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間之於人的影響非常無形、也非常巨大。如果說每個由藝術工作者所創造的空間本身都是一個有機的容器,那我們的身體會因為空間的不同組成而去回應「它」,而這些藝術工作者所創造的「它」又會如何的回應我們?終究是藝術家的身體介入「它」還是「它」介入藝術家的生命?最終,時光荏苒之下不知不覺的「它」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份。
五年前,VTArtsalon(VT)由8位台灣當代藝術工作者與30多位藝術圈的朋友們支持下在台北伊通街現址成立了。5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生命中的第一次:從一棟舊大樓頹圮破舊的地下室廢墟中,一磚一瓦慢慢建設出現在的VT雛形;之後一陣轟轟烈烈的開幕蜜月期,也成為藝文媒體的目光焦點,年少的我們以為自己創造了歷史。但跌跌撞撞的第一年營運實驗像是某種行為藝術計畫一樣短暫。愁雲慘霧之後,一次的會議,我們決定止血轉型並結束了吧台的複合經營,回歸到藝術家擅長的藝術空間營運範疇。不過,我們打了美好的第一仗!當然,5年間VT也經歷了不知多少的風雨關卡,包含財務危機、法令問題、意見爭辯、路線發展…等等,幸運的是VT總是能在命懸一線之際安然渡過。漸漸的,我們也慢慢摸索發展出符合自我理想又能順利執行的方式。同時,來自藝術圈眾多朋友的鼓勵支持更是維繫我們持續下去的動力,也讓我們因而深信自己的存在價值。
多年經驗下來,VT已然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戰鬥團體,我們8位在各自的位置上彼此分工也分進合擊,建立了如同兄弟姊妹一般的情誼,也共同為了實踐台灣當代藝術的推展而努力奮鬥。當初的無心插柳,我們發動了一場改變藝術發生方式的美學革命。過去許多曾在VT展出的年輕藝術家都得到相當好的發展,讓VT扮演著「文化藝術的培養皿」的使命不斷發酵,潛移默化的改變社會對當代藝術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們最感到欣慰的事,相信這是維繫VT團體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意義。
一個人總是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當自己回首看著VT這五年來所發生的一切痕跡,走過的變與不變皆歷歷在目。在VT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開始之際,我們僅以此書獻給所有為當代藝術共同努力的朋友,更感謝許多參與這本書催生的國際藝術友人。希冀藉由你們的參與,本書的出版能連結成一個跨亞洲的藝術替代空間平台,開啟另一個對話關係的起點。我們彼此都在「空間」與「理想」之間徘徊,所有點滴甘苦皆在內心。但我們並不感到寂寞,因為我們知道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也有一群人一樣堅持著共同的理想在努力的「搞空間」!
吳達坤
非常廟藝文空間 總監
從「替代空間」到「後替代空間」 1980年代,亞洲許多國家處於新舊更迭之際,隨著政治鬆動與經濟高速成長,社會也隨之趨向多元發展,藝術界有識人士因急欲擺脫傳統美學束縛,除了在創作上的革新之外,也效仿歐美行之有年的「替代空間」,做為前衛藝術運動的基地,以有限資源進行實驗性展演活動,這些懷抱著理想性的藝術工作者所組成的展演平台紛紛掘起,成為90年代亞洲各國前衛藝術的溫床。
90年代的「替代空間」因自覺性高、性格鮮明大膽、社會參與度強,雖然許多創作議題因具爭議性而吸引大眾媒體報導,引領風騷之餘卻也經常與政府處於緊張關係。大致上這類「替代空間」可歸納為幾種運作模式,例如藝術家以自助會方式集資輪流舉辦展演、或是藝術家以工作室形態維持另一展覽空間,有些藝術家則以經營咖啡廳兼畫廊的方式自籌經費,或以畫會、團體形式組成公司、非營利機構運作,其目的都在於堅持藝術有限的獨立性與純粹度,不過度受政策或商業市場左右(或可說當時的藝術市場並不接受這類藝術風格)。
但公元2000年之後,全球化風潮席捲全球,隨著19988亞洲金融風暴肆虐,藝術產業一片哀號,90年代具有批判能量的「替代空間」為了生存,紛紛採取了更靈活或折衷的方式因應,不但不排斥向政府部門申請藝文補助,並主動向企業界募款或合作,或以公司名義進行有限度的商業活動,甚至也販售藝術品或承接公部門藝術專案,有效使用納稅人資源進行在地美學與國際的連結,在波濤洶湧的藝術界形成了另一股潛流,在此姑且稱這類空間為「後替代空間」。
然而在商業畫廊蓬勃的亞洲各國,為何仍存在著許多「後替代空間」?而這些空間在各國當代藝壇中為何扮演著吃重角色?這些空間又是如何營運?實乃本書編纂之目的。「後替代空間」與商業畫廊或藝術基金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本著以藝術家為中心所維持的實驗性、獨立性、自主性、學術性、機動性為主軸;換句話說,可以有市場嗅覺但不一定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有理想性但不一定立場鮮明地與政策對立、有學術性但不一定要吊書袋故弄玄虛,若為了藝術大局可以適度妥協但不必然抱著觀眾大腿…。
總之,在商業畫廊、藝術博覽會、美術館或藝術學院之外,「後替代空間」提供了一處實現藝術夢想的可能途徑;年輕、自由而開放的心態是其最大本錢,可以更為靈活地穿梭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以有限資源體現在地藝術家從事藝術探索的意志力與決心;不但是青年藝術家的試金石,也可能是美學思潮的前鋒、藝術革命的前哨站,在體制邊緣兀自散發著開拓性能量,在各國藝術發展的脈絡中,扮演著關鍵的歷史角色。
姚瑞中
非常廟藝文空間 顧問
一個空間之於人的影響非常無形、也非常巨大。如果說每個由藝術工作者所創造的空間本身都是一個有機的容器,那我們的身體會因為空間的不同組成而去回應「它」,而這些藝術工作者所創造的「它」又會如何的回應我們?終究是藝術家的身體介入「它」還是「它」介入藝術家的生命?最終,時光荏苒之下不知不覺的「它」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份。
五年前,VTArtsalon(VT)由8位台灣當代藝術工作者與30多位藝術圈的朋友們支持下在台北伊通街現址成立了。5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生命中的第一次:從一棟舊大樓頹圮破舊的地下室廢墟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