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說「再見」
文╱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離別」一詞,往往用於指涉我們所捨不得分離的對象。儘管我們了解離別是人生必然的經歷,它卻總是帶來感傷。因此,離別的時候,我們常喜歡用「再見」來道別,期待再次相見。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離別更是多麼抽象,同時又是多麼傷心的一件事呀!我們總搞不清楚怎麼一回事,卻真實的感受到失落與傷懷。到底能不能再見到面?再也見不到面,又是多麼無法想像的一件事!面對離別,其實是需要漫長學習的人生課題,這個課題,更得從說「再見」這個儀式開始。然而,書中的主角──小男孩的「我」,竟來不及和他的好朋友、好鄰居西西說再見。他該怎麼面對離別?
作者巧妙的捕捉了兒童對「再見」一詞意義上的懵懂,以純真、童趣,帶有哲學意蘊的筆調進行書寫,將幼童面對離別心中的失落感傷,轉化為對於未說「再見」一事的執著,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亦感受到離別的感傷。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下,稚氣的語言,讓讀者更加貼近小男孩的主觀心境,也增加了讀者對主角心理的認同感。
小男孩拾獲西西忘了帶走的小兔子布偶,是極出色的手法,生動的表達了「沒有機會說再見」時,近似不告而別時,被遺棄的傷懷。原本無生命的布偶,在小男孩思念的轉化下,成為一隻活生生、渴望回到主人懷抱的兔子。這個擬人化的兔子布偶,透過童心觀點的運用,以童話般的幻想具現了小男孩無法言喻的感受。
文字富於童話色彩,《再見》的圖畫表現也同樣泛著綺麗光彩。卡通風格的人物造型,加上運用淡彩渲染的技法,揮灑出調性溫暖的幻想畫面,與文字相互唱和。除了討喜的角色呈現外,場景的細膩精緻也同樣吸引讀者的目光;畫面中不斷交錯出現的石牆、牌樓、門窗,風雅古樸,材質紋理也在繪者的匠心下悉心呈現,讓頁面間充滿細緻的中國裝飾風格,透著豐富的在地文化風情;在重視在地文化特質的現代童書思潮中,更別具意義。
繪者顯然也是善用隱喻的高手,在小男孩的尋人之路上,出現了許多門戶、門牌、信箱、岔路,烘托幼小心靈的迷惘。另外,運用了各種遠、近、俯角、仰角、甚至超廣角的鏡頭來呈現畫面,展示了良好的構圖與透視能力,讓畫面極富張力與活潑的調性。尤其在小男孩沿著街坊巷弄中尋找西西身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繪者經常以遠距離的廣角鏡頭來呈現畫面,這讓小男孩顯得徬徨、無助又渺小,失落的情緒躍然紙上。大遠景的畫面中還安排了各種細節,讓小讀者們融入了小男孩的尋人過程,進行一場視覺遊戲,尋找西西的蹤影。
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注意到,繪者特意安排了一隻小黑貓,不時出現在小男孩四周,彷彿一路悄悄陪伴守護著小男孩,這讓故事增添了一股溫暖,成為隱藏的小趣味,豐富了作品的層次性。
在文字與圖像充分配合、呼應補充下,織就出一本富有哲思與詩意的美麗作品,令人不住反覆回味。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簡單卻不單調的故事,不論是大讀者或是小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能獲得心靈的療慰,也讓讀者更能深刻體認到,學會說「再見」,是對人生緣分的珍視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