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好萊塢巨星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已買下本書電影版權!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及AMAZON銷售榜TOP 1
2010年 AMAZON百大編輯選書、百大暢銷書
2010年 博客來外文館商業趨勢年度之最
2010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編輯推薦年度好書
2010年《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10大好書
元大證券總經理 李鴻基
「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綠 角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部落格格主 陳家煜
——————————專序推薦 [以上均按姓氏筆畫排序]
「投資客日誌」部落格格主 Albert
凱基投信董事長 李婧婧
玩股網執行長暨知名財經部落格站長 楚狂人
新光人壽總經理 蔡雄繼
——————————好評讚譽 [以上均按姓氏筆畫排序]
預見危機從來就非易事,尤其當身處事件核心時,更難以覺察真相。麥克‧路易士的《大賣空》對2008年金融風暴之成因有極具可信度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敘述,此書除了是好看的商業故事,更令人警覺風險確實無處不在。
——新光人壽總經理 蔡雄繼
書中高潮迭起,我看了也回想起2008年金融海嘯那時的慘況。是一本值得推薦,也讓人在閱讀後深思的好書。
——玩股網執行長暨知名財經部落格站長 楚狂人
麥克‧路易士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高手。
——《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推薦序 】
比懸疑小說更精采的真實故事
元大證券總經理 李鴻基
當財信出版副總編輯來電邀請我為自己最喜愛的美國金融作家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最新力作《大賣空》(The Big Short),以及向來關注的金融海嘯議題分享自己的看法時,我毫不考慮地就接受邀稿了。我想,這多少跟我自身與書中所描述的場景、公司、甚至故事情節都有所關連之故,更別提自己對麥克‧路易士的景仰之情了。
一般讀者若因書名,而把它當作一本敘述金融專業的教科書來閱讀,我認為是過度狹隘了、且輕忽地看待作者對於人物描寫,背景鋪陳,以及其深厚說故事的能力。Michael Lewis擅長以精煉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金融產業界許多錯綜複雜的交易內幕、或是光怪陸離的現象,其以金融產業為主題的寫實文學創作,早已享有國際盛名;他早期的大作如1989年的《老千騙局》(Liar's Porker,最新中文版2011年4月由財信出版),在美國儼然成為商學院學生必讀的經典課外讀物。
一如以往,麥克‧路易士以他最擅長的華爾街題材入手,以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的交易員、基金經理人等高級金融(high finance)的人物為主角,以次貸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前後的真實事件為主軸,完成這本寫實性的創作;其精細傳神的刻劃功力,我想就是身處行業內的專家,理解能力也相去不遠。書中雖有許多專有名詞和金融操作語言,例如CDS、CDO、LEAP⋯⋯等,對一般讀者而言或許難以全然領略,但如果把它當一本驚悚的金融演義小說來讀,別太深究一些太過深奧的財務工程和金融操作內容,而充分享受本書行雲流水般的敍事情節以及對書中人物與背景的深入刻劃,即便是不具金融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對書中精釆故事以及作者所要傳遞的普世價值產生共鳴。如果您會被史蒂芬‧金(Steven King)小說的驚悚刺激感所吸引,那您肯定是本書鎖定的讀者群之一;再透過譯者深厚翻譯功力的加持,這是一本既輕鬆上手又愛不釋卷的財經好書。
自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國際間不斷有分析此事件的新書問市;許多的觀察家、記者、小說家、金融史學家,甚至當事人(例如當時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都從各自的角度去捕捉這件人類近代史中的大事。其中我自己最喜歡的二部書,其一為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另外就是本書;二本書如果都讀了,我想對於金融海嘯形成的前因後果,以及各國政府和投資銀行如何在幕前幕後折衝協調,和當代金融界各大風流人物的精采言行,幾乎能一網打盡!
本書的時空背景是描寫在次貸風暴尚未正式引暴的兩年前,一群在華爾街尚稱「小咖」的研究員及基金經理人(如當時任職於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的分析師梅瑞迪斯‧惠特妮〔Meredith Whitney〕,尖端〔FrontPoint〕的操盤人史提夫‧艾斯曼〔Steve Eisman〕, 傳人避險基金〔Scion Capital〕的創人麥克‧貝瑞〔Michael Burry〕 ,和德意志銀行債券交易員葛瑞‧李普曼〔Greg Lippmann〕等),即率先以價值型研究為基調,分別以發表研究報告、或是賣空CDO的交易方法等不同的專業方式,在當時由華爾街及國際性信評機構所壟斷的「做多次貸」一言堂中,勇敢地以實際行動,做出了不被當時主流市場所認同的行為;然而,其結果也証明:當全世界的政府、投資銀行、金融同業,乃至升斗小民為此付出數兆美元的代價,惟有他們是金融海嘯中少數的大贏家!至今主流經濟都還受到當年金融海嘯餘震的影響,如果讀者有興趣,不妨再參酌《大到不能倒》書中描寫美國政府和投資銀行如何力挽狂瀾,以及在九死一生之際,如何走入人類所可能想像中最離奇的人造浩劫。
我不想危言聳聽,但凡略具國際金融專業背景者,在聽完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前些日子在美國政府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CIC)的陳述:「在金融危機正盛之時,美國只有一家金融機構沒有倒閉的危機,而那家並不是高盛⋯⋯」這段話,而不冒冷汗的人,真的算是神經大條!如同史蒂芬‧金(StevenKing)的驚悚小說,不僅貼切,更可怕的是它真的發生過,而且離現在不遠!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或許書中所描繪的場景太過遙遠、事不關已,但如果真的只把本書當作金融類的奇情小說來讀,也就太過夢幻了些!凡是有投資股票、基金、債券、類存款型商品,結構型商品⋯⋯等金融商品,甚至房地產經驗的讀者,那你就在本書的情節中,雖然你的名字沒出現。就以大家比較熟悉的股市為例,雖然被許多人視為坑人的市場,但它起碼是個相對透明的競技場,投資人隨時都可看到任何公司的報價資訊,其遊戲規則也深受監管機構的嚴格把關,具有最基本立足式的平等;然而前幾年大受投資人歡迎的結構式商品,或是類似經過複雜包裝的固定收益類商品則不然,如同書中所述說的CDO(抵押債務債券)類之商品,它不僅比單純的股權性商品不易了解,更是由相對少數的國際性投資銀行和機構投資人所設計及訂價,它的透明度低,相關的衍生商品既多且雜,報價亦多為櫃台詢價方式進行,散戶或是較單純的亞洲金融機構,在複雜且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環境中,勢必處於投資判斷的劣勢。除非投資人具備相當的金融專業知識,能深入了解所投資之商品特性,並且具備高度的風險承受能力,否則最好還是三思而後行,儘量選簡單易懂的商品為之。
還記得在金融海嘯發生後不久,有機會聽到多位曾任國際性投資銀行固定收益部主管的告白,他們都非常善於設計或銷售此類型的商品,但論及個人投資,則鮮少購買此類商品,反而多是都以簡單的方向性的股票或債券為主,頂多是再加買有下檔保護的簡單性衍生性商品;本書中這些得以在金融海嘯中大獲全勝的基金經理人亦然,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出了次債市場的問題,以及因包裝次債而產生的CDO錯誤訂價,而且,他們也採取應有的避險方式,亦即是把過去用以保護債信違約的CDS轉而用來空CDO,這樣的操作觀念非常簡單,絕對比設計CDO的複雜財務工程來得淺顯易懂,又效果卓著。其實,能以簡單方式完成的投資,又何必多鑽牛角尖,畫蛇添足呢?國人在提起金融業管理品質及職業道德時,不需要凡事必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做為行為模範,政府更是應以協助台灣金融業產業升級為主要目標,對於有志在產品創新,或是願意投入資源在國際業務的優秀業者,多給予政策或是其它實質上的鼓勵才是上策。
最後,我想用這篇小文鼓勵對台灣金融業還沒有放棄的從業人員,以及對金融業還有理想與熱情的年輕人,請繼續堅持你對正直信仰、商品創新、和發覺基本面研究與價值型投資的熱情。一如書中幾位主人翁在堅持拆穿次貸的真實面貌的長期努力,不盲目與追逐短期獲利的人云亦云,你也可如書中的主角一樣,小兵立大功,「B咖」變「大咖」!
(本文稿酬捐贈世界展望會)
【推薦序 】
認清風險的真實面貌
「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綠角
假如你要出借金錢,你會借給誰?會還錢的人,還是很可能還不出錢來的人?對大多人來說,答案很明顯是前者。但在2007年前,美國的次級貸款,也就是將錢借給信用品質不良、還款能力不佳的購屋者的業務,蓬勃發展。為什麼?到底是誰在承擔借款者還不出錢的風險?
次貸業務讓債市的觸角延伸到債信品質不佳的區塊。在違約發生前,這塊日益擴增的版圖,成為眾多金融業者競逐的新樂園。
次貸發行公司樂於將錢借給更多的貸款人。投資銀行收購貸款,包裝成抵押債券,再交由信評公司分級,其中一部分甚至可以拿到AAA 的投資級評等。之後賣給相信評級的投資人。評級不良的抵押債券,可以再次堆疊,讓其中一部分又取得AAA評級。
在這過程中,每位經手的業者都從中獲利。於是他們不斷重覆這個過程。借錢給更多還債能力有問題的人,把錢借給還債能力更差的人,然後製造出更多的抵押債券,散布在金融系統中,讓愈來愈多的投資人與金融機構身陷其中。
在層層包裹後產出的抵押債與衍生金融工具,形成投資人與實際貸款者之間的無形隔閡。投資人已經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借給誰了。他們單靠信用評等公司給的評級,以彷彿風險不存在的態度, 安心買進這些債券與衍生金融產品。
不僅買進的投資人不明瞭風險,連涉足其中的投資銀行也渾然不覺已經逐漸陷入自己布下的的流沙陷阱之中。
最為市場信賴的信評機構,在次貸相關抵押債券的評級方面得過且過。不僅沒有分析個別組成份子的還款能力,高評等也給得過於浮濫,成為次貸泡沫的重要幫兇。
AIG過去曾為許多公司債擔保,發行信用違約交換。這個部門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所以公司高層讓它繼續營運。即便後來有人交給AIG承保違約風險的,是次貸抵押債,AIG仍是渾然不覺,快速承保,埋下日後鉅額虧損的地雷。
在房價節節高升的榮景中,在大家有錢賺的歡樂氣氛中,金融業者與投資人,手拉著手、歡唱跳舞,對於「風險」兩字,採取完全駝鳥的態度。
《大賣空》的書中主角,那些如鳳毛麟角般稀有的金融界人士,則靠著自身的深入分析與堅定的信心,對次貸以及相關產業進行放空的動作。
全書以連貫的故事性主軸,讓主角人物一一出場。本是律師,後來從證券分析師一職踏入金融產業的艾斯曼、原是醫師,後來自行成立避險基金的貝瑞、德意志銀行的債券交易員李普曼,以及似乎有點搞不清自己在做什麼,但就是要賭市場中微小機率事件會發生的雷德利。
來自不同的背景的各式人物,因為他們都比眾人都更早看清了次貸的本質,採取了放空的做法,成為書中的主角。
故事從他們的布局開始,如何想盡辦法取得與次貸債券對做的信用違約交換,到次貸崩盤,獲利像洪水水位般迅速飆高。艾斯曼於2008年3月與持有價值超過2億美金貝爾斯登股票的傳奇基金經理人比爾‧米勒出席一場座談會,同台發表對金融業前景完全相反的看法。這幕戲碼則是全書高潮。就在座談會進行的當下,貝爾斯登股價崩盤。米勒從聽眾口中聽到消息時,一臉錯愕。
這些有如小說般的緊湊情節,取代一般人涉獵次貸相關資料時常會看到的CDS、CDO、Alt-A等枯燥難解的術語,讓人得以輕鬆的一窺次貸動亂的面貌。
《大賣空》書中主角的獲利或許讓人垂涎,但這本書倒不是要教投資人,如何成為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投資智者,而是用一個故事性的描述,將曾經發生過的事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歷史,或許也得以避免重蹈覆轍。
投資時,沒人愛風險。人人都喜歡穩定的獲利。但是接受風險的存在,卻又是投資的先決條件。不能接受風險的人,往往有幾種共同特徵。首先是以為不要談負面事件,對未來保持樂觀,風險就不會發生。再者是以為將風險以多重包裝手法重新打包,換個說法陳述,風險就會消失不見。這兩者也剛好就是次貸泡沫參與者的行為表現。
追求獲利的投資行為,其根本仍是對風險的掌握。
希望每一位翻開此書的投資朋友,除了享受精彩緊湊的故事情節外,也都能對風險有新的體認。
【推薦序 】
從《老千騙局》到《大賣空》——華爾街二十年起落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部落格格主 陳家煜
對商學院主修財務的MBA而言, 如果有所謂「心照不宣的隱形招呼」(invisible handshake)的話,那大概就是麥克‧路易士的《老千騙局》了。路易士初出茅蘆,未到而立之年所寫就的半自傳《老千騙局》,對華爾街的影響力,不下於奧立佛‧史東的電影《華爾街》。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因為讀了《老千騙局》,而立志從事金融業。但這樣「激勵人心」的效果,並非路易士的初衷。他寫《老千騙局》其實是為了暴露華爾街醜惡的一面,希望有志青年能勇敢地追求夢想,而不是追逐虛幻的金錢遊戲。但只能怪路易士自己太會說故事了,他固然把華爾街不堪入目的一面寫得令人生厭,但也把80年代華爾街金錢叢林遊戲冒險刺激的一面寫得引人入勝。從這個角度看來,路易士也可以算是貪婪遊戲的推手之一了。
二十年之後,路易士看著另外一波不可思議的金錢浪潮,看著金融風暴帶來的嚴重後果,他又寫作了另一傳世鉅作《大賣空》,再次帶我們走到帷幕之後觀看這場泡沫大戲。我們可以說,路易士把自己起頭的這個金錢故事,用幾個深具反省力的投資客的神奇經歷結尾,算是把二十年的華爾街起落告一個終了。
但這個路易士的「懺悔之作」,對我們的啟發到底是什麼?先看路易士的書為什麼吸引人。我認為是他對金融業的了解、他的文筆,和他對內幕故事的嗅覺,讓他的書非常好看。對一般人而言,到底這些「摧毀世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什麼玩意兒?如果有機會問問圈內人,你會發現,這些人要說明一個商品的時候,並沒辦法不用到更多的術語,所以只會把人弄得更頭痛。不少媒體上的評論家或是政治人物,講到金融商品的問題的時候,固然可以很流暢地說出一長串,但細究內容,不過是拚湊在一塊的一堆定義而已。但如果要讀定義的話,我們讀教科書就好了,還需要這些人不稱職的「翻譯」嗎?要看懂這些金融商品的來龍去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圈內人,還需要寫作功力一流的作家。路易士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藝術歷史主修、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碩士和所羅門兄弟投資銀行的經歷,恰恰讓他成為講這幾個《大賣空》故事的最佳人選。看他怎麼描述房貸抵押債券:
第一層的投資人就像在洪水中擁有一樓的屋主,第一波的貸款提前清償時,會先衝擊到他;但是相對的,他獲得的利率也比較高。第二層的投資人就像二樓買主,會受到第二波貸款提前清償的衝擊,獲得第二高的利率,依此類推。
路易士把個別房貸堆疊而成的債券比喻成大樓,而債券投資人面對的風險比喻成洪水,實在是再恰當也不過了。然後再把「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Swap)比喻成洪水保險,簡直是渾然天成。所以他說「他不希望向高盛買了洪水保險後,等洪水真的來了,連高盛都被沖走了」的時候,就會讓人不禁笑出來。
路易士文筆極佳,而且年紀越大,功力越見成熟。他年輕的時候多用比喻,比如說,在《老千騙局》裡,他描述菜鳥交易員,第一次走進交易樓層時,對於身為巨大組織的最底層的體會,他說像是到海底觸摸鯨魚排泄物的溫度一樣,低得不能再低了。在《大賣空》裡,路易士更加純熟了,不用誇張的比喻,簡單數筆的描述他對人物的觀察,就可以傳神地表達情境。像是這段:
麥伊身材高挑,英俊挺拔,感覺公司負責人幾乎是非他莫屬,但是他一開口就破功了,從明天會不會有日出到人類的未來,他都缺乏信心。麥伊有個習慣,話講到一半會停下來「嗯,啊」幾聲,結巴一下,彷彿他對自己的想法有些疑慮似的。
虛擬的故事,很多時候比不上真實人生來得精彩。路易士可以用幾近素描的方式講故事,很大的關鍵在於,他故事裡的主人翁本身就極具故事性。把路易士的作品一路看下來,我們不得不讚嘆他對內幕故事的獨到嗅覺。當大家驚奇於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年年打入季後賽的時候,誰能像他一樣,往這個「奇蹟」的背後挖,而發掘出《魔球》(Moneyball)這樣子的故事呢?又或者是,路易士怎麼能從美式足球裡,防守方的左阻衛(left tackle)居然是僅次於四分衛的第二高薪現象,找出了《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這樣扣人心弦的故事?
就像是股神巴菲特一樣,過往的成功紀錄,會讓投資標的自動上門。路易士的作品一再成功,也讓他在嗅到內幕故事的時候,使他的「標的」容易接受他的訪談。親身訪談換來的,當然是第一手,最熱、最精彩的故事。在「大賣空」裡也一樣。金融風暴來襲,他心裡一直抱著「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到金融危機」的疑惑,然後有機會在媒體上看到露臉的少數警世者(whistle blower),他的靈敏觸覺,驅使他和這些警世者連絡,從而追縱到四組不但預見危機,還從中獲利的投資客,同時也讓路易士的完美說故事紀錄,再下一城。
路易士自己也想把《老千騙局》和《大賣空》串在一起。為了寫《大賣空》的結局,他撥電話給他過去在所羅門兄弟的大老闆,也就是事業被路易士「一手摧毀」的大老闆,相約見面。路易士想知道這些年過後,當年在他心目中的大魔頭,是怎麼看待華爾街一場又一場的金錢遊戲。我不確定路易士是否真從大老闆處聽到他想聽的,但卻可以清楚知道,路易士一路走來,對華爾街文化搖頭不已的心態是從何而來。
美國有三類富人很容易成為同情弱者的左派,一種是好萊塢的巨星,一種是高科技的新貴,而另一種,則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靠華爾街致富的年輕人。這些人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相似之處,但是我把他們歸為一類,是因為他們很多都是還沒經歷人生起浮,就擁有鉅額財富的幸運族群。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錢財從何而來,成功的關鍵到底在那。但正因為沒經歷人生起浮就成功了,他們的理想性格沒有被社會大染缸磨合過,他們始終看不慣弱勢族群被欺壓,他們始終不明白人的「自私自利」,他們也始終不願意接受人性的醜惡。因為他們不需要接受現實的壓迫,所以他們保有理想,他們不需要妥協。路易士也是這樣的人,二十啷噹歲就擁有許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財富,他可以盡情地質疑「華爾街的文化為什麼這麼貪婪」,「為什麼沒有人可以預見並阻止這場金融風暴」,而不用真正知道為什麼,當然更不用為任何的政策負責。
《大賣空》裡的這幾位神奇投資客,故事激勵人心,但真的可以就此證明,金融風暴是可以預見並預防的嗎?退一萬步來看,就算金融市場真的有扭曲資源的地方,但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更多的道德教育,讓人不要貪婪?更多的政府監管,讓金融市場不要失序?正因為路易士是這麼樣厲害的說書人,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些結論。但什麼是對的金融市場秩序,政府是不是比市場更懂這個對的秩序,是不是能比市場更不容易搞砸,經濟學界並沒有定論。少數幾個「先知」的存在,並沒有辦法幫我們人類得到系統性的知識,因為就算是壞掉的鐘,一天也準個兩次,一個「先知」的背後,更有千千萬萬的「先錯」。
但路易士和一般年輕富豪左派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路易士是懂市場的,或者應該說,他知道市場一般情況下是好的,但有時候就是會失靈。許多他故事裡的主人翁,其實就是知道市場缺陷的聰明人。《魔球》裡的運動家隊經理Billy Beane,就是看到球探一再追求球速快、打擊率高這樣的錯誤指標,而可以找到大量被低估的具潛力選手。而《大賣空》裡的投資客,也是因為沒有其它人預見房市泡沫破滅,而讓他們有機可趁。相信效率市場的經濟學家,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我們,這些聰明人正是讓市場趨為有效率的重要力量。自從運動家成功的故事被路易士寫出來之後,這些魔球策略在大聯盟裡被廣泛地抄襲,也讓Billy Beane再也不可能輕鬆地撿到便宜的好球員了。也正是《大賣空》裡的這些聰明投資客,才讓泡沫早日破滅,而讓總體經濟回到現實,不是嗎?
不管你是來看華爾街的叢林文化熱鬧,還是來省思人類的未來,讀路易士的書都會讓你有心滿意足的感覺,閤上書後,更是會回味再三。在我的財務課裡,有時我會要學生寫《老千騙局》或是《大賣空》的讀書心得報告。在簡略介紹路易士的書之後,我都會引一句美國人常講的話,告訴學生,「我羨慕你們即將可以有第一次讀這本好書的經驗。」這也是我想在這推薦文的最後,告訴讀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