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SI出現之前,曾經有一個人不只看穿了犯罪手法
還看見了鑑識科學的未來……
亞馬遜網路書店☆☆☆☆☆推薦
媒體讚譽為福爾摩斯真人版與科學辦案之父
他的名字是白納德‧史匹斯貝里。藉由運用尖端技術,他獨力將犯罪調查提升到現代水準。一開始他只是二十世紀初期年輕而具備魅力的英國醫師,但他像是大砲一樣,猛烈衝擊了英國的司法系統與新聞頭版,也獲得了福爾摩斯真人版的美譽。他可以找出別人忽略的證據,完成別人難以做到的現場重建,也能夠找出證人的證詞與事實之間有什麼矛盾之處。更重要的是,他拿得出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數十名殺人犯在他面前無所遁形。
這是一本有關白納德‧史匹斯貝里生平與工作的精彩故事。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醫師偵探,處理的案件不只是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也孕育出我們如今所看見的犯案現場調查技術。
作者簡介:
柯林‧伊凡斯(Colin Evans)
作者對於真實犯罪事件的興趣在求學時代便已萌芽。為了開膛手傑克,他可以在圖書館花上好幾個鐘頭查閱泰晤士報紀錄以及現代資料(不過他可不知道兇手的身分,但他挺懷疑有誰會知道);從此以後他就一頭栽進這個世界了。
一九九三年他出版第一本書時住在美國,之後鑑識科學的歷史與發展便成為他的拿手題材。他的目標是將試管與科技構成的複雜領域剖析成人人能懂也樂在其中的故事,同時帶領大家認識這個快速變遷的專業曾有哪些名人露臉。何不與他一同馳騁其中呢?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聲名大噪
一九一○年七月,一個帶著涼意的清晨,兩個男人推擠過倫敦新牛津街上的人群,最後來到一間名為愛比昂之家的豪宅。從兩人體形、氣度來看,透露出長年在警界打滾後那種略帶殺氣的樣子,除了警察之外,也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幹別行的。兩人例行公事般地兩度檢查地址後走了進去,這是根據工商通訊錄找到的耶魯牙科專家辦公室,由兩位美國人主持業務。進入辦公室之後,身材較高、年紀較長的一方開始自我介紹,他自稱為蘇格蘭警場的華特•杜探長,並且要求與負責人之一霍利•哈維•克里本談話。
克里本現身以後,無論是杜探長或者他身旁的警官亞瑟•米契爾都沒有透露出任何情緒,不過他們心裡都不免懷疑自己有沒有找錯對象;原以為這樁醜聞凶殺案裡的嫌犯該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子類型,但沒想到眼前出現的是一位四十八歲的密西根人,外貌又矮又禿,鬍子剃得活脫脫是隻海象,藏在金邊眼鏡後的眼珠子又大又水,看來近視很深。但仔細一瞧之後發現:第一印象並不可靠,雖然克里本貌不驚人,但是他的自我包裝功夫頗不賴,穿著即使不像是花花公子至少也算是個紈褲子弟,一套禮服、鮮黃色領帶配上海軍藍的襯衫以及漆皮做的鞋子,還加上來自大西洋彼岸那種易於親近的氣息,與愛德華時代的英國人相比,的確能夠讓人卸下心防。
杜探長本能地提高警覺,之前進行過背景調查,因此知道克里本這個人喜歡人家尊稱他為「醫師」,但實際上他對醫術只是略通皮毛,且自從一八九七年移居倫敦以來,克里本僅是透過以郵購方式兜售偏方謀生,經濟狀況並不穩定,加上傳言指出他長期在金融界炒作短線,目前已經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了。
克里本的妻子在歌舞劇團表演,但她不上相,所以並不紅,不過有個好聽的藝名叫貝兒•艾茉。她的朋友憂心忡忡聯絡蘇格蘭警場,因為貝兒•艾茉莫名其妙地失蹤,從一月底至今足足五個月沒有人見過她。克里本一開始的說詞是貝兒回到故鄉美國,可是在三月他又紅著眼眶、語氣哽咽地向眾人報告:人在加州的貝兒感染了兩側性胸膜肺炎,已經不幸撒手人寰。貝兒的朋友自然難以置信,隨後克里本竟又帶了一個小他二十多歲的女人入住原本屬於貝兒的家,於是大家從忿忿不平轉而為疑點重重。在敏感時刻出現的新女伴名叫艾娣•勒奈佛,她原本只是克里本身邊的一個打字員,此刻卻搖身一變成為他的枕邊人,更糟糕的則是她很大方地穿戴貝兒的皮草、珠寶四處張揚。
杜探長說明他的來意。克里本聽著杜探長陳述以上這段經過,反應不太自在。他沈默了好一會兒,看得出來是在琢磨自己有什麼選擇,最後嘆氣說:「我想我該說實話吧。」杜探長睿智地點點頭,於是克里本開口:「我說我太太死了,其實不是真的。就我所知她應該還活著。」根據克里本的說法,所謂肺炎只是一套推託之詞,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而丟出的煙霧彈。實際上他太太酗酒且多次因外遇危及兩人關係,而這一次終於帶著曾經當過職業拳擊手的新愛人去了芝加哥。
杜探長仔細將這俗爛的情節聽完。克里本長期戴綠帽,早就想找個人一吐為快,而他所說的故事也合情合理,加上自白時克里本那慚愧又緊張的模樣更使得杜探長心生同情。即便是貝兒的好友也都不得不承認:貝兒一旦喝醉了——她大部分時間都是酩酊大醉——那張嘴說起話來比起箱型水母也是不遑多讓。這種刻薄來自於她在演藝事業的挫折,經過了將近千場的試演失敗,會有這樣的人格並不是怪事,而貝兒唯一可以發洩情緒的對象就是軟腳蝦似的丈夫,更不用說她心中認定的窩囊廢,竟在忍氣吞聲這麼多年以後,居然也敢在外面跟女人亂搞,貝兒自然更是心頭一把火了。
或許探長是起了點憐憫心,但他終究是實事求是的警員,於是嚴詞警告克里本此後不可以這麼對外胡言亂語。克里本悔不當初、唯唯諾諾地向探長認錯,接著兩人一起前往附近餐廳用餐,對話過程很輕鬆,克里本看起來胃口也不壞。最後杜探長隨同克里本回到他在山腳新月街三十九號的房子,是一棟在坎登鎮上不起眼的小別墅。探長在他房子裡幾個房間搜查了一下,翻了幾個櫃子,沒找出什麼異樣之處,之後便離開了。在門口與克里本道別時,探長又再度告誡克里本:整件事情恐怕要等警方找到貝兒才可以水落石出,但他個人認為這是大海撈針,可是他並不太在意,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或許牽扯其中的人都很難過,但畢竟與警方沒有太大關係。探長心想這類檔案該貼上個「浪費時間」的標籤吧!接著杜探長便踏上返回蘇格蘭警場的路程。
逃之夭夭
兩天後,也就是七月十日,探長面臨職場生涯上的極大震撼。他打電話去山腳新月街三十九號,希望能與克里本釐清一些案情,卻發現房子早已人去樓空,只剩下一個新聘用不久、為此情緒亢奮的法國女傭。女傭英文不流利,但勉強解釋了雇主前一天匆忙離開,而且把艾娣也給帶走了。
杜探長顏面盡失,毫無疑問地,他被對方給耍了。克里本之所以還要逃竄,想必只是出於恐懼,但他到底在害怕什麼?杜探長到了他的房子再度翻查各個房間,發現還留有行囊,裡面都是衣服和個人物品,不難看出他們走得非常急促。杜探長身為警察的直覺告訴自己:貝兒失蹤的祕密其實就藏在這座三層樓高的房子內,這對夫妻的住處以粉紅色為主調,加上各種炫目裝飾,與其說是住家還不如說是娼樓。探長捲起袖子,拿起鏟子就往後院開始掘,同時下令進行地毯式搜索,有必要的話把每塊磚頭都給打掉也無所謂。
經過悶熱漫長的兩天,警員滿身大汗賣力工作,結果卻一無所獲,找不到任何可疑之處,也無法確認為什麼克里本要倉皇離去。
第三天大家都累壞了,搜查即將告一段落,杜探長又回去檢查,這時他注意到前梯底下有一條存放煤炭的地窖。觀察時,他眼睛一瞇,發現地窖的一塊石板似乎有點鬆動。探長拿了支火鉗將石板向上一扳,隨即一股絕不會錯認的怪味冒了出來,探長馬上大聲下令要大家開挖,鏟了八吋之後觸到了某種柔軟又黏膩的東西,伴隨而來的是一股沖天惡臭,警員們紛紛逃竄到外頭呼吸新鮮空氣。過了幾分鐘之後,杜探長帶著因應這種狀況所準備的白蘭地,鼓起勇氣又回去看看那可怕的地穴裡到底是怎麼回事。
隔天,也就是七月十四日,一組鑑識專家來到山腳新月街三十九號,這裡很快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惡名遠播的地點之一。鑑識小組由一位六十一歲的奧古斯都•J•培派領導,他是來自英國內政部的病理學家,無論從經驗、學術、實務或者法學角度來看,他都是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法醫專家,所提出的證據也在無數凶殺案件中當作呈堂證供。當時培派還身為英國頂尖醫學教學機構,也就是派丁頓區聖瑪莉醫學院的總住院病理師。但是隨著年紀漸長、刑案件數過多,他也不禁萌生退休之意。當天在培派身旁還有兩個來自聖瑪莉的教職員,一位是化學家亞瑟•皮爾森•魯夫,他也兼任內政部的資深化驗人員;另外一位是威廉•威爾考克斯,在三人之中最年輕、可能也最多才多藝,不管是解剖刀或是試管一樣都難不倒他,不過他個人性格比較喜歡實驗室而非停屍間。培派、魯夫、威爾考克斯三人組成二十世紀初期英國鑑識科學領域的鐵三角,也由於他們與內政部和蘇格蘭警場都有良好關係,每次碰上需要調查的複雜案件,就輪到聖瑪莉的三人組上場。
不過今天一旁的資深記者看著鑑識團隊進入山腳新月街三十九號時,卻發現居然有第四名成員。那是個頗高、帶著書卷氣的人,但下巴與肩膀都寬,最重要的是從報導的角度來說,這人可真是默默無聞到極點。大家引頸觀望好一陣子卻沒有答案,有些人也許依稀記得曾經在倫敦各處的死因裁判法庭出席作證,但恐怕沒有誰看著這張臉會想起他的名字。顯然這新面孔也不打算為大家釋疑,一句話也不說就鑽過了喧鬧的記者群,灰藍色眼珠筆直前視,對旁邊瘋狂的詢問不理不睬。說這人是菜鳥並不完全正確,他也在聖瑪莉當了培派門生長達十年,甚至預計在培派退休之後將要接下總住院病理師一職,但今天卻也的確可說是這位年輕醫生的一個新里程碑。白納德•亨利•史匹斯貝里醫生即將面對的是第一次處理重大刑案的高度壓力。
話說從頭
三十三年前,他出生在中部的利明頓溫泉鎮上,是家中長子,父親從事化學藥劑批發。家境小康,可以負擔維多利亞時代下中產階級的水準,還讓小白納德可以在家中受教直到十歲。或許只有心理學家才能分析:這種幼年與其他兒童隔離的環境,是否造成史匹斯貝里在職場上時常受人批評傲氣太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確在出生後就很孤單,性格也十分內向,只有在實驗室裡協助父親時,才會比較有精神。科學使他著迷,其他小孩都在玩騎馬打仗或者扮家家酒時,這個腳踏實地的孩子已經與許多載玻片、試管、本生燈、移液管等工具為伍。
等史匹斯貝里真的上學後,表現卻令人失望。學校課程對他來說似乎很無趣,也因此成績低得使他父親憂心起來。詹姆士•史匹斯貝里一心期盼兒子可以成為醫生,因為他自己當初成為醫生的夢想在父母干預下無法完成,所以更不願意見到兒子踏上同樣的命運。於是經過父親努力不懈地開導,一八九六年時,十九歲的他終於跨過門檻,進入牛津麥德倫學院就讀。
而這也可以說是一次最為激烈的洗禮。史匹斯貝里就這樣被扔進了一群菁英中的菁英裡,於是他在學業方面的壓力比往日更甚,在這裡一點喘息的餘地都沒有,想要追上身邊這些看似不需努力的高材生,他只能不斷地用功,醒著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上課與念書。像這樣的生活宛如某種懲罰,壓得這原已靦腆的少年長大成人之後更顯孤僻。
然而他終究是得到了最重要的學位,也在一八九九年十月前往倫敦,進入聖瑪莉醫學院。在這裡工作之後,他受到培派、威爾考克斯、魯夫三人潛移默化,於是心思漸漸遠離一般醫學,後來完全投入在病理學上,尤其著重於法醫學這塊領域。史匹斯貝里善用了每一個機會,而他那任勞任怨、自立自強、忠心耿耿的態度,在培派眼中視為不可多得,所以燃起培養他作為接班人的念頭。培派的指導也在一九○五年十月有所回報,史匹斯貝里獲得完整的醫學資歷後,隨即獲得聖瑪莉的助理病理師一職;三年之後培派又推了史匹斯貝里一把,資助他獲得法醫學會的會員資格。法醫學會其實是類似俱樂部的交際場合,在鑑識醫學界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齊聚一堂,交換觀點、探討案情、對最新的醫學論文內容發表議論。當然在此更有充分機會供大家對於當代法庭上欠缺專家證詞的狀況長吁短嘆,因為近半個世紀來,自從湯馬士•史密德斯特醫生在一八五九年飽受爭議地遭控又赦免後,英國的法庭對於所謂醫學證據就一直採取矛盾態度,陪審團成員聽取證詞時大都呵欠連連。在法國或者德國,狀況截然不同,科學可說是徹底改變了犯罪調查與司法程序。培派呼出雪茄煙霧低聲說:「英國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十年才有一次的大案子,這個案子必須可以上頭條、可以撼動司法體系本身造就的遲鈍,還要可以使大家睜開眼睛看見犯罪學結合實驗室後,有多麼令人興奮的可能性。
就在一九一○年七月,倘若媒體報導無誤——在這一點上,記者的直覺通常都很準確——被稱之為「北倫敦地窖殺人案」的這樁事件正是個好機會;二十世紀才開始不久,這個案子卻已經被部分報紙稱做是世紀懸案了。
史匹斯貝里穿過人群進入地下室後停住腳步,鼻子還在適應屍體的氣味;屍臭如露水般依附在牆壁上持續不散。但後來這成了他的一個習慣,利用嗅覺在空氣中找出線索,至於那些膽敢在他工作場地上抽煙斗吸雪茄的人就得自求多福。有一位警官許久之後回想起自己犯了史匹斯貝里的禁忌遭他連珠砲似地喝叱:「他鼻子動了兩下,在房間轉了一圈,然後對我說:『強森,請你別抽菸,不然我只聞得到菸味,就會聞不到我想要聞到的味道。』之後他就跪在屍體旁邊東嗅嗅西嗅嗅,好像那裡有片玫瑰園一樣呢!」不過這件事情發生在很久之後,初出茅廬的史匹斯貝里目前還在一旁見習,才剛要站穩腳步而已呢!
第一章 聲名大噪 一九一○年七月,一個帶著涼意的清晨,兩個男人推擠過倫敦新牛津街上的人群,最後來到一間名為愛比昂之家的豪宅。從兩人體形、氣度來看,透露出長年在警界打滾後那種略帶殺氣的樣子,除了警察之外,也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幹別行的。兩人例行公事般地兩度檢查地址後走了進去,這是根據工商通訊錄找到的耶魯牙科專家辦公室,由兩位美國人主持業務。進入辦公室之後,身材較高、年紀較長的一方開始自我介紹,他自稱為蘇格蘭警場的華特•杜探長,並且要求與負責人之一霍利•哈維•克里本談話。 克里本現身以後,無論是杜探...
目錄
第一章 聲名大噪
第二章 站上火線
第三章 蘇活屠夫
第四章 草木皆砷
第五章 人體拼圖
第六章 自殺之謎
第七章 群起攻之
第八章 百密一疏
第九章 藏箱屍首
第十章 十年黑暗結語
結語
第一章 聲名大噪
第二章 站上火線
第三章 蘇活屠夫
第四章 草木皆砷
第五章 人體拼圖
第六章 自殺之謎
第七章 群起攻之
第八章 百密一疏
第九章 藏箱屍首
第十章 十年黑暗結語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