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款流浪,很不一樣
大學時候,我時常到榮民之家關懷。
顛沛流離了大半輩子,老榮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回家」的期待,但是這個「家」何其遙遠,似乎只存在於他們童年的記憶裡頭。如今的「家」,只是地名而已。
前年我申請到夢寐以求的瑞典交換學生,原本打算要過一個單純享樂的交換生活,因為邂逅了瑞典的臺灣華僑而有了改變。華僑們給我一種熟悉的感覺,他們和老榮民們一樣,有著很淡、卻揮之不去的鄉愁。
對我們來說,流浪充滿浪漫的情調,但華僑們的「流浪」卻是賭上今生今世的記憶,離開熟悉的土地與人情。除非有一天,他們對故鄉的情感已完全被異鄉給取代,否則他們永遠是那個思鄉的遊子。
在尋訪瑞典華僑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臺灣華僑十之八九都是廚師,而且是瑞典各地中國餐館的建立者。這個謎的答案,無非是歷史的陰錯陽差,也許你在這本書找到解答的時候,會給三十年前的臺海兩岸,一個會心的笑。
除此之外,瑞典有許多來自印度的客家華僑,還有國民政府遷臺之前就來,之後就回不去的華僑。他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過往與流浪的緣由。這些小人物跟我們一樣平凡,但是他們的故事,是大歷史的縮影;他們的無奈,才是歷史的無奈。
正是這些渺小而真實的情感,感動了我,使我決定用短暫的交換生涯,去聽華僑說故事,為他們寫故事。
來到瑞典之前不久,我才跟朋友騎單車走過了青藏公路,滿懷的熱血尚未冷卻,已跟隨著我來到歐洲,注入在尋訪華僑的心願裡。於是「騎單車去找華僑」的夢想誕生了。
在此之前,我不曾獨自旅行過,更不曾獨自騎著單車去旅行。
為了做足準備,我到修車店當學徒,趁著寒假到歐洲最南邊的小島獨遊,甚至用跨海視訊跟母校清華申請獎學金。然而事實證明「經驗」是千金難買的,出發不久我才發現自己多麼菜鳥,淋點雨就感到挫折,迷了路就緊張得要死。
兩年前,我騎著幾萬塊的高級登山車成功地挑戰青藏高原,志得意滿的同時,心底留下了一個疑問:今天如果沒有這台好車,我是否還能完成這趟旅程?為了證明「人定勝車」的假設,這次我決定騎著一台沒有避震,通勤用的二手菜籃車。
簡陋的菜籃車走得很慢,我的行程很快就落後預期的進度,但是每走一天,我便對自己的信念增加一分,當我終於到了最北的城鎮卡雷蘇安多(Karesuando)的時候,我忍不住舉起車子歡呼:我們成功了!事實證明,只要有夢,菜籃車也能帶我們走向遠方。
這本書總共四十五個小故事,分別駐足在三個不同的主題裡頭。夢想、華僑和旅行,正是我在瑞典一年的思想寫照,它們看似彼此獨立,卻有一種脈絡聯繫著彼此,我的旅程正是為了尋找這個脈絡裡頭快樂的、苦悶的和感動的事情。
通往北極圈的路上,沒有壯闊的風景,只有無盡的綠蔭和不曾落下的太陽,當青澀的生命面對永恆與無盡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徹底的拉拔,那是痛苦的,也是痛快的成長。
回想一路上睡墓園、在森林的盡頭迷路、在高速公路上爆胎,幾度在荒野中絕望地想要回家,我總是問自己:「所為何來?」是一次次相遇的感動,一個個重逢的約定,使我在看不見終點的路途上,不斷挺身向前。
旅行能夠完成,要特別感謝Simon(詹峻榮)、豬豬、雲龍和瑞凱幾位朋友,在我旅行的每一天幫我把當日的里程和狀況上傳到臉書(facebook)上,讓我的父母和所有關心我的人可以透過網路知道我的旅程。謝謝你們陪著我走過這段路,少了你們一個都不行。
感謝學校的陳信文、陳榮順、王俊秀和黃一農老師。前年去青藏的時候,陳信文老師就一直是我的支持者;從瑞典回來,轉任教務長的陳信文老師更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會,使我為「在世界盡頭遇見臺灣」展開了文字的新旅程。謝謝陳榮順老師跨海為我做逐夢獎學金的推薦,並在每次見面的時候,敦促著我寫作的進度。
很難相信,在短短的兩年裡,我從一個只會「幻想」的年輕人,變成一個力行的實踐者,要感謝王俊秀老師曾經給我上的一堂「跨界與探索」,讓我有追逐夢想的「敢性」,以及黃一農老師總是給我「又踢又打」的教育,學會在逐夢的過程中面對挫折還能爬起來,讓我變得很「耐打」。
這是清華第一次為學生出書,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出版品,而是許多夢想的結合,我們都在為這個夢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