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舍伍德‧艾迪(Georege Sherwood Eddy)是20世紀上半葉一位著名的社會福音派活動家。與大學同學路思義、畢特金三人組成了「大學生志願海外傳教運動」中著名的「耶魯三傑」,都將中國視為海外佈道的首選工作地。然而艾迪在中國的事業遭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即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就艾迪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與言行進行研究,有利於人們加強對在20世紀上半葉共產主義在中國勃興的年代,西方在華教會、差會及其所屬傳教士對該時期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認識與反應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從他們的言行、反應中探討中西方文化碰撞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東西。
中國是艾迪最為鍾情的佈道對象。然而當共產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在中國合流,形成了艾迪無法解開的一道死結。面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帶來的嚴重挑戰和危機,一方面,他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口誅筆伐;另一方面,他在中國青年學生、勞工、農民中間構築共產主義防火牆,防止他們的共產主義傾向。艾迪與國民黨政權的接近,並不代表他對後者多麼地滿意和認可,而在於它成了他實現「上帝之國」的平臺。
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反應其實是逆時代潮流而動。加之,此種反應實質上是一場跨文化活動。兩種因素的疊加,使艾迪的反應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他試圖將西方文化的內核——基督教精神——移植到中國,但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迥異和近現代中國背負著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致使其理想落空。同時,作為一名美國人,艾迪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旁觀者,他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不可能有中國人一樣的感受;作為一名傳教士,他不能認識到基督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起到的消極作用,他的溫和與改良主義主張無法解決當時中國的階級矛盾,也無力幫助中國人民破解民族解放的難題。
本書前言首先討論了19世紀中葉以來,共產主義的誕生對世俗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以及基督教思想構成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以及在中國對基督教傳教事業造成的影響,並且爬梳了相關的學術成果,詳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相關資料與研究方法。
本書正文共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編「在我們這一代將福音傳遍世界」,說明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海外擴張步伐的加快和美國由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社會福音神學思想和學生海外傳教運動的興起構成了該時期美國海外傳教運動的新特點,也就是本書的主要時代。研究艾迪的相關思想,可以了解美國當時的基督教傳教思潮。
第二編「社會福音論者艾迪及其共產主義觀」。這個部分主要簡述艾迪生平以及他如何以社會福音的觀點來觀察共產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歐戰時期,艾迪作為隨軍傳教士活躍在前線,目睹到的戰爭慘狀給他帶來極大的震動。一戰結束後,艾迪的社會福音神學思想正式形成。作者認為,艾迪的神學修養經歷在當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中極具代表性。
第三編「跨文化視角下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印象」,提到艾迪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反應。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衝擊了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也衝擊了他的社會福音理論,艾迪因此而感到失望。然而他也肯定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目標以及奉獻精神。
第四編「逆時代潮流而動:構築共產主義『防火牆』」,從艾迪的行動研究他如何回應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艾迪熱衷於在中國青年學生中傳教佈道,企圖用社會福音思想引領青年偏離共產主義,並走訪各地,了解廣大勞工的工作情形和生活場所,也關切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投入相關改善與建設工作。然而,艾迪拯救中國的理論和基督教主張並不完全被中國人民所接受。
第五編「天國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替代品。介紹艾迪為了遏制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和實現其「上帝之國」的理想,將國民黨高層視為重要的傳道對象。艾迪對基督教文化充滿樂觀,卻與當時的潮流背道而馳,導致他對大環境的回應在時代中顯得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