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著《芙蓉鎮》作者古華新作
從小說到歷史演義,再邁向古風歌吟,古華的創作文體三變。《望秦樓新樂府集》選擇新樂府古體詩的體式,深蘊事典,鋪陳紀事,詠嘆諷喻,感時憂國,以精簡的文字,寄託豐富的情感。──張素貞
「望秦樓」上的詩人是寂寞的,故稱其為「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詩人在期待,在呼喚,望來日詩壇群星璀璨,慷慨高歌,重塑傳統詩的漢唐氣象,明日輝煌。
知名小說家古華晚年從事新樂府詩之創作,部分曾發表於香港、台灣的雜誌,最近結集出版《望秦樓新樂府集》,內容包羅萬象,具體而微,可以窺見古華的自傳生平、奮勵過程、師友交往、文壇政壇的諸多形影,以及驚天駭地的時代動亂背景。全書分做三輯,收錄古體詩一百多首,輯一「家園.山水」暢吟山川形勝,故國情緣,並融入作者的觀感和評介;輯二「師友.人物」寫了幾十位當代社會知名的、不知名的師長、親友,吟誦、詠嘆他們在20世紀詭譎風雲中的盛衰榮辱;輯三「時事.雜言」以長句形制寫了大陸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大事件。
誠如古華所言:「我以古體詩新樂府的形制寫大事件、大史實,寫大人物、小人物,就是要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寫作實踐,證明古體詩是可以表現、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的,包括全景式時代畫卷。我甚至覺得,古體詩在這方面比新詩有更大的優越性:高度凝練、虛實結合,狀物寫人、慷慨悲歌,橫越時空,縱貫古今。」
作者簡介:
古華
原名羅鴻玉。1942年生於湖南嘉禾二象村。童年喪父,曾為小乞丐、小牧童、小炭伕。1961年肄業於湖南郴州農業專科學校,後留農場勞動13年。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進郴州歌舞團任創作員,1980年入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1981年以〈爬滿青藤的木屋〉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芙蓉鎮》問世,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87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1988年起至今旅居加拿大。迄今已發表、出版作品約一千萬餘字,著作被譯成英、法、德、俄、日、韓等文字,並改編成電影、電視、地方戲曲。著有短篇小說集《爬滿青藤的木屋》等,中篇小說《金葉木蓮》、《貞女》等,長篇小說《芙蓉鎮》、《浮屠嶺》等,散文《在地球的那一邊》、《泰山唱月》等。
推薦序
望晴復望秦——古華的古風歌吟
這本新樂府集,有引人賞愛的逸興詩趣,出之以活潑俏皮的詞語,很有韻致。〈園趣又二首.松鼠〉:起句稱「松兄」,結語關心「小友」,物我交融,有對話,有諒解,松鼠的形相與特性自然呈現。〈三魚圖紀事──懷念胡絜青先生〉轉述老舍夫人胡絜青約見時的活絡語調:「好個湖南鄉下人,譏誚連篇令捧腹。看似老實巴交貌,原來蔫壞全在肚!」憐愛、激賞之情極為傳神。〈老萊子.耳鳴〉:巧用六十耳順的典故,耳順和耳鳴疊字修辭,把耳鳴妙喻為天籟。古華的幽默,也讓〈老萊子.老饕〉帶了自我調侃的趣味。其他如〈戲吟郴州名勝.高速火車〉,明白曉暢,融合古典,直接切入現實,蘊含深刻的諷喻。撫今思昔,古華也不惜自嘲。〈自嘲〉云:「我非是非人,是非纏一身。」套李白〈靜夜思〉的句式:「舉頭看領導,低頭怕草繩。」杯弓蛇影,黑五類出身避不了勞動改造、被批鬥,恨不得能落實《封神演義》土行孫的神話遁逃。總算遠遠逃離了,臨老卻懷鄉念舊。然而自己並不後悔,〈古稀年自詠.笑后羿〉說:「嫦娥不悔偷靈藥,碧海青天苦禪心。」轉用李商隱的名詩,堅定表明了個人的心志。
古華常能以驚人之語,一語中的。〈續新麗人行.蘇予〉:「胡風天獄負罪身,跳進黃河洗青春。」蘇予因胡風冤案牽累,22年才獲平反,青春盡付流水,當時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七絕融為一句:「跳進黃河洗青春」,真是神來之筆。以「青春」賦詩,如下田勞改:「我居十四年,青春付鋤犂」(〈橋口紀事之一:詠青春〉)。更具強大震撼性的,則是「我付青春事驕陽」(〈橋口農場二十二首.歲月〉),痛惜政治高壓與領袖嚴酷誤我青春。他遣詞精切,〈莽山記憶二十首.亞熱帶雨林〉談及品種多樣、年代久遠,說:「百種千本混交生,曾與恐龍共星辰。」周到而切體。〈莽山記憶二十首.木屋〉七絕,淡出當年寫作《爬滿青藤的木屋》的時空,表述重過故地的感慨。
張素貞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
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
二十世紀初葉的「五四」運動開創了中華文化的白話文時代。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民間口語對文學的深層浸潤,更有外國詩文的強勢影響。毋容置疑,這是一場具有開創性的「新文化運動」,但是,它也淡隱了中國文學一座無比輝煌的豐碑,忽卻了古典詩詞寫作及其歷史傳承。
詩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學形式。說到新樂府,不能不提古樂府,蓋因「樂府之名,起於漢魏」。宋代巨製《樂府詩集》的編撰者郭茂倩曰:「至武帝時,乃立樂府,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所謂「採詩」,乃從民間採集歌謠,配以樂曲。而當時樂府所採謳歌種類達十餘種之眾,包括郊廟歌辭、雜歌謠辭等,而後者更始於先秦。古樂府以〈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最為後世推崇。及至唐代,始有新樂府辭,是為時代新歌,或寓古詠今,或懷人感事,雖沿襲了古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但涉及更廣闊的題材及更豐富的內容。由於詩壇巨擘李白、杜甫等人的承前啟後,樂府辭的敘事功能更新換代,完成了從里巷歌謠到雅曲共賞的至高境界。其後白居易、元稹等的倡導更是居功至偉。
「五四」以降,傳統詩遭到冷遇,由嫁接自歐美風格的新詩取代。縱觀現今文學刊物,大多不刊登傳統詩。從文學傳承而論,這有自斷詩脈,棄置本土文學菁華的隱憂。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內容決定形式」之理論專制下,有說傳統詩束縛想象力,也有說傳統詩不適合表達現代生活。有趣的是,正如詩歌起源於里巷,民間再次給予七言、五言詩以棲身、繁衍的土壤。婚宴、壽宴、親朋聚會,常有即興吟誦的五言、七言詩助興。即使在大陸文革年代,亦可在牆報、傳單上見到七言、五言的快板詞和對口詞。這是一個令人感慨的文學現象,也說明了傳統詩的魅力和生命力。
今天,古華的《望秦樓新樂府集》出版有一個意義,即新詩能表現的內容,傳統詩無一不能,且具其獨特文學韻味,宜古宜今。開篇的「家園.山水」一輯,暢吟山川形勝,故國情緣,回憶與想像交疊,抒情與詠物相映。〈望秦樓〉古韻悠然:「吾愛望秦樓,別樣說風流。山環青玉帶,水繞綠田疇。眺望漢陽樹,隱然隋堤柳。……度曲新樂府,能不憶神州?」作為首篇,有點題且引申之效。還有詠嘆鄉居生活的〈園趣〉:「巢父絕塵囂,日月長呵護。五柳歸去來,神韻越千古。夫復何求哉!蓬萊在園圃」,既明淨寫意,又上下鋪陳;既充盈情趣,又不乏哲理。〈長沙憶舊〉中的天心閣為中國八大名樓之一,毀於兵燹後於一九八三年重建,「天心高閣凌霄起,鳳舞鸞翔雲霞裡。……四水銀鱗下洞庭,三湘風月來眼底。殿堂赤柱擎青史,瓊樓碑銘傳讖記。樂聞雷霆鎮魍魎,笑看風煙鎖熊羆。十萬燈火繞長沙,巍巍高閣鼎天地。」行文大氣磅礡,楚天極目,盡顯華妙。縱然是模山範水之篇,氣勢和眼界盡得風騷,且縱貫詩集始終。
第二輯為「師友.人物」,很是厚重。這「厚」是「友情」,這「重」指其蘊涵的時代風雲。新樂府再次展露無與倫比的概括力和表現力,數十行,上百行,便能概述一個人的一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一吟唱。師友中有眾多文化名人,他們的人生旅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們的故事道盡了這個王朝的特徵。僅以〈胡風詠嘆調〉為例,曾經的「意氣豪雄輕將相,才高八斗傲三公。七月詩社高歌起,和者如雲八面風」,卻因其文藝理論觀與統治者相左,竟被判終身監禁。「代代詞人存天問,千古悲風唱胡風」,此為天朝大規模迫害文化人的先例。接踵而至是「反右」風潮,見於〈詠蕭乾大師〉。遙想二戰勝利歸來時,「出生入死大記者,報業驕子傳佳話」;豈料其後十二年,「因賦辭章抒胸臆,文網恢恢凌空下」。文網之廣之大,幾無人能倖免,即便是曾去延安的張光年──〈黃河大合唱〉的作詞者,也逃不過「和平歲月禍連綿」。更有三組〈新麗人行〉,詠嘆當代二十六位傑出女子,英氣逼人,可歌可泣。這一個個人物的命運,有名儒、也有百姓,無論城市和鄉村。詩人一詠三嘆,極盡悲涼慷慨之情,而這正是詩集所追求的文學境界和人性高度。
何謂「詩史」?那便是能記錄一個時代雲詭波譎的篇章。
詩人還有眾多兩岸的師友,相思相憶,躍然紙上。無論是感遇、惜別、悼亡,都寄予了真誠情感;詩風或明快,或清峻,又是一景,乃自由世界之景色。
「時事.雜言」為第三輯。作者的筆耕實踐說明傳統詩能夠放飛想象力,可以表現現代生活,包括大事件、大歷史,或雄渾,或清麗,皆自如收放。〈天朝遺韻六首〉、〈高官誦〉、〈土改紀事〉、〈一九五七:反右進行曲〉、〈一九五八:巡幸曲〉、〈文革紀事〉、〈北京遺事〉等長篇吟詠,歷數上世紀政治風暴、群眾運動的起落,不落窠臼,得古體敘事之妙用。世事沉痛、身世感嘆,詩人暗夜焚書的「自白」,哀而不傷,清練而生動。幾十年政爭奇聞、時事哀喜均訴諸筆端,有低吟淺唱,有盪氣迴腸。當然,詩人也得樂府體式之便,偶有未予強求押韻之處,不因韻損意,也是詩家各持見解,有待商榷之處。
「望秦樓」上的詩人是寂寞的,故稱其為「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這寂寞來自傳統詩之生長艱難,缺少園地。詩人在期待、在呼喚,望來日詩壇群星璀璨,慷慨高歌,重塑傳統詩的漢唐氣象,明日輝煌。
閻莊 作家、專欄撰稿人
望晴復望秦——古華的古風歌吟
這本新樂府集,有引人賞愛的逸興詩趣,出之以活潑俏皮的詞語,很有韻致。〈園趣又二首.松鼠〉:起句稱「松兄」,結語關心「小友」,物我交融,有對話,有諒解,松鼠的形相與特性自然呈現。〈三魚圖紀事──懷念胡絜青先生〉轉述老舍夫人胡絜青約見時的活絡語調:「好個湖南鄉下人,譏誚連篇令捧腹。看似老實巴交貌,原來蔫壞全在肚!」憐愛、激賞之情極為傳神。〈老萊子.耳鳴〉:巧用六十耳順的典故,耳順和耳鳴疊字修辭,把耳鳴妙喻為天籟。古華的幽默,也讓〈老萊子.老饕〉帶了自我調侃的趣味。其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