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輪到某個官員倒楣了。這回觸楣頭的是中書省左丞汪廣洋。
汪廣洋是蘇北高郵人,在前元政權中當過小官。他歸附朱元璋較早,因此後來大封功臣時文臣中只有他和劉伯溫賜了伯爵的封號。汪廣洋辦事幹練,且頗具文才,常與宋濂、劉伯溫等詩賦唱和。丞相李善長告病,中書省實際上是由他與右丞楊憲兩人領導。雖然還有胡惟庸、陳亮、侯世善等幾位新進的參政,仍然都是他們的僚屬。胡惟庸的崛起是後來的事。楊憲是個權位慾極強的人,對自己屈居汪廣洋之後耿耿於懷,他窺測到朱元璋遲早要對李善長動手,解除他的相權,若能把汪廣洋從中書省擠走,這丞相之位就非自己莫屬了。
也是活該他的圖謀得逞,這天,有一個高郵籍的地方巡道御史,提了些土特產來中書省看望汪廣洋。地方上的小官到了京城的中書省衙門難免有些畏瑟膽怯,他對大堂中值班的官員謙卑地自報家門說:
「下官浙江道監察御史劉炳,和汪廣洋左丞大人是同鄉。借問大人,左丞大人的視事處在哪裡?」
值班的官員告訴他:「你從左邊的遊廊走過去,經過中庭,到第三進的西花廳,問那裡值班的簽押官就知道了。」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
這時,大堂中有個叫蹇應昌的中書舍人聽到他講的是高郵地方口音,知是汪廣洋的同鄉,有心去為他引引路,但他跟進去就不見人了。
原來監察御史劉炳提著土特產進入府內,一面唸叨著「左邊的遊廊……第三進……西花廳……」轉來轉去就分不清方向了。他看到一處雕樑畫棟的建築,外面有衛士守護,心想,大概這裡就是左丞大人視事的地方了,他怯生生地走進去,問坐在大堂裡的官員:
「請問大人,這裡是不是左丞汪大人的視事處?」
那官員警惕地望著他:「你找左丞大人?你求見他有什麼事嗎?」
「下官和左丞大人是同鄉街鄰,特來看看他。」
「同鄉街鄰?你等著,待我通報一下。」
過一會兒,那官員出來了,把劉炳帶到中書右丞楊憲的面前。劉炳一見上面坐的這位大官似乎不像幼時曾見過的汪廣洋,他有些遲疑地下拜:
「卑職浙江監察御史劉炳叩見大人。」
楊憲微微一笑:「劉大人請起。來人,給劉大人備座奉茶。」
「卑職不敢。」
「哎!有什麼不敢的?下官與汪大人是中書省的同僚,他的客人就是我的客人嘛。請坐,請坐。」
這時,劉炳才意識到自己找錯地方了,看來這位氣宇軒昂的大人,就是與汪廣洋一同執掌中書省的右丞楊憲。
「卑職謝大人賜座。」
楊憲笑容可掬地問:「聽說你和汪大人是街鄰,你對汪大人家很熟悉囉?」
「嘿嘿,卑職對汪大人家的事略知一二。」
「聽說汪大人媵妾頗多,與他母親關係處得不好。汪大人有些偏袒妻妾,事母不能稱孝。最後他母親病篤身亡,汪大人都沒有回去奔喪,有沒有這事?」
劉炳頓時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答。
這時,門口的簽押官提著劉炳帶來的土特產進來,在楊憲耳邊悄悄說話。
楊憲頓時拉下臉來,一拍桌子:
「浙江道監察御史劉炳!」
「下官在。」
「你帶來這麼多禮物,是不是想賄買汪左丞,謀求升遷官職?說!」
「這……這……下官……」
「按我朝律法,賣官鬻爵者視同貪贓枉法,最輕也是斬監候,情節嚴重者,斬首剝皮實草。」
劉炳嚇得渾身直冒冷汗,撲通一聲跪下,話也說不清楚了。
「大大大……大人!卑職不不不是這個意思,求大人救卑職一命。」
「我救倒可以救你,我把這些東西賞給下人吃了就沒事了,誰也不知道你劉炳送禮行賄之事。」
劉炳連連叩頭:「多謝大人救命之恩,劉某願執鞭隨鐙,報效大人。」
「我倒不圖你報效什麼,不過你是個巡道御史,又是高郵人,最瞭解汪廣洋家的情況。有人反映汪廣洋偏袒妻妾,一貫奉母無狀,至令其母疾憤自縊而死,死後汪廣洋還不及時回家奔喪。我朝以仁孝治天下,聖上最恨不孝之人。你身為御史,不應該上表參劾他嗎?」
「這……」
楊憲冷笑一聲:「你為難了是不是?告訴你,你若不答應舉劾汪廣洋,等會兒就會在你送給他的土特產裡面,搜出幾千兩銀票來。那你就死定了!」
劉炳恐懼地瞪大眼睛,額上汗珠直滾。
楊憲又說:「你若舉劾了他,汪廣洋也不過外遷調職而已,並害不了他的命。那時老夫出任丞相,一定保舉你升任四品副僉都御史,調你到京都任職。」
「大人,這是真的?」
「老夫身為宰輔,豈能戲言?殺頭還是升官,兩條路你自己選擇吧!」
劉炳又驚又喜,下決心道:「好,卑職一定舉劾汪廣洋。」
楊憲又告訴他:「你的舉劾表章要經行省上報御史台,直呈聖上。你若參倒了汪廣洋,一定會聲名大著。那時,老夫保薦你升任副僉都御史就是一路坦途,鐵板釘釘的事了。」
劉炳似乎看到了自己官運亨通的情景,喜滋滋諂媚道:「卑職前程全靠大人栽培。」
「罷了。你快回去辦事吧。」
「卑職告退。」
「且慢。我派人送你出府,不要讓別人看到。」
這時,窗外的冬青樹一陣簌簌響動,一個人影悄悄地溜出了樹叢。
飛揚跋扈覬覦相位,楊憲被誅殺
汪廣洋被貶流放海南。朱元璋從前代帝王學來的馭臣術。他洞察楊憲覬覦相位的野心,迅速提拔胡惟庸來牽制他。一個攔轎為汪廣洋辯冤的小吏。錦衣衛連夜赴高郵密捕劉炳。權力慾急速膨脹的楊憲已為朱元璋所不容,又遭胡惟庸的暗箭,只能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不久,御史台果然收到劉炳參劾左丞汪廣洋事母不孝的奏章。
朱元璋出身貧賤,深深懂得下層百姓對貪官污吏的痛恨,吏治不清往往是激起百姓造反的根由。因此他於立國之初,召集劉伯溫、章溢、葉琛等一批菁英,創建和制定《大明律》,冀圖以嚴刑峻法來震懾貪官污吏。同時完善御史台的機構配置和職能,除了各行省設置按察院,另設十三道巡道監察御史數百名,這些巡道御史雖僅為八品小官,但卻可以隨時隨地秘密調查地方官吏的劣跡和陰私,也有權草擬奏疏參劾任何一級官員。
朱元璋的父母是在元末的大饑饉中餓死的,他為了掩埋父母的骸骨,不惜沿門乞討甚至賣身為奴,向豪強討得一塊墳地。發跡後,他還在濠州為三代先祖修建了宏大的皇陵,所以他完全有資格標榜以仁孝治國。有人參劾自己駕前的大臣事母不孝是他不能容忍的,加以楊憲從旁一再挑唆說汪廣洋的壞話,一怒之下他下了一道諭旨,撤銷汪廣洋中書省左丞的職務,謫貶回鄉里,後經楊憲一再挑撥,更將他流放海南。
汪廣洋遭貶後,楊憲得以升任左丞,獨攬中書省大權,進而覬覦丞相之位。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他自然洞察楊憲的野心,他迅速提拔精明能幹的後起之秀、時任參知政事的胡惟庸為右丞,以此來牽制野心膨脹的楊憲。在臣下彼此之間設置對立面,讓他們彼此牽制和約束,不使權力過分集中,這就是朱元璋從前代帝王學來的馭臣之術。
不過,老資格的楊憲卻不把胡惟庸放在眼裡,他對自己的一班親信說:「胡惟庸是什麼東西?一個小小的縣令出身,不是李善長提攜能到中書省來?他不過是巧言令色、一味阿諛奉承聖上,討得聖上的歡心。有誰見過諂媚之臣能成大器?」可就是這個在他面前低眉斂目、謙恭萬分的胡惟庸,暗地裡卻在蒐集楊憲審理事案中,嚴刑逼供、拷殺五名官員以及貪贓枉法的罪證。他在等候時機,置不可一世的楊憲於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楊憲的飛揚跋扈也遭到朝中許多大臣的嫉恨。特別是那班功臣武將,他們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現在卻在家閒人一個,朝廷中管事的全是那班文臣。他們氣憤的是:一介刀筆吏出身的楊憲,憑什麼在朝堂之上頤指氣使、睥睨一切?
也是楊憲活該楣運來臨。一天,御史大夫鄧愈早朝後回府,轎車後面跟著數名士兵護衛。鄧愈剛下車,從府牆下閃出一名官員攔住轎車叩頭。
「卑職中書舍人蹇應昌叩見御史大夫。」
鄧愈一驚:「啊!蹇大人請起。你見我有什麼事?」
「卑職官卑職小,求大人向皇上或太子轉呈一本。」
鄧愈皺起眉頭,說:「你既是中書省的官員,應該懂得規矩,為何不循章由通政司遞本?」
「卑職並非不知規矩,因此事涉及中書省大臣,卑職恐奏本被中書省扣押,不得不出此下策,請大人見諒。」
蹇應昌將奏摺遞上,鄧愈粗略地看了一下,表情嚴峻地說道:「此事干係重大,你敢擔保你說的都是事實?」
蹇應昌道:「如有失實,卑職甘當誣告大臣之罪。」
「好。本官讚賞你這種主持正義的膽量,我會幫你將奏本立即呈送皇上或太子。」
「謝過御史大夫,卑職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