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藝術是與人類文明同步的。西方的繪畫藝術要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說起,到了中世紀時期,一時興起的宗教藝術,讓畫壇呈現出單調統一的形式,但是這也是繪畫藝術的進步。13~16世紀,文藝復興的興起讓繪畫藝術走到一個高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眾多畫家和藝術家,而其中最為出色的,則是被人稱為「三傑」的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拉斐爾。
到了17、18世紀,由於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歐洲的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繪畫方面,更多地表現出了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歷史畫和動物畫等各式各樣的題材。歐洲各國都有傑出的畫家出現,如荷蘭的林布蘭、尼德蘭的魯本斯,及西班牙的維拉斯奎茲等。到了18、19世紀,世界進程走到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歐洲的藝術中心開始轉向了法國,一些繪畫流派和著名畫家,也在法國畫壇上興起。如新古典主義的路易.大衛,浪漫主義的德拉克羅瓦、批判現實主義的米勒、印象主義的莫內等等。
紛呈複雜、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們接連不斷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出場,推動著世界的藝術。
凡是優秀的作品,無不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配以完美的藝術造型。19世紀的雕塑家羅丹,被人認為是繼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之後,雕塑界上又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雕塑名作《巴爾札克像》,是雕塑家懷著崇敬的心態所作,為了表現真實的一面,他不但請了酷似巴爾札克的模特兒,而且還去為巴爾札克做衣服的裁縫鋪裡,索取他的衣服尺寸,根據巴爾札克身體的真實尺寸而創作。在表現形式上,最終選擇了作家夜間穿睡袍冥思的神態。
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座雕塑時,也許會因他全身包裹在睡袍中的神態而感到困惑,但是,當你仔細審視它時,你就會被作家昂揚的頭、緊鎖的眉目、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臉苦思的神態所打動。這是一個意境,也是一個瞬間的捕捉,雕塑家就是要用這種簡單、樸實的技巧,表現出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精神氣質。
透過對藝術的了解,明白藝術家們在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和風格演進,我們將能夠了解他的藝術之路。
相傳,當達文西在畫《蒙娜麗莎》時,畫作中的人物(原本是一個商人的妻子),因為她的兒子去世,讓她很是憂傷,這使她在展現微笑時不可避免的有些勉強。而達文西為了畫好畫作,只得請樂師在一旁演奏舒緩的音樂,讓這個商人的妻子保持住微笑的神情,也因此有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一鉅作,有了這「神祕的微笑」的傳神舉動。當然,這件事只是一個傳說,至於是否真實,恐怕只有達文西自己知道了。
但是,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畫家的真實,能夠了解到一個畫作完成的艱辛,也能夠從畫中了解到畫家的藝術之魂。我們看到的是真實存在的藝術品,是能夠影響一世代的人,甚至好幾個世代的人的藝術之魂。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一直到現代主義的盛行,再到如今百家爭鳴的藝術舞台,悠久的時間讓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積澱、沉寂,在經過幾個世紀的汰選後,把美好的東西,都留給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