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珍惜資源的觀念
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只是不可能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權衡需要與利弊,確定孩子是真的「需要」而不是「想要」,否則長期下來,父母都無條件答應的話,對孩子沒有好處,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我曾遇過一位母親,她和我分享了她的教育經驗,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在此提出來與讀者們分享:
我的兒子今年已經三十歲了,卻一直有件事不諒解我。
兒子出社會工作後,就不曾回家過年,直到前幾年,他打算要結婚,在未婚妻強烈要求下,他帶她回家過年,順便看看我們。那頓年夜飯我們聊了很多,無意間兒子提到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他說,國小時他很想買一套漫畫,那是一套當時非常紅,幾乎全班同學都有的漫畫,但無論他怎麼拜託我,我都不答應買給他,最後竟讓他被同學嘲笑,直到長大,他仍無法忘記當時被嘲笑的場景,讓他心中始終無法釋懷這個夢魘,更認為是母親不愛他的關係。所以,當他開始工作以後,他便搬出家裡不再回來。
我聽到兒子這麼說,當場淚流滿面,原來這麼多年他不願回家的理由是因為這件事,所幸未來媳婦的要求,他才再度踏進家裡,告訴我這件事,讓心中多年的不滿徹底宣洩,否則,我想這個誤會可能會永遠存在在我和兒子之間,使我們關係冰凍而終此一生。
這位母親告訴我這個故事時,她和兒子的誤會已經化解,兒子和媳婦也經常回家陪伴她,一家人和樂融融。
這個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往往為了孩子好,而不答應或不准他們去做某些事,就像故事中的這位母親,不想讓兒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所以拒絕為他買漫畫,卻造成長久的誤會,親愛的家長們,想想如果我們可以及早和孩子溝通,讓他清楚您教養的用意,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誤會產生。
讓孩子瞭解父母的辛苦
如同上述的故事,許多孩子經常會抱怨父母小氣,不願意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給他們,然而孩子會抱怨,大多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尚未成熟,一旦看到同儕有的東西,他們認為自己也應該擁有,而未曾想過父母是否能夠提供。有些父母會因此自責自己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父母無需為此自責,重要的是,應該要讓孩子瞭解家裡的經濟環境,以及他們為家裡所做的努力。舉例來說,有些孩子會抱怨父母沒有為他們買新衣服,總是讓他們穿舊衣服。父母應讓孩子瞭解,穿舊衣服並不丟臉,而是一種傳承與環保的行為,況且有些衣服可能只穿過幾次,如果丟掉真的很浪費。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整理其他尺寸不合的衣服,把這些衣服送給適合的育幼院或其他需要的團體,讓孩子知道,透過他的幫忙,這些小朋友可以獲得溫暖,孩子也會更懂得珍惜現在有的一切。
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只是不可能凡事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權衡需要與利弊,確定孩子是真的「需要」而不是「想要」,否則長期下來,若孩子要什麼,父母都無條件答應的話,對孩子沒有好處,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試想:孩子在外面與人互動、或是在學校讀書,看到同學有漂亮的衣服、有趣的東西,勢必會引起他的興趣,然而,若他見到同學有就想要,進而要求父母買,那勢必是一大筆花費,再者,買這麼多東西又需要多少地方才擺放得下?如此一來,孩子還會花多少心思在課業上?綜觀來說,長期下來,一個父母若總是對孩子予取予求,一旦有一天父母不再購買物品滿足他時,他反而就會認為父母吝嗇。
教導孩子勤勞儉樸非常重要。不是要孩子捨不得花錢,或是當個守財奴,應該要讓孩子懂得真的需要才有必要花費,而不是想要就買,不懂得珍惜金錢。尤其現在許多家庭多為雙薪,經濟狀況較佳,卻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教導孩子勤儉更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一個沒有勤儉習慣的孩子,不會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更不會珍惜自己身邊的衣物、圖書或玩具等其他物品。
此外,一個不懂得愛惜東西、珍惜金錢的人,也不會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更不用說會熱愛工作。只有懂得辛勞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來之不易,也才懂得勤儉,在工作或事業中刻苦奮鬥。所以,父母們想要培養子女將來有所成就,就必須在生活中,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擁有勤儉觀念的孩子,將來長大後,才有可能會熱愛工作,負責盡職,成就一番事業。因為「儉樸」和「勤勞」是緊密相連的。
培養勤儉從小開始
那麼,該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呢?根據一些教育學家的研究,要培養、教育孩子懂得勤儉的觀念,父母應該做到以下三點:首先,不要讓孩子有看到喜愛的東西就一定要擁有的想法。其次,要讓孩子瞭解,做任何事,不應該只想到自己,要想想家裡還有其他成員。最後,不要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願望和要求。上述三點環環相扣,看起來很簡單,卻常為許多父母所忽視。
不少父母為了疼愛孩子,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甚至有時還會主動讓出自己的部分,或是要求家中其他成員也必須讓出他們的東西,以搏得孩子的歡心,甚至期望藉此平息孩子的吵鬧。
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或許很單純,認為孩子小,大人應該多讓他們一些。這樣的動機和出發點是善良的,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要求會因您的縱容而無止盡的提出。今天一旦滿足了孩子的某個要求,他便覺得自己是可以有求必應的;於是明天就會提出其他的要求。這麼做不但寵壞了孩子,無形中還可能養成他們自我中心和利己的思想。時間一久,孩子心中變得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然也就不會懂得尊重別人和尊敬長輩了。而且稍不如意,便可能大哭大鬧,甚至攻擊別人。最後在他們達不到目的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時,還可能由失望而轉變為意志消沉。因此父母們最好在孩子年紀還小時,就培養他們「勤儉」的好習慣,讓這樣的觀念深植孩子心中。
勤儉是一種美德
在一些大家庭中,家庭成員除了父母,可能還有爺爺、奶奶或兄弟姐妹,這時父母有許多的機會教導孩子學會與家中其他成員快樂相處,分享事物。至於有些僅有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更必須教導孩子懂得分享,可以經常灌輸孩子好的觀念,讓他明白雖然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但不代表他能擁有特權或是有獨享任何東西的權利。
我認識不少父母,他們對待自己非常苛刻,把好吃的食物讓給孩子吃,自己撿孩子吃剩的;買新衣服給孩子穿,自己卻一件衣服穿了多年也捨不得換。然而,孩子並不能理解父母的這番苦心;反而將父母的好意視為理所當然,有些孩子更因為父母的溺愛而養成奢侈的習慣和極端的利己主義,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當然也不會懂得孝敬父母,因為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就是自己。
所以,父母最好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珍惜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不論是食物、衣服、玩具、圖書、文具或體育用品等。父母應教育孩子愛惜衣物、書籍、玩具等物品的重要;不應該讓孩子對搞丟或損壞物品的行為感到無所謂。因為每一件物品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有句古語說:「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就是在強調「惜物」的重要性,應該讓孩子從小學習並養成勤奮儉的習慣。
孩子愛助人,贏得好人緣
人的本質是愛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與他人的相互交往構成的。培養孩子從小樂於幫助他人的美德,對孩子今後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有不可估計的影響。因此,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是親子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樂於助人,是構成優秀品格非常重要的要素。人的本質是愛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與他人的相互交往構成的。樂於助人,就是要求人們善於理解他人的處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隨時準備從道義上去支持別人,從行動上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培養孩子從小樂於助人的美德,對孩子今後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莫大的影響。
為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現實生活當中,常常會有些事情為我們帶來喜悅或幸福,煩惱或悲傷,順利或困難,成功或失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需要別人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幫助。當然孩子也需要去關心和幫助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因此,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就成了親子教育中的重要課題,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於助人,但如何才能創造一個培養孩子此種性格的家庭環境?
一、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有些父母愛孩子,教育孩子時經常鼓勵孩子,他們的孩子就會總是樂於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懂得為別人著想。因為孩子會效法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應努力讓孩子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
二、定規矩,並且解釋
完全沒有紀律約束對孩子是有害的。孩子需要規矩和行為標準有明確的指示,這也是培養他們自尊和讓孩子受到歡迎的方法。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要是你打他,會弄痛他的。」他們不但解釋這類行為的後果,還指出「你不可以打人」這條原則。因此,這樣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更具有同情心,更喜歡幫助別人。有許多研究顯示,對孩子說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強調他人的感受時,最能幫助孩子養成友善、體貼的行為方式。
三、設計有用的任務
讓孩子在房間四周或是校園裡安排有益的事情,例如做飯、照料寵物、為不幸的孩子製作玩具,或者教更小的弟弟妹妹們玩遊戲,這些都可以培養大多數孩子樂於助人的品格。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自發性地願意做這些事,必須有人教導他們、鼓勵他們,甚至有時強迫他們,但只能是溫和地強制,否則會適得其反。
要培養樂於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表現得有氣度、體貼、樂意助人,您就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們看。要是您言行不一,孩子們只會模仿您的行為;如此,即使您把原則和指令講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
四、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樣,那孩子們喜歡參加志願活動的可能性會增加好幾倍。例如參加某些公益活動或擔任義工的時候,您可以把孩子也帶去,但必須保證那裡有適合他們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參加公益活動或義工的工作寫成日誌,記錄下自己都做了些什麼,以及工作的時間。等回顧這一切的時候,您和孩子都會對他所獲得的成績感到自豪。最好是能多拍一些孩子服務時的照片,再把這些照片放在一個特別的相簿裡。
五、送禮分享
過節時贈送禮物是為了鼓勵人們為別人付出,為了不讓孩子們忘掉這層含義,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朋友,並送禮給他們,透過這個方法讓孩子們每年都能記住與人分享的重要性。
幫助孩子糾正命令習慣
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孩子喜歡用命令的口氣與別人講話,他們常命令其他的小朋友:「過來幫我做這個!」命令父母:「幫我拿鞋子來!」甚至命令客人:「替我倒杯水!」希望用命令的語言達到目的,並顯示自己的力量。
孩子喜歡命令別人是因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分。當孩子被過度寵愛時,他們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產生「所有的人都得為自己服務」的想法。此亦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部分家長認為在家裡不用以禮相待,家庭成員之間就常用命令的口氣說話,有的家長常在孩子面前命令外籍幫傭,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有,孩子發現自己用命令的口氣說話時,父母比較關注、重視自己。
如果家長默許兒童這種命令別人的行為,或是把這視為孩子的年幼無知而一笑置之,就會養成孩子命令別人的習慣,並因此使孩子失去朋友。
幫助孩子預防和糾正命令人的習慣的方法是:
一、父母從自身做起
家長應在家中創造出一種民主、禮貌、和諧的氣氛。家庭的氣氛對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方法等有巨大的影響。家庭成員間關係融洽、相敬如賓、禮尚往來等,會讓孩子身處其中逐漸形成自己與人關係的特點「融洽」。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舉一動都反映出家長的言行,如果家長待人寬容,會使孩子學會接納,包括接納自己與他人。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大朋友、遊戲夥伴。既然是朋友、夥伴,就應該有事可以商量;遇到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有高興的事一起分享。
二、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
如果父母能夠保持健康、快樂、平和的心態來面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那孩子也不容易鑽牛角尖,自然學會與人平等相處。父母要教導孩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與人相處要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如果你不想別人命令你,你就要學會用「商量」、「請求」的口氣和別人說話。
三、命令別人是行不通的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仍用命令的口氣對自己說話,就要嚴厲地拒絕孩子的要求,直到孩子改變說話的口氣為止。而孩子若在小朋友或客人面前用命令的口氣說話,要及時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種說話的口氣,如果你仍然不改正,我要把你的壞行為都告訴你的朋友以及同學……」如果這時孩子表現出有壓力的樣子,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我想你會改正錯誤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我相信你,做做看!」
能為別人伸出援手是件好事。可是要讓孩子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幫助他人。如果兩個孩子在打架,其中一個請人幫忙,這個忙就不能幫了。打架本來就不對,如果有「第三者」插手,一定會更加混亂。因此,在教導孩子學會幫忙之前,一定要先教導他判別是非的能力,不要去幫倒忙,以免因為幫助人而傷害到別人或自己!
當孩子樂意幫助別人後,要把範圍擴大。父母可以教孩子去幫助那些比自己年幼的小孩,或者教導孩子要有同理心,懂得關懷周遭的人事物,例如把掉下來的雛鳥送回窩裡、攙扶盲人過馬路、掃樓梯街道、擦樓梯扶手,為樓上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送書報等。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是助人為樂精神的表現,讓孩子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幫助別人原來很簡單。
只要真正的以助人為樂趣,孩子一定會受到周遭其他人的肯定,那時,我們何愁孩子的人緣不會越來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