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一條管理的潛規則,一般都認為是下級主管不執行上級政策的時候,往往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這是十分普遍的,上面大到政府機關,小到一個公司、一個單位,幾乎都存在過這種現象。實際上在人與人交談的人際交往中也是非常適用的,只有在知道了對方的來意之後才可以進行利弊分析,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和對策。
很長一段時間,「說」成為我們更多人選擇的溝通方式。在吵架的時候,我們放任心情地說,表達自己的憤怒;別人對自己不理解的時候,我們是在絞盡腦汁地為自己辯說;想對父母盡孝心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心意說給父母聽。更多的人願意用「說」作為唯一的溝通方式,因為它更快、更直接,但大家卻遺忘了「只有會聽的人才會說」這句老話,只有後說話的人,才更知道先說話人的意思,然後經過分析,找到應對的方法。
毅力和耐心是想要弄懂別人的意思非常重要的東西,只有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的人才能溝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決得更圓滿。溝通就好像一條水渠,首先是要兩頭通暢,那就是指我們要打開我們的耳朵,傾聽別人的話。關上耳朵,張開嘴巴的談話,不能算是溝通。傾聽是說的前提,先聽懂別人的意思了,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更有效地溝通。
多聽,有時候也是一種累積,聽別人談成功,說失敗,那就是在為自己將來儲蓄財富。聽和說是不能分開的兩個環節,只聽不說的人不能成功,只說不聽的人也不能成功。在工作中每個人都需要和別人溝通,但是聽得多還是說的多,就要看我們擁有怎樣的態度。做一個先聽後說的人,會讓溝通更順利。不僅如此,先聽可以瞭解對方的意思,進而進行分析掌握全局。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要做後說話的那個人,先知道對方的來意之後在進行分析,對自己是比較有利的。有一個人去參加朋友的週末聚會,和大家閒聊的時候,其中一個朋友就說到,她來年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要學會聆聽,學習不再打斷別人說話,讓別人把想說的話說完了,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許有的人聽起來很意外,這還需要學習嗎?很多人已經是為人父母的,上班很多年了,難道他們還不會聆聽嗎?
她笑著說,「以前老闆召集大家開會的時候,多少次我們都在抱怨,怎麼還沒結束呢?總是不自覺地去打斷,或者思想放空,根本沒有深刻理解老闆的意思,結果做了很多沒有用的事,浪費了許多時間之外,又要去不停地與老闆溝通,解釋自己的意思,其實都是因為自己沒有聽明白老闆的意思,才有後來的溝通不暢。」
的確,這種情況在職場中很常見,很多人都會覺得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隨著工作頻率的加快,我們不再願意接收太多不需要的訊息,總是顯得行色匆匆,因為太忙,就連說話都變得簡短。這樣人們的思考時間也就會變少,想要非常透徹地分析就會變得很不容易,這個時候不妨好好傾聽對方說話,仔細瞭解對方的意思,這段時間也可以進行分析,那麼就更有利於處於主動位置。
處世是一種哲學,會處世者得天地之道乃成大器。會處世的人最出眾,巧舌贏天下,功到自然成,掌握處世火候,輕鬆掌控機會,善處世更能讓你的事業一帆風順,登峰造極。事業是否成功、生活能否如意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說話。如果學會一些說話的步驟、方法和技巧,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游刃有餘,讓人離自己的成功越來越近。那麼最容易做的就是要認真聽對方說話,瞭解對方的意思之後,進行分析,找出對策。
好的對策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幫助你成就一番事業,聰明人知道怎樣處世能讓自己生活和諧。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最適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讓懂得處世智慧的你輕鬆地駕馭生活,獲取屬於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