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聯合編審《長門賦》裡金屋藏嬌的恩寵不再;孔雀東南飛的「五里一徘徊」離情依依;「力拔山兮氣蓋世」楚霸王的鐵漢柔情,款款透露兩漢名篇、名句、名人的絕代風華。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若問兩漢兮興廢,回首遙望兮洛陽。
細嚼賦辭摛文,輕品樂府詩香,閱盡兩漢世間事。
讀《怨郎詩》知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佳人才子之後,竟也有著平民百姓的婚姻問題;看漢武帝不能忘情而痛心低吟著《李夫人賦》,才知漢宮妃子機關算盡,只為留住皇帝的眷戀;而蔡邕的《協和婚賦》開啟後世淫辭豔曲之先例;班昭《東征賦》透露名門大家暗藏心底的女性思維;曹丕《感離賦》幽幽說出在「相煎何太急」的背後,他那一顆多愁善感的帝王心。
漢代道儒雜揉的時代風格,歷史與政治的動盪局勢,為漢朝帶來的擁有楚辭遺風的賦體,以及質樸如詩經的古樂府詩。從古樂府《上山採蘼蕪》中那巧遇前夫仍恭敬長跪問安的婦人,便可見漢代女性社會地位;而漢武帝在《秋風辭》寫下「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不難想像他晚年好道求仙的心境;將軍李陵一曲《別歌》「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霍去病一語「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可知常年對匈奴戰事之下的兩種心境;又隨處可見如「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的離愁,或者「石見何纍纍,遠行不如歸。」的思鄉,足見漢末國體動搖、人民離散。這篇篇動人賦辭詩句之流,幽咽訴說著那久遠以前的世間故事。
漢賦樂府詩五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項羽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無名氏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怨歌行》班婕妤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別歌》李陵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脩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洛神賦》節選 曹植
作者簡介:
作者:聶小晴
繁華京城裡的平凡女子,喜歡徜徉在古典文化的花園裡,採擷那些古老卻美好的故事。用筆尖將其串聯成今日的書箋,解讀千年前的婉曲風情。
《本書編輯委員與顧問名單》
顧問委員會
魏常海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書院導師
孫尚揚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書院導師
李明友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華夏文化書院導師
陳永革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華夏文化書院導師
董 平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書院導師
編委會
蔣九愚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蔣廣學 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 北京大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王建光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郭雙鷹 河南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徐 輝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李海春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系博士後,華夏文化書院
研究員
張鋼強 中央黨校法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宋宗宏 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周文姬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研究員
陳國峰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華夏文化書院副院長
褚仁虎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華夏文化書院院長
鄭鳴謙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華夏文化書院學委會副主席
章節試閱
摘文(1)
長門賦,後宮女子的墓誌銘:陳阿嬌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自古以來,女子形象便是溫婉、柔弱可人的。但其實在一定的時機、一定的地點,再加上一定的契機,女人也會爆發出比男人更強大的慾望。
在那個時候,一切傳統意義上的賢德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膨脹的野心和殘忍的殺戮。而能使女子迸發慾望的舞台,就是皇宮。一入宮門深似海,女子進入皇宮無疑是進入了一個活死人墓,終日等待皇帝的臨幸,期盼可以一朝得子、寵愛加身。
在《西都賦》中就提到過:「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在這個特殊的地方,女人的命運變得單調無趣了起來。為了改變或者尋求某種心理上的安慰,她們通常也會變得比宮外的女人心思縝密、手段毒辣。
正如漢高祖的結髮妻子呂氏一樣,在高祖還是草莽之時,她操持家事、賢慧勤勞,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但在她成為皇后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她為人陰狠毒辣、手段殘忍,就連一些男人都自愧不如。呂氏之所以在後來有了如此大的轉變,除了她自身性格之外,她所處的環境也是主要因素。
作為皇帝的女人,往往是十分悲哀的。她們不但要與數千人分享自己的丈夫,還要擔心自己隨時會遭人陷害、朝不保夕。為了自保,更為了能在這個女人國中佔據不敗的地位,呂氏的轉變是必然的。唯有如此,她才能將自己這盤命運的棋局掌控在自己手裡。
雖然歷史上也不乏一些知書達理、識得大體的後宮女子,但在面對強權的時候,她們只能以悲劇收場,就像之後被呂后砍斷手腳的戚夫人,雖然她自認為自己從不爭權奪利,但在那個世界並不是永遠那麼公平的。誰得到越多帝王的恩寵,誰付出的代價就要越高,這就是那個後宮的規則。
戚夫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和尊嚴的代價,而勝利者呂氏其實也並沒有笑到最後,她的孤獨終老也算是對她的懲罰。呂后的前車之鑑,為漢武帝劉徹敲響了警鐘,因此他對後宮妃子只有需求,絕不付出真正的愛。這也讓那個時代的後宮更多了幾分淒涼,金屋藏嬌的女主角陳阿嬌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後宮女子,她們沒有才德、不懂得明哲保身,更沒有手段,不懂得像呂后那樣奪得勝利果實,她們只是憑藉著自己的天生容貌搏得帝王片刻歡娛,然後便不知所以、得意忘形。陳阿嬌無一例外地符合上述的這些條件,所以她的下場便是榮譽一時之後,便被打入悲淒難忍的冷宮。
史書記載道:「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
想來司馬相如能懂阿嬌的寂寞,否則他不會寫出打動漢武帝的賦詞,讓阿嬌重拾往日的幸福。男人的心,幸而還是念舊的,結髮妻子的淒苦現狀,觸動了漢武帝心底某一處的不忍。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長門賦》節選 司馬相如
何方來了一位佳人玉步輕移,心神不寧的樣子彷彿魂魄飄散到哪去了,因為獨居的寂寞顯得形容枯槁。皇上曾答應過會常來探望,如今卻因為新歡而忘了故人,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在與別的佳人相親相愛時,早已忘記了舊人空等的苦楚。
司馬相如的賦詞果然不凡,寥寥數語、切中要害、直指核心,令阿嬌往昔潑辣蠻橫的形象蕩然銷毀,化成一個嬌俏可人的小女人形象,楚楚動人、惹人憐愛。竟然真的令漢武帝回心轉意,與當日被他摒棄的阿嬌皇后重修舊好。
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迋迋若有亡。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於東方。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鬱鬱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
《長門賦》節選 司馬相如
入眠時感覺君王像從前那樣躺在身邊,驚醒後才知原來是美夢一場。頓感魂魄離兮,悵然若失。公雞雖啼卻仍夜半,只好掙扎坐起獨對月光。看看星辰橫亙穹蒼,畢昂星宿已出現在東方。庭院中陰陰淡月,好像是深秋降下寒霜。漫漫長夜長如一年之久,心頭憂鬱悲傷已經難以忍受。曙光點點微露,從遠處漸漸天明。我只能悄然自憐,就這樣窮年累月的總是惦念著不敢忘君。
陳阿嬌也算是聰明女子,她知道自己無法挽回帝王的心,便借助他人之手作賦來試圖讓漢武帝想起往日之情。不過她不懂得知錯就改,也不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所以她只是暫時挽回了劉徹的人,卻沒能永遠地佔據劉徹的心。這是那個時候所有女子的悲哀,她們在與別的妃子分享自己丈夫的同時,還要大無畏地表現出心甘情願的樣子,以為這樣才能博得帝王的讚賞,才能換來帝王下一次的恩寵,在這樣終日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下,縱使再深明大義的女人,恐怕也難以忍受。畢竟愛是無法分享的,所以出現了呂后和阿嬌這樣的女人其實也不足為奇。
只是她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呂后贏了,安安穩穩地掌控了後宮那麼多年,阿嬌卻敗得很慘,不但賠了皇后的位子,還將自己賠了進去。她曾經被漢武帝極盡寵愛,留下了「金屋藏嬌」的千古佳話。但榮華一時,過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了。當她再次回眸時,擺在她面前的除了淒涼再無其他,為了和衛子夫爭奪心愛的男人,她最終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而這也正是陳阿嬌和呂后的最大不同。呂后所爭奪的是權利,而阿嬌只想贏得一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男人的心。然而,她們同樣都是宮廷中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在權力的鬥爭中,她們都沒能尋求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所以在偏執的追尋中,她們都迷失了自我。中國古代是很反對女人干涉政事的,在古人看來,紅顏必是禍水,認為女人通常都太過意氣用事、不會理智分析。在那個男女身份地位懸殊的古代封建社會裡,男人和女人總是圍繞著權力來明爭暗鬥,但不懂得識清身份地位的後宮女子,終究要葬身在這片幽暗哀悽的華麗墳場中。
女人似水繞指柔,權力的慾火令女人這汪溫柔的水沸騰不已,但誰又能真正明白那些倒在權力墓碑下的女人心思。她們或許只是寂寞太久、太久……
摘文(2)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漢代婚姻關係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關於秦可卿和公公「扒灰」(註:指公公與媳婦私通曖昧)的那一段,雖然隱晦卻依然為人津津樂道。豪門之內的倫理是非,本就是眾人口中的飯後閒談。但值得關注的是,為何這些男女非要苟且做出如此不堪入目的醜事?他們位高權重,財大氣粗,本不必如此偷偷摸摸,冒著敗壞自己名聲的風險,背上偷人的罵名。
其實在婚姻與愛情中的是非對錯,本就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婚姻中的問題就更難三言兩語說清楚了。
曹雪芹將公媳之間的秘密描寫得引人入勝,漢朝也一首樂府詩則將婚姻中兩性的關係描寫得入木三分,妻子的卑微和無奈,丈夫的無情和後悔,還有那個並未出面的第三者的尷尬窘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了出來。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山採蘼蕪》無名氏
從詩中可以看出,這位妻子心靈手巧、勤勞能幹,當初與丈夫結合之後,想必也過著一段眷侶的生活。至於之後為何被拋棄,丈夫為何另覓新歡,詩中並沒有解釋。
有一篇關於《上山採蘼蕪》的文章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作者認為是妻子無法生育、為夫家傳宗接代,所以才被驅逐出門的。不知道這位作者是從何考證到這個史實的,但也不妨照著他的思路想下去。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妻子與丈夫的分開可說是出於無奈被迫,那麼丈夫迎娶別的女人也是為了傳宗接代的使命。
無論如何,這位妻子的命運是淒慘的,在重新見到丈夫後,她關心的是接替她地位的女人是否比她更賢慧。丈夫的回答似乎能讓她寬心一些,雖然自己離開了,但接替她的人並沒有比自己更好、更合適,這也能讓丈夫有意無意中想念自己。
可作為女人,這位妻子還是太過單純了,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自古以來妾的地位就很卑微。在《禮記》上記載:「妾合買者,以其賤同公物也。」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家庭的成員、一位丈夫的伴侶,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正室,有著正大光明的地位,妾卻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用來滿足丈夫慾望的工具而已。
正如漢武帝劉徹的愛妃李夫人感嘆的那樣:「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男人的慾望沒有止境,李夫人雖然委屈卻也有著不能被踐踏的尊嚴。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最後關頭,她堅決不見漢武帝,為自己留住一點點尊嚴。這個女人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被後人傳為美談,成為劉徹想忘卻不能忘的回憶。因為李夫人明白在那個男權社會裡,女人只不過是一件想穿就穿、想脫就脫的衣裳罷了。李夫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抵抗,她贏得的不僅僅是帝王的思念,還有那個封建時代女子的尊嚴。
而《上山採蘼蕪》中的妻子卻沒有這樣的意識,抑或是她沒有這樣的膽識,在休書下達的時刻便悄無聲息地離開,在重遇前夫的時候低眉順眼地問候。這些都是封建時代女性身上必有的品德,但也成了她們不幸生活的源頭。
世事總是不公平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卻只能三從四德。在被生活折磨得人老珠黃之後,卻要忍受男人無情的拋棄或是不負責任的尋花問柳、納妾的行為。但古時候的女子好像已經習慣了聽天由命一般,她們幾乎從不反抗,男人在這方面卻似乎有永無止境的慾望。上到帝王,下到平民百姓,三妻四妾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就連大多數的女人也認為這是她們的命運,從不加以阻止或者抗議。
班昭幫助班固完成了《漢書》的最後章節,為史書的修訂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就連這樣一個知書達禮的女人也對自身命運毫無把握之意。她編寫《女誡》,訓導女性要遵循婦道,永遠無條件地順從婦道,這樣才能保持夫妻間美滿的關係。
這位古代著名的女歷史學家就這樣宣判了自己和所有女性,她認為順從是女子最大的美德,男人就算在外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做妻子的只要管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但是她又哪裡知道在那個男權社會裡,委曲求全並不會為女人換來幸福,妻子作為正室,通常最大的作用是一個家族的標誌,她必須得體大方,溫柔賢惠,待人有禮。妻子的作用不是和丈夫相依相愛,而是要和丈夫匹配,為的是使別人看起來更為和諧,所以這樣一個女人必然失去很多值得人疼愛的地方。丈夫則更心猿意馬,討個小妾回來彌補妻子身上所欠缺的。
弔詭的地方就是,妾的地位卑微,她們雖然可能貌美如花,懂得風情萬種,但畢竟嫁做人婦,就要有做妻子的樣子,所以她們的可愛之處也會少了那麼幾分,時日一長,丈夫自然無法滿足,外出「偷吃」自然成了最後的結局。古時候青樓昌盛,倒也有點因果循環的道理。
就連皇帝也難免不動心,雖然有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那些貌美如花的女子在程序化的訓導下,早已失去了她們本真的活潑和可愛。於是有了宋徽宗夜會李師師的佳話。在那個時代,女子往往被遏制了這份天性,於是男子便通過尋找刺激,放棄倫理規範。
心理學家認為,偷摸的行為能給人帶來快感,而這快感還很容易上癮。
有家室的男人外出偷會成了一種娛樂。但是在這份娛樂之後,又有多少女子暗自垂淚、無奈和淒惶呢?
摘文(3)
從容淡定名大家:才女班昭
有一個女子,她深明大義,學識淵博,曉以大義,鞠躬盡瘁,以女兒之身成就男子偉業,她是《漢書》撰者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名姬,字惠班。或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班昭成了當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歷史學家,輔助班固完成《漢書》最後的收尾工作,完成了這部歷史上的巨著鴻篇。
漢朝人都很敬仰班昭,這名女子雖是巾幗,卻絲毫不讓鬚眉,至今還有記載寫道,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就是由班昭的名字而來 。
班氏家族學識淵博、枝繁葉茂,是漢朝當時有名的詩禮之家。家族富裕顯貴、人才輩出,但這既是幸運也是不幸。班昭的哥哥班超出使西域,離開家園一走就是三十年之久,希望能夠落葉歸根的班超寫信給朝廷,希望可以體恤他的一腔愛國熱情讓他回國,卻無人理會。班昭立即給皇帝上書一封,為她的哥哥求情,字字句句令漢和帝讀後為之動容,將班超接回中原。
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匄超餘年。一得生還,復見闕庭,使國家永無勞遠之慮,西域無倉卒之憂,超得長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班昭上書》班昭
這是《班昭上書》的最後一段,可以看出班昭的才情非凡。雖然班超回來不久後就病逝了,但班昭為兄求情一事還是流傳了下來。一流的才女即使歷經歲月變遷,她與生俱來的氣質也會像檀香木的香味那樣經久不衰。親人的離去對班昭來說是個打擊,班固死於牢獄之中,班超死於憂鬱之中,對於班昭來說,世間的事情就好像是一座難以負荷的大山一樣讓她無法喘息。
但誰又能想到,這個弱女子憑著柔弱的身軀,在歷史上寫出了一幅氣勢恢弘的篇章。和大多數出身高貴的女子不同,班昭雖然養尊處優,卻從來不是一個嫁人後就僅僅相夫教子的平凡婦人。在班昭十四歲出嫁之後,未曾放棄過對學問和歷史的鑽研,以至於後來她的才情被漢和帝知曉,讓她編著史書。
班昭在班固死後接過未完成的《漢書》,這個舉動可以看出班昭的不凡素質。果然,班昭沒有辜負班固的期望。她收集史料,將缺漏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補充完整,雖然過程艱難,但最終她還是將《漢書》編著完成了,即便如此她也絲毫不邀功,完成的《漢書》後依然只有標上班固的名字。
此外,她曾編寫一部《女誡》,裡面包括七部分內容: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這是一本用來教導班家女兒的私家教科書,但沒有料到的是,這本書竟然會被一些世家爭相傳抄,後來竟然風行全國,成為閨中之女必讀的一本書。而這本書中所講的正是教導女子如何在這個男權的社會裡,躲在男性背後,犧牲自己使這個男權社會運作得更加靈活。
班昭可以說是古代女子道德的典範人物,她恪守婦道,而且凡事都從不抱怨。班昭是否信仰上天,後世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從她的為人處世、行文走筆可以看出,班昭應該是相信的。起碼她從不懷疑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為何就應當承擔世間一切的不幸。
當然,幸與不幸都是因人而異。班昭後半生參與政事,太后有什麼事情都會與她商量,她也僅是淡然處之,從不會有過激的言論。也正是如此,班昭善始善終,死後還被鄧太后祭奠。班昭可謂是生得其所,她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史學的研究,而自己也在歷史中得到了公允的認可。但仔細想來,這樣一個處處都能成為楷模的女人,她的思路與心境的轉折,可由《東征賦》這篇近似旅遊記事的作品略窺一二。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罇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
《東征賦》節選 班昭
這是一首記述班昭隨著升官的兒子由洛陽東遷至陳留所寫下的賦篇。開篇先寫離家原由,雖然是非自發性的一場離家之旅,卻還是為了兒子選好良辰吉日一同出行。然而離開熟悉的環境,「去故而就新」眼前盡是新事物,不覺思念起家鄉的舊景。對過去難以割捨、對未來一無所知,憂心忡忡的情緒讓她斬轉反側到天明。挾著一夜無眠的思緒佐酒澆愁,漸漸覺得一昧懷舊消沉是不對的。事既已至此,倒不如竭盡全力輔佐兒子好好治理政事。
班昭之賦作深具名家風範,毫無脂粉之氣,句句悉心揣摩且引經據典,如《東征賦》的最後學習屈原《離騷》以「亂」作總結,整理出數項具體重點以教誨兒子。
由於熟讀經典的班昭教育方式習自孔子,先引導學子暢談出自己的想法,再依其思路給予啟發,是以因材施教。所以在《東征賦》的「亂」說明自己做賦的原因「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是效仿父親斑彪《北征賦》,自謙雖然自己並不太聰明,寫出來的賦也不如父親的深刻,但是繼承父志及教育後人的責任感,促使自己要闡明觀點。這觀點便如同她的人生態度,不強求不應得的富裕或難得的幸福,只有嚴以律己才能坦然且正大光明。
這篇賦真摯深切,她的飽讀詩書使她能夠因地思人的在賦中禮贊或追懷先賢,對於自己內心層面的轉折,由因何憂愁、煩惱為何到應如何揚棄這些思而無用的苦惱,如何積極面對未知。一路剖析以至能動之以情,不流於空口說教。
班昭一生無風無浪,但她憑著女性天生的敏銳將生活細節中的點滴都銘記心 中。雖然《東征賦》沒有班彪所寫的《北征賦》那樣氣勢磅礴,但纏綿細膩的 情感中,彷彿可以看到班昭內心的苦悶和矛盾,在曲曲折折的字裡行間,淡然地流露出來,強自開解而又無可奈何,徘徊往復,而又有古淡的文風。
從氣質到容貌再到性格,班昭生前生後都讓人覺得她是一個淡雅從容的女子,但誰又能在那淡雅朦朧之後,看清楚真正的班昭又是何種模樣?
摘文(1)
長門賦,後宮女子的墓誌銘:陳阿嬌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自古以來,女子形象便是溫婉、柔弱可人的。但其實在一定的時機、一定的地點,再加上一定的契機,女人也會爆發出比男人更強大的慾望。
在那個時候,一切傳統意義上的賢德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膨脹的野心和殘忍的殺戮。而能使女子迸發慾望的舞台,就是皇宮。一入宮門深似海,女子進入皇宮無疑是進入了一個活死人墓,終日等待皇帝的臨幸,期盼可以一朝得子、寵愛加身。
在《西都賦》中就提到過:「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在這個特殊...
作者序
琅華千點照寒煙
這本與漢代文學有關的書,在北京的四月最終完成。正在草長鶯飛、櫻花零落的時節,這些文字在鍵盤上面靜靜綻放,各自長成不同的生命,如同靜靜飄落的雪花一樣,遠離塵世的喧囂。這些樂府詩和漢賦,在書中獨自構成了一個寧靜世界,裡面有荒涼的戈壁、也有千年不倒的胡楊枯樹,還有那片遼闊山河上徐徐拉開序幕後,演繹出一幕幕愛恨情仇與恩怨是非。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一曲《大風歌》激起了狂狷之氣,而後卻又隱忍克制,奉行無為而治,終於將秦末的荒蕪扭轉成了日後的繁榮。然而漢室的張揚不羈,卻也在波瀾不驚的表面下開始蠢蠢欲動。
休養生息、獨尊儒術、平定匈奴、天下歸一。漢朝雄風忽然刮起,一發不可收拾。當漠北的大風吹起,漫天的風沙席捲而過,掠過那片荊楚大地,一直到海岸盡頭。歷史中多少金戈鐵馬、觥籌交錯、倩影翩躚、曠世才情都在流動的時間中深深留下了烙印。
這些烙印隨著時光流逝、歲月沖刷而日漸模糊,唯獨深藏在文字中的故事歷久彌新,芳香如故。翻起泛黃枯皺的書冊,彷彿就可以遁身進入悠久的時空隧道,窺見漢室的當代輝煌,還有噠噠馬蹄下的歷史風塵一片。
文學和歷史,相伴而行卻也交疊糾結,二者相互糅合。在經歷了大漢初期的烈火歷練和百廢待興之後,更是難以剝離。在歷史不斷前進的腳步之中,那一曲曲絕響再次唱起。沒有諸子百家爭鳴的勝景,卻有楚辭遺風之美感;沒有風雅詩經樸實的吟詠,卻有著繁盛興榮的高亢。
當滾滾狼煙與激昂的音韻共同交錯響起時,回望長安古道,仰望當日晴空,誰曾想到這個時代會成為華夏文明永遠難忘的記憶?誰又會認為這個時代的文明會源遠流長,永不乾涸地滋養著這片土地?
王國維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他認為漢代的文學之最當屬漢賦,並稱漢賦為「後世莫能繼焉者也」。「賦」這個飽含著琳琅滿目元素的文體,在那段寒煙慕華的歲月中,充當了唯一的記錄者。還有質樸無華的樂府詩歌,在蒼茫曠野上,記錄了那時的風雲驟變、民生野趣,以及世間百態。
那些古老而悠遠的詞句就好像種在內心深處的一株玫瑰,帶著芬芳在大漠搖曳綻開,那千百年來積鬱的情感就像枝蔓上長滿的鈎刺,讓人不敢輕易觸碰,生怕會不懂輕重而傷了那柔弱的花朵,更怕被莖部上的刺傷害。
所以,只是遙遙地望著,靜靜地嗅著,細細地想著,這些厚重的行文,就這樣輾轉千年。宛如飄飛在徐徐春風裡,四月天的柳絮,潔白聖潔,讓人不忍褻瀆,卻又忍不住想要品味。
評析漢賦和樂府詩一樣困難,不論是詩體本身還是手旁的資料,大多晦澀難懂。當我讀著這些美麗句子的時候,深深陶醉在文句散發出來的濃鬱氣息之中,但同時也很清楚,這些詩賦自遠古而來,永不會獨自屬於我或者是任何人。文字的厚重感令記憶無法負擔,還有太多的歷史積澱要消融進文字之中。雖然那個時代美得不可言說,但那些簡短的章節詩歌,卻是要用言語來深情款款地道出,道出風華絕代、道出滄海桑田。
這是一本幾乎寫盡了世間萬般故事的書,那些詩、那些賦,和故事相連,卻其實並不與故事相關。過去的煙塵寒光熠熠,零落之後終歸寂寞。
琅華千點照寒煙
這本與漢代文學有關的書,在北京的四月最終完成。正在草長鶯飛、櫻花零落的時節,這些文字在鍵盤上面靜靜綻放,各自長成不同的生命,如同靜靜飄落的雪花一樣,遠離塵世的喧囂。這些樂府詩和漢賦,在書中獨自構成了一個寧靜世界,裡面有荒涼的戈壁、也有千年不倒的胡楊枯樹,還有那片遼闊山河上徐徐拉開序幕後,演繹出一幕幕愛恨情仇與恩怨是非。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一曲《大風歌》激起了狂狷之氣,而後卻又隱忍克制,奉行無為而治,終於將秦末的荒蕪扭轉成了日後的繁榮。然而漢室的張揚不羈,卻也在波瀾不驚的表面下開始...
目錄
目錄
《本書編輯委員與顧問名單》
《推薦序》「歡樂極兮哀情多」的漢賦與漢樂府
琅華千點照寒煙 (作者自序)
目錄
漢賦與樂府詩 一往情深人間百相
一只輕箋留下的愛情:卓文君
被婚姻埋葬的愛情:孔雀東南飛
與天地同絕的愛情宣言:上邪
百轉千迴盡相思:有所思
漢賦與樂府詩 百般相思漢宮癡
顛沛三嫁,終得美滿夙緣:蔡文姬
長門賦,後宮女子的墓誌銘:陳阿嬌
避恩絕,傾城佳人難再尋:李夫人
遲相見,今日漢宮明胡地:王昭君
恐秋至,妾人團扇命自悼:班婕妤
漢賦與樂府詩 紅塵如此妖嬈
女子之器,女子之形:漢代女子形象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漢代婚姻關係
食色,皆是性也:漢代兩性生活
嗅到長安的芳菲:漢代民間顯影
漢賦與樂府詩 飲酒求仙樂逍遙
少壯幾時奈老何:戀世漢武帝
敬神明疲耗生民:武帝不悟求仙路
知我好道來下兮:淮南王奪位不成著述留
酒車酌醴何過乎:漢人飲酒文化
生不滿百何不樂先:漢代末世之君
漢賦與樂府詩 漢室未央往事
成王敗寇憑後說:劉邦項羽天下爭
易草莽武將化宮臣:宮廷禮制故事
裁色金質玉為用器:王宮貴族浮世繪
知者避危於無形:諫漢武帝羽獵
漢賦與樂府詩 漢臣官場浮沉錄
汙瀆難容吞舟魚:賈誼
縱心物外又安知榮辱:張衡
官場眾生百態相:東方朔與揚雄
悲夫士生之不辰:司馬遷
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班固
漢賦與樂府詩 一生何不通透
十九載孤獨守望:蘇武牧羊
從容淡定名大家:才女班昭
急流勇退是歸路:獨尊儒術董仲舒
賢者獨悟困群愚:直臣趙壹
忍把浮名換寂寞:七步成詩曹植
漢賦與樂府詩 男人蒼老的是指望。
握在掌中的宿命:周亞夫
不許名將見白頭:霍去病
英雄不死的傳奇:李廣
憂思文士帝王心:曹丕
漢賦與樂府詩 牡丹花謝人盡散
從乞求與孤買餌:漢末社會現象
遠行不如歸:漢代末世異鄉人
貴色牡丹洛陽城:西漢與東漢盛衰
歸家無人欲渡無船:草民為寇的亂世
拔劍東門去:官逼民反記
目錄
《本書編輯委員與顧問名單》
《推薦序》「歡樂極兮哀情多」的漢賦與漢樂府
琅華千點照寒煙 (作者自序)
目錄
漢賦與樂府詩 一往情深人間百相
一只輕箋留下的愛情:卓文君
被婚姻埋葬的愛情:孔雀東南飛
與天地同絕的愛情宣言:上邪
百轉千迴盡相思:有所思
漢賦與樂府詩 百般相思漢宮癡
顛沛三嫁,終得美滿夙緣:蔡文姬
長門賦,後宮女子的墓誌銘:陳阿嬌
避恩絕,傾城佳人難再尋:李夫人
遲相見,今日漢宮明胡地:王昭君
恐秋至,妾人團扇命自悼:班婕妤
漢賦與樂府詩 紅塵如此妖嬈
女子之器,女子之形: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