的運化吸收功能不良,影響氣的生成和運行,使津液的循環不順暢。
◎肥胖原因
肥胖主要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吸收功能不良,影響氣的生成和運行,使津液的循環不順暢,造成代謝功能降低,多餘物質便會囤積在體內。
若脾臟的運化功能降低,則體內多餘的物質便會囤積,造成肥胖。
體內水分停滯,成為痰而囤積,即為「痰飲型的肥胖」,此種體質的人食慾旺盛、容易便祕、臉色泛紅且怕熱。
還有的人即使吃得不多仍然一直變胖,這是因津液的循環不良而導致浮腫的體質。脾胃的機能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手腳容易發冷、容易疲倦、多汗且臉色蒼白。
不斷反覆減肥卻失敗的人,首先必須認清自己的體質是屬於哪一種,要將自己調整為不易發胖的體質,才是解決肥胖問題的根本之道。
●痰飲肥胖
多發於脂肪囤積的體質。這種人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或甜食,且食量大、吃得快。這類體質的人,一般怕熱,並且臉色發紅,稍一運動便容易感到疲累。但這種人還是應該適度運動以培養體力,同時需要改變過量飲食的習慣。
◎穴位按摩
按摩有祛痰功效的豐隆穴。
豐隆:位於人體的足外踝上8寸處。
按摩陰陵泉穴可以促進水分代謝。
陰陵泉:在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
◎食療調補—適合吃
西瓜、小黃瓜、白蘿蔔、冬瓜、燕麥
◎對症藥方
二陳湯: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生薑五片,紅棗一枚。
煎法:水煎服。
服藥法:睡前服用,一日一次。
●氣虛濕盛肥胖
多發於水腫型肥胖體質。這類人容易浮腫,下半身豐滿,津液代謝效率不佳,往往容易手腳發冷、疲憊、臉色蒼白且多汗。由於脾胃功能弱,吃得不多也會變胖。平時應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最為重要的是細嚼慢嚥以促進脾胃功能。另外,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這類型的人手腳虛弱,因此建議做一些重量訓練以鍛鍊肌肉力量。
◎穴位按摩
按摩可提高脾功能的脾俞穴。
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按摩可提高腎功能、調節水分代謝的腎俞穴。
腎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食療調補—適合吃
玉米、胡蘿蔔、香菇、紅棗、栗子
◎對症藥方
防己黃耆湯:防己、黃耆、白朮、甘草、生薑、紅棗各適量。
煎法:水煎服。
服藥法:一日三次,飯後服用。
肩膀痠痛
肩關節及肩胛周圍筋骨肌肉感到疼痛。可能是由外感風濕、肺受風熱、強力負重,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其中由外感風濕所致者,肩痛偏後,常與背痛並見。
類型 特徵 病因
肝鬱痠痛 從後頸部至頭、肩部脹痛,憂鬱、常嘆息、伴隨頭痛、易怒。 壓力使肝氣循環變差,肝氣囤積於肩膀一帶。
血瘀痠痛 頭後方有痠痛感、且肩膀僵硬。 由外傷或者姿勢不良引起的痠痛,導致血滯塞於肩部,阻礙氣血循環。
痰濕痠痛 筋肉緊繃、肌肉痠痛,觸摸時不覺僵硬。 體內多餘水分形成痰濕,使氣血流動變差。
血虛痠痛 臉色差、呆滯、筋肉僵硬,無痠痛感覺。 血不足,筋肉無法得到充分滋潤和營養,而感到僵硬或疼痛。
◎肩膀痠痛原因
肩膀痠痛的原因複雜,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大多表現為「氣血鬱滯」所引起的痠痛與無力感。
後腦勺至頸、肩部脹痛,並伴隨頭痛的情形,是由於壓力引起肝氣鬱滯,滯塞於肩膀周邊所致。
觸摸肩膀時感覺有硬塊,並且有強烈的痠痛感,是瘀血所造成的經絡不通。因體內血流瘀滯,積於肩部,通常是外傷與姿勢不良造成的。
肌肉僵硬的人雖然會覺得肩膀痠痛,但實際觸摸相關部位卻沒有硬塊。這是體內多餘的水分形成痰滯,使得循環變差的關係。
相反地,自己不覺得痠痛,觸摸肩膀時卻發現十分僵硬,乃是因為提供筋肉營養與滋潤的血不足所導致的。
●肝鬱痠痛
壓力過大會使肝功能停滯,經絡運行不暢,造成氣血的流動變差,肝氣帶著熱囤積於肩膀四周,而引起筋肉脹痛。多發於後腦勺起到頸、肩膀。肝鬱型肩痛常常伴隨頭痛出現,特徵是情緒焦躁憂鬱,經常唉聲嘆氣。
這種情況下,要注意舒緩壓力,改善氣血循環。建議多運動或者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娛樂休閒活動。
◎穴位按摩
按摩具有調節肝功能作用的太衝穴。
太衝:位於人體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按摩可以強化肝氣順暢流通的陽陵泉穴。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食療調補—適合吃
白蘿蔔、蕎麥、油菜、橘子、芹菜
◎對症藥方
柴胡湯:柴胡半斤,枳殼(炒)半斤,白芍半斤,甘草一兩。
製法:粉碎成粗粉,混勻。
服藥法:開水沖泡或燉服,一次三錢,一日二次。
●血瘀痠痛
血瘀痠痛,原因可能是外傷或姿勢不良,導致血流停滯,在肩膀周圍瘀血造成肩膀痠痛。表現為肩膀和頭部僵硬,按壓時會感到疼痛。
有血瘀肩痛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使血液循環保持暢通,不能受涼。長期伏案工作或維持同一個姿勢的人,應該適度更換姿勢,並進行適量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
◎穴位按摩
按摩背部的膈俞穴。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按摩腳上的三陰交穴。
三陰交:在人體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3指寬,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
◎食療調補—適合吃
油菜、韭菜、大蒜、茨菰、山楂
◎對症藥方
通導散:大黃二錢,生地黃二錢,桃仁二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當歸二錢,陳皮三錢,木通一錢,朴消一錢,甘草六分。
煎法&服藥法:水煎服,熱服。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的病症。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胃黏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結石等病,都可能引起胃痛。中醫理論認為,造成胃痛的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及脾胃虛弱等。
類型 特徵 病因
虛寒胃痛 溫暖身體後症狀即能緩和、容易疲憊、噁心想吐、腹部發冷。 溫暖胃部的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寒,造成氣血無法抵達胃部。
胃熱胃痛 喉嚨乾澀、口臭、胸口發熱、嘔吐、按壓時有疼痛及不適感。 濕熱之邪囤積於胃中,損害胃的功能。
肝鬱氣滯胃痛 胃脹痛、情緒焦躁、憂鬱、常嘆氣。 壓力使肝氣循環變差,橫
逆犯胃,影響胃的功能。
◎胃痛原因
當著涼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時感到胃痛增強,是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發冷的「虛寒胃痛」。溫暖身體可使氣血循環狀況改善,進而緩和疼痛。
相反地,若感到胃部持續灼痛,則屬於濕熱蘊積胃裡的「胃熱型」,須用冷卻胃熱的方法來加以治療。
若因壓力或心理因素使胃痛惡化,則屬於肝功能鬱滯的「肝鬱氣滯型胃痛」,因胃酸的分泌變得不穩定,而產生胃潰瘍。
因為暴飲暴食造成胃痛,則屬於飲食停滯於胃中的「食滯型胃痛」,飲食後會感到疼痛為其最大特徵。須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並堅守少量的原則。
●虛寒胃痛
寒邪凝滯或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溫暖胃的作用變弱,氣血的循環也會變差,常見於全身容易發冷與容易感到疲憊的人身上。
在空腹時容易感到胃痛,並在飲食後可以改善,為此類型胃痛的特徵。觸摸腹部會感到患部發冷,在溫暖疼痛部位或是用手按壓之後,疼痛會稍微緩和。
◎穴位按摩
按摩能夠使胃氣循環的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按摩神闕穴。
神闕:在人體的腹中部,肚臍中央處。
◎食療調補—適合吃
韭菜、雞肉、辣椒、胡椒、山椒
◎對症藥方
人參湯:人參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白朮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桂(去粗皮)一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二兩,半夏(湯洗去滑,炒)二兩半,甘草(炙,銼)三分。
煎服法:每服三次,水一盞,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胃熱胃痛
胃部感到持續性灼痛,且口乾舌燥,是濕熱之邪囤積於胃部所造成的。多發於嗜食辛辣與重口味的人身上,且會有口臭與胸部灼痛、嘔吐等現象,按壓腹部會加重痛楚。
由於口乾舌燥會很想喝水,此時雖然攝取水分確有必要,但不應一口氣喝下,應採取分次、少量飲用的方式。
◎穴位按摩
按摩能夠調整胃功能的胃俞穴。
胃俞: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按摩內庭穴。
內庭: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食療調補—適合吃
西瓜、蘋果、梨、大白菜、黑木耳
◎對症藥方
白虎湯:石膏一兩,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米兩錢。
煎法&服藥法: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渣溫服。
●肝鬱氣滯胃痛
精神壓力與緊張等因素會使肝功能減退,導致氣的停滯,使胃中的氣流受到阻礙而疼痛。胃部周圍感到脹痛,並且在壓力增加時,痛楚會加劇。由於氣流停滯,因此會使人感到情緒焦躁、憂鬱以及常常嘆氣。因此對憤怒與焦躁的情緒要保持高度自覺,並盡量避免飲食速度太快。仔細咀嚼,可以促進唾液分泌,幫助消化,胃也較有充分的時間分泌胃酸,以消化食物。
◎穴位按摩
按摩能夠促進肝功能的太衝穴。
太衝:位於人體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按摩具有促進氣循環、緩和胃痛作用的內關穴。
內關:在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的橫紋的中央,腕橫紋上2寸。
◎食療調補—適合吃
白蘿蔔、菠菜、韭菜、蕎麥
◎對症藥方
大柴胡湯:柴胡五錢,生薑五錢,大黃三錢,枳實四錢,黃芩四錢,芍藥四錢,半夏四錢,紅棗十二枚。
煎法:將以上八味草藥分別切細,用水十合,煮取湯藥五合,去渣再煎至三合即可。
服藥法:一日三服,飯後服用。
第一章 疏通經絡,治病養生自己來
經絡不通,百病全生
經絡的組成包括經脈和絡脈,「經」代表主幹,「絡」代表分支。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及十五絡脈等組成。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負責溝通內外,使氣血流通運行。奇經八脈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們統率、聯絡其他經絡,並調節經絡中的氣血盛衰。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就是十二經別,它們溝通臟腑,加強了表裡經的聯繫。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以及任、督二脈在四肢以及軀幹前...
作者序
疏通經絡身體好
經絡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連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梁,也是我們藉由體表來醫治內臟的「長臂觸手」。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幹線,也叫做「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內構成了一張大網。經絡內連臟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臟腑器官、骨骼肌肉及皮膚毛髮等,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
●經絡理論是老祖宗的智慧
經絡理論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1973年,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的經絡學專著。距今2000年以前的《黃帝內經》,不僅具體、系統、全面地講述了經絡的循行分布、與臟腑的關係、病候以及經絡系統中經別、絡脈、經筋、皮部的內容,還提出了經絡的根結、標本、氣街、四海等理論,成為指導針灸、推拿等臨床各科的重要依據。
《難經》對經絡學說有所闡發,特別是關於奇經八脈和原氣的論述,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東漢末,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等書著成《傷寒雜病論》,其中對經絡理論的靈活運用,為後人樹立了典範。
現存的經穴專著以魏晉時皇甫謐所編《針灸甲乙經》為最早,此書是匯集《素問》、《九卷》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分類整理而成。最早的經絡穴位圖:「明堂孔穴圖」也在此時產生。
唐代,《千金》、《外台》及楊上善撰注的《太素》,保留了不少針灸經穴的內容,對現代中醫學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宋代對經絡穴位的整理研究甚為重視。早期組織編寫的《太平聖惠方》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經穴圖。同時鑄成「銅人」經穴模型兩座,並以圖經刻石,對統一經穴定位影響甚廣。宋代後期組織編寫的《聖濟總錄》按經排列穴位,為元代各書所承繼。
在宋、金時期,關於奇經八脈的穴位出現了新的內容,提出在四肢部「八脈交會穴」。宋、金時期還將古代「候氣而刺」、「順時而刺」的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子午流注針法。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列《金蘭循經取穴圖解》的基礎上編著成《十四經發揮》,以後談論經絡者,多以此書為主要參考。
明清時期,經脈理論全面完善。明代,李時珍對奇經八脈文獻進行匯集和考證,著《奇經八脈考》。清代,經絡專書較少,《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載有經穴歌訣,分繪經脈圖和經穴圖。李學川《針灸逢源》一書,共載經穴361處,這是對經穴的再一次總結。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近代,西方解剖學傳入中國後,中醫師因在解剖中找不到經絡,而使經絡學遭受嚴重挫敗。1950年代以來,針灸在全世界發展迅速,醫學實驗證明,經絡學說的理論是正確的。中國從1950年代開始就著眼於經絡現象研究。「文革」之後,中醫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絡學」也隨之成為中醫學的主流學科。
人之所以會生病,常常是相關的經絡阻塞所致,現代經絡學認為,只要保持經絡暢通強健,往往能達到普通治療所不具有的奇效。藉由正確運用經絡穴位自療方法,我們可以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本書針對經絡的特點,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分別介紹了經絡的基本理論和八種簡單實用的疏通經絡法。其中包括按摩、拍打、刮痧、艾灸、拔罐、食療、瑜伽及氣功等。從第三章開始,分別介紹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並針對各條經脈上的重要穴位,提出幾種有效的疏通方法。
本書採用圖解形式,用表格、流程圖展示正文精彩內容,解答文中各類疑難雜症。每條經絡配以清晰的循行圖,並用不同線條標出經脈循行路線和相應穴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圖文對應。每個穴位都有相應的簡易取穴法,讀者只要比照圖片、做個動作就能找對穴位,得到治病養生的效果。
疏通經絡身體好
經絡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連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梁,也是我們藉由體表來醫治內臟的「長臂觸手」。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幹線,也叫做「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內構成了一張大網。經絡內連臟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臟腑器官、骨骼肌肉及皮膚毛髮等,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
●經絡理論是老祖宗的智慧
經絡理論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1973年,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
目錄
【序 言】疏通經絡身體好
使用方法
第一章 疏通經絡,治病養生自己來
1 經絡不通,百病全生
2 打通經絡就能治病養生
3 找對穴位,再通經絡
4 十四經脈氣血的流注方向
5 自我檢測:經絡是否暢通?
按穴位測虛實
6 自我檢測:經絡是否暢通?
冷體質檢測表
第二章 快速打通經絡的8種方法
7 按摩 通經活絡效果好
8 四種常用穴位按摩手法
9 刮痧 疏散瘀積活氣血
10 常用的八種刮痧法
11 刮痧的注意事項
12 拍打 經絡能通氣
13 拔罐 刺激穴位除瘀滯
14 拔罐的多種吸拔方式
15 四種常用的拔罐方法
16 艾灸 行氣活血促循環
17 豐富多樣的艾灸療法
18 氣功 導引氣血調免疫
19 瑜伽 平衡經絡氣順暢
20 瑜伽經絡十二式
21 飲食 配合幫助調養
第三章 人體的14條重要經絡
22 手太陰肺經 掌控肺系健康
中府穴—肅降肺氣之養生大穴
尺澤穴—清肺補腎之養生大穴
孔最穴—調理肺氣之養生大穴
太淵穴—止咳化痰之養生大穴
魚際穴—解表宣肺之養生大穴
少商穴—清肺止痛之養生大穴
23 手陽明大腸經 腸道和皮膚健康的指示燈
商陽穴—退熱止痛之養生大穴
三間穴—瀉熱通氣之養生大穴
合谷穴—行氣活血之養生大穴
陽溪穴—通經清瘀之養生大穴
下廉穴—調理腸胃之養生大穴
曲池穴—清熱利腸之養生大穴
肩髃穴—舒筋通絡之養生大穴
迎香穴—通竅活絡之養生大穴
24 足陽明胃經 庇護消化系統功能
承泣穴—通絡明目之養生大穴
四白穴—明目養顏之養生大穴
人迎穴—降壓平喘之養生大穴
滑肉門穴—潤滑脾胃之養生大穴
天樞穴—調理腸道之養生大穴
足三里穴—利胃健脾之養生大穴
豐隆穴—化痰護胃之養生大穴
解溪穴—通絡祛火之養生大穴
內庭穴—消食導滯之養生大穴
厲兌穴—通絡安神之養生大穴
25 足太陰脾經 掌管氣血運化之脈
太白穴—健脾利胃之養生大穴
公孫穴—祛痛健脾之養生大穴
三陰交穴—調經止血之養生大穴
陰陵泉穴—健脾化濕之養生大穴
血海穴—健脾養血之養生大穴
府舍穴—潤脾祛燥之養生大穴
周榮穴—生發脾氣之養生大穴
大包穴—通絡健脾之養生大穴
26 手少陰心經 疏通心經,百病不生
極泉穴—通絡強心之養生大穴
青靈穴—理氣止痛之養生大穴
少海穴—寧神通絡之養生大穴
神門穴—安神寧心之養生大穴
少府穴—寧神調心之養生大穴
少衝穴—醒神開竅之養生大穴
27 手太陽小腸經 主導人體水分營養吸收
少澤穴—醒神止痛之養生大穴
後溪穴—通絡活血之養生大穴
陽谷穴—安神活絡之養生大穴
養老穴—舒筋明目之養生大穴
小海穴—潤腸補氣之養生大穴
天宗穴—活血理氣之養生大穴
肩中俞穴—活絡止痛之養生大穴
聽宮穴—清頭聰耳之養生大穴
28 足太陽膀胱經 負責調解膀胱功能
睛明穴—明目通竅之養生大穴
眉衝穴—寧神通竅之養生大穴
承光穴—清熱通竅之養生大穴
通天穴—通竅止痛之養生大穴
天柱穴—通絡明目之養生大穴
風門穴—通利肺氣之養生大穴
會陽穴—溫陽益氣之養生大穴
承扶穴—潤腸活絡之養生大穴
昆侖穴—散熱化氣之養生大穴
至陰穴—清火通竅之養生大穴
29 足少陰腎經 延緩人體老化速度
湧泉穴—益腎清熱之養生大穴
太溪穴—補腎益氣之養生大穴
復溜穴—清濕調腎之養生大穴
築賓穴—清熱瀉火之養生大穴
橫骨穴—清熱潤燥之養生大穴
氣穴—補益衝任之養生大穴
肓俞穴—散熱止痛之養生大穴
神封穴—降濁升清之養生大穴
30 手厥陰心包經 保持心血功能的平衡
曲澤穴—清熱除煩之養生大穴
內關穴—寧神止痛之養生大穴
大陵穴—清心和胃之養生大穴
勞宮穴—鎮靜安神之養生大穴
31 手少陽三焦經 防衛全身,保護內臟
關衝穴—瀉熱開竅之養生大穴
液門穴—瀉火清熱之養生大穴
中渚穴—傳遞氣血之養生大穴
陽池穴—生發風氣之養生大穴
支溝穴—通利三焦之養生大穴
天井穴—清熱涼血之養生大穴
顱息穴—開竅聰耳之養生大穴
角孫穴—降濁明目之養生大穴
耳門穴—聰耳降濁之養生大穴
絲竹空穴—明目寧神之養生大穴
32 足少陽膽經 肝膽暢通,代謝良好
瞳子髎穴—活血明目之養生大穴
風池穴—醒腦止痛之養生大穴
肩井穴—通經行氣之養生大穴
環跳穴—通絡止痛之養生大穴
風市穴—舒筋祛濕之養生大穴
陽陵泉穴—疏泄肝膽之養生大穴
陽輔穴—清瀉膽火之養生大穴
足臨泣穴—運化氣血之養生大穴
33 足厥陰肝經 調節肝及血液循環的高手
大敦穴—疏肝理血之養生大穴
太衝穴—平肝通絡之養生大穴
曲泉穴—清利濕熱之養生大穴
陰廉穴—通利下焦之養生大穴
章門穴—利肝健脾之養生大穴
期門穴—疏肝理氣之養生大穴
34 督脈 整合各個陽經的陽脈之海
長強穴—調理腸腑之養生大穴
命門穴—調補腎氣之養生大穴
身柱穴—補氣護肺之養生大穴
大椎穴—益氣通陽之養生大穴
風府穴—疏風理氣之養生大穴
強間穴—升陽益氣之養生大穴
百會穴—平肝寧神之養生大穴
前頂穴—補益肺氣之養生大穴
神庭穴—寧神醒腦之養生大穴
水溝穴—清熱寧神之養生大穴
35 任脈 統合各個陰經的陰脈之海
會陰穴—益陰壯陽之養生大穴
中極穴—化氣行水之養生大穴
關元穴—益氣補腎之養生大穴
神闕穴—健運脾胃之養生大穴
上脘穴—和胃行氣之養生大穴
膻中穴—寬胸理氣之養生大穴
第四章 疏通經絡巧治小毛病
36 感冒
37 疲勞
38 中暑
39 肥胖
40 寒證
41 浮腫
42 失眠
43 頭痛
44 肩膀痠痛
45 目眩
46 腰痛
47 心悸
48 胃痛
【序 言】疏通經絡身體好
使用方法
第一章 疏通經絡,治病養生自己來
1 經絡不通,百病全生
2 打通經絡就能治病養生
3 找對穴位,再通經絡
4 十四經脈氣血的流注方向
5 自我檢測:經絡是否暢通?
按穴位測虛實
6 自我檢測:經絡是否暢通?
冷體質檢測表
第二章 快速打通經絡的8種方法
7 按摩 通經活絡效果好
8 四種常用穴位按摩手法
9 刮痧 疏散瘀積活氣血
10 常用的八種刮痧法
11 刮痧的注意事項
12 拍打 經絡能通氣
13 拔罐 刺激穴位除瘀滯
14 拔罐的多種吸拔方式
15 四種常用的拔罐方法
16 艾灸 行氣活血促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