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分耕耘可以得到幾分收穫?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多數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到了筋疲力盡的程度,但最後卻仍一無所獲。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於他們用錯了力!
有些人為生活奔波,從早忙到晚,卻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有些人每天似乎沒做多少事情,卻生活得幸福安逸。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不同?其中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盲目、迷茫,不知為何而活;而後者則目標清晰,明確地追求著生活的品質。
忙,忙,忙,卻越忙越窮。很多時候,我們用十二分的努力去耕耘,但最後落得個一無所有。反省一下吧!為什麼自己一直勤勞著卻不富有?為什麼自己一直努力著卻不成功?
有些人做起事來殫精竭慮,什麼事情都攬到了自己身上;雖然工作是做了不少,但卻始終默默無聞,得不到老闆的青睞,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數量並不代表品質,更不能體現價值。做,就要優先做好最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輕輕鬆鬆達成任務,也才能得到老闆的賞識。不論是事業、還是生活,我們都不能否認「只有付出才能有所回報」。但,付出,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努力,要找出最有利的方向。唯此,才能讓努力發揮出最大價值。
本書從多個面向,深入淺出地控掘「窮忙」處境的根源所在,告訴你如何花對精力、如何用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收穫。
所以,動起來吧!拆掉腦子裡的圍牆,找對施力點,讓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大收益!
第一章
你是個窮忙族嗎? 努力到底都跑哪裡去了
翻開最近的新聞報導與雜誌民調,一項項殘酷而明確的消息都指出了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事實──台灣的年輕人們都成了「窮忙族」!
加班是常態;加薪是變態。
這些自我安慰的話,你還打算相信多久?
好好地重新思考吧,你的努力,到底都花到了什麼事情上呢?
為什麼有的人越忙越窮
現代人見面,多半會問:「最近工作怎麼樣?」答案往往驚人的一致:「忙啊!」大多數人一年到頭忙忙碌碌,時刻為生活操心。
從早到晚,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們滿臉倦容地不斷加班,犧牲了休息時間卻總也得不到加薪;辛苦半天不但買不起房子,甚至還要擔憂未來養老的問題。這種人就是「窮忙族」,超長工時卻入不敷出。
白毓芬,是一個在台北信義區外商公司上班的社會新鮮人,表面上光鮮亮麗,但事實上卻是個徹頭徹尾的「窮忙族」。她在公司擔任客服部門經理,常常忙得暈頭轉向。當朋友問她為什麼總是這麼忙,她卻只能無奈地說:「我要是知道為什麼,我就不會這麼忙了。」
一早,毓芬剛進公司,櫃檯人員就告訴她:有客戶抱怨,等了一晚上都沒收到電子郵件的回覆。一查信箱,才發現原來是信件太大被退了回來。毓芬趕緊把信件分批再重新發了出去,並馬上向客戶道歉。
緊接著,執行部門的同事又問她,為什麼客戶說活動場地佈置不符合要求?毓芬原以為客戶會與執行部門的人直接溝通,哪想到事情卻不是如此發展;於是她只好再跟客戶解釋,並馬上作出補救。
兩件事一處理完,時間就快到中午了。而這時候企劃部的同事卻又告訴她,明天就是某個提案的截止日了,而她提供的資料卻還不夠完整。於是,她只好又餓著肚子準備資料。
這樣緊張忙碌的工作幾乎已經成了常態,讓毓芬覺得天天都像在打仗。
而由於工作的關係,毓芬經常要會見客戶。為了穿得體面一點讓客戶留下好印象,她不得不在打扮上份外用心,為此甚至多支出一大筆費用;因此她不但賺不了多少錢,反而還得要向別人借錢。每次一想起自己的「窮忙」,毓芬就憂心不已。
「窮忙族」如今已然萌發茁壯,越來越多的人都被網羅其中。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也有一個出名的「窮忙族」──薛西弗斯。他因為惹惱了宙斯而受到嚴厲的懲罰,必須周而復始地將一塊巨石推到山上。每當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那塊巨石推到山頂時,石頭又將滾落下來,於是他不得不重新往上推。如此不斷地循環著,永無解脫之日。
「窮忙族」不正是一個典型的薛西弗斯嗎!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個「窮忙族」,那麼就趕快想辦法澈底擺脫現在的狀態吧。
下面幾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測試一下自己是不是「窮忙族」:
(1)一天工作超過9小時,但看不到前途。
(2)一年內未曾加薪,三年間未曾升職。
(3)薪水很低,積蓄很少,無力置產。
(4)越忙越窮,越窮越摳。
(5)老是計畫幹一番事業,但總有忙不完的事。
(6)白天工作,晚上回家依然工作。
(7)收入雖不低,卻沒有什麼結餘,內心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符合其中三項或者更多,你就已經加入「窮忙」一族。而「窮忙」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會帶來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工作效率下降等問題。
「窮忙」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科學性的規劃,不管是職業規劃還是財富規劃,抑或是理想規劃,不管什麼,都應該要有詳細的目標和階段性的計畫。那些越忙越窮的人,始終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清楚為了什麼而做。他們整天忙碌於每個細節和每件小事,結果當然是白費力氣。
第二章
拆掉腦袋裡的牆,別讓壞習慣擋了你的路
人們總是容易陷於當下的情況而不自覺地重演著相似的錯誤,卻還無法自拔地抱怨著為何老天爺如此不公。或許,老天爺的確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沒有賜予你一顆腦袋,一顆懂得重新反省自己的腦袋。
別讓那些習以為常的壞習慣成為你人生道路的阻礙。穩定、完美、絕對正確、堅持,這些通通都是錯的!
醒醒吧,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你才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做自己的一百分
大多數的人通常會過於專注自己的短處,總是習慣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彌補自己的短處上,但結果卻多半是讓人失望的。其實,與其費時費力,又給自己帶來諸多痛苦,還不如將精力集中在發揮自己獨特的天賦上。成功是由什麼決定的?毫無疑問,是由長處決定的。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有一些長處,也會有一些短處。要想彌補所有的短處,只能是白費心機。成功的人善於開發和利用自己的天賦,忽略那些無足輕重的短處。或許這些短處可能成為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只要盡可能地善用長處去彌補它們,這樣便能省時省力,既發揮優勢、又彌補劣勢,自然就能得到最大的收穫。
曾翰書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雄心勃勃,進入公司後,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晉升管理階層。翰書的交際能力很強,善於和客戶打交道。經過一番努力,加上能力出眾,他順利地晉升為中層主管。不過,當他成為一名管理者時,他才發現自己其實非常不善於帶領下屬工作。也就是說,他其實並不適合做一個管理者。
發現這個問題後,翰書閱讀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書籍,花費了大量時間,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總經理告訴翰書,上級覺得他或許並不適合現在的部門,準備將他調到另一個部門去擔任主管。但是,翰書則乾脆地拒絕了:「我很努力地學習管理知識,但我發現這並不是我擅長的。因此,我還是希望從事我先前的工作。」就這樣,翰書回到了曾經的職位上,而工作業績也反映出他的天份,其績效是別人的好幾倍。
專注於你的特長,成功便可能隨之而至。否則,把時間花費在你的短處上,你就是在玩一場輸定了的遊戲。一個人只有在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時,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取得最高的成就和最大的收穫。
聰明的人總是會想辦法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天賦,而不是被短處弄得焦頭爛額。
首先,請學著去忽略那些對你無足輕重的短處。很多人心中都存在著一個思維邏輯的謬誤──在成功之前一定要先正自己的短處。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短處都會對你目前所做的事情形成阻礙;而且即使這些短處真的對你形成了阻礙,你也應該是盡可能地利用長處去克服。有時候,成功就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只要我們專注自己的長處,專注對方的短處,就能發揮最佳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收穫;想反地,專注自己的短處只會讓你白費功夫,阻礙了你的發揮。
其次,不斷地去磨練自己的長處。長處是一種優勢,但它卻並不能保證你能達成目標。即使你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你還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要抓住機會,讓自己的長處能更好地發揮價值。同時,你還要不停地強化它,讓它為你保持一種優勢地位。
最後,尋找互補的夥伴。與其花時間在彌補短處上面,不如尋找互補的夥伴;不用太在意你的短處,因為你完全可以做自己擅長做的,不擅長的則可以借助別人的力量。這樣一來,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裘利.路易斯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喜劇演員。在俱樂部表演時,並不特別受到觀眾歡迎。其實,並不是他表演得不好,而是他的搭檔並不適合他。
一天,他的搭檔生病了,路易斯就向老闆推薦一位名叫狄恩.馬丁的朋友臨時代打。想不到結果卻是令人大感意外,一連幾天下來,他們的演出大受歡迎;究其原因,或許是由於他們有朋友的默契,非常清楚對方在哪些方面不擅長,因此總能及時幫對方彌補。1949年,路易斯和馬丁共同主演的電影《艾爾瑪吾友》(My Friend Irma)一炮而紅。從此,裘利.路易斯和狄恩.馬丁成為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喜劇組合之一。
成功是發揮長處而非彌補短處,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如果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不但能節約時間,效果也比親自處理更好。
有些人比別人優秀,比別人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優勢,這就是他們的長處。但是,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難道他們就沒有缺點嗎?他們只是善於利用優勢的光芒將缺點掩蓋或彌補了,因此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收穫。
第五章 避開那些吃力不討好的陷阱
人離不開人,不論是正面的、負面的,在職場生活上我們都必定會與人接觸。幫忙、憤怒、自傲、無力,這些情緒與作為,都是我們在工作中必定會遇到的障礙與難題。
要如何面對?如何處理?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工作習慣外,你也要開始學習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習慣了。
學會計算事情的成本與效益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都希望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得到最大的收穫。就像做投資之前,必須估算一下收益。
對於那些不能給自己帶來收益或者沒有價值的事,又或者付出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就不要搶著去做。富比士二世說:「不要做自己的奴隸,不是每件事都必須做。」很多時候,並不是說完成了所有的事情,就能有所收穫。其實,只要把最有價值的事情做好,就能達到目的。
時間管理專家尤金.葛里斯曼曾經是大學院校的系主任。有一次,他收到一個全國性的科學機構邀請,要在年度會議上發表論文。葛里斯曼當下以為這是一場全國性的演講,於是在爽快答應後,就花費了很多時間查閱資料來準備這篇論文。
但是,當他參加了那場年度會議之後,他卻發現自己受騙了。出席會議的只有參與這個計畫的幾個人,並不是什麼全國性的重要會議,而葛里斯曼卻為此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從此以後,他便下定決心不再輕易答應任何事情。
不久,這個機構又請他將當時發表的內容寫成一篇論文,刊登在他們的期刊上,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但是,他的許多同事卻對此異常熱心,規規矩矩地將這些活動列在他們的履歷表上,年復一年地寫論文發表。但事實上,他們的論文根本就沒有人看,也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名望。
很多人認為,自己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總比什麼都不做好。實際上,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他不僅毫無收穫,而且也沒時間去做一些更真正有價值的事。
所以,在你做事之前,一定要辨別這件事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
首先,不值得做的事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但對你沒有任何積極影響。不要以為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會給你帶來什麼,你只是白費力氣罷了。
其次,不值得做的事會消耗時間與精力。你做任何一件事都會消耗一定的資源,因為這些資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事情上。不值得做的事所消耗的每一項資源都是浪費,何不把它們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呢?
第三,不值得做的事會賦予自身合理性。韋伯說:一項活動的單純規律性會逐漸演變為必然性。不值得做的事情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們必然和一些問題有所聯繫。大多數人會逐漸對此習以為常,並且將時間都花在白費功夫的事情上。
美國著名劇作家尼爾.西蒙在決定是否將一個構想寫成劇本前,都會問自己:「假如寫這個劇本,我需要讓每一段都儘量保持故事的原則性,同時還能將劇本和其中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麼這個劇本將會有多好?」答案如果是「這會是一個好劇本,但需花費很長的時間」,西蒙就不會寫。因為他覺得在這些時間裡自己可以寫出更多的好劇本,不必把時間全部浪費在一個劇本上頭。
尼爾.西蒙從來不會花時間去寫那些他覺得價值不大的劇本,因為這是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他的水準──很多作家總是霍盡生命地寫,但卻從來不考慮作品可能的價值,所以這些人往往默默無名,或是在生前得不到重視──尼爾.西蒙正因為和他們有如此不同的區別,於是才成為了受人追捧的著名劇作家。
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瞭解它對自己的價值。如果需要花費你的時間,但又毫無助益,就完全沒有必要去做。要知道,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我們的內心一定要存有一把尺,衡量一下哪些事值得我們去做,哪些事不值得我們去做。
如果一個人做的是一件自己都覺得不值得做的事情,常常就會用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對待它,不僅成功率小,就算成功了,也不會有什麼價值和回報。這些不值得做的事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令人猶豫不決,而這種猶豫也是在降低效率。所以,先做那些有價值的事,才會得到更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