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們都希望獲得成功,都在探索成功的奧祕。其實,這也許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因為,那些成功的人們——奧林匹克的運動員、商業鉅子、太空人、政府領導人等,他們之所以比周圍的其他人表現更好,獲得更多,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他們在生活中抱持了正確的態度。
生命是可愛的,活著本身就是件舒服的事。為了活著,你每天去賺錢餬口;為了活得更好,你就得開發潛能。將潛能發揮到極致,人生才會達到高超境界。
要改善生活,應從小地方開始改變。比如說:你決定要早起,可是第二天卻懶得起來,真是沒辦法。但是你應該首先明瞭並提醒自己不早起的可能後果:因為無法完成早起的決心,一連串不愉快的事發生了,你匆忙穿衣、梳洗、吃飯、上班。慌亂的繃緊神經,失去對別人的耐心和敏感,整天都會遭受挫折,個性虛弱得無法和任何人抗衡,真是糟透了。一天天這樣過下去,你就會迅速落伍。
很多人總是要看見別人改變,以更強的個性站到面前時,才猛然警覺自己原來是可以這樣改變的。
更有甚者,對別人的改變私下裡嗤之以鼻,指責別人不過是「笨鳥先飛」而已。的確,如果真是「笨鳥先飛」,你後「飛」也可能追得上。但是,如果聰明的「鳥」「先飛」呢?結果是你永遠也追不上。生活中有許多「先飛者」其實是聰明的「鳥」,單從他們懂得「先飛」,即可表明他們的聰明,而許多看似聰明的「鳥」恰恰是真正的「笨鳥」。
沒有人是一夜之間就改變的。他們都是從小處著手,從最容易改變的地方著手,一點點、一步步的改變,然後才變得比你更強的。
花草樹木,隨著氣候的變化而生長。你也可以為自己創造適宜發展的空間和環境。要學會用自己的心靈彌補先天的不足。
如果以積極心態發揮自己的思想,並且相信成功是自己的權利的話,信心就會使你成就所有你所制定的明確目標。
成為積極或消極的人,全在於你自己的選擇。沒有人與生俱來就會表現出好的態度或不好的態度,是你自己決定要以何種態度看待你的生活和人生。即使面臨各種困境,你仍然可以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目前的挫折。
保持一顆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心,盡量發覺你周圍人和事最好的一面,並從中尋求積極的看法,讓你能有向前走的力量。即使終究還是失敗了,也能吸取教訓,運用於以後的人生中。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失敗和挫折。但問題是,有的人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喪失鬥志和勇氣;而有的人則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並化為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也是兩種不同心態者的差異。
美國聯合保險公司有一位名叫皮特的推銷員,他一直夢想成為這個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努力應用他在勵志書籍和雜誌中所讀到的成功原則。
寒冬的一天,皮特在威斯康星州一個城市的商業區推銷,卻沒有做成一筆生意。當然,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但他沒有氣餒,而是選擇了以積極的心態將這種不滿轉變為一種激勵的動力。
他記起他所讀過的書,決定應用那些原則。第二天,當準備出發時,他向同事們講述了前一天所遭遇的失敗,接著他說:「等著瞧吧!今天我將再次拜訪那些顧客,我將售出比你們售出的總和還要多的保單。」結果他確實做到了,後來也因業績突出而被提升為銷售經理。
這的確是一個不平凡的成就,而這個成就是由厄運造成的。第一天皮特在風雪中四處奔波,跋涉了數個小時,卻沒有賣出一張保單。可是,在第二天皮特能夠把前一天在失敗的情況下所感覺到的消極不滿轉化成勵志性的不滿,並且取得成功。
在眾多成功者中,許多人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他們有能力使用「積極心態」的力量。大多數人總是盼望成功會以某種神祕莫測的方式不期而至,可是我們並不具有這樣的條件,即使我們確實具有這些條件,我們也許看不見它們。很明顯的東西往往反會被人視而不見。每一個人的積極心態就是他的優點,這並不是什麼神祕莫測的東西。
經歷失敗困境對於成長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就像蠶吐絲結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階段。但是如果繭太厚,蠶就可能悶死在裡面,永遠不會化成蛾。而在那段日子裡,尤為重要的是你的心態。
所以,凡事別氣餒,別抱怨,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創造條件。只有積極的發掘你內在的因素,你才會發現更多,收穫更多。
$part1捨得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李大釗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捨得,就是有捨才有得,在這世界上你能得到多少,就看你能付出多少。我們都渴望成功,我們都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可是,那些名人為了自己的成功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呢?其實生活並不簡單,懂得取捨更是不易!很多人努力的付出後,也許並不能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然而,當不期而遇的幸運降臨時,在回顧以往的努力經歷時,便會暗自慶幸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1.付出越多,收穫才可能越多
人總是在利益的驅使中打著如意算盤。但得失並不按照我們的如意算盤行事,它需要我們遵循著它的規律行事。
不想付出,必是一無所獲。農民收穫了糧食,是因為農民付出了勞動;工人領到了工資,也是因為工人付出了勞動;張三得到了朋友,是因為張三付出了感情;李四得到了財富,是因為李四付出了智慧。得失的一般規律,就是付出的越多,收穫也越多。當然有個前提:必須是科學的付出。老實而又科學的付出的人,人生的天平不會傾斜;白日做夢的人,總是生活在失望裡。
有這樣一個故事:
數百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聰明的臣子,交待了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各時代的智慧錄》,好流傳給子孫。」這些聰明人離開老國王以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國王看了後說:「各位先生,我確信這是各時代的智慧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不會去讀完它。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人又經過長期的努力工作,幾經刪減之後完成了一卷書。然而,老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繼續濃縮。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濃縮為一頁,濃縮為一段,最後則濃縮成一句。老國王看到這句話時說:「各位先生,這真是各時代的智慧結晶,並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擔心的大部分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這句千錘百煉的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我們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還會想入非非麼?
不幸的是,許多人會站在生命的火爐前,說道:「火爐,請給我一點溫暖,然後我給你加進一些木柴。」祕書往往會跑到老闆那裡說:「給我加薪,我就會做得更好。」推銷員時常到老闆那裡說:「把我升為銷售經理,我就會變得能幹,雖然我一直沒有做出什麼業績。不過,一旦讓我負責,我就能做得比別人更好。所以請讓我當主管,我會做給你看。」學生往往對老師說:「我若把這學期不良的成績帶回家,父母就會懲罰我。所以,老師,如果你這學期給我好成績,我答應下學期會努力用功。」一位農夫禱告說:「如果讓我今年豐收的話,我答應明年會好好耕種。」……總而言之,他們說的是:「給我報酬,然後我會生產。」
可惜生命並不是這樣運行的,在你期望得到東西前,必須付出一些東西才行。現在,如果你把這種知識應用到其他方面,就能解決許多問題了。
阿拉巴馬州的八月天相當熱,一位名叫巴那德的農夫在打水。打了幾分鐘以後,他滿頭大汗。此時他開始問自己,為了得到水到底該做多少工作才划算。他關心他所花費的努力能換回多少報酬。
過了一會兒,他對夥伴吉米說:「吉米,我不相信這口井有水。」
吉米回答:「會有的,巴那德,阿拉巴馬州的井都是深水井。深水井都有清潔、甘甜、純淨的水。」
到現在為止,巴那德已經疲倦得渾身發熱,他停住了手說:「吉米,這口井沒有水。」
吉米很快的跑過來,抓住打水幫浦的柄繼續打水,說道:「現在不要停,巴那德,如果你一停止,水將往下倒流回去,那你就要從頭開始。」
這也是人生的故事。不管性別、年齡或職業,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會因為尚未打出水來就覺得最好停止打水。
@你無法從幫浦的外部看出,到底還要再抽兩下或兩百下,才有水流出來。在生命的路途中,你也無法看出,明天到底會不會有重大的突破,或者還要一星期、一個月、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