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能拍出「漂亮」的照片了,要如何才能邁向更高境界?
當一切技巧都已到位,你的照片還欠缺什麼?
52位攝影家+1位評論家談創作思考、影像美學與攝影初衷
從「拍照」邁向「創作」,從「觀看」進入「評論」
國際級攝影大師 柯錫杰
影像藝術家 郭英聲
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位學程籌備主任 邱奕堅博士
一致推薦
當我們已熟悉拍攝技巧,能使我們超越「拍照」,進入「創作」層次的,終究還是個人的觀察力與創作構思,以及將思維轉化為技巧的能力。否則,我們所拍攝的影像也不過是平庸的複製品,數以億萬計照片的又一張,毫無辨識度,終究無法稱為「攝影作品」。技巧與觀察力可以從書籍、網路學習,從拍攝經驗累積,但思維卻是個人的。學習如何表現意念,述說只有你能說的故事,才是成就不凡影像的最終途徑。
專業攝影暨評論家喬治.巴爾選出52位攝影家的作品加以評論,除了分析影像的美如何呈現,也討論作品中的意涵,更邀請攝影家本人談談創作緣由、美學思考,與讀者分享如何表現意念,說出自己專屬的故事。
.攝影家布魯斯.巴恩博的攝影創作是「借用主體」,而非「拍出主體」。他借用峽谷的岩隙,表現出自己畢生熱愛的宇宙及次原子力場。他的構圖犯了一般人眼中的大忌,卻能展現多層意涵,像深奧的交響樂般緊扣人心。
.生態攝影家尼克.布蘭特以19世紀古典肖像的光線及構圖拍攝大象,為的是呈現動物的生命尊嚴與瀕危處境。
.丹.布克霍德以iPhone拍攝19張影像,並同樣以iPhone接合這些影像,創造出古典繪畫般的大型風景照,讓我們看到手機拍出的照片也能沖印得無比細緻。
iPhone的自動曝光限制頗多,接圖功能也不甚完美,攝影家卻反過來利用這些限制營造影像風格。繼拍立得之後,手機攝影也有機會進入正統藝術?
.知名建築物常有所謂「經典拍攝角度」,最能呈現該建築的宏偉或結構,但也讓所有照片看起來都千篇一律。
湯瑪斯.霍特科另闢蹊徑,以陌生而戲劇化的拍攝角度呈現建築細部,強化線條與紋理,使觀者需經一番推敲方能認出影像內容。証明攝影家能藉由創意駕馭主體,將建築家的作品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表現,而不止是建築物的平面複製品。
閱讀他們的影像故事,了解他們為何攝影、如何攝影,這不只是在欣賞攝影集,更是觀摩前人走出的52條明晰道路,並從中找出自己的創作之道。
本書特色
1. 創作媒材包括手機、自製相機、數位單眼、中片幅底片相機、大型相機,到無相機攝影,拓展觀者欣賞經驗。
2. 由專業攝影家的角度出發,以統一、完整的視野帶領讀者閱讀52幅風格迥異的出色影像。
3. 52位專注創作的攝影者現身說法,從創作思考、影像美學到技術細節全數披露。
4. 大開本精美呈現,媲美攝影集的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喬治.巴爾 George Barr
喬治.巴爾是擁有40年經歷的藝術攝影師,從事攝影寫作已近10年。攝影作品可見於《鏡頭技巧》、《黑與白》、《黑白攝影》與《焦點》等各大攝影雜誌,也是全球藝術收藏家收集的對象。喬治主持攝影研討會、發表演說,著有《拍照前先學會想》、《由相機至數位暗房》。他同時也是家庭醫師,35年的職業經驗使他習於化繁為簡,以簡言要語向病患解釋複雜困難的概念,這項技巧如今也體現在他的攝影寫作中。
由作者個人網站www.georgebarr.com/可欣賞他的攝影作品。
譯者簡介
陳家倩(Sara)
政大公行系、輔大翻譯所、英國肯特大學電影研究所、輔大比較文學博士班畢業,研究興趣為「日本電影」與「影視翻譯」。另曾留學日本,旅遊30餘國,喜愛電影、文學和搖滾樂,目前專職翻譯和教學,譯有數百部院線電影作品,包括《醉後大丈夫》系列、《亞果出任務》、《007空降危機》、《雨果的冒險》、《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