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2 項符合

二次性的建築:另一種建築的自由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建築人看事情與一般民眾有著極大...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4/04/01
建築人看事情與一般民眾有著極大之差異性,非一致性的美學不斷的上演在我們的生活上,或者說這一直以來是一個不對等的美麗誤會。本書光明正大地和你談台灣的違章建築,二次性的建築,也是再建築,不迴避,以正面的角度去欣賞它的價值性。這是一本想了解台灣人民思維的人極推薦的一本書。在這個島上有個...
二次性的建築:另一種建築的自由 二次性的建築:另一種建築的自由

作者:陳英峯 / 譯者:陳逸軒 
出版社: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7-16
語言:繁體/中文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344
iRead灰熊愛讀書 iRead灰熊愛讀書
建築總論
 
$ 360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建築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二次性的建築:另一種建築的自由

內容簡介

一百種光怪陸離的「二次性自由」,
屬於台灣在地的一百種Architecture 2.0

  我們生活的空間之中,充斥著二次施工的增建空間,本書將這樣的空間定義為「二次性的建築」;這種二次性增建,創造出台灣城市特有的混雜空間感,以及充滿奔放活力的自由性。

  作者以台灣全島為範圍,從火車站為起點徒步尋找並記錄,在這本書中收錄了來自全島各角落的100個二次增建空間的觀察。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這100個空間就有著100種或大或小、或有意或無意地,跨越設計理性的思維與空間,是100種游移的自由;當然它們也各自有100種構成的理由。

  這些在原有建築設計上依個人∕在地∕環境需求增建的空間,宛如個人化後的Architecture 2.0,多了個人化的參與,建築空間不再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固定不變的存在。

  這樣的觀察讓我們重新開始思考,建築原始規劃的第一次設計,與增建的二次性自由之間的落差關係。在建築設計的理性標準與這本書所提供的100種光怪陸離的奇異空間之間,或許提示了對於空間的另一種價值──

  在空間品味的養成過程中,人們認為什麼是「好」建築?
  以及,什麼才是「我們」的建築?
  而這些建築所提示出的文化意涵又是什麼?

  除了指出這些建築作為二次性增建,或「違章」這樣的名詞之外,我們能如何更深刻地看進這些空間、把目光真正投進這些空間,也讓這些空間貼近我們自身的文化存在?

  不管你正在學建築或是正在做建築,這本書裡100種逸出常軌的Architecture 2.0,都是一種邀請;在理性與非理性的思維之間,在固定與游移的空間之中,從這些氣質獨特的建築上頭,重新體驗城市從微小處所展現的性格,也重新體驗建築原生自生活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為全書中英對照

作者簡介

陳英峰

  生於1977年生於台北市。大學就讀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系,研究所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UCL建築設計碩士。曾任職於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等知名建築師事務所。現今任教於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2011年成立OSS設計研究室,致力於建築與空間設計的觀察與創作。

 

目錄

[序一] Preface 「裝飾棚架」生生不息! 林純正 CJ Lim
[序二] Preface 游擊建築 廖偉立 Wei-Li Liao
[序三] Preface 理性的缺口 簡學義 Hsueh-Yi Chien

前言:開始的二次性 Introduction : Secondary from the Start
方法 Methodology

基隆 KEELONG
001 看不見的會堂:偽裝空間 The Invisible Public Community Space
002 存在感的空間 Space with a Sense of Space
003 鐵之長城 Great Iron Wall
004 狹縫中的祈禱 Prayers in Between
005 自然共生宅 A House in Symbiosis with the Nature
006 騎樓中的閣樓 An Attic in the Porch
007 空間革命 Spatial Revolution
008 延伸的秩序 The Order of Extension

台北 TAIPEI
009 深邃背景的入口 Entrance to the Deep Side
010 核心中的邊緣 The Edge of the Core
011 都市花園 Urban Garden
012 我是羅馬 I Am Rome
013 共生 Coexistence
014 思考的廟:都市中的面壁沉思 The Meditative Temple
015 是非之地 A Place of Right or Wrong
016 自體招牌 Self-reflecting Sign
017 開放社會下的封閉:超平面時代 Enclosure in an Open Society

板橋 BANQIAO
018 後現代之後 Meta-postmodern
019 人行安全島 A Safe Walkway
020 真綠屋 True Green House
021 負空間 Negative Space
022 型隨機能婦產科 A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O and G Clinic
023 現代牌坊 Modern-day Memorial Archway
024 住宅廟 A Temple in Residence

中壢 JUNGLI
025 立可白立面 White-out Facade
026 寂寞停車塔 Lonely Parking Tower
027 真實的假象:生態廁所 A Real Illusion : Ecological Public Toilet
028 面具建築 Architecture in Mask
029 在呼吸的大樓 A Breathing Building
030 夾縫中住宅 In-between House
031 存在的貨櫃與不存在的河流 Existing Containers and the Nonexistent River
032 背後的美學 Aesthetics in the Back
033 分離主義式的廟 A Separatist Temple

新竹 HSINCHU
034 山丘住宅 Hillside House
035 進化中的廟 A Temple in Evolution
036 殘留的現代主義 Residual Modernism
037 諸神飯店 Gods' Hotel
038 建築中的關係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s
039 綜合體:雙子星停車塔 The Complex : The Twin Parking Towers

苗栗 MIAOLI
040 漂浮軌道 The Floating Viaduct
041 1/3 住宅 1/3 Residence
042 頂樓的超自然現象 Supernatural Phenomenon on the Rooftop
043 海浪大樓 Old Wave
044 迷戀空間 Space of Fascination

台中 TAICHUNG
045 陸上的曲線 Curve of the Land
046 來自底層的地標建築 Sub-Icon Building
047 皮相化空間 Skin Deep Space
048 神秘之屋 Mystery Houses
049 消失的形體 Vanished Forms
050 牆的X光診所 X-ray Clinic Wall
051 有機建築 Organic Architecture

埔里 PULI
052 夢見小木屋 Dream Cabin
053 巨大的屋簷 荒謬的開始 Gigantic Eaves and the Beginning of Absurdity
054 肌理建築 Anatomy Architecture
055 看見聲音的雨遮 Rain Awnings That Make Sounds Visible
056 偶然巧合說 Form Follows Function: Occasionality

彰化 CHANGHUA
057 一半歷史的停車場 The Half Historical Side of a Parking Lot
058 印象空間 Impressionistic Space

斗六 DOULIU
059 輕盈的投射空間 Projection of Lightness
060 都市中的留白 The Blank of the City
061 最小的巴別塔:長眼的房子 A Small Babel Tower: Facial House
062 長大的建築 An Architectur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嘉義 CHIAYI
063 不明確的解構建築 Indefinite Deconstructionist Architecture
064 感傷的陽台 Sentimental Balcony
065 樸建築 A Plain Building
066 不對稱性權力關係 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hip

台南 TAINAN
067 斜屋頂的自覺 Self-awareness of Sloped Roofs
068 記憶的座標 A Coordinate of Memory
069 垂直聚落 Vertical Village
070 深邃的前景 Deep Foreground
071 步行中的廟 A Shrine in the Way

高雄 KAOHSIUNG
072 陸地的海洋之屋 An Inland Seaside House
073 對話的方向 Direction of the Dialogue
074 童話般的住宅空間 Fairy Tale-like Residence
075 記憶建築 Architecture of Memory
076 纖細的建築 Slender Architecture
077 分割的天空 The Divided Sky

鳳山 FENGSHAN
078 迷幻都市 Fantastical City
079 建築不可承受之輕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Architecture
080 可愛建築 A Lovely Architecture
081 素人空間 An Amateur Architect's Space
082 數字空間 A Space of Numbers

屏東 PINGTUNG
083 雙生宅 Twin Buildings
084 有深度的立面 A Facade with Depth
085 細微的變形 Slight Transformation
086 拼貼之屋 A House of Collage

台東 TAITUNG
087 暗中複雜的立面 Secretly Complex Facade
088 假門 False Door
089 無以命名的多孔目建築 The Unnamable Porous Architecture
090 Do we need Koolhaas? Do we need Koolhaas?
091 八分之六的屋頂 The Six-eighth Roof
092 演算屋頂 An Algorithm Roof
093 不存在的碉堡 The Nonexistent Fortress

花蓮 HUALIEN
094 金剛面具 The Super Robot Mask
095 前後應該矛盾 Contradictions Required
096 自我的理型住宅 A House of One's Own Ideal

宜蘭 YILAN
097 角空間 Corner Space
098 迷戀的清水模 Obsession with the Exposed Concrete
099 熨斗住宅 Flatiron-shaped Building
100 外露廚房 Exposed Kitchen

後記:游移的自由 Postscript : Freedom on the Drift
參與人員 Project Participants

 

推薦序1

「裝飾棚架」生生不息!

  城市在全球化的壓力下被強制進行調整。經濟和政治如今扮演了極具影響力的角色,決定我們都市環境的紋理,同時塑造都市規劃的決策,根據的基礎卻是何為最有利可圖的選擇,並同時將建築簡化為預先設定好的方案及此等形式的呈現。企業品牌與單調的建築佔領並充斥於城市各處,以無邊無際的行銷活動與無個性的通用建築轟炸城市的居民。在經典著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中,羅伯特.范裘利(Robert Venturi)與迪妮絲.史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和史蒂芬.伊澤納爾(Steven Izenour)等人批判兩種衝突性的技術:一種是傳達「大眾」文化、意涵、品味和價值觀的建築,與其相對的是建築師「英雄式」的個人紀念碑,他們用「鴨子」和「裝飾棚架」作為這種隱喻的二分法。「鴨子」的象徵意義隱晦、「宏偉而原創」、含蓄而抽象,因此不具特定意涵,不與特定的時空有明確的關聯。然而「裝飾棚架」正好相反,它被認為是熟悉、外顯而富象徵性,因此具有明確的意義並呼應當代文化。都市設計者和規劃者必須持續思索文化的內涵,開創出「共同」的意義,但這不該呼應企業的獲利考量。儘管《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倡的是後現代主義式的拼貼,它對當今的消費文化依然是一記振聾發聵的棒喝。已知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熟悉度,對面臨強大商業壓力的社會來說,可能確實比較方便安全,但為了滿足商業利益而無視社會文化的傳統,在全球各地的城市裡複製同樣的「裝飾棚架」,這樣又是否符合道德的標準呢?

  藝術歷史學家阿隆.文尼格(Aron Vinegar)在其開創性的著作《我是紀念碑》(IAm Monument)中,敦促設計師要認知這兩種對立的極端以及建築在社會溝通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克服懷疑論的心態,以發展出符合倫理並兼具永續性發展的都市規劃方法。由於面貌模糊的全球性建築持續複製出我們的都市環境,造成人類的社會化介面與傳承蕩然無存,因此都市規劃人員必須調查,並保護一般市民引以為豪的庶民建築。都市規劃的政策不該服膺盲目的拼貼,而應該對延續我們文化傳承的都市百態懷抱敬意。

  面對空白的牆面冥想,或是地方人士在公共橋樑上祕密集會,這在建築規劃上並非完美的案例;公共的生態廁所居然支撐起城市裡的魚類養殖和農業活動,在傳統意義上也算不上美事一樁。設計出機械呼吸建築立面的也並非著名建築師。這些僅僅是本書中提到的幾個尋常建築,它們克服一切困難頑強地存在,同時達成了建築當初設計時的需求,而這在經濟和政治考量凌駕都市脈絡與立地基礎的都會環境中並非特例。不過這些建築依然有其詩意存在。它們是建築結合居民與城市故事的最佳範例,對其建築的環境而言,它們帶來一種新的關聯性,反映出而非預測其存在的規則。這些氣質獨特的建築物是自己的主角,它們活化了城市,讚頌城市的環境,與城市之間卻也存在著麻煩的關係;有時它們彼此之間會產生平行的作用,有時會強化彼此的存在,有時卻也互相矛盾衝突。「裝飾棚架」如此這般生生不息!

林純正(英國倫敦大學巴特雷建築學院 教授)

推薦序2

游擊建築

  一個有專業養成的建築人,必定要有細緻入微的洞察力,對週遭被習以為常的環境再度審視,甚至是一枝草,一磚牆,都能有新的體會發生。作者對於台灣街景的掃描重現,足見對生活的體驗有其獨到之處。

  吾人可見,巷弄街景可大可小,可繁可簡,繽紛多樣正是台灣多元的相貌,這正是由最真實的常民文化所構成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並非是紙上的都市規劃和開發所掌控的,足見其珍貴之處。台灣巷弄尤具有個性,從現代主義到折衷主義,無一而從,反而成為分不出脈絡的標示,不如說在這裡建築反而成了一種居住的「個性」。

  從空間尺度來看,台灣貼近日本,但在構築上卻又大不相同,諸如氣候條件等造成差異,而台灣因為地形多為山陵,山勢多為陡峻更加劇了建築個性多樣的生成。在都市具有個性的巷弄一角也比比皆是,土地公廟如散棋零星佈置在擁擠的道路邊,亦或是在郊區的田邊,你無法預測廟會在哪裡出現,永遠令人驚奇,這正是台灣的樣貌。近來素人建築逐漸為人所注意,我們發現雖然未受過建築訓練的人,但對生活有一定的敏感度,他們不會有既定的建築知識包袱,反而有新的可感動人的那種創作力出來,台灣真正有這種潛能和活力引導,我們應珍惜,而非全盤吸收外來的建築規劃思想。

  現代主義盛行以來,普遍台灣的都市發展模式,都是套入西方的定量模式,忽略了定性,以致於落入了專業偏狹規則的控制,時常因政客權力控制短視的政策操作,以及利益置於生活前頭的牽制下,失控地發展著。城市居民真正的需求卻無法透過政府機制有更好的提升;短期的口號和政策反覆,也無法給城市有更寬闊的揮灑空間。常常可見那種大型尺度下圍塑出來的街道,乍看之下先進又熱鬧,但是久了,開始覺得乏味,甚至在國外就有似曾相近模樣的街景,而且更多更大,怎麼比也比不過人家,還不如台灣原有小巧有特色的巷弄可愛,這樣忽略生活空間徒有外表光鮮的都市,就有如沒有目標的演員,不斷更換著生冷而沒有意義的面具。

  作者幾個案例及描述相當貼近生活,也可以感受到對台灣的熱愛及細緻的觀察,作為一建築教育者身體力行,實屬可貴。這本書階段性忠實的紀錄了城市發展部分現況,尤其是偏重非專業、非一致、地方性、片段的對象,存在於空隙中規模偏小的自由操作。可惜在空間成形的討論上應可有更多發揮餘地,一個圖像的紀錄解說如果能從近到遠,從古至今,那就堪稱完美了,一個場域如何從無到有,應該如何成形,一直是我們建築空間重要的課題。在討論成形過程中一定會包含幾個面向,一.結構性、二.材料的回應、三.構造,也就是如何構築,好的構築方式能契合地方氣候;四.在空間成形過程裡,地方居民的活動及行為分析等,以上無一不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若能嚴謹而帶童心的眼光來看待台灣任何一角落,相信對身為建築人及關注社會環境的朋友們是很好的參考及啟發。

廖偉立(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推薦序3

理性的缺口

  人類追隨著西方文明的演進,理性與科學對邏輯的過度信仰,卻讓我們永遠跨不過與「自然」及「真實」的鴻溝,直到「量子論」、「測不準原理」、「混沌理論」的認知,科學家──堪稱最理性的人類──也終於開始承認理性主義的有限性,或至少對過於簡化的理性模型感到忐忑與心虛。人們驚然發現,古老東方的「直觀」與「神秘主義」對「真實」的「複雜性」卻往往更能有效的掌握。

  而社會與都市的發展,乃至所有人類個人與群體的活動,只要跟隨了「理性主義」的腳步,同樣無法掌控它多元勃發的狀態,簡化的理性始終讓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豐富性。

  台灣經濟所帶來的物質發展表象,似乎已讓我們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然而「潛藏」的未「馴化」完成的「非理性主義」,卻也意外的保存著一種「未開發」的「動能」。像住、商混合的都市計劃或者應該說非計劃或脫序的現象,卻反而吸引了西方欣羨的目光,在我們都還來不及擺脫曾經被批判為「最醜陋的城市」之一的羞赧的同時。

  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擺盪,我們似乎更加迷惑了,當我們已歷經(雖然是非完整的)現代、精英、普普、後現代、解構、後結構……等主義,我們有沒有更正確的態度可更細膩而全然的掌握「真實」,如同「自然」對「整體」的「關照」,「有機」絕不只是表象的形式,而是一種「十全的照顧」的結果。

  作者以一種紀錄片式類「全像攝影」的手法,意圖將台灣這種都市的「非理性世界」忠實的呈現,這些戴著可怕「面具」的「脫序」而「荒誕」的現象,「理性缺口」的漏網之魚,像是被搜集的「病體」,重要的不是這些表象的「病徵」,而是隱藏於背後形成它的複雜的「生理氣候」,我們能否善誘它,保有它粹化的動能,篩濾出真正貼近「真實」、豐富我們生活的圖像,我們或許能獲取能力超越冰冷的、理性的「空間計劃書」,迎接作者所謂建築的3.0時代的來臨。

簡學義(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前言

開始的二次性

  理由零:建築2.0

  當都市的發展空間已經飽和時,新的建設會開始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人的活動卻未因此停止,尤其是在限制的條件下越能看見人適應環境的智慧。定義「二次性的自由」是因為台灣的生活空間中充斥著二次施工的增建空間,不去斷定其存在的正確性,那毋庸置疑是一個我們熟悉的現象。用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些二次性空間,有些其實已超越我們可以想像的理性結果,對於期待找尋突破常規的設計思維中那不也是另一種啟發。相形之下我們生活周邊所謂「被設計過的建築」顯得太過侷限,滿足各種理性需求後,反倒是僵化呈現。

  在台灣的設計環境中如果設計只是習慣從美麗的事物中去欣賞其中的美學價值,顯然那只是錦上添花,強化已知的概念同時卻是畫地自限的開始,無法突破出一個新的格局去發現已存在而被忽視的新價值。而且現存的空間現象有許多是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在建築的教育訓練下,我們相信每件事物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如何將事物的本質用最適切的方式反應出來,那是設計者的課題,同樣地看出本質背後的秩序也是另一個重要課題。因此透過台灣都會空間的觀察希望關注多數存在的事實,從不起眼、不合理、不和諧、不具名等小空間中看見空間的自由。

  除此之外所謂二次性空間的現象可以從Web2.0的定義來理解。Web2.0意指網路成為新的人與人溝通平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產生個人化的內容,如同部落格、社群網站等,是第一代網路的進化。快速訊息傳遞的網路平台使得網路資訊良莠不齊,混雜。台灣的建築現象正如同 Web2.0 狀態:除了建築師原始設計外多了個人化的參與,建築空間不再視為固定不變的狀態,每個人都參與建築設計,只是呈現的改變結果讓我們陷入是否該去接受的思考中。樂觀的期待或許這現象正在預告建築3.0的時代將到臨,讓這些無以名狀的建築所隱藏的動力朝著正確的方向再進化。

  理由一:都市的迷惘

  每個人都能琅琅上口提到幾位知名國外建築大師的作品,並視為優質建築的代表,卻反而對自身的環境感到陌生,不去探究身邊適切的建築空間。主流價值至上,所處的環境認同感逐漸消失。這是一份隱憂,也是在台灣容易發現的一個狀態,似乎讓空間的認同感失去可被定義的現代觀點。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世界主流的趨勢一直在轉變,例如:西方建築史的起源希臘柱式建築到羅馬圓頂、拱式空間再看現今歐洲的技術、文化重心從地中海地區轉換到西歐,這說明了目前任何被追尋的主流建築觀其實是會變動,哪怕今日的非主流會變成為明日的主流。那麼心中的空間標準更不應該阻礙我們去瞭解不起眼的周遭環境,否則主流標準只是盲從的理由。尤其在台灣長期受外來文化影響,混雜著各種文化價值並以一種自由的樣式呈現,例如:在都市空間中能見到日據時期的建築、繼承中華文化的意識型態空間及美式消費文化所帶來的生活型態;多元與包容是台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也隱含亂源。自由的展現結果,從當今講求高度秩序化的都市發展角度來看,是存在混亂。只是這層混亂是否也有其存在的意義或反應這土地的文化特性?如果站在否定的立場,一定忽略地域性自主發展的特色,轉而以片段仿效追求現代都市的國際意象,對於主體的空間文化發展這顯得膚淺, 而且持續迷惘找不到定位。因此要為自己找到另一個樂觀的理由,再去觀察台灣的空間文化,相信有許多有趣的建築空間是被低估的狀態。

  理由二:真實性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其中一位作者 Denise Scoh Brouin 曾說:「大眾的品味依舊被認為是低俗的。建築師已經躲進講究高尚美學的狹窄境地。」此話像是對於建築設計做出沉重的反省告白。在多數人的生活經驗中,多是體驗到庶民化的建築環境,那麼建築的真實性到底為何?是在我們口中引用的設計理論嗎?還是建築是反應社會的產物?對於此,應該是要重新體驗自身所處的環境中而不是概念式簡化為單一的內在∕外在的歸因感受做為答案。因此希望能以更近的距離走入生活空間中進行紀錄。這樣的動機背後同時也是受《東京製造》、《被建築史遺忘的建築》及《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等書的作者影響。他們透過觀察找出最貼切的建築與環境存在的脈絡,並對於我們的生活提出空間反思,其中並沒有介紹知名的建築案例,反而從庶民的空間,反映出震撼人的樸實力量。就如《被建築史遺忘的建築》作者Rudofsky所說的「無名工匠的哲理與智慧,提供建築靈感上最多未知奧秘」。同樣的思維下,也期許可以再次發現貼近我們生活中的空間主體文化與未來建築的線索。

  理由三:積非成是

  如果說建築的設計有個標準的話,最基本的底線應該會是建築法規。如果只用法規作為標準來探討建築設計的話就顯得非黑即白,很明確但也無法解釋我們所處的環境文化。當然這也不是能去規避法規審核的理由。可是必須老實承認在我們的社會中的確仍存在些不合時宜的建築觀念,不管是在法規檢討層面、或是使用者的需求考量等。只是生活中習慣的建築觀念為多數人擁有時,很容易讓人感覺那是正確的決定。這是危險的,使人喪失追求更好空間品質的反省機制,因此在「二次性的自由」觀察計畫中會希望透過建築知識上的檢討,提出另一種聲音反應我們常見之現象。平衡一下,看是否能以客觀的立場觀察或欣賞不論美與醜、實用與虛榮、新與舊、合理與荒謬等對立的價值觀。有對應的觀點與經驗下,才能引起有價值的感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04500
  • 叢書系列: 建築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建築人看事情與一般民眾有著極大...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4/04/01
建築人看事情與一般民眾有著極大之差異性,非一致性的美學不斷的上演在我們的生活上,或者說這一直以來是一個不對等的美麗誤會。本書光明正大地和你談台灣的違章建築,二次性的建築,也是再建築,不迴避,以正面的角度去欣賞它的價值性。這是一本想了解台灣人民思維的人極推薦的一本書。在這個島上有個多元的文化、歷年來我們不斷的吸收外來之物並將之融入生活中,人家說建築反映生活,慶幸的是最常民的建築並沒因此而走樣。期許台灣的再建築可以持續下去,而非跟迷失自我意識的羊群。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在台灣,建築得到了自由。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從內到外全方位防護套書(二版)(3冊):《精微圈(二版)》、《未來預演(二版)》、《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二版)》
作者:辛蒂.戴爾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22
66折: $ 94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拈花對天窗:龔顯榮詩集
作者:龔顯榮
出版社:羽翼實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1-31
66折: $ 16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四大文明神話套書(四冊):《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埃及神話》、《印度神話》、《中國神話》
作者:席路德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3-08-14
66折: $ 950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SIN原罪II:怒‧施暴者(華文靈異天后笭菁全新系列、山米Sammixyz繪製封面、原罪世界全面誘惑開啟)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4-02-27
66折: $ 25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圖解英文文法的原理【暢銷修訂版】:看圖學文法不用背,一張圖就懂!用老外的思維理解英文!
作者:安正鳳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04-09
$ 29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作者:佩特.沃克
出版社: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1-06
$ 394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作者:亞當.格蘭特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4
$ 33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SAKAMOTO DAYS 坂本日常 16 (首刷限定版)
$ 252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無形網絡元素︰豐盛顯化最關鍵的環節,連結宇宙無形網絡,轉動財富與成功的顯化密鑰
作者:羅伯特.薛弗德
出版社:虎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隨插即上!性愛後宮 無修正 ※DAV
作者:西沢水木(西沢みずき)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253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楞嚴經蠡測【第伍冊】
作者:王薀
出版社: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9-19
$ 30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