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林的家在江南水鄉一個古老的城鎮上,小鎮雖然不大,卻包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鎮上大街小巷眾多,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建造精美又古老的橋樑飛架兩岸,綠樹成蔭,花草秀美。古鎮上在房屋四周的空地上到處長有綠油油的青草和小花,眾多拔地而起的高大樹木上築有一個個很大的鳥巢。小林的家鄉處處彷彿是水墨畫中美麗的風景,展眼就見小橋流水人家。
小林的家鄉有一座古城牆,城牆雖不算高大雄偉,卻也十分壯觀。
鎮上最早建築的城牆是在元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縣城周長五里三十步(古時五尺為一步),設有陸地城門四扇,水城門三扇。城牆邊鑿市地為池,水池闊七丈,水深二丈二尺,其裏步之長視城有加。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海鹽有倭寇進犯,當時的海防長官急於防守,下令拆除崇德城牆,將其磚石全部搬運到乍浦築城。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崇德知縣蔡本端奉檄重新修築城牆,以抵禦倭寇侵犯。第二年正月初七,一萬多名胖寇乘崇德城牆未竣工之機,破城而入,大肆虜掠財物,殘害百姓。在倭寇退城之後,浙江巡撫命令崇德知縣抓緊築城防倭。當時在家鄉的崇德邑紳右通政呂希周會同知縣商量築城之事。他極力主張運河改道,回環全鎮繞城,四周以水為障。不久城牆築成後,護城河水流繞城如帶,既能通船隻,又利於防衛倭寇。當地民間流傳著「崇德呂希周,直塘改作九彎兜」的傳說。新築的縣城周長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闊一丈五尺,有水旱城門各五座,歷時五個月才竣工。第二年,倭寇又來侵犯,崇德縣城士兵和老百姓依靠新築城牆堅守,倭寇無法進城,不久便敗退而歸。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劉宗武又在城牆上修建城樓四座,南北甕城各一座,再築箭台三十個,敵臺三個。明清時期曾經多次修繕加固,使崇德城牆一直比較堅固。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二月,太平軍攻佔石門縣城,毀掉東南面近半個崇德縣城。同時太平軍將拆下的磚塊石頭,沿南北市河建造城牆,在義濟橋(今春風橋)西另行建造城門。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五月,在被太平軍拆毀的原縣城位置上重新修築城牆。這座城牆一直保留到抗戰前夕。抗戰期間,南門城牆被日軍毀壞,護城河被河泥所淤塞,已經不能繞城航行。北門城外被日軍燒毀店鋪五十多間,古建築被毀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