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6 項符合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6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內容比書名涵蓋的多太多了。對現...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7/31
內容比書名涵蓋的多太多了。對現代人食物足跡的探討深入又廣博,指出工業化食物產製的耗能及浪費,並提供了土地永續經營的可能解答;這本書不只談現代人食物的產製,也探討了其中牽涉的能源及環保議題,非常具有啟發性。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作者:麥可.波倫 /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2-01-3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內容簡介

在飲食工業浩劫下,我們是會走路的玉米?喝的都是石油?
你每日不自覺吃下的食物,真相可能令人戰慄!

  ★ 餐飲界權威「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飲食寫作類得獎著作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眾多媒體好評推薦

  我們所倚賴的工業社會,正是讓人類生病的飲食源頭!
  美國飲食界的良心與革命者麥可.波倫
  揭開餐桌上的陷阱,追索每日的飲食選擇,
  如何決定你與世界的未來!

  吃,還是不吃?這是21世紀雜食性動物的兩難。
  肉食動物吃肉,草食性動物吃草,而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到底要吃什麼?
  要選擇有機蘋果還是傳統蘋果?該購買野生魚還是養殖魚?
  該吃低卡布丁或代糖餅乾嗎?封殺澱粉類食物的減肥法到底對不對?

  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連。數百萬年來,人類已把對食物的嘗試,融合成一套套飲食禁忌、儀式和食譜,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免去雜食者進食上的難題。

  然而,20世紀後半,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離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重新面對雜食者的難題。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這是深度的調查報導,是趣味的科普作品,更是優美的自然文學。它是一本關於飲食樂趣的書,越了解飲食,才能越享受飲食。

  劃時代飲食意識覺醒之書──是寫實、深入的關鍵報告,也是無比豐美的飲食寫作
  為現代人面對的飲食難題,提出最鏗鏘有力的建言!

  ※本書為《到底要吃什麼?》全新譯本

作者簡介

麥可.波倫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食物類研究權威,也是無數人的飲食導師。他下定決心追蹤一頭牛,看看能從牠身上追到什麼東西?

  事實上,他追蹤的不止是一頭牛,還有牠背後的牧草、農場,以及食物供應體系。他親身走訪農場、工廠和賣場,以田野調查研究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也對飲食文化背後糾結的政商和軍事關係進行歷史探究。這些調查結果揭露了工業化農作物可笑的命運,揭露了工業飼育場中動物的悲鳴,也揭露了現代人類工業飲食最矛盾且自我毀滅的真相。

  然而他也是個自然的愛好者,他在農場、牧場、獵場的體驗,亦化做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出路。

  他是《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食物類大獎「詹姆斯.比爾德獎」的作者,獲選美國為《新聞週刊》「10年來10大思想領袖」,更名列2010年《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每推出一本著作都是年度出版大事。

  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2006)榮獲《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年度十大好書,至今仍是飲食寫作的至高典範。最新著作《飲食規則》更引發熱烈迴響,同時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亞馬遜網站不分類總排行第一。

譯者簡介

鄧子衿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目前專職科學編輯。幼年曾隨外祖母種菜宰雞,長大後假日喜歡逛傳統市場,希望以後有機會嘗試打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179273
  • 叢書系列: Common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內容比書名涵蓋的多太多了。對現...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7/31
內容比書名涵蓋的多太多了。對現代人食物足跡的探討深入又廣博,指出工業化食物產製的耗能及浪費,並提供了土地永續經營的可能解答;這本書不只談現代人食物的產製,也探討了其中牽涉的能源及環保議題,非常具有啟發性。
 強烈推薦這本書!!!非常好看,...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7/03/06
強烈推薦這本書!!!非常好看,有很多幽默的言論,辛辣諷刺的筆觸中又帶幾分哀傷。不知道是原作者的文筆好,或是譯者中文好,總之書中有許多中肯又動人的句子。我本來只想在圖書館借書來讀一讀就好了,但愈看愈覺得此書可圈可點,所以忍不住買了,才能用螢光筆好好畫重點。
這本書跟《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的差異在於:《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通盤介紹人與動物的關係,會包含美國以外的資訊;而此書則特別探討美國食物的來源、美國人與食物(動植物)的關係。所以兩書重疊的部分是美國人與其所吃動物的關係,美國人如何對待、看待他們吃下去的動物。

此書的缺點只有一個:紙張太過粗糙,我摸起來覺得很不舒服,尤其是長時間閱讀下來,手會很乾澀。
 重新尋找食物的來源 意外發現...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4/04/11
重新尋找食物的來源
意外發現農作.政策與商業集團之間無可解套的湍連
你吃的食物真的是食物嗎?
我們所追求的飲食均衡有多難達成?

作者以幽默口吻
帶出你想像不到的追索之旅
 我很愛吃玉米,但是看到書裡說的...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4/03/18
我很愛吃玉米,但是看到書裡說的事實,覺得好震驚喔!
看這本書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學到很多食物背後的真相。雖然頁數不少、知識取向濃厚,但作者講述的方法平易近人。除了偶爾讀到一些專有名詞,需要停下來理解,大致上算是很容易讀懂的書,推薦大家可以看看,啟發生活中不同的思考。尤其對環保、全球化的概念會更清楚,了解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引起生態、氣候全面性的改變。
 思想,精神,政治,制度,經濟,...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3/24
思想,精神,政治,制度,經濟,飲食文明,工業/農業/在地文化,演化,生物。

關於吃的一切,到底有哪一點這本書沒有深入探討?答案是,沒有!全部都有啦~~



作者探討的不只是教你要怎麼吃,而是你對吃這件事的根本知識、看法與態度;

本書分三大部分,依序由

1.跨國飲食工業集團統領絕大部份飲食鏈的尖銳現實,

2.超有機農夫在艱困環境下利用現代科技及巧思力挽狂瀾,

3.你可以怎麼做,

並分別以動物、植物、菌類為引子深入探討(就是封面的那三位)



這包山包海的大著作,保證滿足讀者對現代飲食工業的好奇心。不只如此,作者還開了不少作業給讀者去嘗試,從了解自己到底常吃甚麼、怎麼判別哪些是好東西、如何支持真正的有機農業、等等。如果更有心一點,看看他的引用資料,說不定也會想開始自己的有機小菜圃,掌握一切都從大地土壤開始的精隨~~



如果怕東西太多會迷航,可以配精簡版\"食物無罪\"或者是極精華版\"飲食規則\"~

Enjoy!!
 身為雜食者的人類,過去經常面對...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2/06/19
身為雜食者的人類,過去經常面對的是肉食或素食的道德兩難。但在工業化產品大行其道的現在,令我們困惑和掙扎的,又何止是吃不吃動物的良心問題而已。



站在明亮乾淨的超級市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蔬果蛋肉海鮮乾貨排滿整個貨架,每一個商品條碼,似乎都能讓我們零時差地與地球上流轉的四季接洽。但實際上,這些大量生產的工業化農牧產品切斷了我們和產地、農民之間的聯繫;當我們能選擇的東西愈多時,我們就愈常問起:「下一餐\要吃什麼?」



這個問題對台灣人來說,或許\不會太過複雜,因為我們擁有還算堅實的飲食傳統,母親端上餐\桌的家常料理就是這個文化的基礎;而我們對下一餐\的疑問,也多半只是在基礎選項上徘徊而已。



但在美國人的餐\桌上,你可以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食物,它們隨著大批移民進駐,成為這個國家飲食文化的分支,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穩固的主幹,可以完整掌握美國人的一日三餐\(否則不會連英國名廚奧利佛都要跑到維吉尼亞發起飲食革命)。缺乏信仰的美國人對食物的喜好,總是隨著新的營養學觀點或廠商的行銷手法而劇烈改變,美其名是樂於追逐食尚潮流,說穿了就是缺乏信心所引起的深度焦慮,美國因此長期陷入了「全國性飲食失調」。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暨食物研究權威—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無法再漠視因飲食焦慮所引發的諸多荒謬現象,於是決定寫一本書來回答「正餐\到底要吃什麼」這個問題。



而超過400頁的《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就是這位曾獲選美國《新聞週刊》「10年來10大思想領袖」,以及名列2010年《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的作者,寫給全世界關注飲食的人們最好的解答。



雜食者的三大食物鏈

在回答「正餐\該吃什麼」之前,得先試著釐清我們平常究竟吃了什麼。在早期的農村社會,生物的多樣性是構成農家自給自足的基礎,農地上的四季蔬果、吃著穀\物或耙梳土壤吃蟲的雞隻、以廚餘為主食的豬、在河面上啄食小魚的鵝鴨......人類與作物、牲畜、土地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和依賴,食物鏈短而直接。



但自從工業化農業興起之後,集約飼育的牧場為了提高產量而漠視生物特性,農地的季節風貌,也因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逐漸被單一作物取代,消費者和食物、環境之間幾乎失去聯繫,食物鏈長而曖昧。



為了探索一頓膳食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及其間所牽涉的種種因果關係,作者

以工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和採獵食物鏈三大主線依序前進,並以博物學、生態學、人類學的寬廣視野和微觀的私人經驗,追溯解析各種生產模式的真實樣貌,戳破食品工業為刺激消費所營造的田園幻象。而這一切的開端,得先從玉米開始談起。



單一作物餵養全世界

可以蒸煮燒烤、煮湯拌炒,不管怎麼煮都不至於難吃的玉米,為什麼會成為工業化食物鏈的起源,甚至淪為消滅或加害其它物種的元兇?當作者開始從工業化食物鏈的終點美國超市,開始回溯這條生產線的源頭時,他發現超市裡絕大多數的食品都和玉米有關。



人類用生產過剩的玉米餵養牛、雞、豬、羊、火雞、鯰魚和吳郭魚,原本食肉的鮭魚,也因為人類使用遺傳工程育種而開始吃起玉米;因為有了這層關係,超市裡販售的乳製品和雞蛋,自然也和玉米脫離不了關係。



加工食品就更不用說了。從玉米提煉出來的「高果糖玉米糖漿」被廣泛添加在各種飲料裡;啤酒裡的酒精由葡萄糖發酵,而葡萄糖由玉米精製而成,所以你的清涼暢快同樣來自玉米。除此之外,不論是天然澱粉、修飾澱粉、麥芽糊精、結晶果糖、卵磷脂、乳酸、維生素C......還有一堆你可以在食物成分表裡找到的專有名詞,全都產自這種萬能的禾草植物。



美國超市平均販售四萬五千種商品中,四分之一和玉米有關,這項驚人的成就,當然不是因為人類早已洞悉玉米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而是美國政府鼓勵之下的惡果。錯誤的農業補貼政策,導致玉米生產過剩且價格低廉,這讓飼育場發現用廉價玉米餵養牲畜的利潤高於傳統的養殖方式,結果逼得傳統農家不得不放棄原本能維持農場自給自足的生物多樣形態,改種更多的玉米。



慢慢的,這種高產能的植物將動物和其它作物從土地上排擠出去,最後在美國中西部連綿成一個會讓達爾文也心碎的廣大玉米帶(Corn Belt),繼續生產著整個地球都無法消耗的玉米。



為了完整說明玉米馴化人類的過程,作者從馬雅人對玉米的崇拜開始,一路追蹤玉米的移民過程、化學肥料促進產能提升、化肥污染、美國農業政策、玉米飼料對牛隻造成的傷害、能源消耗、地景改變等等,宛如一部玉米征服世界的壯闊史詩。但玉米並非萬惡的根源,人類愚不可及的行為才該為此負責。



有機農業的消費詩意

工業化產品的對照,毫無疑問來自有機生產的概念。但有機農業在美國,幾乎已經向工業生產靠攏,於是產生了「工業有機」這種自相矛盾的名詞。



有機農業是目前美國食品經濟中成長最快速的領域。在工業化生產鏈中,消費者在乎的只有價格,農夫在意的只有產量,廉價經濟在兩者之間彼此強化。但工業有機企圖將產地的田園風光與消費連結,讓人們付錢的時候,產生一股與大自然同在的詩意,為此多花一點沒有關係。



為了應付全美龐大的需求,工業有機的生產方式是否真的能讓農地輪種起季節蔬果、讓牛隻在草地上自在啃食,並隨著自然的生長週期慢慢成長?作者的調查結果顯然不是那麼一回事。少了農藥和化學肥料,但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的情況依然存在;讓牲畜在較為舒適的環境裡吃「有機飼料」,更是讓人對有機的定義產生似是而非的混淆。



為了了解真正的有機農業如何運作,作者前往牧草農夫薩拉丁的「波里菲斯農場」當了七天的實習農夫,而這些天的震撼教育成為整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你會看到薩拉丁如何藉由管理牧草,將免費的太陽能轉換成牛肉,再藉由牲畜的生物特性,讓動物們自己完成農場上大多數的生產工作。



這種薩拉丁認為是「超越有機」的經營概念,呈現了大自然裡複雜交錯的生態系統,也反應了農夫在其中介入和調停的智慧,更證明若要譜寫消費市場上動人的田園詩,只有回歸傳統的農耕方式才不會彆扭曖昧。



狩獵的狂喜與道德拉鋸

討論過工業和有機生產之後,接下來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生產活動—採集和狩獵。這是現代人最難以親近的生產方式,但作者藉由獵殺一頭野豬,在道德與狂喜的泥濘裡翻滾;透過採集菇蕈,體會大自然的神秘奧義。



這個章節一開始偏重於哲學思辯。作者旁徵博引許\多哲學家對於動物權的觀點,交相辯證究竟吃動物是否合乎道德?動物權益應該根植於眾生平等,抑或是人類利益優先?但這些問題自古以來都沒有正解,只有個人信仰與觀看世界的態度,才能決定你究竟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吃或不吃動物。



而作者在森林裡狩獵和採集的過程,與其說是生產活動,不如說更像冒險。狩獵可以輕易改變人和大自然的相處狀態,讓人隨時處於警戒,並引出人類與生俱來的動物本性;採集雖然比較輕鬆,但面對未知的菇蕈,人類更是經常落入雜食者最嚴峻的兩難:天賜的美味或是最致命的危險。



當然,作者不是翻過幾本狩獵指南或菇蕈大全就貿然進行這些活動,他是在許\多箇中好手的帶領下,完成了原始生產鏈的探索。為了回報這些恩師與大自然無私的奉獻,最後作者親手烹調了由他親手採集和打獵而來的食材,以「完美的一餐\」向參與其中的一切表達內心的感謝。



如果只是要回答「正餐\該吃什麼」,以這本書的篇幅和縱深,顯然是過於複雜了。作者真正的目的,在於釐清人類在三大食物鏈中的介入程度,重建以自然生態為主要考量的飲食倫理,因為只有在人類關注環境和生物健康的前提下,土地才能回報人類以安全無害的食物。



《雜食者的兩難》被譽為當代飲食寫作的至高典範,絕對不是過譽之詞。麥可.波倫恢以弘的視野和博學,深入田野的行動力和觀察力,造就了這部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從你翻閱\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陷入了雜食者的兩難,被迫重新思考自己和食物、土地之間的各種關聯性,直到某些潛藏在內心的東西被喚醒為止。(作者/Alicia Yang)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賽斯速成100有聲書 第1輯
作者:王怡仁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10
66折: $ 85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早期課1有聲書第2輯
作者:許添盛、李宜懃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66折: $ 660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心靈的本質有聲書第1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4-06-10
66折: $ 58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富足人生的12把金鑰有聲書﹝新版﹞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5-08-10
66折: $ 79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暢銷新版)不用好口才,也能聰明回話:好人緣話匣祕笈,一開口就打破僵局,商談、閒聊都能擄獲人心!
作者:伊庭正康
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30
$ 23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大家說英語雜誌 2月號/2025
出版社: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15
$ 16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我們的節氣 【畫給孩子的二十四節氣變化】
作者:洋洋兔編著
出版社:幼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9-01
$ 157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歡迎收看科帕丘偵探科學頻道(1):守護風之村的生態界
作者:柳多煐
出版社:小熊
出版日期:2025-01-22
$ 24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台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
作者:黃開洋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2-05
$ 42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東京-臨界點-(全)
作者:ハル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22
$ 13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男男結婚那檔事-全
作者:陳薔妮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07
$ 111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