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上井崗山 林彪與毛澤東歷史關係發展】
林彪與毛澤東之間歷史上的關係,要從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林彪隨朱德率領的「南昌暴動」(中共稱「起義」)失敗後的殘餘部隊到井崗山與毛澤東的紅軍會合時談起。兩軍會師後,朱德陪同毛澤東巡視部隊,見一個「娃娃」正在對部隊講話:「一下說這個土匪,一下說那個軍閥,只要有槍,就有塊天下。我們也有槍,紅軍也能坐天下!」同行的陳毅向毛澤東介紹:「這位營長林彪,最近指揮兩次作戰都勝了」。毛對林彪說:「你這麼年輕,既敢打,又巧打,很不錯啊!」林彪從此受到毛的注意。
在這個時期,朱德非常看重林彪。當時林彪年僅二十一歲,充滿革命熱情。在上井崗山前,他是朱德的「工農革命軍」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因表現出色,十一月升為團長,更讓毛澤東重視林彪的才能。
另一個引起毛澤東對林彪注意的原因,據毛澤東一九三七年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諾頓訪問時提到「井崗山時代,紅軍已叫士兵們堅守三條簡單的維持紀律的規則」(註:即「三大紀律」:一、一切行動聽指揮;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三、打土豪要歸公),在「一九二八年後,為了要獲得農民階級的擁護起見,在上面列舉的三條之外,又加上了八條規則,最末兩條是林彪加上的。」八條規則之前六項為:上門板、捆舖草;說話和平,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害東西要賠;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虜腰包。林彪加上的兩條是「買東西要付錢」和「要講衛生,蓋廁所離家要遠」。這八項規則又稱為「八項注意」。
毛澤東天生愛鬥,朱毛兩部「會師」井崗山後,時間久了,兩人間的矛盾也就逐漸浮現,慢慢有了磨擦。當時朱德的紅四軍中,曾參加「南昌暴動」的幹部,在整個紅軍軍官中佔了優勢,而且多係部隊領導幹部,這對毛澤東是很大的威脅。毛缺的就是領導幹部,他深恐朱德因此奪取了他在井崗山的領導權,而林彪正是這群幹部中的指標人物,毛澤東因而有意拉攏林彪。
林彪在衡量了朱毛二人矛盾後,選擇站在毛澤東這一邊,他把紅四軍中視朱德為舊軍官出身的舊軍閥流言、和諷刺朱德的順口溜等,私下蒐整提供給毛澤東。毛如獲至寶,將林彪原信印成小冊子公開散發,引起朱德不滿,朱毛二人因而在前委常委座談會上發生激烈辯論。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毛澤東寫信給林彪,發洩其對朱德、陳毅等人不滿,並感謝林彪對他的堅定支持。自此毛澤東視林彪為可寄予信任和重用的親信幹部,這封信後來收編在《毛澤東選集》一卷中。
林彪選邊站後不久,又寫了一信向毛澤東請教關於革命形勢和前途的問題。這正是毛澤東最感興趣的事,他慎重其事的在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正式回信答覆林彪,並且將這封信印發給紅四軍和地方上的幹部參閱。以當時毛澤東在井崗山的地位,林彪以一個紅軍中最年輕的團長,能與毛討論革命前途大問題,並獲得毛的重視與回覆,十分引人注目。這封信後來也收編在《毛澤東選集》一卷中,標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這兩件事後,林彪已成為毛澤東在政治上的知己和堅定的擁護者。一九二九年三月,朱、毛對紅四軍進行整編,分編為三個縱隊,林彪所屬第二十八團編為第一縱隊,林彪任縱隊長,隨朱、毛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一九三○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將毛、朱兩部併編成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委,林彪獲拔擢出任第四軍軍長。也因此,在共軍兩萬五千里流竄途中,毛對林彪信任有加,任命林部為前衛部隊,而林彪的表現,亦為毛澤東誇讚「異乎尋常的幹練與忠實」。
這時中共中央總書記雖是向忠發,但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三○年六月十一日的會議,卻是由候補中央委員李立三主導,在李之提議下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形成以冒險主義為特徵的「立三路線」。初期毛澤東未反對「立三路線」,但在九月「二打長沙」失利後,(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部於七月二十七日攻克長沙,因國軍反擊,八月六日撤出長沙;八月下旬,朱、毛奉令再攻長沙,至九月中旬仍無進展,乃撤回江西。)毛開始抵制此一路線,堅決不再攻打大中城市。
十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李文林傳達中共中央指示朱、毛攻打南昌、九江等大城市,毛堅決反對。代表「立三路線」的李文林,勉強同意毛澤東暫時不打,但表示最終還是要打南昌、九江。這引起毛澤東對李文林強烈不滿,認為李所領導的江西省行動委員會不配合、不支持紅一方面軍的作戰,他決定要鬥倒這位跟他對立的「同志」,於是製造了「AB團事件」,也讓林彪首次見識到毛澤東鬥爭手段之陰狠毒辣與殘暴。
一九三○年九月中共在上海召開六屆三中全會,傳達共產國際指示,糾正「立三路線」的錯誤,結束了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此次會議,因李立三的下台,使江西省省委書記李文林失去了靠山,毛澤東同時又由一般中央委員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地位獲得提升,於是他在十月十四日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信說:「贛西南黨團兩特委機關、贛西南蘇維埃政府、紅軍學校發現大批AB團分子,各級指揮機關,無論內外,多數為AB團富農所充塞。」因此,毛澤東決定進行一場以「反AB團」為名目之整肅異己的肅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