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文化是人類內部精神的一種展現,其中漫畫是深具普及力、卻長期被壓抑的圖文結晶。漫畫用點與線,塑造出突破平面次元的「空間」與「氛圍」,其表現形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體系,而文本指示更在與讀者互動時,形成解釋的共同體。
本書試圖透過上述三個面向剖析漫畫的形式,站在這個形式的界定上,梳理台灣漫畫文法系譜的變化,探究漫畫在台灣的出生、中斷,以及現在台灣漫畫的再生與倣效。
導言:漫畫展演的探求(代序)
第 1 章 漫畫的起源—變形、象徵與符號化
1-1 前言:獨特的圖文結晶
1-2 漫畫的軸心—符號化與變形
1-3 符號化的表現:表情
1-4 文圖互現的敘事與情狀
1-5 從靜態二次元到流動連續性
小結:漫畫的語言體系和文法
第 2 章 流動的文法體系—點線與文字的文化差異
2-1 前言:符號共識下的解讀空間
2-2 人神的降臨和殞落: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
2-3 連續性表現的結構:畫格關係
2-4 美日漫畫的客觀敘事與情感連結
小結:漫畫表現與文化展現
第 3 章 漫畫符號體系的解釋共同體—漫畫的讀者介入與二次創作
3-1 同人誌的發展與探討
3-2 漫畫的符號表現:二次創作的角色識別
3-3 符號間關係的形成:二次創作的「配對」
3-4 閱讀的表現:文本的空白與讀者的介入
小結:文本侷限下保留的詮釋自由
第 4 章 漫畫文法的表現系譜—台灣漫畫的斷裂、吸納與再生
4-1 台灣漫畫的文法體系?
4-2 日治時期的漫畫:原生與傳入
4-3 1950-1960年代初:初生到定著
4-4 1960年代:發展與斷裂
4-5 1970年代後:「少女」登場與吸納再生
4-5-1日本漫畫文法的影響:「少女」的登場
4-5-2日本漫畫文法體系的吸納
小結:失落漫畫的島語╱嶼
結語:漫畫文法的共享與流動
附篇:日本女性漫畫中的少年愛與 Boy's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