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三章是否有關人類始祖犯罪並原罪的問題,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三天歷程中為何緘默?雅各雅博渡口的敘事是否隱藏著一個神學問題:雅各真的改變了嗎?
本書定位為神學詮釋,意在從文本中讀出神學含義,也志在使文本和讀者進行更多的思想對話。這詮釋是關己的,故能含攝一種信徒的讀經和人生經驗。
閱讀關己,但不停於己。己與群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那關乎以色列民的,也是關乎教會作上帝子民的。這詮釋尊重文本的被擄回歸的背景、文本和體栽、文本對於成書時期的信息,文本中所反映的上帝並祂和以色列民的身分確立的關係,其母題正如本書書名所示,反映了祂的信實和護佑。
本書關注一個作為創世記的閱讀群體和接受群體的華人教會。如何借助於一種具歷史意識的五經研究之力,超越一個深被基要主義和聖經主義所宰制的文本世界。所以,本書導論中主力梳理出一個創世記或五經的詮釋中仍有待充實的理論溯源和演變,繼在本文中以被擄回歸作為五經完成時期的視角切入一個神話體栽的神學詮釋,並以同樣的視角詮釋之後的三十九章而讀出一個確立子民的神學意圖。
作為神學詮釋,此書最後不得不面對的是得地應許效應史下的錫安主義,到底是該留或棄的問題?
作者簡介:
黃厚基(Ooi Hio Kee)
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神學思考始於系統神學後轉向倫理學,後醉心於文本詮釋,在徹底的跨界中進行一種關己的神學思考。著有《慾情.神情:黃厚基詩集》、《穿越文本:聖經、生命境界與神學詮釋》、《同性戀的十字架2:從生命掙扎中的叩問到靈性的願景》、《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只有這一生》。已出版的博士論文(A 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提出主體互涉的詮釋,扣緊生命主體、文本,以及傳統之間的融合和張力。曾發表多篇期刊論文及數本譯作。
章節試閱
打開聖經,第一句話便是「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是一個神學的宣告,正如一首交響樂,第一小節,便把其中母題帶出,一切皆出於祂的創造:祂創造的靈、祂的創造奇工。誠如薩爾納(Nahum Sarna) 所說:「聖經的創造敘事乃是個信心的文件(document of faith)。」這是一部怎樣的信心之歌呢?說是神學宣告,說的不只單是第一句,也可以指全卷創世記。到底在甚麼處境下,出於甚麼原因,作者需要作出如此宣告。如果我們依稀記得在導論中,我們根據學者的推論,認為創世記乃是被擄回歸期間所成書的,這便是我們用以構建我們的神學詮釋的預設。相對於一種字面解經、不顧及成書之歷史效應和接受史下(不自覺帶著)的神學預設,我們對詮釋的自覺是,不自以為所詮釋的就是真理本身。既是神學詮釋,所作的是嘗試讓文本內在的多元涵義和讀者有一種富有意義的境域融合。
創世記一至十一章廿九節是神話敘事,導論中已有交待,此處不贅。這一部分,包含著種種重要的關乎人類生命和文明世界的主題:創造、生命、關係、秩序、暴力、顛覆等等,以及維續這一切的真正關鍵:上帝和人。第一和二章論創造,第三章論知善惡樹和生命樹,並人之被逐出伊甸園,第四章亞伯和該隱的故事帶出暴力和流放,第五章展示譜系,第六至第九章以遠古的偉人帶出統治壓迫、洪
水和秩序的逆反與破壞,以及挪亞和上帝的保存—遺民觀的雛型,第十章說明不同譜系和族群之所以,十一章以巴別塔講述自古以來人類大一統以霸和奴役他人的傾向,以及上帝的反對。
第一節 世界之源由:混沌與創造(一1∼二3)
一、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世記第一章,是基督信仰群體,也是猶太信仰群體的聖經的全經之首。一章一節,彷彿揭幕一樣,讀了的人不無一種欣賞戲劇或電影的感覺,對之後劇情不自覺的有著一番的期待,像是全書,或甚至說對以色列民而言整個舊約的開場
白,是整部歷史的說明,是民族存在的肇始。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一句若是向被擄回歸的子民所宣告,若是祂的僕人從心中所發出,那更是何等美妙的樂章的序曲,彷彿一開始便是號筒吹響。若從基督群體—新約教會的角度來看,便是啟示錄的號筒早已在故事之初響起。
第一章的基礎是上帝之所是。祂所胸懷的一切,是天地萬物和生命的根基。祂創造萬有,單在第一段(一1- 二3)創造(bārāʾ) 一詞便出現了五次(一1, 21, 27),但造(ʿāśâ) 則出現十次(一7, 11, 12, 16, 25, 26, 31;二2, 3),若連二章四節也包括在內則十一次。這兩個詞常用以作對比,比如說羅斯如此指出:「創造(bārāʾ) 這一個動詞單單用以指上帝的作為。人類可以造(ʿāśâ),形塑和建造(bānâ);但對於希伯來人而言,上帝創造。這動詞就本身而言並沒有從無造有的意思。」
同樣的,巴爾(James Barr) 認為作者(此處亦可以視為P) 在用詞上並不僵化死板,似乎一定只用某個字、某個動詞說明一個動作。反之,他靈活的交替使用著bārāʾ 和ʿāśâ 這兩個詞。只需從創世記一和二章的章節中便可看出bārāʾ 和ʿāśâ兩個字並沒有絕對的分別。一章廿一節裡說:「上帝就創造(yiḇrāʾ) 了大魚和在水裡滋生的各樣活動的生物」,廿五節裡則說:「上帝造了(yaʿaś) 地上的走獸」,而二章三節裡則說「創造的(bārāʾ) 工」。更合適的說法是,作者乃是在可選擇的字彙中靈活的表達上帝的創作。這是巴爾在〈創世記中的上帝
的形象:一個用詞的探討〉(“The Image of God in the Book of Genesis: A Study of Terminology”) 一文中的論述。
舊說有認為這兩個詞之分別在於,創造指的是上帝之從無造有。可是,今天大部份學者認為,創世記第一章不能用以證明上帝從無造有。那不是原作者的意圖。誠如猶太學者薩爾納引述中世紀拉比以斯拉(Abraham Ibn Ezra,公元十一至十二
世紀西班牙的猶太學者)的話所說,「bārāʾ 本身沒有從無造有(creatio ex nihilo) 的意思。這一個教義似乎是到第二聖殿晚期才首度被表述。」第二節的經文所說的空虛混沌(ṯōhû wāḇōhû),是否表示早在創造之前,便有某種類物質的存在。
如果第一節是標題總綱,那麼第二節才是真正的第一句。糾纏於這類的討論,不會有結果。事實上,經文對於要證明地球如何出現沒有太大的幫助。
是的,「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是個神學的宣告。試想像,如果經文是被擄後才成文的,那麼所要對應的是被擄之民身處異邦,面對異邦之神明,他們是否堅信先祖的信仰?所以,或許無論是「創造」或「造」,重要的是作者要宣告一位在混亂中賜下秩序的上帝。混亂本身不是人生命的主宰,因為藉著那創天造地的上帝,萬事都有目的,天地萬物都能各從其類。不過,在實存生命的過程中,這樣的體悟更普遍是在張力和掙扎中體悟。
「起初」(bᵉrēʾšiṯ),作為閱讀聖經的華人信徒群體,不難想到約翰福音一章一節說:「太初有道」,把耶穌基督視為先存的道或與上帝為一、為同質,從「上」而「下」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間。比較受忽略的是馬可福音中一章一節中的「起頭」,不為人所知所識的上帝的兒子,處處乍現於人生不同的場景,帶來生機。我們若視bᵉrēʾšiṯ 和「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整句為宣告的話,同時看它為創世記的母題,起初意涵的就不只是時間上的起初。薩爾納也視這傳統的翻譯作為一種宣告,是一種表達上帝在時間之外,也是空間之外的上帝;兩者都是祂所創造的。我們若保留那一切開始之時,萬物尚未成型之時,一切仍是混沌之時的含義,我們可採取一種綜合的看法:祂能叫一切開始,祂是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原因,是創造的源頭。這樣,祂就不只是時空的開始之源。
打開聖經,第一句話便是「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是一個神學的宣告,正如一首交響樂,第一小節,便把其中母題帶出,一切皆出於祂的創造:祂創造的靈、祂的創造奇工。誠如薩爾納(Nahum Sarna) 所說:「聖經的創造敘事乃是個信心的文件(document of faith)。」這是一部怎樣的信心之歌呢?說是神學宣告,說的不只單是第一句,也可以指全卷創世記。到底在甚麼處境下,出於甚麼原因,作者需要作出如此宣告。如果我們依稀記得在導論中,我們根據學者的推論,認為創世記乃是被擄回歸期間所成書的,這便是我們用以構建我們的神學詮釋的預設。相對於...
作者序
自序
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在這出版界生存空間越來越有限,加上網絡時代閱讀力、購買和閱讀習慣在改變,一本紙版書的出版,到底有多少讀者呢?這些問題是作為作者的我需要面對的嗎?說真的,提筆寫作的時候,對這些問題並非無知,但卻真的不是內心的關注。
當初為何會下筆寫下這洋洋三十五萬字沉厚的作品呢?竊以為雖非字字珠璣,卻絕非廢話。姑且站在我心目中的讀者的角度來想像:我想像你是華人教會的一分子,信主可能從十年以上至半世紀,被華人教會的信仰語言和屬靈生命觀的點點滴滴塑造著。創世記的內容,比如說如何看上帝的創造、人的被造、男與女、女人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子又給男人吃,以及其他等等如亞伯拉罕蒙召離開吾珥,這些信息有它們在華人教會中的典型信仰涵義。你若是華人教會的一分子,逃不掉、躲不過這「宿命」,是的,包括那些信主未足十年的,這也會是你的信仰的「養分」。
不,不能只是這樣。這個創世記的閱讀傳統以及其既定的信仰涵義,必須被截斷,好像那氾濫的河水一樣。這河水的問題,我以比喻說著這詮釋的問題,必須去到河的上游去處理。是的,我去到上游,偶爾遇到一些志同道合者,我只約略打了
個招呼,道明了我的心意和想法。不,我不是高山上的孤狼,我倒是像採集者,把那些採集的成果收集了,在那氾濫的河流鄰近,發現那些生機勃勃的潺潺清澈小溪,順手畫下一幅簡圖和指路牌,心裡相信,未來二十年,這些小溪會是華人教會市集上大家彼此交換著的不同種類的新鮮果實。
這一刻,書即將出版,這是我的心情和寄盼。
話說當初,為何下筆。是的,是一點點個人心意的成全。想當年,上講道學,寫下的第一篇講章,便是雅各在雅博渡口的那一幕。那本是個略懂粵語(「識聽、唔係點識講」)的華語人,在香港的一間神學院以獨白的方式,用華語講的第一篇道。是的,我的講題也是一個關己的問題:「雅各真的改變了嗎?」(這篇講章收錄於本書相關章節中)。
那是一九九五年的事了。事隔十八年,話說教會主日學的受浸後的「信仰成長班」的課程是時候更新了。於是兩卷舊約兩卷新約、為期兩年的課程便這麼定了下來。那一年,為了預備講義給同工,說好一起先有一個同工們的小組查經,互相切
磋;就這樣我先是走進了創世記的詮釋世界,接而拾起了第一年讀神學時在舊約導論這一科所聽過的底本說,走進了五經詮釋的門戶。於是,2017 年下筆,斷斷續續寫到2019 年,記得到暑期末,寫到八萬多字的初稿,同工的查經已一早夭折了。
然而,甚麼時候養成的生命習慣?那想法:開始了的,就把它完成。憑著這一股傻勁,我咬緊牙關,一章接一章的寫下去。本來,某些經文的章節原先並沒有甚麼感動,也沒有甚麼信息。但考慮到,略去不寫的話,全書好像少了分完整性。研讀是少不了的了。於是,本來隨心選擇性地為某些章節作出詮釋,變成逐章逐段的詮釋。
寫著寫著,有些部分學術的成分越來越重,但不是學究式的交卷式的注釋以示學術。我是說,貫穿全書的詮釋,必須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其實,導論中的詮釋定位:既處理五經理論以致定位創世記的成書時期為波斯年代,詮釋時且要以創世記之接受史的角度認真看待華人教會群體,不言而喻,心思細密的讀者或許已體會到此書的詮釋,是一種從以色列被擄回歸的處境,為民族身分確定的角度把創世記的故事重新講一遍的功夫。
而且,這故事的重講,就像一般講故事一樣,有個考慮、有個常繫在心上的,便是如何講給心目中的對象聽。我的對象,如前所述,是華人教會。這麼說,恐怕不知不覺言過其實了。我倒不如坦白的說,我的讀經、我的詮釋,到底有哪些步驟?捫心自問,從小到大,作了幾十年的基督徒,詮釋創世記,當然不是從零開始。
心中所記憶的,當然是過去的殘留在心中的詮釋以及閱讀中文聖經而來的理解。所以說,本書的詮釋包涵著聖經之中文譯本,記憶之所及、多年累積下來的直覺、生命體驗、疑問、對前人說法之不認同的反思點滴、探索的欲望、細讀之後的收
獲、釋經書之查證、原文工具的輔助、信仰的思考、研寫和閱讀過程中新的認知和領悟。這一些沒有陳列出的細密體會,才是本書詮釋過程之種種。
從動筆,到出版,超過五年。這一本書,我盡力了。可以寫得更好嗎?應該寫得更好嗎?可以的,也應該。不過,夠了。我是學生,學海無涯。在寫作過程中,在盡述所思所想、盡抒心中情之餘,我學習了。是的,舊約學術,我本是門外
漢;五經理論,也是門外漢。所以,透過以上所說的個人和事奉環境的內外因素,我下筆寫作。寫作,是我學習的方式。這是我過去十年以上的領悟。
既是學生,我知道本書必有不少錯漏。在此,只能衷心謝謝讀者的體諒和指正。
最後,全書從頭到尾使用「耶和華」一詞,而非雅衛、雅威、雅巍、上主等等,全為了華人教會的語境中的習慣,而且引述經文的時候,若要達到一致的效果,而一一更置,也實為麻煩。務請見諒。
全書經文除非另有注明,全引用自和合本修訂版。
在此亦衷心感謝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游宜霖,以及本書執行編輯、美編、封面設計以及其他編輯同仁。謝謝香港浸信教會賦予本人在成人主日學的教導和統籌等職責,不但教學相長,也叫上帝的國藉祂的話語彰顯,
並願祂的榮耀在各人、在課室內、課室外,無論是個人、家庭、職場、社會和教會生活中,得以彰顯。衷心謝謝一些主內好友精神的支持和實際的幫助。其實,這五年多以來,這幾個層面,裡裡外外都不好過。五年,在有限的線性時間的這一生裡,不能算太短。霎那間我想起了保羅,他說: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
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處處受困,卻不被捆住;
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撇棄;擊倒
在地,卻不致滅亡。我們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
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常為耶穌
被置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命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顯明
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運作,生卻在你們身
上運作。(林後四7-12)
是的,
廉潔、知識、堅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
真實的言語、上帝的大能、藉著仁義的兵器在左在右、
榮譽或羞辱、惡名或美名。我們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
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似乎是死
了,卻是活著;似乎受懲罰,卻沒有被處死;似乎憂
愁,卻常有喜樂;似乎貧窮,卻使許多人富足;似乎一
無所有,卻樣樣都有。(林後八6-10)
僅將此書獻給那信實和愛我的主。是的,耶穌愛我,我知
道。主啊,我知道了。我愛祢,主,但我愛不足,常虧欠。
2022年10 月16 日午夜前於珀麗灣
自序
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在這出版界生存空間越來越有限,加上網絡時代閱讀力、購買和閱讀習慣在改變,一本紙版書的出版,到底有多少讀者呢?這些問題是作為作者的我需要面對的嗎?說真的,提筆寫作的時候,對這些問題並非無知,但卻真的不是內心的關注。
當初為何會下筆寫下這洋洋三十五萬字沉厚的作品呢?竊以為雖非字字珠璣,卻絕非廢話。姑且站在我心目中的讀者的角度來想像:我想像你是華人教會的一分子,信主可能從十年以上至半世紀,被華人教會的信仰語言和屬靈生命觀的點點滴滴塑造著。創世記的內容,比如說如何看上帝的創造、...
目錄
總序/v
自序/xxi
導論/1
第一章 起初:關於一切起源的神學詮釋/107
第二章 罪與罰(上):人類為何失落/153
第三章 罪與罰(下):該隱的罪與恩(四1-16)/185
第四章 洪水與新的創造(從亞當的世系到挪亞/197
第五章 起罪大惡極和上帝的遺憾(六1-8)/201
第六章 挪亞的故事(上):洪水(六9~八22)/207
第七章 挪亞的故事(下):重新立約(九1-28)/223
第八章 挪亞之悲哀和人類之分散/233
第九章 巴別塔:一個反極權的範本(十一1-9)/237
下篇 應許得地和後裔—及其危機
第十章 序曲/249
第十一章 危機一:與上帝的保守/255
第十二章 危機二:與上帝重申應許/257
第十三章 插曲:麥基洗德/261
第十四章 亞伯蘭信上帝算為義—再度應許/273
第十五章 危機三:之夏甲篇/283
第十六章 九十九歲、割禮與立約(十七1-27)/293
第十七章 應許得子與關於所多瑪、蛾摩拉的/301
第十八章 所多瑪城之滅並羅得後裔/309
第十九章 危機四:與上帝的保守/325
第二十章 失子之危機/337
第二十一章 撒拉之死(廿三章)/353
第二十二章 亞伯拉罕派僕人為兒子娶媳婦/359
第二十三章 退讓?還是害怕衝突:以撒之讓井/371
第二十四章 雅各敘事之始(廿五章)/375
第二十五章 雅各在哈蘭(廿九1~卅一55)/407
第二十六章 雅各返回迦南(卅二1~卅三20)/431
第二十七章 示劍與底拿:雅各一家信仰之再煉盡/449
第二十八章 以掃的世系和以東(卅六1-43)/459
第二十九章 約瑟之登場(卅七章)/461
第三十章 猶大與她瑪之插曲(卅八章)/471
第三十一章 家譜中的家譜(卅八27-30)/475
第三十二章 約瑟的升與降、降而復升/479
第三十三章 法老的夢(四一1-13)/489
第三十四章 與兄長復和之路(四二1~四五28)/511
第三十五章 到歌珊之行(四六1~四七26)/527
第三十六章 雅各的領悟(四七27~四八22)/537
第三十七章 回顧中的智慧—祝福之語暗藏玄機(四九1-28)/547
第三十八章 約瑟體悟上帝的護佑之能—上帝
結論/589
英文參考書目:創世記注釋/607
中文參考書目:創世記注釋與其他/629
主題索引/633
作者索引/645
總序/v
自序/xxi
導論/1
第一章 起初:關於一切起源的神學詮釋/107
第二章 罪與罰(上):人類為何失落/153
第三章 罪與罰(下):該隱的罪與恩(四1-16)/185
第四章 洪水與新的創造(從亞當的世系到挪亞/197
第五章 起罪大惡極和上帝的遺憾(六1-8)/201
第六章 挪亞的故事(上):洪水(六9~八22)/207
第七章 挪亞的故事(下):重新立約(九1-28)/223
第八章 挪亞之悲哀和人類之分散/233
第九章 巴別塔:一個反極權的範本(十一1-9)/237
下篇 應許得地和後裔—及其危機
第十章 序曲/249
第十一章 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