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九章,以學術生涯為主軸,以個人編年回憶錄方式呈現。述說作者的先世、父母與家庭,求學、工作與教學,在大陸、台灣與美國的生活,到海峽對岸的學術交流與探親,閒暇時的休閒與旅遊。此外亦述說子女的出生、養育與教育。最後一章則記下作者所思所想的吉光片羽,以及反思今生的絮語。
作者的一生,代表在台灣成長的一個世代,即是出生於大陸,求學於台灣,留學於美國,最後又回歸台灣服務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經歷。本書記錄作者一生中所經歷的,可感可念的人事物,是一本個人的小歷史,亦是二十世紀苦難中國這一大時代中的一本小證言。
【封面文案】
我們這一代外省人,
生於抗戰時期的大陸,
長於艱苦時期的台灣,
留學時亦逢六○年代動盪的美國。
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將其寫成回憶錄,
作為二十世紀苦難中國命運中,大時代的小證言。
盧秀菊
【本書特色】
以學術生涯為主軸,以個人編年回憶錄方式呈現。
作者簡介:
盧秀菊
籍貫江西省,一九四四年出生於重慶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碩士、圖書館學碩士。旅美期間,曾任職於多所大學與公共圖書館。一九八二年底返國,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兼圖書館採錄組主任。自一九八五年秋起,專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迄二○○四年夏退休。著作有《The Imperial Printing of Early Ch'ing China, 1644-1805》、《圖書館規劃》、《現代圖書館組織結構理論與實務》等書;歷史學、圖書館學主題之中、英文論文一百餘篇。
章節試閱
一九六二年,我參加大專聯考,報考乙組,以高分進入台灣大學歷史系,為該系第一名,俗稱系狀元。我以歷史系為第一志願,曾引起北一女師長及我父母的關切,當時他們本希望我考甲組,因我有考甲組的實力;既然我決定考乙組,則希望我以外文系為第一志願。而我當時認為,讀外文系,台灣的大學,外文系畢業,恐怕只能掌握較好的英文語言程度,出國留學無法勝任英國文學進一步學位的攻讀。此外,我自幼對中國文史有興趣,捨中文系而就歷史系,乃希望能藉由讀歷史,改變我自幼柔弱和內向的個性,開拓宏觀的胸襟和視野。文、史難以取捨,因此我第一志願填歷史系,第二志願填中文系,聽天由命吧。結果是以高分成績進入自選的第一志願台大歷史系。那時,以我的分數,在乙組如想進外文系,也是無問題的。北一女依往例,為表揚大專聯考優良同學,頒猶記進台大,大學一年級第一天註冊時,在體育館大禮堂排隊,依序辦理各項手續,到歷史系的長桌前,系主任劉崇鋐教授,看著我,和藹慈祥的笑笑說:「妳是一年級第一名,很好,很好。」我當時不好意思,羞澀的鞠躬道謝。那時台大學號是依據錄取該系的成績高下而排序的。我學號是:五一一三○一,五一是學年度,一是文學院,三是歷史系,○一是班內號碼。一九六○年代,大專聯考全部學生錄取率是全部報考學生的十五分之一,台大的學生錄取率更是超低。以男女學生而言,台大當年全校的男女學生比例是七比一。文學院雖女生較多,但歷史系我們這一屆班上仍是男生比女生多。因此我們這些台大女生自然是「鳳」毛麟角,真有天之「嬌」女的態勢。
心理都要經歷一番反覆思考,互相討論,將如何「改頭換面」進大學。第一件事是燙髮,當時女生流行的是非常蓬鬆,噴膠水固定的髮式,俗稱「雞窩頭」。第二件事是脫下穿了六年的白球鞋,換上時髦的平底皮鞋或高跟皮鞋。那時流行一種軟皮面薄鞋底的平底皮鞋,俗稱「太空鞋」。大一女生剛轉換鞋子,先選擇平底皮鞋,「太空鞋」正好,配上寬裙,走起路來頗有婀娜多姿的女孩味。稍後,女生慢慢改穿緊身的窄裙,配上低跟或高跟皮鞋,手捧洋裝書,夏天人手一把洋傘,五彩繽紛,在台大校園中,散發著青春活潑的氣息。
男生高中時理光頭或平頭,大專聯考放榜後,暑假中開始蓄髮,大學一開學,即改梳西裝頭,腳上換上皮鞋。當然也有比較時髦的極少數男生,油頭粉面的梳個貓王普理斯萊式的「大包頭」或稍低調的「小包頭」。大一和大二有二年必修的軍訓課。不分男女生,每人都要買一件米黃色卡其布上衣外套,規定上軍訓課或有校內及校際的公眾活動時必須穿著。當時大學生非但不覺外套土氣或寒傖,反而因其是大學生的專屬「招牌」外套,非常喜歡穿,男女同學都以穿此外套為傲。
一九六二年,政府遷台剛過十年,物力民生仍十分艱難,因此民風淳樸,生活儉約。我們女生自初中起皆讀女校,六年苦讀,嚴格的軍事管理,一般都是校內上課穿制服,課後校外穿簡樸的便裝,頭髮亦是﹁清湯掛麵式﹂齊耳短髮。大專聯考一放榜,得知自己被錄取能上大學時,女生
一九六二年,我參加大專聯考,報考乙組,以高分進入台灣大學歷史系,為該系第一名,俗稱系狀元。我以歷史系為第一志願,曾引起北一女師長及我父母的關切,當時他們本希望我考甲組,因我有考甲組的實力;既然我決定考乙組,則希望我以外文系為第一志願。而我當時認為,讀外文系,台灣的大學,外文系畢業,恐怕只能掌握較好的英文語言程度,出國留學無法勝任英國文學進一步學位的攻讀。此外,我自幼對中國文史有興趣,捨中文系而就歷史系,乃希望能藉由讀歷史,改變我自幼柔弱和內向的個性,開拓宏觀的胸襟和視野。文、史難以取捨,因此我第...
作者序
自序/大時代的小證言
二十世紀一九四九年,近代中國經歷一場政治大變動。執政的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二百萬軍民(註1)遷徙來台。我的父母即是在這場大變局的浪潮中,攜帶稚齡的我和妹妹來到台灣。我五歲自大陸渡海來台,從幼稚園至大學,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其後到美國留學,結婚成家,投入職場;最後又回歸台灣,從事教育工作,服務鄉梓,迄於退休。
回顧一生,個人微不足道。但是個人經歷,代表在台灣成長的一個世代,即是出生於大陸,求學於台灣,留學於美國,最後又回歸台灣服務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經歷。我是來台的第一代,跨足海峽兩岸,及彼岸美國。我們這一代生於抗戰時期的大陸,長於艱苦時期的台灣,留學時亦欣逢一九六○年代美國動盪年代(註2)。我個人雖非天生英才,但亦非資質魯鈍,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多有可感可念的,將其寫成回憶錄,作為二十世紀苦難中國命運中大時代的小證言;如本書能引起同代人共鳴,下代人借鏡,則我亦不枉此生了。
註1:1949年前後,大陸渡海來台人數,一般稱200萬軍民。但據林桶法書,到1953年,大陸渡海來台外省人數,約120萬軍民,1953年台灣人口總數800餘萬人,外省人佔當時人口七分之一左右,約14.89%。見:《1949大撤退》,林桶法著。初版。台北市:聯經,2009。頁323。
註2 1960年代,被稱作「Swinging Sixties」,有譯做「動盪的六○年代」或「狂飆的六○年代」。見Wikipeida, http://en.wikipedia.org/wiki/1960s
(Accessed 2011.05.13)
自序/大時代的小證言
二十世紀一九四九年,近代中國經歷一場政治大變動。執政的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二百萬軍民(註1)遷徙來台。我的父母即是在這場大變局的浪潮中,攜帶稚齡的我和妹妹來到台灣。我五歲自大陸渡海來台,從幼稚園至大學,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其後到美國留學,結婚成家,投入職場;最後又回歸台灣,從事教育工作,服務鄉梓,迄於退休。
回顧一生,個人微不足道。但是個人經歷,代表在台灣成長的一個世代,即是出生於大陸,求學於台灣,留學於美國,最後又回歸台灣服務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經歷。我是來台的第一代,跨足海峽兩岸...
目錄
目次
自序
大陸與台灣篇
第一章家庭與童年
一、出生與家庭
二、童年生活
第二章小學與中學
一、小學
二、中學
第三章大學與研究所
一、台大大學部
二、台大研究所
三、台大課外生活
美國篇
第四章美國留學與生活
一、芝加哥大學歷史學
二、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
三、芝加哥市生活
第五章美國工作與生活
一、南卡州工作與生活
二、印州南灣市一般工作
三、印州南灣市圖書館工作
四、印州南灣市生活
第六章美國旅遊
一、美國本土
二、歐洲大陸
三、回台省親
台灣篇
第七章台灣教職與生活
一、舉家回國定居
二、台灣師範大學教職
三、台灣大學教職
四、教職相關專業服務
五、台灣生活
第八章大陸學術交流與探親
一、台灣與大陸學術交流
二、大陸探親
三、大陸旅遊
第九章反思今生
一、訪舊
二、懷想
三、落幕
後記
附錄
附錄一、盧秀菊訪談記
附錄二、盧秀菊著作目錄
附錄三、盧秀菊隨筆
附錄四、盧秀菊台大授課課程
附錄五、盧秀菊參加救國團營隊
附錄六、時代背景史事概述
本書參考書目
目次
自序
大陸與台灣篇
第一章家庭與童年
一、出生與家庭
二、童年生活
第二章小學與中學
一、小學
二、中學
第三章大學與研究所
一、台大大學部
二、台大研究所
三、台大課外生活
美國篇
第四章美國留學與生活
一、芝加哥大學歷史學
二、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
三、芝加哥市生活
第五章美國工作與生活
一、南卡州工作與生活
二、印州南灣市一般工作
三、印州南灣市圖書館工作
四、印州南灣市生活
第六章美國旅遊
一、美國本土
二、歐洲大陸
三、回台省親
台灣篇
第七章台灣教職與生活
一、舉家回國定居
二、台灣師範大學教職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