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技術×形式
日本建築學會主編/田園文化事業出版
《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即將上市!
閱讀建築的跨時代演化──
以模型再現工程概念與構築的細部,從現下開始思考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產
──對熟知建築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能不擁有的一本guide book
喜愛建築的一般讀者,則將透過本書開啟窺見建築本體的新視野的另一種可能
建築是從什麼樣的地方走到「現代建築」的範疇中?
在科學文明與技術的數千年發展,從時間已經不可考的祕魯馬丘比丘古城,到日日增加高度進展、預定於2012年完工、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塔的東京天空樹。人類築造居所的技術,已經成為令人目眩神迷、不斷超越奇觀的領域。
1964年完工、由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代代木競技場那昂然的大跨距懸吊構造;
1973年由當時還很年輕的丹麥建築師烏松所設計出、如橘瓣的雪梨歌劇院;矗立在巴塞隆納、即使至今仍未完工也無法讓人忽視其存在的高第的聖家堂;2008年揭開北京奧運序幕的鳥巢,在九一一攻擊中毀損的世貿雙塔、羅浮宮的倒懸金字塔……
這些讓人耳熟能詳、見過就難以忘懷的美麗建築,都經過了結構工程學的精密考量才得以成形。
本書從建築與結構工程設計的結合進入,透過模型的精確展示,介紹超過150座不思議建築的工學解剖,以8種觀點剖析重要世界建築,帶領讀者進入建築史之中,最精密與不為人知的細部構築。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自1886年創立至今,是透過會員間相互協力、以建築相關的學術、技術、藝術方面之發展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團體。目前有會員3萬5千多人,來自研究教育機關、綜合建設業、設計事務所等單位,也有會員也包含行政官僚、社團、建築材料機器製造商、顧問以及學生等多元身分。為達創立主旨,廣泛地進行包含調查研究、訊息傳播、教育以及建築文化振興、國際交流等要項,在日本全國包含9個分部與36個支所,以助展開在地活動。
章節試閱
A.歷史的腳步
History
「材料」在建築、文明與文化的進展歷程中,向來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從泥土、石頭、木材、灰漿進展到鋼鐵、再到鋼筋混凝土,人們考量著該如何創造空間與建築至今,究竟已經過了多少的歲月呢?
每個時代的人,無不盡可能地將當代所知的材料特性發揮到極致;我們也試著重新思索「材料」在住居與都市的架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科學(力學)」與「工學」尚未十分發達的年代,人們基於思想與熱情,將創意與技術揉合成許多建築、都市與技術的完美結晶。
這個蘊藏在前人遺產中的Archi-Neering Design的世界,至今仍令人感到興味盎然、沉迷不已。
雅典衛城與巴特農神殿
Acropolis and Parthenon
希臘.雅典/西元前5世紀
衛城(Acropolis,意指高丘上的都市)盤踞在希臘首都雅典的中心,高70公尺的險峻石灰岩山丘上;除了西側外,周圍800公尺的其他3邊都是懸崖峭壁,中央則座落著巴特農神殿(Parthenon,意指處女的房間,中文亦有譯作帕德嫩神廟)。巴特農神殿不僅是希臘藝術最興盛的古典時期(西元前5至4世紀)的代表性建築,也是建築史上最為人所稱道的美麗建築物。然而,它傳奇的命運卻不斷遭到時代的捉弄。
西元前447年,確立了古代民主主義的名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kles),命令建築師伊克提努斯(Ictinus)與卡里拉特斯(Callicrates)及雕刻家菲底亞斯(Phidias)建造一座獻給雅典的守護女神雅典娜的神殿,並集結全雅典之力建造完成了這座神殿。可是隨著古代文明的衰退,這座雅典的繁榮象徵也逐漸失去了光輝。拜占庭帝國時代,巴特農神殿被當作基督教會使用,雅典娜神像也被移到君士坦丁堡;到了15世紀中期,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巴特農神殿又被改造成伊斯蘭教徒的清真寺。而1687年則迎來這座神廟的毀滅性結局:在威尼斯共和國的圍攻下,鄂圖曼土耳其軍退守至衛城內,一發砲彈不幸命中了被當作火藥庫使用的巴特農神殿,超過20根的圓柱被炸飛,神殿也瞬間化為廢墟。
彷彿同時訴說著人類的睿智與愚蠢的巴特農,如今仍然矗立在我們的面前。
B. 20世紀的建築和技術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ies In 20th Century
以1950∼1960年代為中心,曾經出現過一股「結構表現主義」的風潮,這股風潮中,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本質概念?從中發展出了什麼?又錯失了什麼?
現在讓我們再重新思考看看。
「結構體(structure)」在空間與型態上,原本就具有普遍的影響力,它在「建築」世界中,又被放在哪個位置?比方說,是應該呈現出來,抑或隱藏起來,其實這都關乎於個人與時代的選擇。
在19世紀的「鋼鐵時代」中,工程師已經向我們展現了人對於空間尺度的想像。而到了20世紀,這些對於建築型態的感性表現,更被賦予了自由的翅膀,透過個人與組織,甚至是職務間的跨界合作,拓展出新材料與系統的各種可能。
在以成熟科技為後盾的背景下,及允許僅此一次的開發與應用的氛圍中,發展出了即使小、卻足以承繼與發展下去的原創技術。這種Archi-Neering Design的態度,盼望今後仍能得到珍惜與延續。
飛利浦館「電子之詩」
Pavilion Philips ”Le Poeme electronique”
比利時•布魯塞爾/西元1958年
建築設計/柯比意(Le Corbusier)、澤納基斯(Lannis Xenakis)
飛利浦館是世界知名家電品牌飛利浦公司,在參加1958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時,請柯比意設計的會館。為了演繹出飛利浦公司的創新形象,特地將結合燈光、音響與影像的10分鐘長度的影像,立體投影在能容納約500名來賓的建築物上。
柯比意首先畫出了巨型帳篷狀的概念圖,再由澤納基斯以在R C 構架中懸掛H P 曲面(hyperbolic paraboloid,雙曲拋物面)的方式將其化為實際的圖面。曲面的設計是為了光與影像的投影效果,也能減低反射音。為了完成理想中的HP曲面,先利用堆成建築物形狀的砂丘製作1平方公尺大的預鑄混凝土板(PCa板),之後再將其排列於曲面上,以配置成格子狀的雙層鋼纜像夾住預鑄混凝土板一般,最後導入預力而構成。
製作這個模型時,我們由高度與顯現在平面形狀上的拋物線來假設出建築物的HP曲面,並以代表鋼纜的線材展現曲面的樣貌。在HP曲面太過於窄小處,有部分線材的末端折斷了,令人想到實際上建築物興建時,亦是有硬將曲面的鋼纜勉強組合在一起的地方,實在很有意思。
C. 形式與技術的交叉點
Interface Between the Image and Technologies
一切,就從這兒開始。
那就是完整而細膩地思考,什麼是應所追求的「建築」形式。既然「形式」是空間、型態、機能與性能的呈現,那麼在時間的橫軸上,應以怎樣的技術來達成與實現?這就是Archi-Neering Design所要追求的目標。
例如有時候,形式強烈地表現出的是透明的空間、有機形態、對應多變的機能、與景觀的融合、對室內環境的操控等,但有時,形式所主要表現的卻是科技,例如創新的構造技術(材料、構法、工法)、安全性與經濟性、自然能源的應用或人力組成的臨時性空間等,因此也能說,在某些時候,形式就是案子的命題呈現。
但不管是哪一種,對於站在這些形式與技術交叉點上的每個人而言,要追尋的重心,應該擺在對於整體設計的關心與努力。
而如何應用蘊藏在電腦之中的可能性,也將是今後的課題。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台灣•台中/西元2005∼
建築設計/伊東豊雄 工程設計/Arup
伊東豊雄於2005年時,拿下了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國際競圖首獎,目前已完成細部設計、進入了施工階段。
基地位於台中主要重劃區內,將被用來做為國際表演藝術的據點。歌劇院由3項劇場空間(2009席主劇院、800席劇場、200席實驗劇場)與Art Plaza(購物中心、餐廳、咖啡店)、地景藝術組合而成,屬於複合型藝術空間。
為了滿足所有機能,建築團隊提出了Emerging Grid(衍生中的網格)這項統合整體空間的空間體系。這種由拓樸學產生的網格系統,能將因應各機能需求產生的平面,以3次元的曲面串連起來,連續不斷。藉由這套系統,能將包含3個大廳在內的內部空間串連成連續的洞窟一般的空間,相信將來必定能為表演者與欣賞者創造出有趣而精采的關係。
構造方面,組合成曲面的單元被稱為是「懸垂曲面體(catenoid)」,58個這樣的懸垂曲面體構成了整體空間。這些懸垂曲面體依20公分的間隔設置,並以「桁架鋼筋牆(truss wall)工法」來施作。
D.空間結構的萬種風情
Varieties in Spatial Structures
追求極致美,且極致合理的無柱空間(Column free space),是人類技術的步伐,也是建築史的里程碑。
由撓曲抵抗型的梁與構架,到軸力抵抗型的拱、薄殼、懸索屋頂及薄膜結構。如今更邁向張力構材與剛性構材的複合結構(hybrid)。
無論在哪個時代,材料性能與系統形式緊密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藉由材料之立體架構或型態來提供軸力抵抗的架構方式,稱為空間結構(Space Str./ Spatial Str.)。
立體構造或型態的特徵,是在表現建築空間的同時,追求接點.支點之細節,以及生產.搭建之巧思。
在這個無所不能的時代裡,應如何實現「輕量化」的理想,是Archi-Neering Design的一項迷人主題。
羅浮宮美術館倒懸金字塔
The Inverse Pyramid at Louvre Museum
法國.巴黎/西元1993年
建築設計/貝聿銘 工程設計/彼得萊斯(Peter Rice, RFR)
在小說《達文西密碼》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這座有如結晶一般的結構體,是以纜索固定在半空中的玻璃金字塔,上下翻轉地從地下層的天花板往下垂掛。整體結構是由設置於地上層的「玻璃池」玻璃屋頂,以及往地下垂掛的玻璃金字塔所構成。玻璃屋頂是斜率較小的金字塔,下方搭配格子狀的張弦索,以玻璃本身作為受壓構材,自行支撐。此部份的功能是接收雨水往旁邊排出。下部金字塔是由以DPG夾具互相連接的菱型玻璃板組合而成,從地上層的周邊構架往下垂掛,如果只是單純地懸掛,玻璃面會往外側突出,因此透過配置於金字塔內部的纜索與空中連桿,將玻璃牆面往內拉回並固定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上。相對於構成羅浮宮美術館主入口的「地上金字塔」是以框架支撐玻璃,這座地下的「倒懸金字塔」則是完全無框架的結構體。
製作模型的重點,在於忠實呈現以纜索結構系統及空中連桿固定玻璃板的樣貌。
E.挑戰耐震與超高層之路
Endeavour for the Height and Safety
立於大地的梁柱,向神祈禱的通天巨柱。無論石柱木柱,這頂天立地的柱子,都是「建築」的原點。而人類對「高度」的堅持,象徵著榮耀、執著、權力與財富。
時至21世紀,摩天大樓究竟有何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摩天大樓支撐著高密度的都市經濟與文化活動,活化了地方社會,是人類社群的一大象徵。
但是在中國大陸與中東地區,對超高層大樓的建造競賽仍在過熱地進行中。人類與社會的慾望,究竟會往何處發展?
另一方面,日本處於地震帶上,對高度與安全性的挑戰,有著建築設計上的另一層意義。
包含耐震、制震、隔震等概念,納入更新既有建築的觀點,使結構(硬體)與建築(軟體)兩大性能相輔相成。
「防震設計」將是未來的重要關鍵字之一。
杜拜塔
Burj Dubai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西元2008年
建築.工程設計/SOM
地下2層,地上160層的杜拜塔,包含了飯店、辦公室、商業設施、住家等功能,160層樓高約624公尺,上端尖塔部份更超過800公尺。設計主題為中東傳統的拱形尖塔、6葉花紋。平面形狀為對稱3軸所構成的幾何螺旋形,每7層為一組,創造出躍然而升的有機外觀。
156樓以下藉由混凝土幫浦的推送力,採用鋼筋混凝土造;更高層則是使用包含垂直斜撐的鋼骨造。建築中心有著六角形的封閉型核心牆,以及往三方向延伸的翼牆,在支撐垂直載重的同時也確保了扭轉剛性,並可抵抗風力。混凝土使用C60∼C80(N/mm2)的高強度規格,核心牆厚達500公厘至1300公厘。根據風洞實驗證實,此種建築形狀可有效降低強風時的卡門渦(Karman Vortex)效應。本建築並未採用制震系統,但有保留設置空間;基礎部分是以194支樁基支撐厚達3.7公尺的筏基板,形成堆筏(Piled Raft)架構。
F.身邊的AND與住居的AND
Archi-Neering Design for Housing and Furniture
環視四周,將會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各式產品。(經過工程設計而生產的產品)交通工具,電子機器,服裝,運動用品,家具,日用品,實用且迷人的產品不計其數。而這些優質商品,幾乎都在問世之前就投入了龐大的研發能量,方能誕生。人們使用這些產品,親手確認它們應有的性能。
另一方面,建築(建設)上的工程設計必須順應業主的偏好,必須抵抗地震風雪,外來破壞,因此獨特性極高,每棟皆是獨一無二。由設計轉往生產的時間與成本也相當緊迫,經常需要迅速且正確的決定。
這就是 Archi-Neering Design(AND)的第一特色。
AND最大的難關與趣味,就是麻雀雖小,五臟依然要俱全。例如住宅雖然遠小於商業大樓,但最貼近人的生活,因此設計能量可能更高過大廈。
請用心觀察身邊的AND,住居的AND,將會發現感性(魅力)與理性(實用性)的結合。
一又二分之一.View
View, Restaurant that Projects from Cliff
日本.高知縣安藝郡藝西村/西元2006年
建築設計/河江正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工程設計/徐光、照井健二、照井清直
本建案位於太平洋沿岸,是從日本高知機場往東約10公里,主要開設於高知縣內的餐廳兼精品店,複合店面「一又二分之一」的新分店。建地位於離海岸約30公尺高的懸崖上,建築外形是長27公尺,寬4.5公尺,高7.5公尺的方箱,並往海面伸出9公尺的出挑。
整個結構面有如鳥籠,是呈桁架形狀的混凝土軀體。透過在受拉的構材中導入預力的處理,減少了構件斷面積,使內部顧客能享受最多的自然景觀。由於座落在海岸峭壁上,基地條件嚴峻,預力也能夠防止細微裂縫的產生,提升結構體耐久度。結構本體是重約200噸的鳥籠,採取先在建地內以混凝土澆灌完成,等預力工程與出挑段的玻璃工程結束之後,才從地基往海上推出9公尺的工法。使用此種工法,才能讓建物懸於海上,享受與大海融為一體的美景。
模型製作目的,是為呈現簡單、明確、合理的結構設計;為了表現它與大自然融合共舞的樣態,因此同時也再現了建築四周的自然環境。
G.都市與環境的AND
Urban and nvironmental
一座建築物是個人私有財產,但也同時是物理上、文化上的社會資產。個人住宅會累積為造鎮計畫,與都市及環境息息相關。
以單一角度的巨觀觀點構築都市設計的嘗試,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國家。在偉大構圖之下實現都市的主體性,流芳百世,諸如此類的典範是不勝枚舉。
以過去的江戶與京都為首,在日本有著許多美麗的,與自然共生共榮而值得向世界誇耀的都市。經歷明治、大正、昭和,二次大戰後的復興期,再迎向21世紀。在其中展現了人們對描繪未來都市願景的挑戰心。例如從1960年代的「東京計畫」至今,已經歷時半世紀。
如今「新都市」的印象又將有何種變化?
2008年,日本建築學會(AIJ)廣島大會的會議主題,就是「地球=大房子」。相對於50年前,富勒發表了「太空船地球號」宣言,如今我們仍然在摸索著面對現實都市與環境的Archi-Neering Design。
濱松 SALA
Hamamatsu Sala
静岡縣濱松市/西元1981年(2010改修再生)
建築設計/青木茂 工程設計/金箱温春
濱松SALA是1981年由已故的黑川紀章所設計,經過29年後再生為複合型商業大樓建築。因為既存建物是舊的耐震基準建築物,因此根據修改後的耐震修改促進法進行耐震補強工程。而為了改善老舊的格局以及腐朽的設備,全部進行大規模的改修。耐震補強從外部像緞帶般捲繞住鋼筋支柱,採用了世界最初的耐震補強螺旋箍筋帶補強法(Spiral Braced Belt)。為了維持其耐候性能,用玻璃覆蓋支撐柱,並且於建築整體包裹上鍍鋁鋅(galvalume)鋼板用以防止混凝土劣化。這是為了能提高既存建築體與外部之間的空氣層所發揮的斷熱效果,以及發揮空調效率達到省能源的目標,並且希望其充分發揮抑制二氧化碳的生產量。金屬板的外壁設計表現是透過促使行星誕生的瓦斯分子,包覆著地球的層狀瓦斯的概念,並表現出其永遠發光發熱的圖象。這與業主的瓦斯能源提供公司形象相當一致。內部使用玻璃隔間、設置中庭等,打造出平面、三次元以及視覺上廣闊的空間感,是屬於能對應未來變化的開放型彈性空間。同時,再生出既存建物原有的特徵,兩端的窗簾牆面與構想性相當高的屋外階梯,充分顯示出將黑川所留下來的近代建築進一步耐震化、保存下來的思考。
擴展Archi-Neering Design的圈圈
齋藤公男
(結構學家.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
最近「世界遺產」大為風行;除了電視節目不停報導之外,造訪世界遺產的旅行團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日本也努力在推動新一波的國內世界遺產登記。
世界遺產源自於1960年的亞斯文水壩。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建於1945年)為了保存即將被水淹沒的努比亞遺址,舉辦了國際性的保護活動,受到世界重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巴黎,第17屆)全場一致通過了「世界遺產條約」。以往人們認為「文化」與「自然」必定互相衝突,但新觀念認為兩者密不可分,都需要用心保護。可以說一個念頭,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截至2007年3月為止,全球已經有830件世界遺產。義大利以41件奪冠,日本以13件排名第15。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各有6項與4項登記標準。基本上世界遺產必須符合文化或自然任何一項,而目前僅有24件同時符合兩項。最能象徵世界遺產,又最有文化與自然價值的複合遺產第一名,就是「空中都市.馬丘比丘」了。
將近30年前,人們在安地斯深山中發現了馬丘比丘。在呼嘯的山風中,展現一幅自然與文化融合的壯闊景色。背對Huaina Picchu山,眼前印加帝國的遺跡之美令人屏息。過了一陣子,人們開始關注打造如此風景的「技術」。神殿、牢房、宮殿、工作場、住宅、集會所、廣場、汲水場、瞭望台、大門,以及險峻斷崖上所開闢的梯田。Saksaq Waman要塞使用了巨大卻又精緻的驚人石造技術,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水道技術。
這種完美融合建築與技術的世界遺產,最是耐人尋味。海拔2500公尺上的古代遺跡,立刻搖身一變成為充滿謎團的高科技都市。
但當我們回到石、水、城這三個關鍵字上,就會想到加爾水道橋(Pont du Gard)、阿爾貝羅貝洛等其他迷人的世界遺產。日本傳統木工技術所創造的許多文化遺產,也是時代與人民的信念與智慧結晶。遠在科學與工程誕生之前,確實有過以經驗與直覺累積出來的「技術」。那是「匠」的世界,也是「工程的藝術成分多於科學」的理論原點。
古代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的優秀建築,共通點想必在於工程設計(ED = Engineering Design)。「讓美的更合理」或是「讓合理的更美」,是人類對所有產品的共同概念之一,就連大自然也不時透露出這個概念。但工業設計(ID = Industrial Design)的思維與手法,並不能直接套用在建築世界中。無論在變化性、獨特性、即時性等各方面上,建築設計都比一般工程設計要艱難得多。
在思考如何實現意象(追求目標)的同時,又要努力發掘科技的潛能,絲毫不能鬆懈。
事先確立如此觀點,想必能在探討「21世紀建築」的過程中得到啟發。2008年秋天的「Archi-Neering Design展2008」,目標便在於此。支撐著包含結構、環境、都市、住居等各方面的建築(architecture)背後的計畫、設計、生產的工程設計(Engineering Design),就稱為Archi-Neer ing Des ign。我們正努力重新掌握Ar t、Architecture、Engineering之間的關係。展望歷史的發展進程與今日現況,我們將需要找出更成熟的科技與設計。我們希望將建築的趣味與重要性傳達給民眾。使下一個世代的設計師懷抱責任與榮耀,創造新的世界架構。
展覽會的主角是「模型」,由學生們負責製作。
自古至今的眾多傑出建築齊聚一堂,觀眾們透過觀察模型,無論小孩或專家,都能在樂趣中思考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產。
我們滿懷希望在這個展覽中,能感動更多人愛上「建築」。
A.歷史的腳步 History「材料」在建築、文明與文化的進展歷程中,向來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從泥土、石頭、木材、灰漿進展到鋼鐵、再到鋼筋混凝土,人們考量著該如何創造空間與建築至今,究竟已經過了多少的歲月呢?每個時代的人,無不盡可能地將當代所知的材料特性發揮到極致;我們也試著重新思索「材料」在住居與都市的架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科學(力學)」與「工學」尚未十分發達的年代,人們基於思想與熱情,將創意與技術揉合成許多建築、都市與技術的完美結晶。這個蘊藏在前人遺產中的Archi-Neering Design的世界,至今仍令人感...
作者序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 齋藤公男
有句話說「或許工程的藝術成份多過科學。工程與藝術一樣,問題朦朧不清,答案則無窮無盡」(Ove Arup)。
先不論工程究竟算不算藝術,至少任何時代的建築都同時要求「合理性」與「美感」。日本建築學會成立之目的在於「追求建築學術、技術、藝術之進步」,活動主旨則是有機整合這3項元素。
現代建築的關鍵字為「更輕」、「更透明」、「更環保」。隨著電腦分析能力進步,不規則造型與環保意識抬頭的建築開始出現。這些建築設計大部份成立於工程之上,「技術品質」成為直接影響「空間品質」、「環境品質」的重要課題。有人指責現代亞洲的建築熱在「技術品質」上大多屬於短命建築,不出20 年便會造成許多環保問題。本書(暨展覽)的目的在於向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宣傳「日本累積的優質技術」,並且試圖使之提升建設水準、連結所謂的永續建築,部份地開始解決目前全球正在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二戰之後,優秀的設計師紛紛與優秀工程師攜手合作,而結構、環境、計畫等領域的工程學,在建築設計中的比重也將逐漸增加。
Archi-neering建築模型展結合「建築設計」與生產的基石「工程設計」,特別稱為建築工程設計(Archi-Neering Design: AND )。開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掌握Architecture 與Engineering Design 之間的關係,並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掘未來建築的線索。展覽會的主角是「模型」。本展覽並非單純展示技術與作品,而是聚焦於技術所成功打造的環境品質與技術創意,並以之為基準來挑選展覽內容。整個展覽規劃中更包含了實際體驗活動、觀眾互動活動、演說等等。
從古代世界遺產建築到時代尖端建築,從大規模技術到貼近生活周遭的技術。AND 將剖析技術內容,找出樂趣與課題,讓兒童到建築專家都能一同思索、討論「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產」。讓所有觀眾都能享受這些想法與創意,是我們的榮幸。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 齋藤公男
有句話說「或許工程的藝術成份多過科學。工程與藝術一樣,問題朦朧不清,答案則無窮無盡」(Ove Arup)。
先不論工程究竟算不算藝術,至少任何時代的建築都同時要求「合理性」與「美感」。日本建築學會成立之目的在於「追求建築學術、技術、藝術之進步」,活動主旨則是有機整合這3項元素。
現代建築的關鍵字為「更輕」、「更透明」、「更環保」。隨著電腦分析能力進步,不規則造型與環保意識抬頭的建築開始出現。這些建築設計大部份成立於工程之上,「技術品質」成為直接影響「空間品質」、「環境...
目錄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齋藤公男
歷史的腳步
埃及金字塔∕雅典衛城與巴特農神殿∕馬丘比丘∕阿爾貝羅貝洛的土盧里城∕萬神殿∕加爾橋∕通潤橋聖索菲雅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巴黎聖母院∕藥師寺西塔∕伊勢神宮外宮(豊受大神宮)∕嚴島神社與大鳥居會津榮螺堂圓通三匝堂∕上三原田歌舞伎客席構∕白川鄉合掌造∕錦帶橋∕中國宋代虹橋∕皇家艾伯特大橋福斯鐵路橋∕水晶宮∕艾菲爾鐵塔∕企鵝池∕德罕人行橋∕Alloz 水道橋∕落水山莊∕天空之屋∕薩伏瓦別墅∕Salginatobel 橋
20世紀的建築與技術
奎爾紡織村教堂∕奎爾公園∕聖家堂迴旋梯∕飛利浦館「電子之詩」∕聖瑪利亞大教堂日本萬國博覽會之祭典廣場大屋頂∕傑佛遜紀念拱∕曼海姆多功能廳∕莊臣公司總部∕國立京都國際會議場競圖案龐畢度中心∕東京國際會議中心∕仙台媒體中心∕花田餐廳∕Heimberg 游泳池∕「冥想之森」市營火葬場日本萬國博覽會富士館∕東京巨蛋∕熊本公園巨蛋
形式與技術的交叉點
雪梨歌劇院∕國立屋內綜合競技場(代代木體育館)∕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山口KIRARA 博覽會紀念公園多目的巨蛋∕戈特利普戴姆勒球場∕岡山操車場舊址公園球場(蓮花球場)靜岡ECOPA 球場∕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奧林匹克體育場鳥巢∕積層之家∕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 工房2002 年蛇形藝廊展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加州大學柏克萊美術館暨太平洋電影資料庫2009 年高雄世運會主場館∕人力製作的臨時建築彩虹剪∕蒙特婁萬國博覽會美國館∕太陽能煙囪計畫∕今治市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鋼鐵屋∕勞力士學習中心∕豊島美術館∕龐畢度中心∕Leichtraum
空間結構的萬種風情
綠色巨蛋前橋∕出雲巨蛋∕科隆聯邦庭園博覽會舞台/BDS 柏之杜.展示場∕法拉第廳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體育館∕酒田市國體紀念體育館∕石川綜合體育中心∕船橋日大前站下關市地方卸貨市場唐戶市場∕水舞台∕Rhoen-Klinikum(Lane Clinic )玻璃頂棚∕天城巨蛋∕白犀角砥用町綜合林業中心∕中國木材名古屋事業所∕羅浮宮美術館倒懸金字塔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科學研究所日本尖端材料科學中心∕名古屋大學野依中心野依紀念學術交流館建築會館.活動式圓頂∕札幌巨蛋∕國際教養大學圖書館∕Enpark (鹽尻市市民交流中心)JFE Chemical.Chemical 研究所∕羽田Chronogate.Forum
挑戰耐震與超高層之路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東京都廳舍∕中國中央電視台∕MODE 學園Cocoon Tower ∕MODE 學園Spiral Towers 代代木Seminar 本校∕Hermes 銀座旗鑑店∕Prada 精品店青山分店∕蓋吉單擺(Gage Pendulum )與其應用平衡偶隔震系統∕杜拜塔∕東京天空樹∕東京工業大學Suzukake 台校區G3 棟Retrofito 集合住宅20K + Sensoku 連棟住宅+ 祐天寺連棟住宅∕港區未來中心大樓∕新宿中心大廈
身邊的AND與住居的AND
不屈不撓的桌面∕MIND-BODY COLUMN ∕伊那科斯橋∕阿拉米略橋∕唐戶橋∕津田獸醫院∕細胞磚布魯日展示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日本館∕澄心寺伙房∕日本大學理工學院.休憩圓頂Halftecture 大阪城大手前∕東京大學彌生講堂分館∕救世軍收容船∕鋼鐵屋∕富士幼稚園∕一又二分之一.View 波爾多住宅∕清里美術館∕熊本車站西口站前廣場∕長岡市育兒支援設施「Teku-Teku 」∕Ring Around a Tree 以混凝土砌造打造外斷熱∕陶瓷娃娃工坊∕MOOM 膜張力平衡結構
都市與環境的AND
東京計畫1960 ∕TOKYO2050 ∕FIBER CITY Tokyo 2050 ∕Across 福岡∕倫敦市政廳關西國際機場旅客航廈∕東工大綠之丘1號館補強工程∕Jean-Marie Tjibaou 文化中心馬德里賈維亞公園(水質淨化)∕岐阜大學醫學部等遺跡複合設施(名稱暫定)東北大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科生態研究室∕濱松SALA ∕環境與AND ∕犬島藝術計畫「精煉所」∕都市與人口
輕量結構
斯圖加瞭望塔∕慕尼黑玻璃橋Jorg Schlaich 與Rudolf Bergermann 的輕量結構作品
專文∕擴展Archi-Neering Design 的圈圈∕齋藤公男
論壇∕材料與結構── 蜘蛛所打造的微型索結構
論壇∕環境與結構── 世界建築再造與第四結構材料
論壇∕文化與技術── 朝向輕量化的現實
專題討論∕何謂AND(Archi-Neering Design )── 「技術之質」與「空間之質」
專題演講∕麥克.施萊希(Mike Schlaich ) 演講會── 輕量構造物所涵括的設計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齋藤公男
歷史的腳步
埃及金字塔∕雅典衛城與巴特農神殿∕馬丘比丘∕阿爾貝羅貝洛的土盧里城∕萬神殿∕加爾橋∕通潤橋聖索菲雅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巴黎聖母院∕藥師寺西塔∕伊勢神宮外宮(豊受大神宮)∕嚴島神社與大鳥居會津榮螺堂圓通三匝堂∕上三原田歌舞伎客席構∕白川鄉合掌造∕錦帶橋∕中國宋代虹橋∕皇家艾伯特大橋福斯鐵路橋∕水晶宮∕艾菲爾鐵塔∕企鵝池∕德罕人行橋∕Alloz 水道橋∕落水山莊∕天空之屋∕薩伏瓦別墅∕Salginatobel 橋
20世紀的建築與技術
奎爾紡織村教堂∕奎爾公園∕聖家堂迴旋梯∕飛利浦館「電子之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