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界的聖經!」──《時人雜誌》
完整掌握家事運作,完美打造家庭生活
用乾淨的被單、香味四溢的廚房、舒適的客廳,一筆一畫勾勒出一個家。
把家事做好,讓家成為愛的空間!
無論是一個人住,還是與另一半、父母,甚至十個孩子同住,家事都是讓家充滿活力的關鍵,讓這個孕育生命的地方,得以以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和韻律,自成一個小天地。因為家事,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家更能讓你自在做自己。
.洗衣服有什麼難?統統丟到洗衣機不就解決了?
難怪你的亞麻上衣皺巴巴、內衣褲都染成藍灰色、襯衫領子牢牢附著髒污,毛衣也變形得無法再穿!
.下班後還要做晚餐給全家人吃?怎麼可能!
因為你忘記善用烤箱、電鍋和剩菜,因為你沒想到罐頭也很好入菜,因為你以為一餐要兼顧蛋白質、纖維質和澱粉類很困難。
.洗碗,我真的早就會了嗎?
當洗碗槽塞滿喝飲料的水杯、附著著菜渣和醬汁的碗盤,以及燒焦的煎鍋時,該先從何下手?用來洗碗的洗碗巾、擦乾碗盤的拭布,以及清潔餐桌和廚房的抹布,用何種材質和織法的布料最合適?
食物、衣物、清潔、居家活動、睡眠、居家安全、居家法律及保險,七大家事領域,上下雙冊,全面擊破!
本書特色:
解說物品和家事方法的原理及基本物性,讓你100%掌握和應對實際狀況。
提供以簡馭繁的基本原則,也提供鉅細靡遺的處理方法,更探討家事的意義,讓你見樹又見林。
手繪線條圖,清楚解說家事技巧
餐盤該怎麼擺設、衣物該怎麼晾曬熨燙、衣物的編織方式和衣料纖維的特色為何……統統都有手繪圖解。
提點常見家事困擾和技巧
例如:亞麻和羊毛纖維在潮濕時強度會減弱,因此絕不能直接擰乾,要捲入大毛巾裡吸乾多餘水分,然後平放晾乾。又如:迅速做出營養又美味的晚餐,可善用烤箱料理,利用雞肉(蛋白質)流出的油脂(脂質)一起烤熟馬鈴薯(澱粉類)和花椰菜(纖維質),各類營養素一次到位,也容易做出變化!
作者憑著對於家庭和家事的熱愛,及身為法律人一絲不苟和追根究柢的精神,鉅細靡遺寫了這本家事大全,教你如何把家事做對、做得輕鬆、做得有創意、做得有人味!
當你了解家事背後的物性和運作原理,當你了解食材的特性和烹飪原則,當你了解衣物的材質、織法和特性,以及洗衣機的運作原理,你在市場、在廚房、在餐桌、在服飾店、洗衣間、在縫紉間,都能得心應手,並且變化自如,營造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舒適居家空間和家庭文化。
家事做得對,家就有了輪廓,用乾淨的被單、香味四溢的廚房、舒適的客廳,一筆一畫勾勒出一個家。讓家務成為智慧、巧思和愛的展現,讓整間屋子成為居住者軀體的延伸,讓家人透過家事參與,認同自己所創造的家。
你知道嗎?
Q一般清洗碗盤用什麼最合適?
X 菜瓜布
X 海綿
X 鋼刷
X 超厚洗碗布
O有凹凸紋理的薄洗碗布
Q 上掀式洗衣機和滾筒式洗衣機,哪種好?
A 滾筒式洗衣機的好:能源省65%、用水省40%、洗衣劑省30%、旋轉乾衣效果更佳。
上掀式洗衣機的好:機身便宜許多,使用的洗衣劑也便宜許多。
Q 麵包應該存放在哪裡?
冰箱冷藏室?錯!很快就會變質。
室溫?對!
冰箱冷凍庫?對!
A 冷藏的麵包比放在室溫下的麵包更容易變質。麵包在8°C的冷藏溫度之下放置一天,變質的速度與放在30°C之下放置六天是一樣的。如果要存放多日,可放入冷凍庫,食用時無需解凍直接烘烤,麵包就會恢復新鮮和彈性。
作者簡介:
雪瑞.孟德森 Cheryl Mendelson
因為被衣服標籤上模糊難懂的洗滌說明弄得無助又沮喪,恨不得手上有一本權威家事書可供查閱,身為律師的她做了每個律師都會做的事:查閱「法規」。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鉅細靡遺考察家事細節,蒐集並研讀各種新舊家事手冊,再加上自身對居家生活的種種期待與親身實踐,最後寫出這本家務界的聖經《家事的撫慰》。
此書一出廣受各大媒體和讀者盛讚,甚至獲得《食物與廚藝》作者哈洛德.馬基的推崇,最後更一躍成為家務界的經典暢銷書。
作者六歲就會用別針幫嬰兒包尿布,九歲就會料理早餐,用雞蛋、培根、吐司和咖啡餵飽一大家子以及農場工人。日後成為哈佛法學博士,但從小認定做家事是可敬的事,認為人生最大的圓滿就是有一天能打理屬於自己的家。
與第一任丈夫離異是因為對家的期待不一致,第二任丈夫則願意與她一起以家事來認同並創造自己的家。
譯者簡介:
林慧珍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新聞所碩士,待過動物實驗室、當過記者、喜歡閱讀和旅行,都是基於對人事物的好奇心。新書裡的第一手知識與見解,是面對浩瀚文字海時仍能耐著性子翻譯的最大動力。
譯有《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合譯)、《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食物與廚藝》作者哈洛德.馬基 ‧美食作家Liz 高琹雯 好評盛讚
暢銷作家番紅花 專文推薦
文──番紅花
(暢銷作家,著有《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從陪伴到獨立的教養6堂課》、《當婚姻遇上教養:父母的感情,是孩子愛的第一堂課》、《廚房小情歌》等書。)
人生中大概很少有事情是沒有盡頭的。工作如果鬱悶擾不成眠,我們可以選擇離辭;婚姻若讓人挫折痛苦,我們可以選擇離異。但家事可不然,只要有個人在家屋底下生活、起居、走動,家事於焉產生,而且漫漫看不到終點。很多婦女朋友告訴我,她們感覺每天困在家事陣圍中的自己,就像是希臘神話人物薛西佛斯,受到神祗懲罰,每天得將一顆巨石推上山頂,再等巨石滾落而下,週而復始,永無完日。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推不完的巨石就像是許多婦人的日常,流理檯面永遠清不完的油漬,洗衣槽裡永遠洗不盡的衣衫,洗碗槽裡永遠洗不完的鍋碗瓢盆。地板角落的貓毛與塵絮,天花板上的網垢,冷氣機電風扇的細灰,煮不完的飯、買不完的菜。面對這樣的情境,誰還能記得買把花送給自己帶回家?
昨天,我趁秋涼爽朗,從內湖搭捷運跑到淡水老街的傳統菜市場買菜時,便意外買了三束紫色蓮花,隨同採買的海鮮青菜水果一起夾帶回家。當時我提著老薑、茭白筍、野生蟹、地瓜葉、火龍果等大包小包,不經意瞥見在人車雜沓的小路邊,有位七十幾歲的老先生穿著雨靴,手裡握著幾束蓮花在叫賣。一束七朵,二十元!真是驚人的廉宜,我馬上掏錢跟老先生買了三束,頓時覺得回家的腳步輕盈生香了起來。老先生在這裡賣了三十年,本業是賣蓮藕和蓮子,而加賣蓮花純粹是因為覺得女人買菜辛苦,希望女人可以順便買把花送給自己,一邊做家事一邊享受鮮花的美麗。 聽完老先生這一席話,頓時感到一股溫暖流過心田。
的確,在上一代,家事還是個可以埋葬女人一生的勞務。因此《家事的撫慰》並不是本「詩化」家事的書,沒有把那些洗抹布擠市場吸油煙的家務工作,過度謳歌成欣喜愉悅的詩篇。相反地,作者以她法學院嚴謹邏輯的教養訓練,赤裸地將持理一個家所需面對的一切繁瑣攤在讀者面前,並務實地道出了真相:「家庭主婦腦中經常上演種種繁冗的盤算,是連數學家也會昏頭的!」
被家事搞得昏頭轉向確是許多家庭主夫主婦的共同經驗,而另一個共同經驗則可能是「沮喪」。這些作者都經歷過,因為她就是在洗衣機前被看不懂的洗衣標籤弄得灰心又沮喪,才憤而寫了這本家事書。她挖出深埋在內心多年的家事魂,搭配她豐富的家事經驗,以平易親切的敘述方式,將家事鉅細靡遺的分門別類,力圖解決一些看似瑣碎卻十分重要的家事細節。例如,如何針對不同的咖啡器具研磨出不同粗細的咖啡豆?如何迅速做出符合營養和美味的晚餐,並擺設出吸引人的餐桌?麵包該保存在室溫還是冰箱裡?哪種布料適合拿來洗碗、擦手和清潔檯面?特髒的衣物該如何處理才不會弄壞?如何同時處理易皺的亞麻衣物和容易變形的毛衣?面對成堆油膩的鍋子和碗盤,是否有一套合理有效的清洗順序?
許多我們會注意到或不曾注意的家事細節,這本書都提出了實用和理性的觀點。作者不但帶著知性以科學精神進行實務操作,更帶領讀者躍入家事的感性與熟順:
「當母親的愛展現在柔軟的沙發墊、乾淨的床鋪、好吃的食物上;當她的記憶力表現在家中永遠充足的食物與生活用品;當她的智慧體現在有條不紊、健康乾淨的居家環境;當她的巧思流露在家中的空氣和光線裡。整間屋子都成了母親驅體的延伸,彰顯她的存在;而她對家人的深深情感,也透過家事具體表現了出來。」
的確,當你能夠正確而有效率地完成家務,進而讓家人透過家事參與,認同自己所創造的家,那麼「家」就是他最能放鬆自己、做自己、成就自己之處,這裡也就成了愛的空間。如此一來,那些日復一日的家事就不再像是薛西佛斯的巨石,而是菜市場裡,和豬肉、青菜、秋刀魚理所當然並存著的清麗蓮花了。
名人推薦:《食物與廚藝》作者哈洛德.馬基 ‧美食作家Liz 高琹雯 好評盛讚
暢銷作家番紅花 專文推薦
文──番紅花
(暢銷作家,著有《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從陪伴到獨立的教養6堂課》、《當婚姻遇上教養:父母的感情,是孩子愛的第一堂課》、《廚房小情歌》等書。)
人生中大概很少有事情是沒有盡頭的。工作如果鬱悶擾不成眠,我們可以選擇離辭;婚姻若讓人挫折痛苦,我們可以選擇離異。但家事可不然,只要有個人在家屋底下生活、起居、走動,家事於焉產生,而且漫漫看不到終點。很多婦女朋友告訴我,她們感覺每天困在家事陣圍中的...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我的祕密生活
我是個職業婦女,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做家事。在社會上,我先後當過律師及教授;但在家中,我洗衣、打掃、湊合出每頓餐點,而且花費許多時間與心力在每日柴米油鹽中,投入的程度堪比我那些被稱為「家庭主婦」的祖母。而每當我想好好讀本書,我會去拿自己收集的老舊家事手冊。我喜歡做家事,並享受家事帶來的舒適感受。
目前為止,我幾乎沒有公開過我對家事的熱情。第一次見到我的人,都不會覺得我是那種把時間揮霍在編織,或者把心思放在何時幫地毯和床墊換方向等家務瑣事的人。我的直覺是,自己並不希望表現出這種形象,畢竟我屬於第一代職業婦女,花在工作上時間多過待在家裡。而且,我們也都心知肚明,沒有法官會採信家庭主婦的說詞,沒有大學會聘用家庭主婦當教授,也沒有企業會提拔家庭主婦,那些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更不會在
宴會上找家庭主婦攀談。
此外,如果給人過度耽溺家務的印象,還可能對社交生活大為不利。我曾在端出自己手擀的義大利麵宴客時嘗到教訓,發現原來有些客人不喜歡這樣,因為他們無法自在享用他們認為大費周章的食物。兒子念托兒所時,我竟然也犯下大錯,花了好幾個小時以金蔥布料為他縫製一套太空人造型的萬聖節服裝,結果令許多買了現成蝙蝠俠或鐘樓怪人戲服的家長對我投以不友善的眼光。甚至近來,當我不得不向親朋好友透露這本花費數年時間寫成的書籍內容時,我又得到許多異樣眼光。很多時候,我會鼓起勇氣向他們如此坦承:「不,這本書不是在介紹家事歷史,而是解說如何鋪床、把家裡打理得更乾淨舒適的實用工具書。」或是這樣解釋:「不,這本書跟食譜、花藝、園藝、拼布、裝潢或手工藝無關,這裡講的是家的運作方式,不是家的樣貌。像是不同衣料的用途、櫥櫃與冰箱的儲物方法、洗衣整燙、鋼琴調音、清掃除塵、家事紀錄、書本、法規、病菌、過敏,還有居家安全等等。」每當我這麼說,隨之而來的有時是令人難受的沉默。
我之所以堅持把這一長串話說完,部分原因是,並非每個人都向我報以難以置信的眼光,有人還是會以熱情回應。更令我更訝異的是,沒有人對這個主題感到興趣缺缺。家事顯然是個熱門的題材,即使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燙手山芋,卻能讓另一些人心頭發熱。
生不逢時
對我來說,這題材其實也算是個燙手山芋。從小,我的教育養成就是成為農婦與母親,無奈我生不逢時,農場女主人的缺並不多。在十三歲之前,我都住在賓州阿帕拉契山區西南角一帶,大部分時間都在農場裡接受舊式的家事教育,這也的確與一九五○年代一般美國女孩的生活經驗大不相同。我很小就學會照顧嬰兒、打掃房子、洗衣、種花種菜、烹飪、刺繡、編織與縫紉,也會餵豬、養牛及幫忙擠牛奶。令我相當自傲的是,在六歲時,我就會用別針幫嬰兒包尿布,九歲時,就會料理早餐,用雞蛋、培根、吐司和咖啡餵飽一大家子以及農場工人。
在我的小小世界裡,做家事是可敬的事。因此,我一直期盼有一天能打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儘管這是我想要的生活,也具有相當的自信能把家打理得很好,但另一方面,我卻幾乎對過去所學的每件事感到懷疑。原因在於,我的家事教育是在兩位祖母微妙的角力戰中習得的。這兩位女士都精於針黹、烹飪、醃漬食物及各樣家事,也都堅信只有自己所學的那套家事之道是對的,別人的方式都是錯的。
我的外祖母鍾情於以傳統義大利風格打理家務,我的祖母則熱愛她那套傳承自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的方式。在外祖母家中,耳邊傳來的是普契尼的歌劇,床鋪鋪著亞麻床單,細緻針織的邊緣還捲著採自花園的薰衣草。
室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窗台的瓷壺裡插著鮮花,空氣中飄著大蒜與咖啡的異國香氣,洋溢著開放、熱情好客的氣氛。祖母家則像一座堡壘,足以阻擋所有入侵者,各種應急的物品與工具一應俱全。屋內縈繞著自動演奏鋼琴彈奏出的一八九○年代懷舊曲目及英文詩歌,門窗緊閉到近乎黑暗,以隔絕來自空氣與光線的各種可能傷害。地上鋪著手工編織的碎呢地毯,床上蓋有顏色鮮豔的拼布被,吃的是從自家花園摘採的青豆做成的奶油青豆泥。我的英美祖母教我美式編織手法,借用整隻手臂的動作把紗線繞在細針上;我的義大利祖母則對這種費力、沒效率的方法相當不以為然,堅持要我照著她的方式,只動用食指的最後一個關節,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動作。我的英美祖母對義大利祖母製作拼接裙的點子嗤之以鼻;義大利祖母則認為床鋪必須透氣,因此鋪床摺被是不智之舉。英美祖母一講到紅眼醬1 就眉飛色舞、嘴角上揚;義大利祖母則鍾情於大蒜。義大利祖母幾乎不知如何熨燙衣服,有需要時一律外送處理;英美祖母則擁有所有想得到的熨燙工具,並認為熨燙是家事藝術中的王道,只要看到我上衣袖子有熨得平整的摺痕便眉開眼笑。兩位祖母都堅信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因此只要我採用其中一位的方法,另一位便不免要批評一番,她們也總是無法認同另一方的烹調技術與家事能力。
由於我相當醉心於傳統婦女的那種快樂,希望未來當個家事高手與稱職的母親,因此經常面臨兩難:不知哪位祖母的方法才正確。出於對母親的愛與個人的審美觀,我本身偏向義式作風;但基於對父親的愛以及身處的社會環境,我又時而轉向美式做法。這些問題要一直到我踏入青少年時期,才漸漸不再困擾我。生活在美國的現代化郊區,我對做家事已變得興趣缺缺,也不再那麼看重。我心中甚至浮出一種想法:如果這世界不再欽佩那些會縫縫補補、燒飯做菜的女孩,不管我採用的是義式或美式,都是跟不上時代的。正因如此,我讓自己埋首於讀書、寫作,走上學術生涯,更義無反顧地在很年輕時就嫁給一個很不喜歡家庭生活的男人(當時的果決讓我在步入中年後感到相當後悔)。然而,成長過程的經歷很難輕易遺忘,過了一兩年自以為擺脫戀家情結的愉快生活之後,我的真實本性再度浮現。一個暴風雨天,我從外頭回到家後,發現三隻濕答答、滿身泥巴的狗兒(一隻是我們的,兩隻是丈夫朋友的)蜷縮在我們亂糟糟的床上,我忍不住哭了。那是個轉捩點,促使我和丈夫開始理性討論彼此的差異,我記得自己還一度為掃除家具底下的灰塵拚命提出哲學性辯護。結果我們越來越不理性,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不過,沒有什麼比攻讀法律更能讓人不去想離婚帶來的傷痛。我的兩位祖母老到無法理解攻讀博士學位所為何來,也無緣見到她們的孫女後來竟反常地搖身成為律師。當時的我,身為重返單身生活的法學院學生,儘管課業繁重,還是回歸了居家生活。我立刻打造一個井然有序的舒適小窩,讓自己能專心念書、邀請朋友來家裡用餐、聽音樂、療傷,毫無顧忌地過著一直以來嚮往的生活方式。這個轉變也讓我的父親相當驚訝,他放鬆地坐進我那龐大的二手扶手椅然後感歎地說:「妳終於有張舒服的椅子可坐了。」
然而,我從學校畢業後便開始沒日沒夜地工作,單身黃金居家生活也就此告終。剛開始我只能屈就於這樣的日子:公寓變得像旅館,只是用來睡覺、洗澡、更衣,然後出門。我不再煮飯、聽音樂或做針線活。我雇人打掃家裡,忍受書本蒙塵與屋角的藏垢,並改和朋友在餐廳用餐。我覺得自己就像機器裡的小齒輪一樣轉個不停。
這種景況在某個週末終於出現轉機。當時家裡來了一群客人,我得準備食物餵飽他們,就在此刻,我的居家情結再度被喚醒。我不但驚訝於自己重拾了那份讓他人享受自己廚藝的滿足感,也就此一頭栽入認真研究起居家清潔、床單、食品儲藏室以及廚房用具的世界。當時我還湊合著使用先前念書時留下的生活用品,後來便開始試著控制自己待在辦公室的時間,留一點給家裡。結果發現,縱使只有短短幾個小時,也十分撫慰人心。我弄了一盞很棒的立燈來搭配我的扶手椅,然後開始讀小說。我也布置了一棵聖誕樹,邀請朋友及孩子一起來裝飾。沒多久,我再次有了像樣的居家空間,住在裡面讓我覺得自己煥然一新。我開始思考家務,還有我的生活在兩位祖母眼中是如何怪異,於是我著手蒐集家事手冊,新舊皆有,但大多數是我曾祖母用過的那類舊書。我在睡前鑽研這些手冊,從中探索祖母及母親的家事習慣,有時也驚訝地發現,兩位祖母雖然對每件家事都如此篤定又得心應手,卻也不見得樣樣都照書本走。
在社會生活中,家事面向大多不會顯露出來,以至於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說服那位我好不容易遇見後來也成為我丈夫的人相信我真的會做飯。他就跟我懶得啟蒙的前男友一樣,認為我對家務一竅不通,因此一直是他負責下廚、清掃,我則偶爾幫他洗洗碗。有一天,在我自告奮勇上市場並有條不紊地購齊了各樣食物與用品之後,他立刻俯首稱臣。因為我覺得,要當我丈夫,一定得知道我的真面目,所以這次我決定第一步就要走到位。我直截了當告訴他,三孔打洞器、整套電腦雜誌還有好幾套文學評論集,都不准放在水槽上方的櫥櫃裡,因為我不能忍受。他聽了聳聳肩,於是我便嫁給了他。
澆熄家裡的火
「每一天,我都渴望回家,渴望見到我的家。」――奧德賽
婚後多年的某一天,我在洗衣服時腦中首度閃過撰寫一本家事書的念頭。當時我正被衣服標籤上模糊難懂的洗滌說明弄得無助又沮喪,深怕自己的洗衣方式會導致災難。當下我想起曾祖母收藏的家事書,恨不得自己手頭上也有一本現代版,告訴我這個年代各種布料織品的正確知識與洗滌方法。在求助無門之下,我做了每個律師都會做的事:查閱「法規」,也就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的衣物保養標示規範。經過一番苦讀,我學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衣服標示了「乾洗」不見得代表只能乾洗、不能水洗。但整體來說,我最後發掘出來的問題比一開始面對的還多。此外,我也暗自想,一般大眾要弄清楚怎樣洗衣服,應該不需要先成為律師吧。
漸漸地,我也發現自己面前有越來越多家務難題。我接收了叔父留下的平台鋼琴,這鋼琴之於他的意義,相當於我丈夫、兒子、家、電腦、CD播放器加總起來對我的意義。我想要好好彈奏並加以照顧,但我不知道是否能使用吸塵器清理鋼琴內的灰塵、多久需要調音一次,以及還需要什麼保養。此外,我和丈夫不久前一起翻新公寓時,才發現竟得完全仰賴承包商來提供居家方面的建議,例如要如何清潔和保養表面剛上過聚氨酯塗層(polyurethane, PU)的硬木地板,當時裝修師傅很有把握且相當堅定地表示:只需用稍微沾過清水的拖把擦拭即可。另外,廚房那些塗了密封膠的墨西哥瓷磚,他也堅持比照辦理,並嚴厲指示不需使用其他清潔溶劑,否則硬木地板會損毀,密封膠也會失去光澤。儘管這個令我難以置信的建議在兩種情況下都是錯誤的,但我因為被所有以「聚」(poly)開頭的字眼及密封膠這玩意給唬住,所以就照做不誤,而最後的結果也顯而易見(地板髒到不行)。此外,我們對於究竟用鹵素燈、日光燈還是白熾燈泡比較好,也沒有任何概念,而且還找不到人可以為我們分析其優缺點。現在的我們有個正值學步期的孩子,對於室內整潔和細菌也因此更加注意,但是,報紙上所說的半熟雞蛋不再安全,真的是這樣嗎?(沒錯)我真的該開始購買那些全新推出的殺菌清潔劑和肥皂嗎?(錯)
另外還有一些外來的理由,促使我完成這本書。我在造訪他人的家時,常會覺得死氣沉沉、灰塵滿布、一片荒蕪,甚至有如置身旅館,就像我昔日的家一樣。因此,如果有一本書不但能解釋家事方法,還能試著說明原因及意義,或許真能對這個世界有所幫助。
一開始,我是從兩位祖母身上領悟家事的意義。她們之所以會對孫女用「外國人」的方法做家事感到大驚小怪,是因為她們知道(從骨子裡就是知道),一個人體驗到的居家生活,取決於做家事的方式。就像你可以從人們摺衣服的方式(或是根本不摺衣服)來認識他們的家庭文化,居家小習慣也會讓每個家擁有不一樣的空間特質,使人們對自己的家有歸屬感,並感到舒適自在。我可以理解,我的兩位祖母都希望我能營造出一個能讓她們感到舒適自在的家。
這種自在的感受對居住者的幸福感相當重要,一旦感到不夠自在,你的快樂指數、自我修復力、活力、幽默感與勇氣都將大打折扣。自在感是個十分複雜的綜合概念,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擁有基本權益、特權與尊嚴的感受,而且這不僅僅是情感上的狀態,也是法律所保障的內容。此外,自在的感受也包含親密感、溫暖和愛,並堅信這裡能提供安全。家使人感到安全,只要回到家,關上身後的門,你就如釋重負,人際、情緒及生理上的恐懼也會減少。在家裡,你可以解除武裝、卸下面具,因為在這世界上,家是一個讓你不會感覺被看扁、被排擠、不夠格或不被需要的地方。家是你的歸屬,或者如詩人所說,是一個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所在。家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充電站。
要獲得這種至高無上的美好感受,光靠找到真愛、結婚生子、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甚至搬進夢寐以求的豪宅都是不夠的,再多的室內裝潢也不足以帶來這種感覺。把住家變得更吸引人,有助於提供自在的感受,但方法並非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用花費在裝潢上的金額來衡量。事實上,太過注重住家外觀,結果可能事與願違,因為營造出的不是舒適的真實居家環境,而是舞台布景的不實感。然而,一味地懷念過往,例如醃製罐頭、種
植盆栽、縫紉、製作聖誕花環、彩繪瓷器、裝飾糕點等等,也一樣不管用。我自認還算喜歡做這些事,但我也從經驗中得知,打理一個家不能光靠仿效舊時代的家務處理與手藝。諷刺的是,人們都受到誤導,只熱中於裝潢修
繕,而不是發自內心抱著一股對家與舒適感的渴望來打理家事。在英文裡,nostalgia(鄉愁、懷舊)的字面意義就是「想家」。
要讓家更舒適,更有家的感覺,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家務打理好。做家事能使家變得整潔有序、美觀、符合健康與安全的條件,使家成為安適的場所,能讓你放手去做、去感受所有你想要以及你所需的事物。無論你是獨居,或者與配偶、父母、一大群孩子同住,你的家事管理方式正是使家充滿生命力的原因,讓家自成一個小社會,讓身處其中的你比在其他地方都更能做自己。
儘管做家事帶來這麼多好處,現代人花在做家事與居家生活的時間仍逐年減少,甚至連簡單的清潔與像樣的三餐都談不上(遑論更深層的滿足感了)。許多中產階級家庭不再視這些為理所當然。現今的家庭似乎都以隨意的方式在運作,所謂洗衣,就是把一整堆髒衣物丟進洗衣機裡(這也反映現代社會懂得衣物洗滌和整燙的人正急速減少),而只要把洗碗機塞滿,就是在洗碗盤。正餐可以在任何時間享用,甚至吃個不停,或者完全不吃,這是因為人們有越來越多現成品或半成品可以選擇。儘管還是有少數在家下廚的人熱衷於鑽研廚藝,多數人卻已漸漸失去料理技能。今日中產階級的居家環境也比過去更容易出現汙垢、灰塵和髒亂。人們總要等到屋子亂得一塌糊塗,才會稍作清潔與整理。床單、枕頭和被褥的銷售率雖然不斷成長,但精緻度、舒適度與新穎性卻每況愈下。現代家庭處理家務的癥結並不在於家用品,而在於缺乏對家的關愛和照顧。
家事欠缺打理也可能嚴重影響健康。越來越少人在家下廚,用餐越來越不規律,再加上窩在沙發上吃零食及電視文化的盛行,都與肥胖及相關疾病發生率暴增息息相關。近數十年來,過敏與氣喘率大幅增加,便與現代人打理家務的方式密切相關。住在凌亂不堪、乏人照料的家裡,意外的發生率較高。廚房清潔不夠徹底,容易滋生各種食源性傳染病,而當家裡充斥細菌與黴菌,更可能導致感染與過敏。
不僅清潔、烹飪與洗熨衣物,其他各類家事活動也變得越來越雜亂無章。電視吸走了人們的注意力,因為其他休閒活動(如作曲、寫信、閱讀、烹飪和交際等等)都需要花時間規劃,也要求穩定性與持續性,但這些都超出了現代家庭的容受範圍,因為隨著家庭生活簡化,待在家的時間變短,家庭活動也就逐漸減少。如同一九一○年代工業化下貧窮的勞動階級,現在很多人因為工時增加、休假減少,必須將孩子送往無趣的托育機構。人們疲憊不堪,每晚平均睡眠時間比起一百多年前的人少了大約兩小時,在家中與朋友聚會、玩紙牌、共進晚餐的次數也都大幅減少。無數家庭因離婚而破碎,就連完整的家庭也往往因頻頻搬家而與朋友及鄰居失聯。重新組成的家庭通常也比原先的家庭更單薄、更脆弱、更混亂,也更容易受傷。所有人,無論貧富,都難免受這種瘟疫般的趨勢所影響。許多人儘管身居華宅美廈,實際上卻過著貧乏的生活。
家事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惡性循環,當人們越來越需要借助外力來滿足需求(包括飲食、乾淨衣物、休閒、娛樂、社交、睡眠等),家事技能以及對家的期望會漸漸消失,藉由家庭滿足需求的機會也就越來越低。最後將會是,很多人看似已經有個家,卻仍深切渴望有個真正的家。
矛盾對立的世代情結
家事管理是個會引發對立的話題,而且明顯存在著世代差異。這很自然,因為父母與孩子對家事的想法一直有天壤之別。上一代的人總是指責年輕人的生活技能越來越差。「你們這些孩子,連生個火都不會!」我祖母的祖母會這樣說我祖母。而在社會與技術巨幅變動的時代,年輕一代會反過來嘲諷老一輩的人。「妳能想像把線繩留起來,或是用撐架2晾乾窗簾嗎?」我的母親會這樣竊笑。
但每一世代也都犯了同樣錯誤,總以為下一代會乖乖順從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雖然很多我父母輩的人會努力避免這種錯誤,他們知道自己父母的觀念過時,預料自己未來也會有這一天。他們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家應該會跟他們完全不同,因此關於家事,就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我們這些孩子。諷刺的是,這種試著表現得很開放,甚至在我們質疑之前就先推翻自己的做法,其實也犯了相同錯誤。父母那一輩的人親身經歷了家事方法與技術的巨大變革,卻沒有料到,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相同經歷。雖然一九五五年的住家與一九一五年的住家模樣大不相同,卻跟一九九五年的住家非常相像。這種經驗的延續相當重要,當我察覺到我的家就像我母親的家,會使我對家的感受更為深刻;而當我預期兒子將來會發現他的家就像我們的家時,則會燃起我的希望。
在一九五○年代之前,許多家庭早就已經有了電、自來水與暖氣,至於吸塵器、電冰箱、洗衣機與烘衣機也已是家庭的一般配備。洗碗機雖不普及,卻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家電。 人造纖維、現成肥皂、洗衣劑及亮光劑等,已不算新鮮玩意。各種縫紉女紅是閒暇時好玩的手工藝,不像過去是出於生活所需而不得不做。超級市場供應已經切好、包裝好的麵包,還有拔好毛、切成塊的雞肉。相較於這些改變,更晚近的一些新發明,如手持式吸塵器、微波爐及一些數位家電等,節省勞力或改變居家步調與日常生活的程度,就較不顯著。
其他與家事管理有關的世代問題雖不易察覺,卻可能是情感上的未爆彈。今日社會上許多六、七十歲以上的女性,都是在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家庭主婦,她們教育女兒不要被家庭困住,而是要去追求學位與事業,好實現她們未曾完成的雄心壯志。這些女兒達成了母親的期望,基本上並非壞事,但也種下了不少母女之間的對立與矛盾。有些母親對女兒暗中傳遞的另一個訊息是:「做家事是我僅有的安慰了,如果妳會做家事又能兼顧事業,那就太不公平了。」這也如同她們給丈夫的訊息:「既然你在外面事業有成,那這個家就是我的王國。」不少年輕女性向我透露,她們覺得沮喪,因為有時候似乎是自己的母親刻意阻止她們接觸這些家務,不管女兒多想學,母親就是不讓她們幫忙做菜,不願傳授自己的絕活。很多時候,當這些職場上的女強人想要經營自己的家時,都會覺得相當無能且缺乏自信。就這樣,幾代下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幾乎對家事技巧一無所知,也變得漠不關心。由於祖母與母親不希望她們學習家事,因此她們通常沒學到任何技能,而且持續把「做家事」視為份外之事。有些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也許會因為想要一個美好而有條不紊的家,成功學會並專精於某些實用的家事技巧,但絕大多數的人並非如此。甚至有更多人發覺自己對打理家務這件事充滿矛盾,她們的想法往往是:「我也許懂得打掃或洗衣,但這不是真正的我。」
遺憾的是,傳統女性並非靠打掃清潔、洗衣燒飯來讓家變得溫暖、有活力,這些工作多少可以花錢請人代勞。真正的祕訣是,認同自己的家。當然,這樣的結果不見得都是好的。控制欲強的母親可能會讓家變得窒息,而完美
主義者的家可能是冷冰冰、難以親近的。但是,倘若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情況就十分值得期待。當母親的愛展現在柔軟的沙發墊、乾淨的床鋪、好吃的食物上;當她的記憶力表現在家中永遠充足的食物與生活用品;當她的智慧體現在有條不紊、健康乾淨的居家環境;當她的巧思流露在家中的空氣和光線裡。整間屋子便都是母親驅體的延伸,彰顯她的存在,而她對家人的深深情感,也透過家事具體表現了出來。
我的個人經驗使我深信,要把家打理好,除了具備傳統婦女所展現的那種顧家態度,別無他途。但是大多數男人和女人都不願意藉由做家事及為家人付出心力,來認同自己所創造的家。
他們的態度或許源自成長環境,再受到媒體力量的強化。廣告與電視節目總是貶低家事以及家庭主婦的形象,報章雜誌上的相關討論也不出這套標準模式。作者會坦承自己痛恨家事或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把家事管理欠佳所表現出的幼稚與胡鬧當作笑話,然後列出一堆「省時祕方」。也難怪許多人會把家事想像成無趣、令人洩氣、一成不變、無腦的苦差事,而我無法苟同這一點。(事實上,以我打理家事、當律師、教書以及做過許多高低薪工作的經驗,我可以很篤定地說,對無腦苦差事最有經驗的是律師。)而且我確信,女人這種對待家事的態度其實是不必要的自暴自棄。即使是男人也可以很顧家,即使在外擁有飛黃騰達的事業,回到家仍然可以享受做家事的樂趣。沒有人是優秀或聰明到不能做家事的。
專心打理家事不但不花時間和力氣,反而能幫你省時省力。這是一種引導方針,讓你對所住的地方產生第六感(如同下樓梯時防止你跌倒的行為機制),使你在不知不覺、不費力氣的情況下,維持家庭功能正常運作。這個第六感也會讓你做事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你預見並搶先制止小小的居家災難,像是不小心潑灑出東西、忘記補充食物與生活用品等等。這些小災難日積月累下來可能會讓生活變得淒慘。如果缺乏這種第六感,你就會像嬰兒初次跨越樓梯那樣,覺得事事困難而複雜,耗時耗力且疲累不堪。儘管今日家事被冠上惡名,或你在社會上擁有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打理家事仍是多大多數人所遇過最愉悅、最不感到陌生、最重要的工作。過去,做家事是相當費力且繁重的,婦女因為家事操勞而病倒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時至今日,舉凡洗衣、清掃及其他種種雜活,都已不再是重度勞力的工作,甚至連醫生也鼓勵人們多做家事,因為證據顯示,做家事有益於體重控制及心血管健康。
從表面上來看,家事似乎是一種徒勞無功、永遠無法完成的苦差事,但事實上,家事比我所能想到的任何工作更能帶來成就感。每一件例行家事在大功告成之際,都會帶來深深的滿足。這些日常工作與生活節奏互相呼應,
你所獲得的滿足,不僅來自於乾淨有序、生氣勃勃的環境,以及平靜安穩、精力充沛的感受,也來自於你明白自己和所關心的人將會享受到這些好處。
做家事也需要具備知識與智慧,這種聰明才智是複雜、需要動腦,而且同時結合理性、直覺與感性的。你的記性必須夠好,才能記住每件事完成的方式、每樣東西的位置、每日例行工作需要用到的物品,以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計畫,因為這會影響家事的進行、家用品的供應、預算,還有帳單。你必須要看得懂保單、合約及保固條款,必須懂得處理預算,並且熟稔家電用品和電腦使用說明書上的各種技術詞彙。一心多用與保持冷靜是必備要件,你需要運用有創意的智慧來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包括省時省錢的有效方法、促進合作的心理與社交手段、提升生理舒適度的做法,以及對例行事務的失敗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對策。家事管理者要能夠搜尋、評估並且運用與營養學、生物學、化學、烹飪、保健、洗衣、打掃與安全相關的資訊。除了上述種種,持家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這也展現了營造家庭感的智慧。好的家管憑直覺就知道家裡還有哪些事該做,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家會帶給人
什麼樣的感受。另外,我們不該忽略個人風格與個性對家庭的影響。雖然這些因素很複雜,但我們至少可以提醒自己這一點對家事的影響有多深。親切熱情且條理分明的人,通常也會有個運作良好、氣氛愉悅且宜人的家;常常讓自己陷入危機的人,家裡則充滿了驚險與混亂;沒有恆心的人,做起家事來斷斷續續、一曝十寒;缺乏自信的人,則很容易把這種感覺也帶進自己的家。有些人會穿著沾了汙漬的領帶或脫了絲的褲襪,他們的家也很可能有阻塞不通的排水管與亂無章法的居家環境。另一方面,正如有人會為了克服自信心不足而過度重視個人外表,他們也可能為了給自己和他人較好的觀感,把家裡弄得一絲不苟,結果反而讓人感到拘謹。
眾所周知,趕時髦、愛耍酷的人,家裡通常充斥著新潮的家具,卻可能不怎麼舒服。晚餐即使精緻,份量卻少得可憐,因為他們只在意得到你的讚賞,而不管你是否吃飽。 有些人精於掌控,卻常讓人窒息,在他們的家待上五分鐘往往就感到缺氧。他們會問你是否覺得舒服,但你還沒回答,就先丟給你個抱枕,要你試坐新買的椅子,而且通常會一直騷擾你,讓你無法放鬆、思考或說話。跟這種人同住,他們所做的永遠比你所需的還多,他們會在床上堆滿高高的被毯、提供五道菜的早餐,然後讓你有不自在的虧欠感。還有人邋裡邋遢,卻把家裡打理得窗明几淨,有些人則剛好相反。這些居家環境凌亂卻講究個人衛生整潔的人,可能反映幾種不同心態。有些只是被寵壞了,認為所有事情都該有人代勞,也有可能是單身者在表達他/她需要一個伴:「我需要有人照顧我。」或者:「反正自己一個人住用不著這樣大費周章。」當然,還有人只是為了反映出對家事的鄙夷態度。
然而,真正讓做家事冠上惡名的,其實是那些強迫自己做家事的主婦。患有家事強迫症的人會不斷打掃一塵不染的家,她們把鞋子依照顏色排成筆直的一列,為架上的毛巾沒有朝同方向排好而焦慮。但即使耗費極大心神在她們所認知的家事管理上,這樣的家卻通常缺乏親切感。畢竟住在一個過度追求秩序的地方,有誰會覺得舒服?在家事管理上,做得多並不見得就是做得好。對整潔有序的追求不該高過健康、效率與便利的價值。
抱著內疚感做家事是另一種常見典型,幾乎跟家事強迫症一樣普遍。這些人總認為自己應該做更多,或者做得更好。「地板剛掃過?看起來是乾淨多了,但角落還是清得不夠乾淨,而且我還忽略了櫃櫥。」還有,「我應該也要多花點時間在家人身上,並且分擔更多家計。」這樣的人最後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沒完沒了的家事責任而崩潰,然後憤而撒手不管。
現代社會裡,人們比過去更容易對家事感到不安。三、四十年前,很容易就可看出誰有家事強迫症,因為她們會明顯超出當時人們公認為「尚可」、「良好」或「極佳」的家事標準。她們會在週一洗衣服,熟練的技巧讓她們
洗衣成果非凡,接著便俐落地整燙衣物。床單則是固定在某日上午的某個時間更換。每週吸塵除塵兩次、烘焙一次,每天在家開伙二到三次,然後在固定時間開飯,飯後立即把碗盤清洗完畢。當天若是安息日,晚餐更要準備得比平常豐盛。
但在今日,已經沒有所謂的公認標準,這意味著每個家庭必須自行想像如何打造理想的居家環境,自行決定乾淨舒適的標準。整體而言,這對現代人是有利的,沒有人希望回到過去那個會因為衣服洗不乾淨或水槽裡堆滿髒碗盤而尷尬臉紅的時代。但另一方面,過去採行的標準仍深植於現實生活中。這些標準來自一個認為生活應包含休閒與居家樂趣的社會,並主張透過家事付出心力,便能獲得身心的舒適與平衡。以今日眼光來看,這些標準也提供了當代家事管理所缺乏的重要東西,那就是認為自己應當享有社會所認可的生活水準。在這個標準隨個人主觀而定的社會裡,人們反而漸漸覺得,乾爽的床鋪、可口的三餐等舒適感受,並不是自己應有的權利,或者並不值得為此努力。
唯有了解家事之於我們的心理意義,才能讓我們更自由且明智地決定,到底哪些是值得我們投注心力的重要工作,而哪些不是。本書探索的便是讓做家事變得更有樂趣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去規範哪些是大家能夠、應該或必須去接受的。書中會提到各樣家事的「標準」,但這都是為了讀者的健康、幸福及舒適著想所提出的建議,是讀者應享有的權益。我們的目標始終是去挑選、尋找各種模式與習慣,讓家能順利運作,並創造出我們最需要、最珍視的居家享受。
設立標準:怎樣才算夠好
「幸福取決於良好的家事管理」,對現代人來說,這種觀念可能顯得古板而怪異。但在一兩百年前,事實上直到幾十年前,這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就連珍.奧斯汀、托爾斯泰這些偉大的小說家,也沒有忽視家事管理的品質。
狄更斯在他的幾本小說中,更以備受讚揚的好管家對比走火入魔的壞管家,來呈現蕩婦╱貞女的主題,十分有趣。像《塊肉餘生記》主角大衛的第一任妻子朵拉,就是個把一籃鑰匙繫在腰上、幼稚地模仿管家處理家務的女子,她的孩子氣與不稱職粉碎了兩人的婚姻。儘管大衛明白,他無論如何都得原諒她並愛她,但狄更斯還是將朵拉賜死,讓大衛再娶艾妮絲。這位家事天才從孩提時代就能靠著一小籃鑰匙,為所到之處帶來秩序與歡樂。在《荒涼山莊》裡,可怕的傑利比太太不動聲色地把家人棄置在骯髒混亂的家中,全心投入遠在另一個大陸的慈善事業。相形之下,身上帶著小鑰匙籃,步伐輕快並伴隨悅耳聲響的孤兒艾絲特,則因為帶給人舒適感,在與監護人初見面不到幾小時內,便被委託管理家務。
此時正讀著此書的你,如果是個二、三十歲的家事工作者,大概無法想像自己跟狄更斯筆下的年輕女士一樣,在身上繫著一籃籃的鑰匙(尤其假如你是年輕男性)。不過,對於他所描寫的那種因家務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混亂與不快,任何人都能感同身受。食物難以下嚥、工具殘缺不全、健康亮紅燈、狀況不斷、骯髒、無力、爭吵不休、深感羞恥等這些在狄更斯妙筆下栩栩如生的景象,在今日殆忽家事的家庭裡依然屢見不鮮。然而,是哪些事讓我們殆忽了家事?今日人們無力勝任家事的原因又是什麼?一般認為,要讓家像個家,最低限度是保有居家的健康與安全,並且維持足夠的舒適與秩序,如此人們才會想待在家裡、覺得放鬆,而不是像旅人那樣,即使住得很好,偶爾還是會出現無家可歸的疲憊感。家事管理大多只建立在這種理性、功能性的基礎上。但每個時代,人們也會做一些對安全與健康毫無具體益處的家事。例如我們的前輩就對熨燙衣物相當狂熱。在一九○○年左右,他們堅持每件衣物要熨過,從床單到內衣都是。這讓原本勞動量就相當驚人的婦女負擔更大(而且大多數人都是親力親為,不靠女傭或只讓女傭陪在身邊),而這些婦女之所以如此付出,單純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她們和我們一樣清楚,這件工作相當麻煩,對生活卻是可有可無。事實上,研究女權主義的歷史學家便曾抱怨,一九五○年代的婦女很不智地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工作」上,而那些時間其實都可藉由當時便有的新興科技產品節省下來。這些歷史學家稱那是不必要的工作,貶低了那個時代的家庭主婦,我認為並不公平。不過,只要稍微了解「除塵」這件家事的歷史,就不難窺知他們為何要如此評論了。
一八四二年,大力鼓吹女子教育的美國教育家凱瑟琳.比徹認為,清掃客廳地毯以及為所有家具、書籍與小擺設除塵,每週做一次就夠了。至於牆壁的部分,她只在春季大掃除中提到(唯一的例外是廚房牆壁,需要「經常」清洗)。一九○八年,美國女作家瑪莉安.哈蘭(Marion Harland)反而要求人們每日除塵、每週用油擦拭餐桌一次並著手清潔地板及地毯,牆壁與天花板則是在春季和秋季大掃除時清理。到了一九五○年前後的家事書通常會建議中產階級家庭採行一套極為嚴格的除塵方法。人們應該每天清除所有木製品與家具的灰塵,包括窗框、紗門與百葉簾幕,每天用拖把除去地板的灰塵,每天用吸塵器清理地毯,每天刷拭所有的家具墊套(如果你所住地區的空氣很乾淨,可以每週二至三次)。還有,每月用毛刷或吸塵器徹底清理屋內每個角落一兩次,包括枕頭下與所有縫隙,木地板要用吸塵器每週吸塵,牆壁與天花板則視空氣品質每天或每週除塵,所有家具更要順著紋理,每週仔細用磨砂紙擦過一遍。人們是否真的完全照做,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他們真的一一做到,我們就要問,付出這麼多勞力對健康有好處嗎?又能真正帶來舒適嗎?毫無疑問,除塵確實在這方面帶來些幫助(也許有一部分解釋了當時哮喘與過敏發生率較低的事實),但同樣毫無疑問地,除塵工作的負荷量也超過了所能帶來的好處。重點是,即使我們的母親與祖母跟我們一樣都明白這一點,她們依舊認為值得去做。
一九五○年代以前,我的祖父母跟大多數同時代的人一樣,已經擁有所有現代化的便利設備,並以此為傲,那包括:吸塵器、洗衣機、烘衣機、熱水器、鋪了磁磚的浴室、抽水馬桶、搪瓷水槽、浴缸、乾淨現代化的暖氣系統以及光潔平整的地板與牆壁。祖父母搬進了配有這些設備的新房子裡,而這些是曾祖父終其一生未曾享用的設備。超級潔淨的現代生活,意味著他們與同輩的人終於獲救,擺脫過去在舊房子經常面對的煩惱:便壺、煙霧、油脂、煤煙、塵垢、泥土、臭氣、灰燼、蟲子、跳蚤及黴菌。對這一切,他們還記憶猶新。那時很少人會說,過度清潔是婦女在無事可做下所表現出來神經質行為。歷經幾個世紀以來與塵汙的艱苦奮戰,這種生活頌讚著他們終於得到解脫,讚頌著他們終能享有舒適、美麗及平和的心靈。就算是有錢人,先前也無緣享受這種福分,還得天天為家具拂塵。因此,對於以家庭為中心的婦女來說,贏得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欣慰,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我們這些人未曾經歷祖父母剛脫離的那種生活,因此很難理解塵垢給人的壓迫,以及塵垢與死亡、不安、羞恥和危險的關連。另外,對那些過往將勞力全投注在清潔上的老一輩人來說,新家事科技帶來的自由、明亮感受,也讓他們如釋重負。這種潔淨是市井小民從新穎的家事科技獲得的最大享受,因此,儘管清潔與打掃無法完全帶來實質的好處,仍然提供了人們迫切追求的意義與滿足,這讓家有了尊嚴,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滿足感。半個世紀後,我們這些成長於一九五○與六○年代明亮、現代化、潔淨家庭中的人,大多數已經沒有過去那種生長經驗與連結,因此不再熨燙襯衫,每週只草率做一次除塵與吸塵,其他家事也一樣,我們認為生活在「勉強及格」的居家環境中就好。我們比過去的人更清楚,要不要做更多或做得更好,取決於我們的意願。
然而我們也應該明白,當我們談到的是自己的家,其實是可以允許自己以「更好」為目標,而不僅僅是「及格」。這對今天的我們,以及對一八○○年、一九○○年、一九五○年的人們來說,都是同等重要。儘管自一九五○年代以來,除塵標準已經改變,但家對我們的意義,仍然跟祖父輩一樣。家是我們生活的中心,我們應該盡可能投注時間及資源,讓家發揮最大功用,並加以關照,努力鞏固並精進家對每一個成員的意義。至少,我們不應該認為花時間做家事是一種浪費,或者認為應該盡量少花些時間與心力在家事上。
大部分的家事都可視情況斟酌處理,但不是所有家事都如此。清潔與秩序仍然是維護健康與幸福所不可忽視的必要條件。「必要」的範圍有多大,可由每個人依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但如果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毫不愧疚地拋棄過往的除塵觀念,那麼我們就得弄清楚,到底除塵該做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健康舒適與有限時間與資源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畢竟,滿布塵灰的家會讓人住得不愉快、不健康。過去是,現在也是。
每個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模式,都會影響女性對自己的定位。當外界要女性「待在家,好好做家事」,一個除了家事什麼都不敢做的女人,就會以此辯稱自己一直待在家中是為了盡自己的義務。今日,外界反過來要人們「走出家門,工作去」,使得無論男人女人,都可能把缺乏居家生活當成一種必然及不可避免的合理現象,宣稱自己沒有時間待在家裡。其中,有些人的確覺得家事是龐大的壓力,需要他人提供各方面的協助,我希望本書可以發揮一些作用。還有一些人只是不想面對家事,揮不去對家事的厭惡,也可能寧願住在飯店、營房、船艙或修道院。但是基於「凡喜歡結果者必也喜歡過程」的這個道理,真正喜歡住在打理得宜的家中的人,最後一定也能享受打理家事的過程。打理家事的過程能為我們帶來生理上的舒適與精神上的安慰,不僅因為能享受到勞動成果,也因為我們已經獲得越來越多自由,去從事有價值、不受異化且感到驕傲的工作了。
如何使用本書
在撰寫本書時,我心中不斷浮現兩種讀者的樣貌。最主要的讀者就是家事新手,尤其是剛成家,或計畫要結婚、養育子女的年輕人。此外,還包括一些年紀稍長,但基於某種原因較晚開始學習家事管理的讀者,以及那些
可能專精於某個領域,卻對其他領域不甚擅長的人(例如對居家清潔很有一套,對食品儲藏或織品方面卻所知不多)。為了服務這些讀者,我在書裡放進處理各類家事的基本細節。
我還鎖定了另一群讀者,是較有經驗的老手。這些讀者已經自有一套系統與方法(我希望他們能原諒我在書中的教導語氣),但他們可能會有興趣學習更多知識,並跟上最新的發展,也許是照明、安全或新穎材料與織品之類的主題。或者,像我一樣,他們可能只是喜歡拜讀他人對家事管理的想法與做法。為了服務這類讀者,我在一些題材所提供的內容,可能比新手所需的更詳盡,例如木材與織品的保養以及衣物的清洗等。
本書開頭的目錄與結尾的索引,還有每章開頭的內容摘要,都有助於這兩類讀者依照自己所需瀏覽此書,並找到所需的內容。值得讀者注意的是,許多題材如漂白劑、消毒劑及織品纖維等,都出現在不止一個章節中。
羅列在本書目錄裡的各個部分,大致是以維持一個家所需的基本工作種類來區分。每類家事都滿足了一些居家需求,例如:整潔、有序、飲食、衣物、睡眠、安全、各類活動,以及居家相關法律和商業事務的基本認識。各部分中的章節通常都是獨立的,可依自己喜歡的順序閱讀,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你最好同時閱讀相關的幾個章節。例如,如果你想詳細了解衣物洗熨的知識,除了閱讀洗衣那一章(第二十一章),最好也同時翻閱有關織品、纖維和衣物標籤的章節。如果你想了解假期居家安全,則可以在火與用電安全的章節(下冊第六十章與第六十一章)及其他章節裡找到相關內容。這些你都可從附錄及章節目錄中找到查詢指引。如果有年老長輩到家中作客,可查閱下冊第六十二章〈滑倒與跌倒〉;如果家裡有小孩或即將有小孩誕生,則可翻閱所有關於居家安全的章節,尤其特別細讀下冊第六十五章〈兒童安全措施〉。不過通常我也會在內文中標注可交互參閱的章節。
我希望所有讀者都能了解,本書中所提供的,只是做家事的其中一種方法。正如我以前從兩位祖母身上所領悟的,幾乎所有家事管理都至少有兩種好的做法,而書中所有我認為比較不那麼常見的做法,我也都盡量提出合理解釋,希望能幫助讀者決定是否要放手一試,或是要選擇其他做法。
第一章
我的祕密生活
我是個職業婦女,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做家事。在社會上,我先後當過律師及教授;但在家中,我洗衣、打掃、湊合出每頓餐點,而且花費許多時間與心力在每日柴米油鹽中,投入的程度堪比我那些被稱為「家庭主婦」的祖母。而每當我想好好讀本書,我會去拿自己收集的老舊家事手冊。我喜歡做家事,並享受家事帶來的舒適感受。
目前為止,我幾乎沒有公開過我對家事的熱情。第一次見到我的人,都不會覺得我是那種把時間揮霍在編織,或者把心思放在何時幫地毯和床墊換方向等家務瑣事的人。我的直覺是,自己並不希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