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0、九0年代,台灣報紙副刊文化鼎盛,刻劃出令人無以忘懷的文壇剪影,充滿熱力的時代榮景,熾熱蓬勃的氛圍,至今餘韻猶存;被普遍視為三大副刊的《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央日報˙中央副刊》引領風騷,與當下各主流副刊之編者、作者、讀者,共同締造了一個熱絡空前的輝煌時代,刻劃下當代副刊歷史的雋永軌跡,見證了台灣文學發展進程的重要脈絡。
詩人梅新執掌《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編務始於1987年2月,上任不到半年, 於7月15日適逢政府宣布政治解嚴,緊接著又於1988年1月1日面臨報禁解除。政治鬆綁的民主時代來臨,具有黨政屬性原生色彩的《中央副刊》,必須面對跨越固有保守傳統、與時代脈動接軌的考驗;而因應寬弛尺度、轉化面貌,以滿足社會文化、知識、文藝等多元的大眾需求,更是迫不容緩的一大挑戰。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的歲月,實際經歷了政治戒嚴的最後一年,以及繼之而來的報禁解除,由1987年直到1997年,前後將近十一年,於黨政色彩的包袱下,帶領《中央副刊》,呼應時代風貌,參與民間各報副刊的激烈競爭,達成革新黨報副刊刻板印象的使命;同時秉持副刊理想,於重大的時空背景中,落實《中央副刊》文學傳播的社會責任。爰此,本論選擇以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為題旨,探索詩人梅新以企畫編輯為核心信念,為台灣副刊編輯史頁所開拓出的全新局面之時代意義。並企圖經過研究,展現詩人梅新以開風氣之先的獨創精神,畢生奉獻於副刊志業與文學推廣的積極作為,彰顯其文壇貢獻,以及歷史定位。
作者簡介:
龔華,祖籍四川,出生地台南新營。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資歷:輔大英語系助教,乾坤詩刊社社長,小白屋詩苑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 文創團隊童話繪本中文譯寫,臺北榮民總醫院同心緣聯誼會(癌症關懷團體)創始會長。獎項: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獎新詩創作獎,世界文化藝術學院(WAAC)榮譽文學博士、美國傳記文學中心(ABI)傑出女性。國際會議出席:格瑞那達詩歌節(尼加拉瓜)、揚‧史莫克國際文學會議(斯洛伐克)、東京泛太平洋詩人大會、東京地球詩祭、世界詩人大會,以及兩岸文學交流學術會議等。
作品入選:《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台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
出版著作:散文、小品:《愛過》、《情思‧情絲》,詩畫集《玫瑰如是說》,詩文集《永不說再見》,詩集《花戀》、《龔華中英對照短詩選》、《我們看風景去》、《以千年的髮》、《夢與光束》(中、英、法),翻譯詩選《逆光》(”Counterlight” by Germain Droogenbroodt)、《世界詩選──鶴山七賢》( “POETIC ENCOUNTER” )、《生命旅程》(原著“My Journey” by Marion E. Darrel Peng(向明、尹玲、宋穎豪、龔華合譯),童話繪本譯寫《醜小鴨》、《夜鶯》,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帆影──薛林紀念文集彙編》共16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指出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開風氣之先」的許多成績:傳統中副換妝並獲四座金鼎獎肯定、推動報導文學、創新企畫編輯、給文學新人機會、翻印維持《新月》月刊等珍貴出版品、舉辧「中副下午茶」、「文學到校園」等行動講座、創辦以史學哲學為主軸的《長河》副刊……。梅新先生若有知,可能會驚嘆如此有心人,讓他的編輯生涯成為珍貴的歷史新頁。
──林黛嫚(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
龔華十分認真蒐集一手史料,完善描述了梅新編輯書籍、詩刊的歷程,更細緻闡釋他擔任《台灣時報‧副刊》與《中央日報‧中央副刊》副刊主編的背景,企劃編輯的重要理念與例證,以及透過副刊促進華文文學跨國界的交流。本書讓人緬懷臺灣報業的輝煌時代,副刊主編所能引導的時代風潮,以及在文學史研究的貢獻,都是今天的文學媒體難以望之項背的。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名人推薦:本書指出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開風氣之先」的許多成績:傳統中副換妝並獲四座金鼎獎肯定、推動報導文學、創新企畫編輯、給文學新人機會、翻印維持《新月》月刊等珍貴出版品、舉辧「中副下午茶」、「文學到校園」等行動講座、創辦以史學哲學為主軸的《長河》副刊……。梅新先生若有知,可能會驚嘆如此有心人,讓他的編輯生涯成為珍貴的歷史新頁。
──林黛嫚(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
龔華十分認真蒐集一手史料,完善描述了梅新編輯書籍、詩刊的歷程,更細緻闡釋他擔任《台灣時報‧副刊》與《中央日報‧中央副刊》...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序論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解嚴。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令解除,意味著威權體制的轉型,政治鬆綁時刻來臨。解嚴次年,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台灣社會快速邁向民主、自由化的發展,長久以來,威嚴警戒下的思想潮流,亦因報禁解除,由隱晦漸次化為明朗。台灣政治文化,無論多元對立、抑或融合妥協,於各自表述上獲得相對寬廣的空間,加以媒體產業出版順勢崛起,促使文藝思潮激盪更加興盛,一時形成的壯闊態勢,構築了全新時代的局面。
當社會籠罩於全新的活力氛圍之際,台灣報紙同時展現出驚人的敏感嗅覺,簇新時代的文化覺醒,即時反應於「副刊」的形態屬性與內容樣貌之上。「副刊」附隨報紙日日發行的效率優勢,對當代文學創作、思想傳播、文壇動向、史料保存的推動功能,宛若即時提供文學養分的最前線土壤,為社會文學文化發展變化,帶來極大的意義與影響。
《中央副刊》附隨《中央日報》,同時創刊於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二月一日。《中央日報》,加上正式創刊前身的背景沿革(註一),可謂百年老店,於中華民國史上銘刻下的深刻足跡,於個人教育水準的提升、社會進步的發展、國族的穩定,卓有貢獻,影響所及,由二十世紀初跨越至二十一世紀。然而,於新世紀初始,社會繁榮、民生富裕、人文素質享有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平之際,不意突然停刊,愴然走入歷史。《中央副刊》亦隨《中央日報》的停刊,於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六月一日吹了熄燈號。自正式創刊以來,超越大半個世紀,徒然留下近八十年歲月的美麗與滄桑。《中副》歷史歲月,令人懷念。尤以國府戰後遷台,孫如陵主編時期,長久以來,被視為《中副》的黃金時代。而梅新擔任《中副》主編以後,十年之間創舉連連,任期間的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七年,為《中副》贏得四座「副刊編輯金鼎獎」(註二),打破前所未有的副刊編輯紀錄,為《中央副刊》創造了一個最具動力的時代。
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角色,普受研究學者們的肯定,誠如傳播學者須文蔚教授的論點:「在台灣的文學傳播環境中,在文學出版之外,同樣具有影響力的文學媒體非副刊莫屬,相關研究也顯示副刊編輯對文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力。」(註三)台灣報紙副刊對於文學發展功能無庸置疑。身為重要副刊主編,梅新主事《中副》創造無數耀眼佳績,必有其獨特之處,對文學傳播發展的影響必然深遠,值得深入研究。梅新自一九八七年上任,迄至一九九七年辭世,於工作崗位將近十一年,實際穿越了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時期,同時涵蓋了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後十年。黨報色彩的包袱之下,於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七的年代背景中,競爭激烈的副刊編輯台背後,身為詩人的梅新主編,立於特異座標時空,如何迎接挑戰,施展文學副刊理想抱負,同時「效忠」使命,達成革新《中副》刻板印象任務,進而躋身「熱副刊」(註四)領域,於時代逆流中,挽救《中央副刊》往昔的影響力,重塑新形象魅力?
爰此,筆者選擇以梅新主編《中央日報.中央副刊》時期為研究範圍,循就梅新時期的《中副》面貌,擬定以「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為主旨,期能喚回台灣報紙副刊文化發展史上、漸遭淡忘的久遠年代中,曾經為文學文化鞠躬盡瘁的詩人梅新之編輯貢獻,以及實質影響。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緣起
一九九四年夏天,筆者以「臨頻」的筆名,投寄一篇散文至《中央副刊》,雖未經錄用,但文章結尾的一首小詩卻被徵詢留用刊登。該階段因筆者遭逢人生變故,深思定省之下,決心重拾文學創作最愛。爾後又幾經嘗試投稿《中副》,多次被錄用刊登,受到極大鼓勵,決心在文學路上重新歸隊。
二十世紀末,台灣文壇歷經文藝思潮洗禮,副刊文化發展特殊現象,可謂盛況空前。筆者涉入文壇雖晚,未及全程參與時代盛況,卻趕上世紀末榮景;因文學創作結緣,有幸接觸文壇活動,進而得緣參與協助《中副》幕後工作,忝為採訪記錄、報導撰寫工作者;進而偶或僥倖,得以親睹文學大師風範,近距離觀察台灣文學最前線的時代風景,體驗副刊創造的熱絡無比的文壇景觀,感受幕後副刊英雄全力以赴的熱血精神。
大副刊時代為文壇帶來的熱潮魅力,至今餘韻猶存,依然盤旋於二十世紀末的時空。穿越時光隧道,文學星光大道依稀璀璨,作家、學者,可謂冠蓋雲集,紅毯上,先進、新秀,一一登場。那是個充滿熱力光芒的副刊時代。其中尤以一九九六年《中央副刊》主導的「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最屬震撼,留下的時代影像,至深難忘。於幕前,筆者擔任大會司儀,面對諸多兩岸三地、應邀遠道而來的華人學者、作家,其陣容之浩大,前所未見,於親睹專家學養風采,體驗百年文學盛會現場氛圍中,感受此生首次置身文學大海之動容情懷。於幕後,筆者協助籌備期間,眼見副刊編輯團隊於梅新主編的熱忱帶領之下,排除萬難,達成使命。詩人梅新為文學理想全力以赴,敬業堅持的守門精神,任內企畫編輯之創舉連連,影響至今,是為研究本論的緣起。
此外,〈一九八七─一九九六十年中副大事記〉的製作,為啟發筆者進行梅新主編《中副》研究的另一機緣。一九九七年冬天,《中央日報》創報將屆七十周年的前夕,《中副》為慶祝「七十周年慶」,特別構想了數個特輯,其中包括「一九九七年作家的成績單」、「中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副紙上讀書會」,以及「中副大事記」(註五)。「中副大事記」的製作,原本意圖涵蓋七十年以來的副刊重要提綱內容,然因時間匆忙,時任《中副》主編的林黛嫚女士,遂將大事記的範圍縮減至五十年,計畫以政府遷台後自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至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為年譜,編撰「中副五十年大事記」。因受制於人力、經費之故,筆者為當時執行編撰、整理的唯一特約工作者;已近歲末,臨危受命,電腦尚未普及運用、網路資料並未建立的年代,逐頁抄寫、逐條迻錄重要內容,成為筆著手抄擬稿的唯一方式。然而當筆者進入《中央日報》資料保存室,卻發現積存了五十年的報紙不僅泛黃,更有些紙質已有龜裂、腐脆現象。經再度酌商,林黛嫚主編最終決定暫以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六年的《中央副刊》著手,編撰「中副十年大事記」。(註六)
「中副大事記」任務期間,筆者親赴資料儲藏重地,得以嗅聞歷史的莊嚴,一窺副刊文史的堂奧,於《中副》吹熄燈號前,因緣際會下,達成一次小小的「文學搶灘」(註七)任務。而彙整過程中,已故前任主編梅新主事的《中副》十餘年期間(一九八七年二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之重要事蹟,一再呈現眼前,實證歷歷,令筆者為之動容。「中副十年大事記(一九八七─一九九六)」特輯,於《中央副刊》共刊登四十六輯,於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至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九日的《中副》園地刊出。筆者有感於「中副梅新時代」,形同一部斷代小史,之於台灣報紙副刊的貢獻影響,不容磨滅。職是,以「中副十年大事記(一九八七─一九九六)」為本,擴充迻錄、遺補延伸「大事記」範圍至梅新主編《中副》的最後一年(一九九七),而成《中副大事記一九八七─一九九七──梅新vs.中副》(註八),以茲呈現梅新主編《中副》近十一年之全程形跡縮影。是為緣起。
二、動機與目的
(一)動機
二十世紀中葉以降,台灣文學發展受西方各種主義的影響,文思鼎盛,副刊文化同時呈現出熱絡非凡的局面。報紙副刊承載著文學傳播使命,與文化社會互生、共融,織就出副刊文化史上的特殊榮景。副刊內容涵蓋面廣,紙上的文學傳播、文藝文化活動的舉辦,靜動兼容、相輔互生,儼然人文薈萃之所、文壇樣貌的縮影,普受歡迎之下,被視為當下引領風騷之文學播種園地。於「百花齊放」中,尤以《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為文學傳播代表,三報副刊並駕齊驅,帶領台灣報紙副刊共襄盛舉,力構了色彩鮮明的副刊文化,不僅為台灣文學發展進程留下深刻足跡,於中國文學整體發展,帶來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的影響。
梅新正式執掌《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編務始於一九八七年二月,上任不到半年,政府於七月宣布解嚴,次年一九八八年接著宣布報禁開放。梅新以新聞人的敏銳知覺,勢必意識到報禁解除後的媒體洶湧浪潮,肩負《中央日報》的黨報色彩,參與民間的激烈競爭,必然倍加艱辛。梅新當即竭盡心力全面改革,果然不負報社期望,於上任不久即展現亮麗成績,呈現嶄新面貌,令人刮目相看。筆著抱持對副刊歷史的敬重,緬懷梅新對副刊編輯的貢獻與影響,是為觸發撰寫專文的主要動機。
(二)目的
梅新於帶領《中副》蒸蒸日上、邁向巔峰的時刻,突然過世,令人相當錯愕,引起文壇極大震撼。梅新於一九九七年十月十日去逝,消息傳開,悼念文章紛沓而來,源源不絕,單就逝後兩個月內所結集成冊的紀念文集《他站成一株永恆的梅》(註九)中,即多達五十篇。其後各副刊、期刊陸續刊載的紀念專輯、追憶篇章,直到收納至二○一七年十月出版的《投影為風景的再生樹──梅新紀念文集續編》(註一○)書中,仍有三十八位作者執筆的詩、文,共計四十九篇。此外,尚有文藝界為梅新的逝世,舉辦的追思紀念活動,出版界為梅新遺作安排出版的詩集《履歷表》、詩論評《魚川讀詩》,以及紀念選集《梅新詩選》等。此等個別、集體之哀悼、緬懷,由國內外各地傳來,致敬氛圍莊嚴肅穆,其象徵啟示,儼如一場隆重的送別,在在足以映證詩人梅新為《中央副刊》所編創的璀璨一頁,為台灣文學傳播發展,留下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自梅新辭世至今,長達二十三年的歲月,未見以梅新編輯研究為主題的碩博士論文或專書問世,「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至二○一九年十二月止,編列的一二○位重要作家名單,亦未將詩人梅新列入。
基於以上因素,本論以重現二十世紀重要作家、副刊編輯守門人──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的年代身影為研究目的,期望以研究發現,呈現梅新為中副編創的璀璨一頁、為台灣文學傳播耕耘的長足發展;以初探結果拋磚引玉,激發梅新的編輯貢獻、文壇高度等更深廣的研究。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梅新自一九八七年二月上任,至一九九七年九月因病請辭主編職務,就時空向度而言,主編《中副》實際十年九個月,而該時空跨越了戒嚴時代最後一年,以及政治解嚴後、包括報禁解除的十年。時值台灣副刊文化發展來到巔峰,「熱副刊」風潮方興未艾,特殊時空交疊,風起雲湧中,梅新異軍突起,應對副刊的戰國形勢,成為時代風景、焦點所聚。身為詩人,梅新以其濃厚的文學性格,如何實現副刊理想的編輯策略運用,躋身「熱副刊」之列,挑戰閱讀市場,同時於求取商業行銷、人文水準整體平衡之際,不致偏離「文學的血緣關係」(註一一),於開創全新時代副刊局面同時,發揮文學傳播守門人精神,值得深究。
本論將囊括以上論點脈絡,以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的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為時空範圍,進行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
1、自身之家族書寫
進行梅新主編《中副》研究,影響梅新成功背後之重要成長過程、相關背景因素,密切關係著日後處事為人的生命發展,不容忽視。然而,依據文獻資料、前人回顧,其中論及梅新生平、幼時家世、成長背景,鮮少有文深入著墨。筆者卻有幸於閱讀梅新作品中尋獲蛛絲馬跡,除了懷念至親的詩作之外,早年的散文作品中,多有涉及家世背景、幼年記憶的家族書寫;於生動的描述、細膩的思維、深情的回憶間,透露著成長歷程的點點滴滴。而遷台以後,年少的徬徨、軍中的歷練、人生種種波折,直到文學熱愛的覺醒、志業的堅持等等心路歷程,往往成為梅新創作的題材,作品內容深具價值。概言之,梅新的家族書寫,以及鮮為人知的早年的生命自我敘述,實為梅新成長背景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2、外部之文物資料
除梅新個人的創作、出版著作,梅新創辦、主編出版的刊物以外,副刊學、傳播學、出版學、台灣副刊研究等相關圖書、專論與碩博士論文等論述資料,以及《中央副刊》紙本、「一九八七─一九九六中副十年大事記」索引、《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數位文學網站如「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等,均為重要參考來源。
(二)前人回顧
「前人回顧」包含詩友對梅新的記懷、撰述、評論、來往書信、梅新介紹、採訪紀錄、梅新作品評論、悼念梅新專輯,夫人張素貞教授的梅新編輯軼事篇章,以及錄影紀念製作(註
一二)等。
綜合以上,透過「文獻資料」、「前人回顧」之紀實、論述等相關資訊為重要依憑,尋其脈絡,爬梳人生重要階段,以求實勾勒梅新生平貢獻縮影。
(三)守門人理論
梅新編輯副刊,以企畫編輯為理念原則、守門精神為核心基礎,因此,於梅新主編《中央副刊》時空框架範疇之內,透過台灣副刊生態文化敘述、文學傳播概說,梳理「梅新主編中央副刊」所作所為,輔以守門人基礎理論的方法原則,當有助於進行詩人梅新主編副刊的研究探討。
1、台灣報紙副刊發展
論及台灣報紙副刊沿革,可追溯至一九二○年七月於東京成立的《臺灣青年》,該月刊為第一份由台灣人經營的媒體。曾經幾度易名,從《臺灣》月刊到《臺灣民報》周刊,再更名為《臺灣新民報》,且由周刊又改為日刊,其後復易名呈現以《興南新聞》繼續經營。二戰爆發後,被併入設有相當於附刊「漢文欄」的日文報紙《臺灣新報》,至此,由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四年概括所有階段,統稱為《臺灣新民報》系,其「文藝欄」版面,事實上可視為台灣報紙副刊的源頭。(註一三)
台灣文學發展,自一九五○年代的反共文學,來到一九六○年代的現代主義,以至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路走來,形成時代遷移的色彩變化。層層風起雲湧的熱絡景況,文藝思潮的洶湧巨浪,波波衝擊台灣文壇,影響所及,前所未見。而社會經濟漸趨繁榮,出版業的發達,閱讀帶來更方便的管道。報紙的日日發行,獨佔與社會密切接軌的優勢。副刊的文學文化訊息,附隨「正刊」足跡,普及社會各階層角落。報刊載體輕如活頁,文化滋養快速輸送,加以「價廉物美」等優勢條件,足以開發促銷閱讀消費心理的周邊價值。報紙成為民眾獲取社會資訊、知識閱讀的首選版本。看報,成為家家戶戶的日常,儼如全民文化運動;閱讀副刊,形同心靈的形上動力、文化素養的象徵符號,於前世紀七、八○年代堆疊出的集體閱讀美好年代,成為文學人的共同記憶。報紙副刊享有文學傳播先鋒之譽,當之無愧,副刊文化步入高峰,影響力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台灣副刊傳統,以文學為精神核心,一九六、七○年代以降,各主要副刊執編,仍以知名新聞人、作家為主,新聞本科系出身如鄭貞銘、孫如陵、高信疆、梅新,作家如林海音、向陽等。一九八○年前後,直到梅新主編《中副》後期的一九九○年代末,詩人主編報紙副刊,成為普遍現象,如《聯合副刊》主編瘂弦、陳義芝,《中央副刊》主編梅新,《台灣日報.副刊》主編路寒袖,《自由副刊》主編許悔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等,均為詩人出身。詩人、作家主編,為數眾多,可謂世界報紙副刊現象所僅有。詩人編輯副刊,無法忘情於文學,可以想見,但於激烈的競爭之下,以純文學為副刊精神,已不符合時代潮流,詩人主編竭盡所能,為防範文學核心主軸遭淹沒,發揮守門人藝術,技巧性安排版面,保留小說、散文、詩的純文學書寫,同時將部分社會、新聞、娛樂多元性的大眾胃口之從俗內容,以文藝形式包裝,透過文化生產機能,進行文學傳播發展。
第一章 序論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解嚴。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令解除,意味著威權體制的轉型,政治鬆綁時刻來臨。解嚴次年,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台灣社會快速邁向民主、自由化的發展,長久以來,威嚴警戒下的思想潮流,亦因報禁解除,由隱晦漸次化為明朗。台灣政治文化,無論多元對立、抑或融合妥協,於各自表述上獲得相對寬廣的空間,加以媒體產業出版順勢崛起,促使文藝思潮激盪更加興盛,一時形成的壯闊態勢,構築了全新時代的局面。
當社會籠罩於全新的活力氛圍之際,台灣報紙同時展現出驚人的敏感嗅覺,簇新時代的...
目錄
圖片集
序
當「中副」、「梅新」成為研究 林黛嫚
為台灣副刊學立下有情的歷史 須文蔚
自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梅新生平綜述
第一節 梅新的家世背景與軍旅生涯
第二節 梅新的筆名與家庭婚姻
第三節 梅新的生命旅途與倉促離世
第三章 梅新的文學之路
第一節 梅新的文學啟蒙
第二節 梅新的創作與詩觀
第三節 重要著作與獲獎紀錄
第四章 梅新的編輯事蹟
第一節 文學編輯歷程
第二節 精於企畫編輯的守門人
第五章 梅新主編《中央日報•中央副刊》歷程
第一節 《中央副刊》簡述
第二節 接掌《中央日報˙中央副刊》
第三節 副刊金鼎獎大編 88
第四節 熱副刊《中央副刊》風雲再起
第六章 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的企畫編輯
第一節 副刊編輯理念
第二節 企畫編輯的執行
第三節 專欄、專輯、特輯的製作
第四節 企畫編輯的議題開發—以女性關懷為例
第七章 梅新報導文學的推廣創意
第一節 文學研討會的紀實報導
第二節 非文學的「報導文學」
第三節 「報導文學」創意實例
第八章 開風氣之先的時代創舉
第一節 總統與青年作家的文學下午茶
第二節 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第九章 現代詩與《中副》—以「魚川讀詩」為例
第一節 現代詩與《中副》
第二節 「中副詩選」
第三節 「魚川讀詩」
第四節 「魚川讀詩」專欄的結集《魚川讀詩》
第十章 結論:我不風景誰風景
附錄
徵引文獻
圖片集
序
當「中副」、「梅新」成為研究 林黛嫚
為台灣副刊學立下有情的歷史 須文蔚
自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梅新生平綜述
第一節 梅新的家世背景與軍旅生涯
第二節 梅新的筆名與家庭婚姻
第三節 梅新的生命旅途與倉促離世
第三章 梅新的文學之路
第一節 梅新的文學啟蒙
第二節 梅新的創作與詩觀
第三節 重要著作與獲獎紀錄
第四章 梅新的編輯事蹟
第一節 文學編輯歷程
第二節 精於企畫編輯的守門人
第五章 梅新主編《中央日報•中央副刊》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