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早期有筆名金聲、銅馬、無聊齋,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散文。1939年11月4日生,1946年來臺。2023年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藝術碩士,2007年獲臺灣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與中文系合聘講師、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1960年與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積極參與編輯事務,1965年留美歸國後,繼續擔任該雜誌第26~35期的主編。2005年自教職退休,專事寫作。曾獲第13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花踪世界華文文學獎,並於2011年4月受法國政府頒贈法國藝術暨文學騎士勳章。
本紀念特刊,除了蒐羅了十一篇王文興老師於1970~2016年間所寫之序文之外,並邀請二十三位學者、文化人撰述專文,描繪了各自心中的王文興老師形象,緬懷這位永遠不朽的偉大文學家。同時,也爬梳製作了「王文興文學年表」、「王文興著作目錄及提要」、「王文興評論資料目錄」,除了對王文興老師的生平著作做一回顧,也冀望能對後來的文學研究者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廖咸浩
史丹佛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交系特聘教授、中華民國筆會會長。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著有《迷蝶》、《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
童元方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為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兼東海大學教授。著有《選擇與創造:文學翻譯論叢》、《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等;譯有《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等,並有多本散文作品。
單德興
國立臺灣大學外交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著有專書與譯作各十餘本,獲頒國家科學委員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傑出校友,編著《王文興訪談集》等。
郭強生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等。著作廣及小說、散文、評論、劇本等多種。
楊佳嫻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詩集《少女維特》、《金烏》等四種,散文集《小火山群》、《以脆弱冶金》等六種,編有九歌《105年散文選》、《刺與浪:跨世代臺灣同志散文讀本》等四種。
李時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聯經出版公司文學主編、《幼獅文藝》主編、《人間福報》副刊主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等。
章節試閱
懷念王文興老師:微笑中的拈花者
◆廖咸浩
我的藝文青春有相當部分是與老師王氏風格的協商。我唸外文系,不只是對語言有興趣,而是真心對文學有著一種想要解謎的著迷。我的文學因緣起因小學三年級在重慶南路無意間翻到現代詩,而初次體驗因文學而產生的心室顫動。初中時讀了一些譯得不好的外國小說,矇矓未清的感覺竟意外讓我穿透重重的文字障、似有若無的瞥見了一般難以索求的文學之美,同時也產生了對文學之美源自何處的好奇。又因為當時的現代主義作家有不少出身臺大外文系,便毅然而然在建築與文學間做了艱困的選擇。
進了外文系最初受的是新批評的訓練,其方法只論文字表面,不涉深層奧義,讓我頗不滿足。文學之美跟它謎樣的氛圍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否則文字大家都會使,何以需要文學作品?正是因為文學與某種不可名狀、甚至原始的神聖,有著一絲說不清的瓜葛。有趣的是,王老師乍看屬於新批評脈絡的論點,卻因為他授課時有種作者自道的意味,反而指引了我朝向另一個方向的門徑。
記得在高一時第一次讀到王老師的小說〈命運的跡線〉,全身起了雞皮疙瘩。在輕描淡寫的敘述間,命運無情的在小孩的身上封印,讓我隱約感覺到王老師開始在回答我的問題。大一的時候,遂慕名去旁聽王老師口耳相傳的「小說創作」課。這個課是外文系與中文系合開的課,要選課必須先交作品給王老師審核,通過才能選課。我自覺寫作方才入門未敢選課,但有幸獲准旁聽,卻在上課時受到極大的震撼。王老師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幾乎是逐字逐句的與學生討論。整節課下來,可能只讀了一兩個段落。對於當時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徒知自以為是的大一生而言,一時頗無法適應。但是隨後因自己也開始認真的投稿創作,才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在創作時,李白與杜甫或儒家的功夫論與禪宗的頓悟論必須兼備;天馬行空非人人能之,字句斟酌倒確實是基本功。再加上新批評的訓練,而突然悟到了王氏閱讀的奧妙。如果作者是如此斟酌字句,讀者如何能不?或者最起碼「認真的讀者」能不?反過來說,如果作者信筆寫來,讀者需要那麼認真嗎?當然必須強調的是,王老師所精讀的小說都是他精挑細選過的作品,也確實是值得如此字句斟酌。
王老師如此的閱讀乍看是出於純形式主義的關懷,而且以其現代主義風格(這類描述本身並不很精準)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難免受到波及。但很意外的是,王老師竟然在那段時期毫不迴避這個議題,甚至敢於提出迥異於主流的看法。印象中他對於為什麼要寫作的回應是:為了「快樂」而寫(大意如此),對當時擔任校刊主編、且在校園裡也受到其他刊物質疑的我而言,一方面佩服王老師的勇氣,另一方面也未能完全體會箇中的奧義,而為他的率意發言有些耽心。若干年後在研究所期間開始大量接觸理論、並思考這些後設議題之際,才恍然大悟,王老師近乎禪風的回答有其禪境。
懷念王文興老師:微笑中的拈花者
◆廖咸浩
我的藝文青春有相當部分是與老師王氏風格的協商。我唸外文系,不只是對語言有興趣,而是真心對文學有著一種想要解謎的著迷。我的文學因緣起因小學三年級在重慶南路無意間翻到現代詩,而初次體驗因文學而產生的心室顫動。初中時讀了一些譯得不好的外國小說,矇矓未清的感覺竟意外讓我穿透重重的文字障、似有若無的瞥見了一般難以索求的文學之美,同時也產生了對文學之美源自何處的好奇。又因為當時的現代主義作家有不少出身臺大外文系,便毅然而然在建築與文學間做了艱困的選擇。
進了外文...
目錄
002 易鵬/王文興小傳
【王文興序文輯】
008 1970《玩具手鎗》新潮叢書四,序
009 1978年《家變》新版序
010 1981年《十五篇小說》序
012 1999《背海的人(上、下)》序
013 2000《家變》新版序
014 2002《小說墨餘》序
015 2003《星雨樓隨想》代序(〈書法是藝術的頂巔〉
018 2006《書和影》新序
019 2011《玩具屋九講》慢讀系列總序
020 2011《玩具屋九講》序
021 2016《剪翼史》序
【評論與懷念輯】
|與時代的速度拔河|
024 李有成/關於《家變》二三事——紀念王文興老師
028 廖咸浩/懷念王文興老師:微笑中的拈花者
031 張錦忠/關於王文興的記憶,他的書,他的影文
034 黃恕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追憶王文興老師
037 鴻鴻/與時代的速度拔河──詩的小說家、寫實的現代主義者,王文興
040 郝譽翔/文學使人快樂—閱讀王文興老師
043 徐明瀚/王文興的微電影
046 陳柏言/鄉野中的異鄉人:王文興與「鄉土文學」
|奇書背後|
049 張淑香/突圍乎?贈禮乎?——王文興教授與台大中文系
053 童元方/念吾師:文字是有尊嚴的
056 劉亮雅/追念王文興老師──兼談《家變》
059 楊宗翰/編者葉步榮憶作者王文興
062 周昭翡/記王文興老師二三事
065 蘇筱雯/迷與神奇——記與王文興老師、「星雨樓續抄」的一段緣分
|崎嶇的聲響|
068 單德興/未竟的訪談——紀念王文興老師
072 陳美桂/精神永恆史——致王文興老師
076 易鵬/未來
080 郭強生/那個少年一直都在——紀念王文興老師
084 楊明蒼/追憶,開啟王文興老師的「機關」
087 林靖傑/王文興的純粹時刻
092 陳文芬/愛上王文興的孤獨
096 張亦絢/因為愛您,我們一無所畏
099 楊佳嫻/崎嶇的聲響──散憶王文興老師
102 李時雍/想起快樂的事
【資料輯】
106 王文興文學年表
118 王文興著作目錄及提要
124 王文興評論資料目錄
002 易鵬/王文興小傳
【王文興序文輯】
008 1970《玩具手鎗》新潮叢書四,序
009 1978年《家變》新版序
010 1981年《十五篇小說》序
012 1999《背海的人(上、下)》序
013 2000《家變》新版序
014 2002《小說墨餘》序
015 2003《星雨樓隨想》代序(〈書法是藝術的頂巔〉
018 2006《書和影》新序
019 2011《玩具屋九講》慢讀系列總序
020 2011《玩具屋九講》序
021 2016《剪翼史》序
【評論與懷念輯】
|與時代的速度拔河|
024 李有成/關於《家變》二三事——紀念王文興老師
028 廖咸浩/懷念王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