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五道解謎,這樣才叫做賺錢公司
數字是魔術,
表面上有一層意思,後面還有一層意思,
數字跟數字之間的關聯,像一道又一道可供探索的謎題,
且來參加這場解答謎題的遊戲吧。
投資上市櫃公司不是尋找穩定長期以來每年都能夠穩定賺錢的公司,就是希望找到未來即將有明顯轉機的公司,只有在合理價格之下持有這樣的公司,才能讓你的投資,立於相對低風險的位置。想找這樣的公司,財報是很重要的研究來源。財報/年報裡每個科目,通常都對應著一個數字,俗話說「數字會說話」,這是真的!!財報的每個數字都傳遞著一個以上的訊息,我們通常容易取得上市櫃公司的財報資訊,掌握她的獲利盈虧之後,如果能夠再深入瞭解某些財務比率的特性,以及各個主要科目之間的關聯性,就更能切實掌握財務報表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這就像是想親近一位風靡人前,卻頭戴朦朧薄紗的美人,只有掀開薄紗、清楚見識到薄紗底下的長相,像解開美人招親所出的謎題一樣,才有機會拼出美人(公司)真正的經營面貌;解開這些謎題,選取投資標的,就像多了一層保護膜,誤踩陷阱的機會才可以少一點。
謎題一:兩家賺得錢一樣多的公司,代表一樣好?
前文已經說了,股票投資人一定知道,在選取投資標的時,一定要注意到這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有沒有賺錢?或者賺多少錢?沒錯!既然是要當這家公司的股東,當然是想要選一家能幫我們賺到錢的公司;因為這家公司有賺到錢,我們才會有機會參與這家公司每年的分潤計畫,也就是分紅利;這就是所謂的股票股利或者現金股利,而這些都是我們投資公司的報酬之ㄧ。當然,如果我們投資的公司股價上漲,我們也可以賺取之間的差額,那就叫做資本利得。
這些盈餘的相關資訊,一定會出現在財務報表當中的損益表。只是,問題來了,我們要如何看待「賺多少錢」這件事呢?或者說,如果有兩家公司在同一段時間內,都宣稱賺了一樣多的錢-假設A跟B公司,都說他們在去年一整年-注意,兩家公司的比較時間要是同一個區間,這樣才公平-都賺了5000萬,那麼要如何決斷出哪家公司比較好呢?
如果光看賺了多少錢這件事,那麼,我們將很難分辨,A跟B這兩家公司的差異性何在,自然也就無法決定,要把有限的資金投資在哪一家公司了。因此,我們還得追究,A、B兩家公司各投入了多少資源,才能賺到那5000萬。而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去查詢A跟B公司總共投入了多少資本經營,才因此賺得5000萬。
如果當我們更進一步地去了解,發現A公司花了5000萬的本錢(就是投入資本5000萬)就賺了5000萬,而B公司卻花了5億的本錢,也才賺了5000萬。這個時候,哪家公司比較會賺錢?是否就很明顯了呢?所以當利潤與本錢之間的比值不同時,就可以區別出哪家公司的賺錢能力-專業術語叫做「獲利能力」-比較好了。我們把這種淨利潤跟本錢之間的比值,稱作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在會計學上的解釋是:以公司在一段時間(通常是計算一季或一年)的盈餘(一般要扣除特別股股利)除以這家公司所發行的股數。這個數字代表每一股普通股所獲得的盈餘,是為用來評估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每股盈餘越高,代表獲利能力越強。
EPS=盈餘/加權平均股數(或是流通在外發行股數,一般通常用加權平均)
謎題二:選股只看每股稅後營利EPS高就好了?
由上例可知,A公司的EPS為10 ,B 公司的EPS為1。然而,我們可以只根據哪家公司的EPS值比較高,就代表這家公司比較值得投資嗎?
並不完全是!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只是看這家公司的EPS高,就決定要去投資這家公司。每年當進入財報季節時刻,大家可以注意到,有時兩家公司的EPS明明相差無幾,甚至是一樣高,可是他們的股價卻可能相差逾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0年以後電子股成為投資人追逐的族群時,即使傳產類股很多公司賺的EPS與電子類股一樣多,但是很多電子類股的公司每股股價動不動達一百多元,而傳產類股的公司可能只有五十幾元。當時大家認為,電子公司的未來成長性高,傳統類股卻不會有爆發性成長,所以,市場賦予的股價水準就產生了差異。
因此,到底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資?光是看損益表裡面最後淨利的數字,還有這家公司的每股盈餘EPS,有時還是不夠的、也不足以確認這家公司是不是值得投資。因為有時候會賺錢的公司,卻會因為周轉不靈,而宣告重整,或是倒閉。
然而,為什麼會有「帳上有賺錢,卻會周轉不靈」的情況發生呢?這需得從會計記帳的特性來解說。
一般商業交易,有分成現金銷貨,或者非現金銷貨的(有時稱為「賒銷」)。前者交易方式,像是我們在便利商店買東西時,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若是到百貨公司或是大型購物商場,有時就可以不用付現,而採取信用卡付帳。這不但可以節省商家與客戶存、取款以及點鈔的時間,還可以提高衝動購買型消費者臨時消費的動機。然而一般的公司行號在買賣交易時,有時候單筆交易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這個時候,要大家抱著一堆鈔票,再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在商場上交易,會另外有像開支票來付帳的情形發生。這種不是收受現金的交易,就會產生『應收帳款』或『應付帳款』這樣的會計記帳科目。而前面所提及的有周轉不靈的情形,多半都是因為這兩個科目的數字而引起的。簡單說,如果帳上這些賺到的錢,竟然拿不到,或者來不及在一定的時間之前拿得到,可是公司卻又急需要用錢,在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周轉不靈了。
試想,如果有一家公司,商品雖然賣出去很多,可是都不是馬上收到現金,而是收到一堆支票;而這些支票,又得等到兩三個月後才能兌現,那麼遇到需要使用現金的時候(譬如支付員工薪資、支付到期貨款、水電費用等)只好跟他人或跟銀行調借。若是這些資金來不及進入公司,以支付所需,那麼,上游廠商可能就不再供貨、可能開出去的支票跳票,這時候,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就面臨「黑字倒閉」的風險了。這就是為何一家公司出貨順暢,也有營業收入,可是卻倒閉的原因,再簡單一點說,黑字倒閉,就是出在公司的應收帳款太多,來不及收回來,去應付應有的開銷,而導致破產。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家公司宣稱營收亮麗,毛利率也很高,預期的EPS也比同業好,可能先別見獵心喜!應該再去看看「資產負債表」裡的「應收帳款」數字是不是高的不尋常?還有「應收帳款週轉率」較之同業是否過高等,都是必須注意的財務比率。
而「應收帳款週轉率」的重要性何在呢?應收帳款週轉率是用來衡量企業收帳速度與效率的指標。如果A公司貨品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是用賒帳方式銷售出去,我們想瞭解這些賒帳的貨款,是否可在短期間內以現金方式收回,而且收回的效率如何,而產生的一種可作為比較或觀察的比率。
當A公司收帳的期間很長,比方一年收款兩次或三次,表示此公司每隔半年(12/2=6)或四個月(12/3=4)才有現金進帳。那麼,除非這家公司的老闆口袋夠深、現金夠多,可以支付日常的開銷,否則,很容易就發生現金週轉不靈的情況,甚至可能倒閉的情況了。
要進一步解讀「應收帳款週轉率」所能提供的訊息,我們先來看一看「應收帳款週轉率」的計算公式,就是將銷貨的營業額除以應收帳款金額的結果:
應收帳款週轉率 ﹦銷貨營業額 ÷ 平均應收帳款餘額
另外還有一個「應收帳款收現天數」,它的計算公式是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 = 365天 / 應收帳款週轉率
所以「應收帳款收現天數」愈短,代表公司的現金流動性愈高,就越不容易發生週轉不靈的情況。
至於「應收帳款週轉率」的數字高低要怎麼看呢?如果一家公司的應收帳款週轉率高,表示帳款回收現金的速度快;週轉率低,表示帳款回收現金的速度慢。
通常,我們可以先比較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時期的應收帳款週轉率,如果週轉率持續降低,或是突然地急速降低,代表應收帳款和營業額的品質,可能有某些看不到的問題;因為這代表回收現款的期間拉長了,此時,那麼公司本身是不是有足額的現金可以應付開銷呢?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比較同產業不同公司的週轉率,暸解想觀察的公司,它的應收帳款週轉率是否低於同業標準?也就是說,在觀察「應收帳款率」還有「應收帳款收現天數」的時候,不能夠單看同一家公司的數字,還得要去比較同業;甚至最好找出這個產業當中的標竿公司,當作比較的指標,這樣才會更客觀的知道,這兩個數字的好壞程度。
因此,這兩個比率並沒有一個絕對性的數值,可以當作比較基準;而是會因為各個產業的特性、還有淡旺季不同,而有相當的差異性存在。此時,我們應該要視不同的產業、不同的景氣循環時點而作修正,免得錯估形勢,甚至於與好的標的失之交臂了。
謎題三:存貨過高,會吃掉盈餘?
當一家公司的「應收帳款」過高,而收回帳款的機制也不佳的話,很有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跟應收帳款一樣,「存貨」,可能是企業盈餘的隱形殺手。
有些商品因為有流行性,或甚至是與消費者偏好息息相關的,公司會特別地留意關照製造跟出貨的狀況,以避免一不小心,製造出太多的商品,卻賣不出去,而變成存貨。最好的例子就是流行性很高的電子3C商品,汰舊換新的速度很快,這個月新推出的商品,說不定隔沒幾個月,有更新更強大功能的新商品出現,原來的舊貨,可能連「跳樓大拍賣」,都沒有人要了。如此一來,公司推出的商品,卻賣不到錢,可是以往付出去的,包括從一開始的研究發展經費、製造成本、人事成本等,可能都收不回來了,這樣就會侵蝕掉公司的獲利。這也就是為何投資人在看財務報表時,還要注意公司存貨數字的原因。
而「存貨」數字的多寡,跟「應收帳款」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以放諸四海皆準。我們一樣可以從兩個跟「存貨」有關的公式說起-「存貨週轉率」及「存貨週轉天數」。
「存貨週轉率」的計算公式,就是將貨品的製造成本除以平均存貨金額的結果:
存貨週轉率 ﹦製造成本 ÷ 平均存貨餘額
另外還有一個「存貨週轉天數」,它的計算公式是
存貨週轉天數 = 365天 / 存貨週轉率
這兩個公式,跟前面的「應收帳款週轉率」、「應收帳款週轉天數」很類似,其所代表的意義,也可以依此推而廣之。也就是說,投資人在看「存貨週轉率」、「存貨週轉天數」時,也得要經過比較,才能判別這個公司這個月、這一季甚至於這一年,存貨的變動狀況是變好還是變壞。因為有時候,會是因為某些因素,讓這個數字的變化較為明顯突梯的;好比說,在冬天或者緯度較高地區,冷氣機的銷路就不好,就會造成存貨過多的現象;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好處理,因為我們可以去看這家公司在第二季、第三季(也就是夏季的銷貨情形)財務報表中的銷貨狀況如何,就可以明白是不是真有存貨過多這一回事?
接下來,我們一樣要跟同業的存貨狀況做一比較。這可以讓我們暸解為什麼在同一段期間,其他家公司的出貨狀況很好,存貨數字較少?藉由這樣的比較,經營管理階層可以找出造成存貨較多的原因,是出在哪個環節?是產品設計不良?製造品質不好?還是沒有廣告,所以客戶不知道要來購買?公司可以據此找出因應的決策,對症下藥。而我們投資人,也可以避免去投資在一家存貨比同業過多的公司,造成將來可能的跌價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