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提起水滸英雄、梁山好漢,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尤其對四十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水滸傳中膾炙人口的故事,早已成為他們血脈中流動的一部分,就連不識字的老嫗也能朗朗上口,甚至連販夫走卒也知道梁山泊上有個會打虎的武松、有個憨厚的鐵牛李逵、有個孝順親長的宋江、有個粗魯率直的魯智深、有個極具才能的軍師吳用、有個愛妻重義的林沖、有個仗勢凌人的高俅……
於是武行者、花和尚、智多星、豹子頭、霹靂火、拚命三郎、浪裡白條、混世魔王、一丈青……等等,彷彿都活在我們生活週遭,可見水滸傳的故事在我國影響的普遍及深遠。
十七世紀的金聖歎是一個大怪傑,他早在那個時代就大膽宣告,《水滸傳》將會與《史記》、《戰國策》有同等的文學價值,又說施耐庵、董解元、莊周、屈原、司馬遷和杜甫在文學史上佔有同等的地位:
「天下的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這是何等眼光,何等膽識!所以金先生在他兒子剛滿十歲的時候,就鼓勵他讀水滸傳。他說:「汝今年始十歲,便以此書(水滸)相授者,非過有所寵愛,或者教汝之道當如是也」。
「人生十歲,耳目漸吐,如日在東,光明發揮。如此書,吾即欲禁汝不見,亦豈可得?今知不可相禁,而反出甚舊所批釋脫然授之汝手。」這種見解,即使在今日可能還會得到一些衛道之士的反對吧!
請問,你除了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小王子》、《簡愛》、《基度山恩仇記》、《傲慢與偏見》、《雙城記》……等等外國人所著作的小說之外,是否也曾讀過這本令外國人嫉妒,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水滸傳》呢?如果你已經讀過了,要恭喜你已經一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巨著;如果到現在都還沒有讀過,那我要懇切的勸你,趕快翻開本書吧!必定會使你心靈上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享受。
眾多的文學名著中,水滸人物大概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文學形象,許多人從初識人事時,便已認識了「梁山好漢宋江」、「打虎英雄武松」、「黑旋風李逵」等。在說書場上、在戲劇舞臺上、在街巷里弄的飯桌上,這些英雄好漢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早已光彩奪目、栩栩如生。他們行俠仗義、扶危濟貧,敢於反抗強暴、敢於追求社會平等的精神面貌,其實就是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的思考與抗爭。
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各自的背景、經歷、個性均有很大差異,百川歸海,彙集梁山,是因為「官逼民反」的黑暗現實。他們或魯莽、或英武、或仗義、或慷慨,無一不個性鮮明,是我國古典文學中人物描繪具體化、形象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梁山的英雄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他們大多出身於社會底層,對社會現實早已心存怨怒,一觸即發;或自身受到迫害、或目睹突發事件等都會成為導火線,使他們義無反顧地奔上梁山。李逵、魯智深、阮氏三雄即是這一類英雄好漢的代表。
第二類是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中下層官吏。他們或顧念「清白」身份,或留戀安康生活,或難捨「義」名節,均和封建王朝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雖「扶危濟貧」、「仗義疏財」,但多是走投無路才肯去梁山落草。宋江、林沖、柴進等都是幾經磨難才被逼上梁山,而且仍然心存幻想,等候朝廷赦免招安,一心想報效國家。
第三類是「大福大貴」之人。或身居要職、或武藝超群,領兵守城權傾一方,是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力量。在與梁山好漢的搏殺中失敗被俘,被義氣感召而歸順梁山泊,如大將軍呼延灼就是受朝廷重托,領兵進巢梁山泊,兵敗被俘而降。他們同時也是「暫居水泊,專等招安」一類。
此外,水滸人物具有「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強烈群體意識。儘管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長與出身經歷,但在群體中都能平等相待、各顯所長,這種強烈的群體意識是其他任何文學著作中所沒有的,是人們面對沉重社會壓迫,必然產生的理想崇拜。
「義」是聯結梁山好漢的唯一精神樞紐,也是他們唯一的價值取向,為朋友之「義」,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例如寫魯達為人處事有「熱血直噴出來」的豪情義氣。這種無處不在的崇高壯烈,使水滸人物另有一番驚心動魄的道德力量。
樂觀幽默的人生態度是水滸傳裡大多數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無論任何艱難險阻、生死搏殺都融入了這種生活情調。比如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李逵劫法場等,都是一樣風趣、自信、樂觀,加之有聲有色的形象言語,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章節試閱
☆宋江
宋江是貫穿《水滸傳》全書的重要人物。
宋江本在鄆城縣做一個押司的小官,平生只好結識江湖好漢,於家有大孝,為人仗義疏財,能濟人窮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聞名山東,因其名「能救萬物」的美譽,故稱他作「及時雨」。
晁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後事發,在這緊急關頭,宋江私放晁蓋,擔著「血海也似干系」,晁蓋因此成為梁山泊聚義的奠基人。大鬧清風寨後,宋江被迫去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以他的名望,吸引了許多好漢來投。起義軍攻打州縣,懲治貪官污吏、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劫富濟貧,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勝利,使梁山泊成為一支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說,宋江是梁山泊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石。
但宋江的個性又是複雜的,在起義力量蓬勃發展達到頂峰之際,宋江又主動爭取朝廷招安,並利用梁山起義軍的力量鎮壓了方臘幾十萬農民起義軍,最終雖使這支武裝力量土崩瓦解,他自己卻也落了個「千古蓼窪埋王地,落花啼鳥總關愁」的悲劇下場。
在宋江的一生中,反抗性與妥協性一直左右著他的言行,使他時而自尊,時而自卑,時而豪壯,時而又委屈求全,在每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猶豫不定。這種複雜的個性是由宋江特定的人生背景所造成的,在那個時代,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也是宋江這個人物得以栩栩如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江周旋於官場,深知官府的種種腐敗,了解百姓所遭受的許多苦難,因此造就了他為人處世的清醒和精明。為防犯不測,他預先在家裡挖好地窖,作為遇事後的藏身之地。同時,為免親族因己身之故受誅連,宋江令其父先行狀告其子忤逆,分戶另住,以取得免受牽連的憑證;又廣交朋友、仗義疏財,與江湖和朝廷都有聯絡。對於這種社會地位,宋江曾經很滿足,也很得意,但這種地位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晁蓋智取生辰綱事發,即將被緝捕的時候,宋江冒著生命危險去東溪村報信,私放了七位好漢。從這一時刻起,宋江的行為已為朝廷所不容,他左右逢源的社會地位也不復存在。此時,宋江的心底深處妥協性還是佔第一位的,認為他們殺了官兵、聚義梁山是犯了「滅九族的大罪」,「法度上是饒不得的」。
怒殺閻婆惜是他反抗行為的開端,月夜走劉唐使他進一步和梁山發生了關係。面對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他個性中的妥協使他不願去梁山求助於晁蓋,而開始逃難,先後在孔太公、花榮、柴進府上度過亡命生涯,自認雖犯有死罪,卻並沒有背負朝廷,以求自慰。
但事與願違,官府步步進逼,在走投無路的情勢下,宋江這才帶了花榮、秦明一行弟兄去投梁山泊。行至途中,收到父親一封假信,又棄下眾兄弟於不顧,跑回家去,俯首聽從父親的訓誨,甘願束手就擒,充軍江州。途經梁山,眾兄弟又苦勸其入夥,他仍然不從,自願選擇去江州服刑。這一連串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其實正反映出他內心深處的妥協性。
潯陽江題反詩是他矛盾性格的最大暴露。表面上他安心服刑,等候父子團聚的那一刻,加上又有李逵的熱心幫助,得到不少的照顧。外表看似平靜,實際內心卻鬱悶焦噪,如猛虎囚於籠中。酒後登樓,感慨萬千,不覺流露出真情:「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首反詩如果不被黃文炳告官,宋江的反抗也許仍然停留在內心深處,並沒有什麼具體行動。但他終因這首反詩被判了死罪,梁山好漢劫了法場,鬧了兩座州城,殺了黃文炳和知府,才將他救出來,此時已由不得宋江不上梁山了。
宋江的反抗始終伴隨著沉重的負罪感,這種矛盾貫穿在他上梁山後的一切行動中。他帶領義軍攻打州城、接納投降將領時,總是說:「宋江,怎敢背負朝廷,概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小泊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令眾多頭領心生不快。在梁山泊的最大盛典上,眾兄弟排座次,意氣風發,開懷暢飲之時,他又唱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澆寒了眾兄弟的心,使盛宴不歡而散。直到他的妥協最終埋葬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宋江個性中的這種複雜性,其核心是「矢心忠義」的雙重內涵。宋江臨死前曾向李逵表白:「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有半點欺心。」宋江的「忠」,是「寧可朝廷負我,我絕不負朝廷」。因此他遲遲不願上山,上山後又念念不忘招安,自知將死時又用毒酒毒死李逵,恐他反叛。這種「忠」是宋江個性中陰暗的一面,但這種陰暗又不絕屬於宋江個人,而是特定的社會烙印。千百年的封建傳統文化造就的又何止一個宋江!
宋江經歷坎坷複雜,個性多變,歷來是頗受爭議的人物,功過是非至今仍是難以定論。但作為文學形象,能有如此複雜的內涵,能引起如此持久不衰的爭議,能撥動人們可讚、可歎、可悲的豐富情感,卻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他的成功和光彩。
☆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是個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他無家無業、無妻無子,是個孤身隻影、了無牽掛的行武中人。他形似金剛、性如烈火,手持「禪杖打開危險路」,腰挎「戒刀殺盡不平人」;又不畏強權、扶持弱小,主張「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從不計較個人的安危與得失。
魯莽好鬥、差動進攻,是魯智深性格中最鮮明的特點。魯智深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是為素不相識的金家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為此丟了提轄的官職,出家當了和尚;第二次為林沖報仇,其實也只與林沖在相國寺見過一面,他在林沖刺配路上暗中保護,大鬧野豬林,救了林沖的性命。這次使他連和尚也做不成了,朝廷大肆張貼告示,懸賞捉拿他,他只好四處流浪。魯智深的這種俠義行為,毫無個人恩怨,只有一腔熱血。金聖歎讚他「遇酒便醉,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令人讀之「深愧虛此一生」。
從表面上看,魯智深和李逵是一樣的粗魯漢子,其實他是個非常認真而精細的人,粗魯中含有精巧,精細中又見豪放,兩者兼而有之。
魯智深的精細處處可見,為了救金家父女,他一大早就趕到店裡,等他們上路後,他又拿一條板凳當門坐下,足足坐了兩個時辰,使店小二既不敢去追趕,也不敢去向鄭大官人報信。再之,林沖被刺配後,魯智深一直暗中打聽和保護林沖,對林沖怎樣誤入太尉府、高太尉如何收買兩個押送公人,以及路上公差如何百般折磨林沖、燙爛了林沖雙腳,這些細節魯智深均瞭若指掌。但一直到薛霸、董超在野豬林要害死林沖的關鍵時刻,他才從松樹背後雷鳴似的一聲怒吼,掄起鐵禪杖,將水火棍隔出九霄雲外,喝道:「酒家在林子裡等你多時了!」舉杖便打。由於林沖執意不肯讓他殺死兩個公差,魯智深便一直跟隨他們,將林沖送到滄州地界,看看再沒有荒野險惡之處,才自回相國寺。
還有魯智深在接管菜園之初,與眾潑皮的那場較量,也非常精采。那二、三十個潑皮欺他初來,想教訓他一頓,準備以「參賀」的名義把他推到糞坑中,魯智深見他們只跪在那裡不肯起來,心裡早已有了盤算。當眾潑皮想要動手時,不等他們上身,魯智深早已把為首的二人踢入糞坑裡去了。
魯智深蔑視一切封建禮教,酷愛自由的逆反行徑在眾多的梁山好漢中,更是獨樹一幟,格外醒目。魯智深因打死鄭屠,無奈之下在五臺山做了和尚,後為救林沖,連和尚也不能做了。在五臺山、相國寺,他雖剃度為僧,有法名、著僧衣,但他根本不相信宗教,將一切教規視若兒戲,任性妄為,鬧出一幕幕蔑視神聖的把戲,令人讀來不禁捧腹。在五臺山,長老要他坐禪,他卻「放翻身體,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
他在佛殿後撒尿,隨意吃肉喝酒,吃狗肉時,還把狗肉塞到和尚的嘴裡。有廟規說:但凡和尚破戒喝酒,先打四十竹板,趕出寺去。然而魯智深卻多次喝得醉醺醺的,「指定天宮,叫罵天蓬元帥,踏開地府,要事催命判官。」金剛神是山門的守護神,他卻「拿起一根折木頭,去那金剛腿上便打,簌簌地,泥和顏色都脫下來」。另一尊金剛神從台基上倒撞下來,摔得粉碎,眾和尚嚇得魂不附體,他倒提著折木頭放聲大笑,連智真長老也拿他沒有辦法。魯智深後來又火燒瓦罐寺,索性去梁山泊過那無拘無束的「快活日子」。
和李逵相比較,雖然二人同是下級軍官,但魯智深更顯得幹練,豪爽而不輕信,勇武而不馬虎,不像李逵,無論什麼事,都是先打後商量。例如,決心教訓鄭屠戶時,魯智深先放走金家父女,又將鄭屠好好「消遣」一番。他先要鄭屠切十斤精瘦肉末,又要十斤肥肉末,讓鄭屠整整忙了一個早晨才明白過來。眼看打死了人,想要脫身,便罵鄭屠裝死,自己趁機逃之夭夭。還說什麼吃官司怕沒人送飯,那種貌似天真實則狡黠的神態躍然紙上。
梁山大聚義後,魯智深的個性又有所發展,更加清醒。他反對招安,不像李逵、武松那樣大吵大鬧,而是心平氣和地把反對理由說得有理有據,面對如此一位粗莽而又清醒的軍漢,連宋江也無言以對。
起義軍被招安後,眼看轟轟烈烈的義軍一天天渙散衰敗,魯智深的心境越來越悲涼,最終心灰意冷,直到征討遼國回來,他主動要求去五臺山拜師,後來穿著御賜的僧衣在六和寺坐化成仙,圓了他自己的心願,落個囫圇屍首。
魯智深從拳打鎮關西,到最終重入佛門坐化圓寂,經歷了由積氬到消極的人生轉變,他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何在,只有自我解脫求助於佛門,往昔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搏殺拼鬥、扶弱除暴,已恍若雲煙。
花和尚魯智深可說是水滸人物中最受人們喜愛的英雄好漢之一。
☆林沖
在水滸眾多英雄好漢中,林沖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經歷、思想轉變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林沖曾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超群,有「萬夫不擋之勇」,為人正直且有威望,是國家的忠臣良將。他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與妻子恩愛,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
林沖作為禁軍教頭,一方面尚武好義、勇力過人,是個威風凜凜的武將;另一方面,為維持已得到的優厚舒適,他又有逆來順受的懦弱行為。這二者融合為林沖不同於其他的獨特個性,貫穿在他全部的生活經歷中。
在林沖被逼山梁山之前,逆來順受是他個性裡的主導面,他步步退讓、息事寧人,以求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家庭,但高俅卻步步緊逼不放過他。書中高俅僅出場一次,但高俅的影子和其爪牙──陸謙、富安、差撥、薛霸等人卻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林沖,直要置他於死地。
岳廟還願時,林沖攜妻帶婢,衣帽整潔,手執紙扇,可謂生活富裕,妻美婢順,悠閒自在。可是轉眼之間風雲突變,婢女慌張來報娘子被人調戲,林沖怒氣沖沖趕到廟裡,扳過那人的肩膀,正要下手,認出是高太尉之子高衙內,竟先自手軟了。在關鍵時刻,安於現狀、委屈求全的心志佔了上風,化作一個「忍」字。在富安、陸謙的幫助下,高衙內使林沖再次受到更大侮辱,不僅被朋友出賣,妻子也再次被調戲。林沖忍無可忍,帶了解腕尖刀,去尋陸謙。
此時林沖仍然不想去找高衙內算帳,而只想教訓他的爪牙,發洩一下怒氣。一連三天尋不到陸謙,只好每日和魯智深在街上吃酒,日子久了,「把這件事都淡化了」。林沖心中依然守著個「忍」字度日。
及至被高俅陷害,誤入太尉府後,林沖被刺配滄州,在妻子和岳父的苦求之下,林沖還是決定忍住這口冤氣,以便將來掙扎回來,能與娘子團聚。路上兩個差人百般羞辱打罵,用熱水燙爛他的腳,這些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侮辱,他都忍受了。當兩個差人要在野豬林殺害他,被魯智深營救後,林沖本可以殺掉差人,和魯智深結伴而逃,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自願去滄州服刑。直到到了滄州草料場,他還想修屋苟安偷生。
這些層層逼進的侮辱傷害令人讀來熱血沸騰,恨不能代他舉筆挺刀,然而林沖卻一忍再忍,蓄勢而不發。總括林沖優越的社會地位、優柔寡斷的個性、岳父的殷殷祝福、嬌妻的生離死別,讀者由此更深刻地認識了林沖悲劇性格的複雜內涵。
林沖不是魯智深,不會素不相識拔刀相助,但他畢竟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會像武大郎那樣任人擺佈,毫無反抗。在他逆來順受的同時,內心卻蘊藏著強烈的反抗意識和復仇精神,只是在等待著恰當的時機而已。
火燒草料場之後,林沖一口氣殺死陸謙等四人,義無反顧,奔梁山聚義去了。至此,林沖的性格發生了劇變,成為梁山大業的主要力量,在歷次攻打州縣的戰鬥中,勇猛無畏,建立赫赫戰功,而且始終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堅決反對招安。
林沖逆來順受的懦弱只是暫時的,一旦覺醒,便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其性格發展變化的歷程,具有相當典型的意義。
☆李逵
李逵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水滸人物,在長期的流傳中,「黑旋風」李逵的英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李逵魯莽剛直、憨厚純正、無私無畏,是義軍中最能衝鋒陷陣的猛將之一。但李逵有時也失之簡魯、不善思索,以為世上任何事都能用一番廝殺來解決,因此被看作是魯莽英雄的代表。
李逵出身貧苦,長期流落江湖,生活坎坷艱難,因此沾染不少惡習,如嗜酒如命、撒潑賭博、恣意爭鬥、以力欺人等。然而這樣的生活同時又賦予他無所畏懼和最徹底的反抗精神。作者特別著墨描繪李逵個性方面,使其形象呼之欲出,活靈活現。
李逵的外表非常獨特,「黑凜凜的大漢」、「不搽煤墨一身黑」,還生得一雙怪眼,「似著硃砂兩眼紅」。他力大膽大,可以搖天撼地,家鄉人稱他「李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
作品中關於李逵的篇章有許多精采之處,無論是言語還是行貌均非常動人。如宋江因吟反詩被押在牢裡,李逵道:「吟了反詩打什麼鳥緊!……字裡誰敢奈何他!好便好,不好,我使老大斧頭砍他娘!」大鬧江州之後,宋江對眾好漢說,願上梁山落草者,可隨他上山,不願去的可自便,李逵跳起來嚷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板斧,砍作兩截便罷!」
李逵蔑視朝廷的一切法度,就是大宋皇位他也要奪取,剛上梁山,他就提出:「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裡快活!」有人忌諱「造反」二字,李逵竟當眾大喊:「晁蓋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我們都做了將軍!」他反對招安,睜圓怪眼二腳把桌子摔作粉碎,大叫:「招安、招安、招啥鳥安!」甚至奪了詔書,撕個粉碎,揪過太尉,舉筆便打。他常說:「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這些瘋話看似無知,實則又透著十分的可愛,映照著他無拘無束的反抗心理。
在行動上,李逵嫉惡如仇,不拘小節。衝鋒陷陣時,常常脫光了上半個身子,揮著兩把板斧,殺敵如切瓜一般,甚至在夢裡也與敵人廝殺起來。宋江被判死刑,梁山好漢來劫法場,那時,李逵未來入夥梁山泊,僅是一名牢子,但他憑著一腔義氣英勇,竟從軍士中殺開一條血路,使得梁山好漢緊隨著他,左衝右突,殺出重圍。
上梁山後三打祝家莊、攻打大名府,他更是出生入死、叱吒風雲。義軍被招安後,宋江騙他喝了毒酒,李逵不知,臨別還問宋江:「哥哥幾時起兵,我那裡也領軍來接應。」李逵回去後毒發身亡。宋徽宗夢裡還看見他手握板斧直奔向皇帝大罵,嚇得皇上一身冷汗,從夢中驚醒。在那個時代,敢於向皇權挑戰的人是很稀少的,即使在梁山好漢中,也屈指可數。
李逵的可愛之處還在於他的善良和忠誠。他的善良在下山接母親那三章節裡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李鬼假借李逵的名字搶劫作惡,被李逵識破,本要砍殺李鬼,但李鬼說他上有八十歲的高堂老母無人奉養,李逵不但放了他,而且還送他銀兩去作本錢。
高唐州下井救柴進,他爭先下井,結果救出柴進,反倒將他遺忘在井裡,急得他大喊。吳用下山騙盧俊義,他自告奮勇扮作道僮、紮小髻、裝聾作啞,任人圍觀嘲笑。
李逵對宋江的忠誠愛戴令人格外感動,他常說:「哥哥罵我也不怨,殺我也不怨,除了他,天也不怕。」在法場拚死救出宋江後,便跟定了宋江,衝鋒陷陣,從無怨言,也從不計較什麼功名權勢。宋江被招安後,李逵雖不願意,但為著兄弟情分,仍然隨宋江去四方征殺。直到臨死明白被騙喝了毒酒,仍不負宋江,說:「罷,罷,罷!生時服侍哥哥,死了還是哥哥部下的一個小鬼。」
李逵的形象一直倍受人們的喜愛和讚揚,他的勇武、率直、刁蠻均給人留下十分美好深刻的印象,即便是犯下過錯,依然不改其心地善良、沒有雜念,天真如童稚般的可愛。
☆武松
武松是群眾心目中、理想中的英雄好漢,頂天立地、敢做敢當,在民間的各種曲目中,歷久不衰。
武松武藝過人、力大無比,憑此浪跡江湖。景陽崗上有猛虎傷人,普通人三五結夥,尚三碗不過崗」,武松獨自一人,喝酒十五碗,吃肉七、八斤,唯一過崗,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令人震驚。陽谷縣令為他披紅戴花,傾城出動,為之慶功。
憑著這身好武藝,他進牢營不賄差撥;奪快活林酒店、醉打蔣門神如同兒戲;大鬧飛雲渡、血濺鴛鴦樓,處處留下英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武松的武藝和酒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武松自己也常說:「我是沒酒沒本事,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不知從何而來。」可見武松喝酒與眾不同,非但不會誤事,反倒勇力倍增。
武松具有強烈的復仇意識,且敢做敢當、頂天立地,他既不像李逵那樣不計後果,打過之後一走了之,也不像魯智深那般避禍出家,逃之夭夭。
武松出外歸來,哥哥武大郎被人用砒霜害死,從鄆哥口中得知詳情後,武松沒有莽撞從事,殺人復仇,而是從容周旋,有條有理,定要人贓俱獲。為了找到物證,武松將理喪的何九叔請到酒店,只是喝酒,並不開口。酒過數杯,只見武松揭起衣裳,颼地抽出把尖刀,插在桌上。何九叔頓時面色青黃,不敢吐氣。
武松捲起雙袖,指著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有頭、債有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我若傷了你,不是好漢!」如此尋找證據,江湖味十足。有了人證物證,武松帶了鄆哥、何九叔去縣衙告狀,沒想到縣衙早被西門慶買通,武松只好開始徇私復仇。
帶了士兵,買了筆墨紙硯、豬羊祭品,叫嫂嫂、請王婆、拖四鄰,大家坐定,武松左手拿住嫂嫂,右手指定王婆,逼出口供,請人記下,然後殺了潘金蓮,又去獅子樓砍下西門慶的腦袋,用兩顆人頭祭完哥哥靈位,這才帶著王婆及四鄰到縣衙自首。武松殺嫂是《水滸傳》中最精采的篇章。血濺鴛鴦樓後,更在白粉牆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武松在都監府殺人計十五口,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光明磊落,令人欽佩。
武松知恩必報,受人滴水報以湧泉,代施恩奪回快活林酒店、入張都監後堂捉賊反被當賊人捉拿,均源於此。士為知己者死,被文人雅士眾為人生圭臬;為朋友兩肋插刀,更被江湖義士引為驕傲。所以武松醉打蔣門神,膾炙人口;血濺鴛鴦樓,盡人皆知。至於武松中了張都監的圈套,恰好證明了他血性剛烈、心地坦蕩,不負一世好漢的英名。
平定方臘之後,梁山弟兄、死傷慘重,武松更是重傷至殘。在宋江領眾人還朝等待受封之時,武松對宋江說:「小弟今已殘廢,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做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同時沒有進京受封的還有魯智深、李俊等。武松終遂了心願,做「清閒道人」,以致「八十善終」。
武松蠻勇仗義,寧折不屈,敢於復仇,是群眾心目中頂天立地的復仇英雄。
☆阮氏三雄
阮氏三雄是梁山四寨的水軍頭領,人稱「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兄弟三人在梁山泊石碣村以打漁為生,偶爾也做些私商勾當,取些不義之財。三人均深識水性,豪爽仗義,是水泊方圓聞名的英雄好漢。
去梁山聚義前,三阮是地道的漁民,生活非常困苦,吳用去石碣村時,看到的是幾間草房,一張破網,枯樁上攬著幾隻小船。阮小二走出來,頭戴破頭巾,身穿一身舊衣裳,赤著雙腳。那阮小七頭戴斗笠,身著棋子布背心,腰繫一條生布裙。阮小五的穿著也相差無幾,可見他們的生活已困苦不堪。他們嚮往梁山的快活生涯:「他們說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我們兄弟三人空有一身本領,怎地學得他們!」他們只恨沒有領頭的本領,盼望能有人帶他們去闖天下。
當吳用說智取生辰綱之事時,三人毫不遲疑,立即隨了吳用前去,阮小七跳起來說:「這腔熱血,只要賣於識貨的……一世的指望,今日還了心願。」
阮氏三雄「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在梁山與官軍的幾次戰鬥中,都是戰鬥的主力,他們利用「深港水漢、蘆葦草蕩」,進行神出鬼沒的水戰,使來犯官兵全軍覆沒,而且活捉了敵軍主將何濤。阮小二豪邁地說:「便是蔡京親自來時,我們也捅他三、二十個透明的窟窿。」阮氏三雄的反抗精神在歷次戰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們的反抗有很大的侷限性,在他們唱的漁歌裡有這樣一句:「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宮家。」他們蔑視封建禮法,卻不敢冒犯皇權,比起李逵掄起板斧高叫「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自然遜色不少。
三阮雖同出水泊,卻又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色,阮小二沉穩鎮靜、阮小五精明強悍、阮小七則心直口快,如一團烈火。吳用曾提出要十幾尾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這是根本辦不到的,老成持重的阮小二並不直言,只是笑了一聲,說道:「小二且和教授吃三杯再說。」精明的阮小五則說:「教授既來,我們對付十來個五、六斤重的相送。」至於那句:「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則定是阮小七的語言無疑了。阮氏三雄既是群體英雄,又各具特色。
和眾多的梁山好漢一樣,阮氏三雄的結局亦很黯淡。他們雖然反對招安,但還是隨了宋江,在征討方臘失敗後,阮小二自刎而死,阮小五、阮小七則認為「哥哥今日為了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
阮氏三雄的侷限和愚忠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情勢造成的,然而他們的勇武豪爽仍栩栩如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晁蓋
晁蓋是梁山泊義軍的奠基人物,他原是鄆城縣東溪村人,生平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且愛使槍棒,武藝過人,江湖人稱「托塔天王」。
梁山泊最初由王倫把持,但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是梁山事業發展的絆腳石,晁蓋很快便取而代之。
和宋江相比,晁蓋更加寬厚仁愛,且看輕功名利祿。但作為梁山首領,遇事又過於簡單,不善思索,不善發揮兄弟的長處,致使他中途中毒箭身亡,給義軍帶來重大的損失。
晁蓋蔑視權利,敢於反抗,一出場便智取了生辰綱。這生辰綱並非尋常之物,而是那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為慶賀岳丈蔡京壽辰,搜刮來的十萬金珠寶貝。江湖好漢赤髮鬼劉唐得到消息,慕名來投晁蓋,準備劫取這一筆不義之財。二人一見,情投意合,很快又有吳用、公孫勝、三阮來投奔晁蓋,並不怕這是「滅九族的勾當」。由此可見,晁蓋在江湖中重大的號召力,而其亦果然不負眾望,成就了這一件大事。
智取生辰綱是梁山聚義的導火線,由此牽動了許多好漢。生辰綱被劫,震驚了各地官府,梁中書、蔡京限令破案。宋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連夜報知晁蓋。晁蓋等人放火燒了莊院,在水泊打敗了追捕的官兵,毅然去梁山聚義。
晁蓋接替王倫的地位之後,梁山事業開始蓬勃發展,一方面各地好漢慕天王的仗義美行紛紛來投;另一方面,晁蓋開始著手整頓山寨,重修欄柵庫倉,打造兵器,積蓄錢糧,準備迎接官軍的進剿。因為梁山泊特殊的地理環境,晁蓋又精心設置了水軍水寨,由阮氏兄弟操練,打造船隻,招慕水手漁民。一時間,梁山泊興旺發達,由落草為寇轉變為真正有組織、有紀律的農民起義軍。晁蓋是這個轉折的關鍵人物,功不可沒。
晁蓋為人心胸坦蕩,但行事卻流於粗疏,導致許多錯事。楊雄、石秀與時遷在投梁山途中,因時遷偷殺祝家莊客店的打鳴雞,與祝家莊人發生衝突,時遷被捉。石秀、楊雄趕往梁山求援時,晁蓋卻要殺二人治罪,說:「俺梁山好漢,自從火拚王倫之後,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於民。……這廝兩個,把梁山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幸而被宋江、戴宗等人勸住,才沒做出「斬手足之人」和「絕了賢路」的事。
最大的一次失誤是晁蓋帶人攻打曾頭市時,兩個小和尚前來詐降,晁蓋信以為真,要去劫敵人的營寨。當時林沖已看出些破綻,極力勸阻,但晁蓋不聽,結果被小和尚領進了重重包圍,使二千多梁山兵馬損失近半,晁蓋本人也中毒箭身亡。
許多人讀了《水滸傳》後深為晁蓋之死而惋惜。作為英雄好漢,晁蓋的人格確實令人欽佩;但作為首領,他的性格侷限性卻早已注定了他的結局。由於他不善權謀、缺乏心機,在宋江上山之初,他的首領地位便已逐漸削弱。但凡大的戰事決策,多是宋江、吳用定奪,梁山眾好漢口口聲聲只提公明哥哥如何,晁蓋的首領地位實際上僅剩下一個空名。作者在字裡行間多次流露這種傾向,幾乎忘卻了晁蓋的存在,以致後世讀者為此而忿忿不平。
不平歸不平,晁蓋畢竟只是個文學形象,況且,在被逼上梁山之前,晁蓋依然是個光彩照人的英雄好漢。
☆吳用
在梁山起義軍中,吳用是個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他最具智慧,也最懂謀略。梁山義軍從小到大,蓬勃發展,能夠攻州奪縣、闖京破府、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使得北京皇帝「夢著也怕」,這赫赫偉業中的每一頁,都有吳用的心血汗水。
吳用自上山之日起,一直居軍師之位,一人之下,眾人之上,時時都用他的智慧左右著梁山義軍的發展,他的重要性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
吳用是自願走上反抗道路的,他沒有個人或家庭的不幸遭遇,也沒有闖下殺身之禍,落得無處安身的困窘。他只是一位賦閒在家的書生,「學究知書豈家財,阮郎漁樂亦悠哉!只因不義金珠去,致使群雄聚義來。」智取生辰綱後,黃泥崗事發,情況危急,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但走往哪裡?怎樣安身?晁蓋等人均心中無數,吳用選擇了去梁山入夥,眾人皆無異議。算來吳用應該是梁山義軍的發起人之一,而且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上梁山後,火拚王倫、尊晁蓋為義軍首領,雖為林沖首倡,實際則是吳用的精心安排。原來吳用早已看出林沖與王倫之間的不和,便拿言語反覆試探挑撥,若得林沖火起,又假意要走,卻讓眾人暗藏兵器,以擲杯為號,相互接應林。最後果然事成,晁蓋被尊為山寨首領,揭開了梁山起義軍新的一頁。
吳用執掌梁山兵權後,沒有沉緬於飲酒歡樂,而是做了充分準備,迎接官兵來襲。官兵到來,晁蓋大驚,吳用卻談笑自若,果然將濟州團練黃安打得大敗,生擒敵軍主帥。宋江上梁山後,又來了許多新頭領,晁蓋、宋江忙於飲酒慶賀,吳用卻忙著重新佈置山寨,新設三座大關,派將領把守,職責紀律都明示;又令陶宗旺任總監工,掘港汊、修水路、開河道、整理城垣、修築山前大道,其他錢糧帳目、衣甲兵器、船隻廳房也都派專人執掌。因為吳用的知人善任、用人所長,山寨內部才得以嚴整有序、興旺發達,呈現出一幅精心設計的完善治國藍圖。
晁蓋死後,吳用又盡心輔佐宋江,實現他的招安計畫,雖然幾經波折,又有眾多頭領反對,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宋江的願望。吳用忠心耿耿,不覬覦權位,無非分之想,只為梁山起義大業,是我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典範。
吳用身上最光彩照人的地方當然還是他那無以倫比的軍事才能,無論是陸戰、水戰、防禦戰、進攻戰,他都能出奇制勝。「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吳用作戰仰仗的是智慧和群力,而不像公孫勝上陣靠法術、宋江打仗靠「天書」。
智取生辰綱是吳用軍事才能的第一次顯露,從人員的組織安排,到行動的巧妙配合,真可謂天衣無縫,令人拍案叫絕。後來的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家莊、大破連環馬、巧計取華州、雪天擒索超、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等,這一連串重大的軍事行動都因吳用的智慧而取勝。只要吳用開口,無論多麼難解的戰局,都能出現轉機,反敗為勝。
三打祝家莊時,三家莊院結為生死同盟,一家有事,三方呼應,而且兵強馬壯,以逸待勞,宋江領大隊人馬兩次攻打均告失利。吳用到來後,首先使扈家莊嚴守中立,瓦解了三個莊院的生死同盟,孤立祝家莊,又用計謀派孫立、孫新等人混入祝家莊,以做內應。第三次進攻時,梁山泊義軍裡應外合,一舉攻下祝家莊,三打祝家莊是小說中的情節,雖為虛構,但許多人仍然把它當作戰爭範例來看待,可見其強大的藝術魅力。
書中有首「臨江仙」這樣評價吳用:「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
吳用的確不負其「智多星」的美名。
☆楊志
在《水滸傳》中,「青面獸」楊志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他的坎坷經歷再一次深化了「官逼民反」的社會內涵。
楊志本是位忠臣良將。他是楊令公之孫,三代將門之後,武藝非凡。官至殿司制使。然而皇帝昏庸,重用了破落戶高俅為掌管殿帥府的太尉,楊志從此步步艱難,不要說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難以實現,就連身家性命也難以保全,最終不得不落草梁山。
楊志奉命押運「花石綱」,不幸在黃河中翻船失落。他不敢回京城,長期逃亡在外,丟掉了制使的官職,被赦免後,楊志懷著為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帶著一擔財物進京,想打通關節,恢復職位。不料將一擔財物全都用盡了,才見到奸臣高俅。高俅不但不讓楊復職,反而將楊志趕出府衙。
楊志此時已身無分文、衣食無著,要投奔他鄉連盤纏也沒有,只好忍痛將祖傳寶刀賣掉,換點銀錢。不想偏偏又遇著無賴潑皮牛二,百般糾纏,定要強奪楊志的寶刀。楊志憤怒已極,殺死牛二,後被遣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
在大名府,楊志被梁中書賞識,留在身邊早晚侍候,又因嫺熟弓馬、武藝高強被升為提轄。從一名囚徒而平步青雲,楊志對梁中書感激涕零,時時願以身家性命還報。梁中書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命他押送生辰綱去東京。
為了保住生辰綱萬無一失,楊志確實費盡了心機,不用車輛,不用大隊兵丁護送,偽裝成普通客商;一路之上,小心謹慎,說行則行,說止便止,但有不聽話的,輕者痛罵,重則用軍棍籐條抽打,即使是兩個虞侯和太師府的都管也不放在眼裡。但事與願違,終於還是在黃泥崗上被迷昏,丟失了生辰綱。
至此,楊志到了「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絕望境地,他無顏去見提攜他的恩人,又覺得到梁山落草污了他清白的身世,有損將門之後的英名,只想朝黃泥崗下一跳,了結這一條性命。
但楊志畢竟是一條英雄好漢,如此結果終不甘心,還想等待轉機。沒想到那兩個虞侯、都管及軍士回到大名府 為逃脫罪責,反誣楊志和賊人合夥劫去了生辰綱。梁中書即刻發下緝文書,捉拿楊志,要將他碎屍萬段。
楊志這才絕了幻想,與梁中書等徹底決裂,走上反抗朝廷的起義道路。楊志是走投無路時才被「逼上梁山」的,若有一線生機,他或許不會上山入夥。楊志的人生道路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這位忠臣之將盡心盡力,胸懷一顆盡忠報國的赤忱之心,得到的卻是一枚難以吞嚥的苦果。楊志的性格也是多面的,精明幹練、深謀遠慮,卻也勤攀附、驕橫狠毒;既自視清高,又極度脆弱。
可說,楊志是《水滸傳》眾多好漢中相當特別的一個。
☆張順
梁山水軍頭領中,除了阮氏三雄外,還有一位綽號「浪裡白條」的張順,水性武藝都不在三阮之下。
張順生在「潯陽江邊,長在小孤山下,做賣魚牙子」,還在江裡做過開黑船的生意。哥哥叫張橫,也有一身駕船弄水的好本領,後來和張順一起做了水軍頭領。
張順善於潛水,能一口氣潛進四、五十哩水面,還能在水底伏七天七夜不出,渾身生就一身雪練似的白肉,浪裡水裡似一隻白條。張順不僅水上功夫了得,而且極其機敏,出手狠毒,這也是他和其他幾位水軍頭領不同的地方。
張順因魚和李逵起了爭鬥,在岸上吃了虧,便撩撥李逵到船上,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張順用竹篙往岸上一點,雙腳一蹬,那只漁船頓時如狂風飄落葉,箭也似的投江心去了。船到江心,張順兩隻腳把船一晃,船底朝天,兩人一起翻跌到江裡,鐵牛頓時成了水牛,再無還手之力。又張順戲弄盧俊義時,一忽兒船上,一忽兒船下,把手扶住船梢,腳踏水浪,只一側,船底便朝了天,盧俊義落水被擒,縱有天大本領也無力掙扎。
宋江三敗高俅時,全仗張順領一班水軍,潛入江水,用斧鑿鑿透船底,使船沒入江中。二敗童貫時,張順穿了銅鑄的蓑衣斗笠,使官軍空射不少箭支,又引誘五百官兵下到水裡。張順潛下水底,拔出腰刀,只顧挨著排殺人,官軍沉入江中無數,頓時一片血水。「八百里梁山水泊」、「山排巨浪,水接遙天」,在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裡,張順和水軍得心應手,屢建奇功,使官兵一提起張順,總是不寒而慄。
張順踩水的功夫最令人叫絕,和李逵在江中的那一段,使得岸上圍觀的人連聲喝采。張順水性過人,既能淹人,又能救出水中的人;既能從水中逃得性命,免於被人所害,又能在水中報仇雪恨。張順也隨遇而安,既能在水中掙得一份衣食,做漁牙主人;又能在水中大顯身手,當個嚮叮噹的梁山水軍頭領。
張順可說是那個時代眾多漁民的寫照,他們身懷絕技、使船弄水,自謀著一條艱難的生活道路。
☆石秀
石秀被江湖好漢稱作巧石秀,他為人精細,性情複雜,做事機巧。同時又嫉惡如仇,拚死相爭,眾人還送他一個「拚命三郎」的美稱。
石秀為人仗義,會使些槍棒,一生執意路見不平捨命相救。隨叔父去外鄉販馬時,卻遭突然變故,叔父病死,本錢消折,流落在薊州賣柴度日。在街市上偶然遇著楊雄被潑皮糾纏,幫他解了圍,與他做了結拜兄弟。楊雄憐惜石秀孤身一人,盛情邀石秀到家中居住,和岳父一起掌管生意。
生活很快發生了轉折,石秀發現楊雄的妻子潘巧雲與和裴如海有私情,告知楊雄,沒想到反被潘巧雲誣告調戲,後來殺了裴如海、潘巧雲、丫鬟迎兒,和楊雄同奔梁山聚義,做了梁山泊的步軍統領。
石秀行俠仗義,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替楊雄解圍時,和楊雄並不相識,不過是看不下去十幾個人欺負一人,他自己那時的處境連衣食都難保。石秀的仗義拚命精神在救盧俊義時表現得更為突出。石秀一人到北京打探盧俊義的消息,偏偏遇到梁中書午時便要處斬盧俊義的緊要關頭。為了救梁山兄弟,拚命三郎決定破釜沉舟,跳樓劫法場。
因為寡不敵眾,石秀劫法場沒有成功,但他的勇猛無畏卻嚇得官軍們個個心驚膽戰。當被解到梁中書面前時,石秀毫不畏懼,破口大罵:「你這敗壞國家,害百姓的賊!我聽著哥哥將令,早晚便引軍來,打你城子,踏為平地,把你砍作三截,先教老爺與你說知。」石秀在廳堂上千賊萬賊地高聲叫罵,把廳上眾人都唬呆了。
石秀的機敏與精細,則集中表現在智殺裴如海那三章節裡,石秀本已和楊雄商量好處理的辦法,沒想到被楊雄酒醉誤了事,反將石秀趕出門去,面對如此奇恥大辱,石秀卻沒有分辯一句,抱著行李在不遠處的旅店住了下來,終於逮到真憑實據,殺了那和尚,還替楊雄設計將潘巧雲騙上翠屏山。
在整個事件中楊雄都顯得粗疏輕信,毫無主見,石秀反倒目標明確,一步步行動安排得非常妥當嚴密。石秀這樣做一部分原因是要「洗刷自己冤屈」,出一口惡氣,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報答楊雄的知遇之恩,即使殺人謝罪也毫不猶豫,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
石秀的光彩個性是在與眾好漢的對比中顯示出來的。和楊雄相比,石秀顯示出機敏和精細;在祝家莊探路時,與楊雄對比,石秀顯出別有心機;和宋江相比,石秀則顯得仁義寬厚;和盧俊義相比,則更顯得豪氣沖天,臨死不懼。
☆高俅
在《水滸傳》裡,提到四個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他們分別是蔡京、童貫、高俅及楊戩,其中著墨最多的代表人物便是高俅。
據歷史記載,高俅確有其人,曾為小吏,略有文采,深得蘇東坡賞識。後來偶然相識宋徽宗,得到提拔重用,官至殿前司職事,顯達後也沒有明顯劣跡。
《水滸傳》中高俅的故事大概脫胎於此,但已作了較大更動。書中的高俅是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只因得一腳好球,才被人稱作「高球」。後來發跡,嫌這名字鄙賤,將偏旁換成立人,就成了姓高名俅。
書中對高俅始終使用鄙視和揶揄的筆墨,將所有無業遊民的卑劣特質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他自小不務正業,流浪在城裡城外,與人幫閒,且學到了一套幫閒的本領,吹彈歌舞、槍棒遊戲無所不通,還胡亂學了些詩詞。由於品格低劣,惹出許多風花雪月,經人告發,開封府斷他二十脊杖,刺配出界,東京城無人容他在家食宿。
如此一個潑皮無賴,被人人厭棄,卻由於善於逢迎拍馬、踢得一腳好球,反被端王賞識,平步青雲,成了殿帥府太尉,大權在握。高俅的發跡,是社會黑暗、政權腐敗、官逼民反的真實寫照。
高俅當上太尉的頭一天,就尋了個過錯責罰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原因是當初高俅在市井學槍棒時,曾被王進的父親一棒打翻,至今耿耿於懷,於是公報私仇。王進認出是高俅,自知性命難保,歎了口氣,與母親連夜收拾細軟遠走他鄉去了。
高俅對林沖的陷害更是卑劣無恥。
高衙內依仗父親權勢,一向在東京胡作非為,公然在廟會上調戲禁軍教頭林沖之妻。高俅得知,竟然沒有絲毫責備之意,反倒說:「我尋思起來,若為惜林沖一個人時,須送上我孩兒性命,卻無生是好?」一副無賴嘴臉。高俅絲毫不顧及林沖的身份地位,設下毒計,再三要謀害林沖性命。
高俅對待楊志的態度也從另一個側面刻畫了他醜惡的靈魂。對這個三代將門之後,一心要為官府效犬馬之勞的忠臣良將,高俅一筆將之批倒,趕出殿帥府。
對梁山泊的多次征剿,高俅也並不是為著捍衛皇上,仍舊是出於狹隘的報復心理。他的叔伯兄弟高廉被梁山義軍殺死後,他極力奏請皇上征剿梁山泊。而且一再欺瞞皇上,篡改聖旨,阻止梁山泊招安,企圖將梁山義軍趕盡殺絕。
征討方臘後,高俅、蔡京一干奸臣仍然沒有改棄主動進攻,在給盧俊義的御食中放了水銀,使盧俊義墜入淮河深處而死,接著又用藥酒毒死宋江。當皇上得知這一段隱情後大為震怒,準備嚴加治罪時,反被四賊曲意掩飾過去,那送毒酒的使臣死於回京途中。
高俅壞事做盡,惡貫滿盈,人共誅之。
宋江等以反奸臣為目標的農民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四個賊臣擾亂天下禍國殃民的現實一如既往。這一結局,意味深長。
☆宋江
宋江是貫穿《水滸傳》全書的重要人物。
宋江本在鄆城縣做一個押司的小官,平生只好結識江湖好漢,於家有大孝,為人仗義疏財,能濟人窮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聞名山東,因其名「能救萬物」的美譽,故稱他作「及時雨」。
晁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後事發,在這緊急關頭,宋江私放晁蓋,擔著「血海也似干系」,晁蓋因此成為梁山泊聚義的奠基人。大鬧清風寨後,宋江被迫去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以他的名望,吸引了許多好漢來投。起義軍攻打州縣,懲治貪官污吏、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劫富濟貧,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