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投資股票真的有那麼困難嗎?
1987年美國股市大崩盤後,事隔21 年,美國再度發生了崩盤的走勢,證明了「歷史是一再重演的」必然性的循環。這也是「波浪理論」所強調的重點。如果能夠掌握「波浪理論」的大原則,就可以輕易掌握大趨勢的轉向。
無論是在基本面或技術面,股市的大崩盤都有跡可循。也許很多投資人在事後都會檢討、反省,也能夠真正的找出失敗的原委。但是事隔了10年、20年,在時空環境略有變化的情況下,當初所歸納的大原則,就有可能又沒那麼有把握了! 投資人就有可能再度蒙受災難。
「世界不斷的在進步?」這的確是個迷思。事實證明,雖然世界文明不斷的進步,但是永遠擺脫不了循環的宿命;尤其是牽涉到人性與心理層面的事務更是如此。在股票市場當中,每當一個新的推升歷程展開以後,都會伴隨著適當的休息、回檔調整。推升小行情,進行小調整;推升大行情,則進行大調整。
台灣股市在1989年從大行情的最高點12682 點反轉,跌幅高達八成以上。這種走勢完全可以運用「波浪理論」來詮釋。
同樣的,美國在2007年因為「次級房貸」的影響引發了大回檔的情況,「波浪理論」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這個大回檔出現在所謂的「延長波浪」的大漲勢之後,跟台灣股市在1989 年的結構相同。
中國大陸的上海綜合證券指數在2007 年大漲到6124 點,同樣屬於「延長波浪」的性質。無論台灣、美國、中國大陸,在這種情況下回檔調整的劇烈程度幾乎都是一樣。
近20 年,台灣股市的走勢一直局限在萬點的壓制下,呈現相當膠著的局面。「波浪理論」的運用價值「似乎」失去了光采。過度迷信「波浪理論」的專家被戲稱為「全部被波浪淹死了」!
「波浪理論」最大的缺點,就是崇尚「自然律」的法則,完全沒有談及任何基本面的影響因素。所以,對於真正的專家來說,「波浪理論」無法具備「大戰略」的思想概念。
事實上的確如此,股票市場能夠推升一段行情,一定要有充足的基本面來支撐。大資金的進出並不簡單,如果沒有基本面的前景當作依據,根本沒有辦法達到「借力使力」、「四兩撥千金」的效果,主力反而很容易受到特別大的傷害。
不要以為擁有龐大的資金就可以當市場的主力,金錢再多,在股票市場當中都可能只是滄海之一粟,大趨勢的預測與掌握是絕對需要的能力。如果不能把眼光看得很遠,再多的錢也是一下子就蒸發掉。
但是也不能因為缺乏基本面論述,就忽視了「波浪理論」的運用價值。最起碼,它準確預測1987 年美國的大崩盤。事實上,2000年美國股市的見頂大反轉,剛好屆滿13 年的循環週期。即使是2007年的大反轉,也僅僅比預期提早了一年。在比較大的週期上,絕對不可忽視「波浪理論」的運用價值。
從基本原則來說,台灣股市20 年來的走勢,一再違反多頭的基本條件:第四浪的回檔低點不能低於第一浪高點。這種觀念,在意義上與「道氏理論」(Dow Theory)的「支撐壓力原則」相同。 因此,台股在技術面上缺乏進一步攻擊的能力,一直無法有效突破萬點的大反壓。反推過來,這也反映出台灣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因為政爭、藍綠惡鬥的關係「停擺了」一段特別漫長的時間。
回頭看,台灣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當中,再也沒有更創新的重點產業,沒有更突出、有效的財經政策。而且,政治的鬥爭與戰爭的陰影,永遠是股票市場當中最大的影響變數。
假如用1989年台灣加權指數在歷史高點時的平均水準來看,往後的經濟成長率再也沒有出現過比較突出、亮麗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就不具備再創新高點的實力與基礎;反映實際的本質,股市的表現也只能在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內上下游走。
「大戰略」的遠景既然完全看不到,市場的控盤者在行情的推升與掌控,當然只能做到「適可而止」的地步。
既然台灣股市缺乏再創新高的基礎與能力,那麼就必須要特別重視「戰術性」的技巧。
在2008年5 月, 加權指數從年初的7384 點反覆推升到9309 點,在推升過程當中每一波回檔的低點都明顯跌破前波高點,這種情況說明了這個漲勢不屬於有效的「攻擊浪」,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尤其是回頭跌破了最後一小波的起漲點8754點(5 月12日)的時候,在頭部型態確立的情況下,必然要回頭測底(參見圖表1-4-3)。
從7384點到9309點的走勢,既然不是一個有效的「推動、攻擊浪」,那麼便屬於從9859點下跌以來的「反彈調整浪」。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回頭殺破7384 點的走勢,就不是意外的發展。
每一種技術理論,都絕對有「過與不及」的地方,尤其是牽涉到人性的時候,變數會更多。
「波浪理論」除了過度強調「自然律」,另一個缺點就是在型態的研判上過於嚴謹、複雜,讓許多的追隨者陷入「迷思」當中無法自拔。
一邊游泳一邊絞盡腦汁,思考目前的波浪到底是屬於什麼浪? 最後的下場,當然就是被「淹死」的情況居多,而且還不見得是罹難在「瘋狗浪」當中。
就實用的角度來說,只要確實掌握「波浪理論」某些重要的原則,就已經非常夠用。
所有的技術理論都一樣,在學習和認識以後,都要重新整理並歸納;同時也要進一步的印證、統計績效,才能夠具備實戰、應用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是囫圇吞棗,知道太多的技術與觀念而不加以篩選的話,反而會失去臨場應變的反應力。
世間皆凡人。在使用的招式、技巧上,只要超過一、二十招以上,就已經是一般人無法有效、快速反應的程度。偏偏所有人都喜歡上百招、上千招,讓自己疲於應付。
事實就是, 並非「書到用時方恨少」, 而是懂不懂得「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