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有錦囊妙計的謀略並非壞事、並不邪惡,關鍵在於施用謀略的人身上;但想成大事、立大業者如果毫無謀略觀念,那就太天真了。
一般人一提到謀略錦囊妙計很容易就會進入到陰沈或著邪惡的聯想領域裡,事實上那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會犯這種錯誤主要還是肇因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對“陰謀”這二個字一向深惡痛覺的緣故,一但談到謀略馬上與陰謀畫上等號、並且混淆在一起,在邏輯學上這就是所謂倒果為因的謬誤。
從字面上來拆解謀略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然後再加以說明一番也許世人對謀略就不會有那麼深的刻板印象。“謀”是知識與經驗相結合後、透過思考能力再將之組織而成,簡單的說就是籌擘、謀劃的意思,著重的是大原則大方向;“略”仍純粹就事況的執行尋求一有效而周延的處理或解決方案,簡單的說就是辦法或計策,較注重在技巧或訣竅上。經過以上的闡示相信大都數人皆能了然於心,換句話說:施展謀略並不可怕,嚴格地講實在要多多鼓勵後進者大膽放心的參研謀略,讓好人都能成功、使壞人膽顫心寒!
貪求無厭、私心自用是讓謀略蒙上不白之冤的罪魁禍首;但凡具有大仁、大勇、大思想者若恥於運用謀略,那才是人類的大遺憾。
整體而言人類是生命界的一支,我們應該要好好歌頌、好好讚揚一番,因為比起生命界中其他的物種,人類諸多的表現實在太優越、太出色了,短短的四五千年不論在思想、文化、醫學、科技上都有超乎想像的成就。但是就個體生命而言,人的破壞性和侵略性卻造成人類文明史上很遺憾的污點,在運用謀略這一層面上就是最好的表徵。
如果單就事情的成敗面來說,施展謀略並非全然都會有好的、正面的結局,過和不及同樣是個敗筆,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三國時代曹操可說是中國歷史善用謀略的代表性人物,可是“三國歸一統”最後卻是司馬懿拔得頭籌,追溯原因正是謀略太過而讓其後代不賢者仿而效之,以至於弄得兄弟相殘權力核心旁落最後終於丟失了天下。更近一點的例子:也就是孫中山先生,假如時光能夠倒流,孫先生肯或著說大膽地用一點謀略施點手段將袁世凱或晚期的同類人等高明的架空權力或著消除他們的影響力,何至於會有後來接二連三的各種叛變、叛亂的發生,孫先生的迂腐不知變通替中國帶來了多少的浩劫!這難道不能算是偉人的另一種遺憾?
朋友,不用考慮別人對你施展謀略的觀感,問題是你有否具備好的心、好的品行,如果確實都自我檢討過了,大膽的施用謀略一展鴻圖吧!
計策和謀略是智慧這位母親的孿生子,計策是弟謀略為兄,相輔相成、相濡以沫。
前面已經提到過謀略,再來就不能不講計策,事實上二者是一體的兩面、連身的雙胞,光談謀略不沾上計策可能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倘若只用計策而不重謀略就會犯上虎頭蛇尾、不了了之這種錯誤,所以說一但談到謀略非得和計策相提並論不可。
“計”是計謀,比如說“工於心計”就是善於運用計謀施加在人或事身上的一種形容;“策”是方法,用現代術語來表達就是所謂的“點子”,更西化地直接就說“idea”,一般人若碰到疑難問題立刻會向旁邊的人問:“有沒有好點子?”假如獲得的答案還蠻受用的,也許“good idea”馬上脫口而出。由此可知,計策實際上就是用來處理問題或解決事情的一種方法,如果“謀略”沒有準備一些好方法去行動的話就不是好“謀略”,甚至可以更進一步的說那根本就不算是“謀略”;相同的道理,如果計策缺乏事前的籌畫一番,縱使想出了絕妙點子到最後還是不免功虧一匱、功敗垂成,那多可惜!
朋友,沒有好計策的話莫施謀略,否則揮起兩面刃最後傷的是自己!
想要將好謀略運用成功必須要“三通”,通人心、通兵法、通思維;想要有好“計策”得先要具備“三快”,決斷快、應變快、行動更要快。
俗話說:“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一點也不錯,我們應該這樣認定:只要拼命的想、好好地思考一番,人絕對可以想出許多好辦法來解決所有的難題。好辦法就是好“計策”,不論辦法也好“計策”也罷一定得用到“想”,可是從何想起?絞盡腦汁就能想得出什麼嗎?如果不摸透人心、不懂得一些兵法道理、不活絡思維,縱使搜索枯腸其結果還是一籌莫展;反之,“通人心”則彼之所思所想無所逃、“通兵法”則奇正掌於中變化不出於外、“通思維”則腦筋靈活判斷正確。苟若如此,則一通百通、心生計湧,好“計策”自然跟著來。
有了好“計策”如果碰上個優柔寡斷的溫吞漢,那也無異是暴殄天物白白浪費了好東西,要知道時間從來不等人、機會更是稍縱即逝,唯有靠決斷快才能立刻知所進退、才不至於錯失良機。再說所謂好的“計策”無非也是憑空想像紙上談兵,一但事到臨頭忽然發覺與實際狀況有些出入,這麼一來非得馬上應變不可,否則徒有好“計策”也枉然;最後當然還是要快,快速打擊快馬加鞭快快行動這樣才不會落人後,也才能奪得先機為好計策劃下圓滿的句點。
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