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對於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關係的研究,源於20 世紀80年代在揚州師範學院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時。當時,我大量閱讀「五四」時期的文學作品,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諸多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有著某些關聯,或受洗入教,或親近基督教,在他們的創作中先後出現與基督教文化有關的題材,或描寫教會生活,或塑造教徒形象,或提倡博愛,或提倡寬恕。最初我想以此論題做碩士學位論文,後來卻以20 世紀20 年代鄉土文學研究為論題,但是我並沒有放棄對於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關係的研究,後來便成為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曠野的呼聲: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論文由陳思和先生作序,於1998 年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年為新加坡青年書局再版。
2003 年,我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請,在崇基學院開設「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選修課,有30 餘位博士生、碩士生選修,後來我將學生的課程作業修改編輯成《文學的綠洲─中國現代文學與基督教文化》一著,2006 年10 月由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在香港中文大學任客座教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邀請我作一場公開學術報告,邀請者提出講宗教而不講文學。我經過認真準備,以「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對五四時期一個角度的回溯與思考」為題,成功地進行了演講,演講稿於2004 年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成為我後來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緣起。2005 年,我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文化思潮〉為題,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獲得批准。
「五四」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期,「五四」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時期,僅對於基督教文化就有著許多不同的態度,讚賞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就是陳獨秀在「五四」時期對於基督教文化就有比較複雜的姿態。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背景中的基督教文化思潮,對於梳理探究此時期基督教文化思潮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論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後,我努力搜尋資料探究問題,課題中的前期成果先後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的人道精神〉,《世界宗教研究》2008 年第2 期;〈論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教論爭〉,《甘肅社會科學》2008 年第5 期;〈論基督教文化與冰心、許地山小說的敘事模式〉,《中國比較文學》2009 年第3 期;〈論「五四」知識份子與基督教文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 年第3 期;〈衝突與接受: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家族觀念〉,《廈門大學學報》2008 年第2 期;〈教會學校文化教育與中國現代作家〉,《江海學刊》2007 年第4 期;〈論冰心的聖詩創作〉,《文化中國》(加拿大)2004 年第1 期;〈寫出文化衝突與融合中基督徒的複雜心態〉,香港《二十一世紀》2005 年12 月號;〈寬容與復仇:魯迅〈復仇(其二)〉與《聖經》之比較〉,《文化中國》(加拿大)2005 年第2 期;〈論非基督教思潮與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甘肅社會科學》2010 年第1 期;〈論鬱達夫小說的宗教意味〉,《江西社會科學》2008 年第10 期;〈論「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文化思潮〉,《世界宗教研究》2011 年第3 期;〈論「五四」時期陳獨秀對基督教的複雜態度〉,《社會科學家》2011年第6 期。其中有些論文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聲譽。
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論「五四」小說中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先後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基督教文化影響與中國家族觀念的嬗變〉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在該論題的研究中,我的幾位博士生、碩士生參與了有關章節的起草,上編第二章蔣進國、第五章張?、第六章林雪飛、第八章趙鵬,由我擬定提綱,他們起草後,由我統一修改潤色。
《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是一個具有相當容量和複雜性的課題,雖然該課題的研究告一段落,但是其中仍然尚有一些可以繼續深入探究的問題。
楊劍龍
2011 年11 月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