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指南、心靈導師沒有告訴你的印度,
解開你對印度一定會有的40個疑問。
解開你對印度一定會有的40個疑問。
這個你以為落後的國家,正以飛快的速度崛起,
可望躍升成為二十年後世界的中心!
各地年輕人前仆後繼進去搶灘、卡位,
你/妳,還在遲疑什麼?
大學畢業典禮後一個星期,她隻身飛去印度,工作。
髒亂的日常環境、惡劣的衛生條件、雜沓的交通、難以溝通的印度人……
這些令人崩潰的現實,沒有擊倒她。
半年後,她獲得天上掉下來的工作──華文媒體集團駐印度特約記者,
三年來,她深入印度各階層,前一天貼身採訪總理穆迪,隔天進入最落後的貧民窟,
並從世界各地聚集於此的人們眼中,觀察這個古老大陸:
為何將會成為未來二十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中心,僅次於中國?
為何是繼上一波中國熱後、帶動全球發展的火車頭?
又,為何我們對真實的印度了解得這麼少?
我們錯過了什麼?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來自南亞次大陸不可思議的親身體驗,
解開你對印度一定會有的40個疑問!
◎印度,不是你想的那樣?!
.印度少女嫁狗很「變態」?──自以為是的評斷,比迷信還要可怕。
.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準答案,永遠有替代方案。
.呃,我的背包要拿起來是因為擋了老鼠的路?──從宗教信仰了解印度獨特的動物觀
◎Who?這些印度人教了我什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蒂亞爾蒂──從人蛇集團手中救回八萬名童工童奴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印度幫傭追求幸福的悲慘故事
.可不可以每天下班後,都來和我說話?──鄰居太太Pinki勤學英文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關於自己、與世界的想像,來自印度,不容忽視的視角:
.一個女生隻身到印度打拚真是太憨膽了!?
小心而大膽,害怕而勇敢,這是在印度的生存之道,
其實任何地方都適用,只是我們在熟悉的環境過得太舒適,我們都忘了。
.我們這個世代被視為爛草莓,然而這個社會太多條條框框,
出去,尤其到所謂開發中國家,發現原來我這麼棒!
.到印度教中文,你去不去?
美國人可以到全世界各地教英文,為什麼你不能去印度教中文?
名人推薦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
田中光(現任台灣駐印度代表)
李濠仲(作家)
林瑋婕(鳳凰衛視主播)
翁文琪(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前台灣駐印度代表)
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陳宛萱(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神邏輯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以往觀看某些印度美景的影片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思考許久,或許是這些作品的畫面雖美,卻沒有傳達印度的真實「氣味」。閱讀印度尤的作品,則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到印度「呼吸」迎面而來。看似批判,帶點壓迫性,卻有著更多的關懷。誠心推薦讀者藉此書一同走進印度社會。──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
來自台灣寶島的資優熱情青澀文青,一頭闖進她毫無所知、奈波爾(V. S. Naipaul)筆下的幽黯國度(AN AREA OF DARKNESS),其思維模式、行事方法及文化差異之衝擊和反差之大,在她筆下反而鮮活起來且饒富趣味。與其說是三年生活工作的札記,更深一層的,應該是印度尤內心和這古老國家的對話和自我省思的心靈旅程。我想不僅是她來到印度,而是,印度已悄然進入她心底。──田中光(現任台灣駐印度代表)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歐洲求學、香港工作的台灣人,我建議年輕人從印度尤的文章中,找到一顆開闊的心,去擁抱整個世界,畢竟,地球這麼大,出去看看,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變得更加豐富多采。──林瑋婕(鳳凰衛視主播)
我曾建議年輕人「走一條人少走的路」(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在做生涯規畫時,學習特殊的技能,避開熱門的行業,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人少的地方好發揮,印度就是國人少去的地方。我個人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氣,也謝謝她以生花妙筆寫下印度的所見所聞,拉近我們與印度的距離。──翁文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前台灣駐印度代表)
二十五歲的印度尤,讓我難得想起二十五歲那年,採訪足跡已踏遍十多個國家的自己,「在家刷馬桶、出外見總統」的日子。現在的印度尤,已經是個能應變瞬息、秒懂、跑出獨家新聞的記者了。聽到小女生說:「和我合作的人都是一些厲害的人……」果真有雄心壯志。記者站在第一線看世界,有時確實會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可惜,我沒能將過去二十多年的新聞生涯記錄下來,這本書是一個年輕記者在陌生環境中寫下的見聞,用印度尤的話:「歡迎光臨!」──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國家去,很多時候靠的是一點勇氣、一點過份的樂觀,還有一點天時地利人和的宿命感,但要留下來,那就另一回事了。本書紀錄了一個年輕女性獨自到印度工作的心路歷程,更讓人驚艷的是她以特派員的身份,讓我們看見了旅客走馬看花看不見的印度,尤其是關於印度性侵事件的相關文章,呈現了與西方媒體俯視第三世界截然不同的視角,是值得一讀的好書!」──陳宛萱(作家)
午夜,細讀年輕孩子印度尤的著作,出乎意料的流暢且深刻,時而讓人捧腹大笑,卻也馬上陷入深層的地域思索,多年持攝影機紀錄人事的我可以理解,這是長期蹲點,細細觀察才能呈現的生命況味。──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印度尤從關鍵評論網在籌備階段就幫我們開始寫稿,她文章的深度和觀點從一開始就不像是只有二十二歲剛畢業的年輕人,而隨著時間過去,經歷的增加,也可看出她看事情的角度、分析也更顯得犀利和深入,而這本書可說是她目前成長的一個「逗點」。就算你不打算去印度,也應該見識一下這個拒絕被貼標籤的年輕人三年多來的經驗和故事。──楊士範(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