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賈伯斯死後,人們對這位以iMac、iPod、iPhone和iPad的幕後推手聞名全世界的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依然看法分歧。
對某些人來說,賈伯斯是一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大大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發明家和創業家。但對另一些人來說,賈伯斯是一個假偶像,是一家行事詭祕的企業的表徵。人人心中對他都有一套看法。
但賈伯斯並非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史蒂芬‧保羅‧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1955年生於舊金山,並由保羅與克拉拉‧賈伯斯領養。事實上,他念大學時中途輟學,並且很快就發現缺少高等教育學位阻礙了他在科技業的發展。最後他在剛崛起的電玩遊戲業者雅達利(Atari)找到工作,並且大約在此時認識了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
那是個不起眼的小開始:賈伯斯、沃茲尼克和第三個合夥人韋恩(Ronald Wayne)在1976年創立了蘋果電腦。一年後推出的Apple II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但直到1984年在超級盃的助陣下,加上推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蘋果才展開兩段財務大躍進的第一段。
從各方面看,賈伯斯都是一個聰明、但很難相處的創意思想家,他篤信「產品設計愈簡單、愈容易使用愈好」的觀念。但這個異端的觀念和野心,最後導致他在公司董事會與主管搶奪大權的鬥爭中,辭職離開蘋果。
他在1985年離開,此後蘋果在創新和產品發展方面呈現停滯狀態,反之賈伯斯的兩項事業卻為他日後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以皮克斯(Pixar)來說,它原本是盧卡斯影片(Lucasfilm)旗下的一家小圖像設計公司,被賈伯斯以1,000萬美元買下,不到二十年後再以74億美元賣給迪士尼(Disney)。在這段期間,這家公司引領動畫電影的革命,從《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開始,此後幾乎每年都發行賣座的動畫長片。
而在NeXT電腦公司(NeXT Computer),賈伯斯想以電腦當作教育工具的願景,最後證明成本高得無法獲得大眾市場的成功,但它在硬體和軟體技術的優勢領先當時好多年,甚至蘋果都不得不承認,並在1997年買下它,同時延攬賈伯斯重新回到蘋果。
此後展開的歷史幾乎已是人人耳熟能詳:先是推出設計獨特、一體成型、有著華麗色彩的iMac電腦;然後是顛覆音樂產業、為新數位音樂銷售形式揭開序幕的iPod。iPhone和iPad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把iPod可攜性和連線性的概念進一步發揚光大,鞏固了賈伯斯的歷史功績和蘋果公司的東山再起。
本書的寫作和研究都在一台iMac上進行,簡訊則透過我旁邊書桌上振動的iPhone傳遞,我女朋友也在客廳使用iPad,和可透過iTunes下載音樂的iPod。打出這些句子並再讀一遍讓我有些異樣感——我好像是個蘋果迷,中了「麥金塔邪教」的毒。但我想到兩件事:第一,我花很多時間在賈伯斯監督製造出來的產品上;第二,我這種情況並非只發生在少數科技愛好者身上。
不容爭辯的是,個人電腦經驗的普及確實已改變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變好或變壞是則另一回事)。你可以嘗試用整整一週的時間,連續記錄你花了多少小時在使用電腦、以數位裝置聽音樂,和操作智慧手機上。賈伯斯直接或間接地把這個世界推向他希望的方向,也許他並未發明這些被人們視為賈伯斯同義詞的裝置或產品,但他的天才表現在他了解並預測到人們想要的東西——甚至在這些事物尚未存在前就想到了(本書有幾則表達這種想法的引言)。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說,他想「深入生活,吸盡生命的精華……拋掉非生命的一切,以免生命終了時,發現從未活過」。當賈伯斯最後在56 歲屈服於胰腺癌時,顯然沒人能質疑他是否吸盡生命的精華。幾乎直到他辭世的那一日,他繼續領導蘋果和人類邁向未來。不管是從他個人或扮演蘋果的代表人物而言,他都是既獨特又隱祕。你可能驚訝地發現,他自1976年以來同意接受的採訪次數屈指可數,但令我感動、也很可能讓你難忘的是,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傳達了如此多的訊息。光是他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就是一篇精彩絕倫的文學作品。
正如許多人所指出,很少企業的代表人,能像賈伯斯代表蘋果那樣徹底,也許這就是許多人聽到他過世時感到強烈個人情緒的原因。不因為他特別仁慈或慷慨(你將在本書各處看到種種暗示),也並非蘋果產品十全十美(它們並不完美,你也會在本書中讀到一些看法),也許,只是也許,是因為過去十年來,我們都仰賴賈伯斯告訴我們接下來是什麼、讓我們知道要走向哪裡,以及我們需要什麼才能到達那地方。很可能,我們潛意識都是蘋果迷,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
隨著賈伯斯辭世,蘋果的股票曾一度短暫下跌。而我喜歡浪漫地想,那瞬間,是這世界突然對未來有了不確定感。這是十年來,全世界首次戰戰兢兢地踏出沒有賈伯斯的第一步。
——湯瑪斯A.K.T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