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建築,最具人文氣息的閱讀法──
以《道德經》讀出「後921世代」建築師們,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向度中、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
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建築評論家阮慶岳,長期來關注台灣以及東亞建築發展現象;本書是繼《弱建築》後,第二部以《道德經》作為思考方法來閱讀台灣當代建築的評論書。
究竟什麼是「後921世代」呢?
以作者阮慶岳的說法來看,「也就是921大地震後,台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而這些中生代建築師,「出現在台灣最富裕活潑、也最民主多元的時刻,卻也是機會最匱乏的時刻。」一方面在沒有政治、歷史包袱的開放環境中,得以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表現,但也遭遇了台灣經濟的微型泡沫化、建築產業發展的停滯期。
有別於「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廖偉立等積極建立建築師與社會對話的主軸、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主體這樣的路線;「後921世代」展現出對「生態、永續」議題的積極回應,並強調與既有環境接合、展現對環境細節的觀察力,細膩地回應使用者需求。
阮慶岳分別選取《道德經》中的一字,作為探討15位「後921世代」建築師的作為與作品的折返點──既從這個字出發,作為探進作品與建築作為的理解並展開詮釋,而所有的展開也回歸這一字來做為小結。
-〈間建築:吳武易〉
作為中介物的這個間,就猶如「碧波飛」裡的大大小小的虛空間(是庭院、也是微型的小天地),乍看下似乎並無一物,卻能有著魔幻般的能力,源源不絕地與居住者及其它空間作著對話。
-〈易建築:張淑征〉
張淑征的建築設計,是一個不斷反覆於簡與繁之間的辯證。……整個建築體的材質與語言,皆被純粹、單一地收斂整理,維持著簡單純粹的性格,又同時尋求著最大的使用與視覺變化可能,可說是「圖難於其易」的很好說明。
-〈明建築:黃明威〉
《道德經》中提到的「微明」,這二字是說明一種雖然姿態幽微、卻依舊能清楚做出明白表達的狀態,與(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以含蓄內斂的語言姿態,還是能顯露出來落落大氣的氣息相類同。
-〈謙建築:黃謙智〉
「小智研發」正挑戰著現代性所衍生出來關於生態永續的大問題,不管從材料研發到設計綠能生活的用品與建築物,都能以紮實、謙遜的微小作為來著手,敬業地謹守著專業者當有的原則與本質。
本書以五個關鍵事件(1895年甲午戰爭/1945年日本戰敗/1978年台美斷交/1987年政治解嚴/1999年921大地震),作為映照閱讀當代台灣十五位/組建築師發展的歷史參照,再以五個基本價值(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對個案與設計者為中心做紀錄與評論,在鋪述這個建築世代的作品與作為同時,也試探了台灣建築的未來走向可能。
◆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李祖原建築師、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2011美國Curry Stone獎得主謝英俊建築師 <專序推薦>
「如一棵樹你不去動它,它自會成長。從老子的角度看,似不必多所雕琢,空間自然就會成長出屬於它該有的面貌。這是自生的能力,不要去干擾它。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在不知不覺中,是切切實實的實踐了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老子的實踐者。」──李祖原
「這些在曠野上呼喊的建築師,他們一致的特性就是不從抽象的大論述著手,真誠地面對眼前的材料、質地、工法、風、光影……真實地反應皮膚、眼睛、鼻子、耳朵的感覺,這或許是將現代建築落地生根的必經之路。」──謝英俊
作者簡介:
阮慶岳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美國及台灣執照),除教職外,同時創作文學、建築評論與策展。
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凱旋高歌》、《蒼人奔鹿》、《秀雲》等;建築著作包括《屋頂上的石斛蘭》、《建築師的關鍵字》、《下一個天際線:當代華人建築考》等逾25本。
曾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十大中文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等。
策展包括:《長安西路神話》、《黏菌城市》、《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久違了,王大閎先生!》、《朗讀違章》、《人民的城市》等。
作者序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摘錄) /阮慶岳
921大地震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外,人們開始意識到對自然環境的長期摧殘與反撲,也經由面對生命的渺小脆弱,瞭解到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這時期,台灣同時經歷了經濟的微型泡沫化,時間約在1995到2005年間,案源與案量大幅削減,造成產業發展的停滯。
這樣的困境同時提供了建築界省思的機會,若以日本為例,許多成長於經濟泡沫期的「後泡沫世代」(Post Bubble Generation),因為失去大型事務所與商業市場的庇護,只能在現實的細縫中尋求生存。這看似不幸的現實,反而給予他們體會現實的契機,因此當大環境好轉,面對重現的權力結構與機制時,不僅懂得自我拿捏位置,對於建築的信仰何在,也顯得從容自信。以及,日本建築過往的英雄/大師時代終得暫時告終,常民與平凡的小建築,可以有著全新的時代意義。
台灣在經歷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也引發建築界內在的辯證與矛盾,譬如對在地與全球的思考,以及對建築與文化、社會與現實的關連何在,都做出各樣的反思與檢討。若以1999年的大地震為劃分點,「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與廖偉立,準確地思索如何由過往追求文化符號或扮演全球化系統的角色位置,轉向到了建立建築師與社會現實積極對話的主軸,並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自體可能。
同時間,「後921世代」逐漸成形,包括劉國滄、張淑征、孫德鴻、吳武易、黃瑞茂、林友寒、姜樂靜、徐岩奇、張清華/郭英釗、楊家凱、黃明威、葉熾仁、黃謙智、洪育成、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展現繽紛多元的面向。這整批人在教育/成長的背景上,顯露出相對於前世代更為多元的色彩,除了留學國外再返台者依舊蔚為主流外,也有全然接受國外建築教育的張淑征、黃謙智,更有益發茁壯的本土建築力量顯現,譬如劉國滄、吳武易、黃瑞茂、姜樂靜、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值得重視。
我將延續先前對老子價值系統的思考,針對五個建築的基本議題,包括空間、美、社會/文化、永續與宗教,來作出我對他們的思考與觀察。
整體來看,「後921世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是在於對於生態/永續議題的回覆。幾乎此一世代的建築師對此皆有著墨,可拿來作代表的:一是綠色生態作出發的建築,包括張清華/郭英釗的生態建築、黃謙智廢物再循環/利用的設計作品、洪育成的木構造建築,以及甘銘源/李綠枝的在地化綠建築工法。基本上都是強調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廢棄物有效回收再利用,以及以在地/再生材料做建築。
另一支,則強調與既有環境的接合,以植入/接枝/縫合的融入觀念,來替代完全剷除/換新的粗暴,這可以劉國滄在台南的大小作為、黃瑞茂長期在淡水的深耕成果,或是甘銘源/李綠枝投入雲林農村空間環境整備為例子。
另外,在社會/文化面的結果也頗可觀。除了延續「前921世代」重視在地現實的特質,並展現對於環境與細節的微觀能力,細膩貼己地回答使用者的需求,即令是中小型的案子,也認真扮演專業者當有的角色。譬如吳武易對於台灣人的家/住宅的再定義,以及姜樂靜在「潭南國小」對布農文化的尊敬與愛,都是亮眼的成果;而劉國滄、甘銘源/李綠枝與黃瑞茂的建築作為,本質就蘊藏對社會/文化的深刻體會,皆能自然顯現在作品裡。
與「前921世代」對現代性的批判態度相對照,譬如謝英俊對資本壟斷住宅市場的破解,或是黃聲遠對空間權力的奪回,皆有與現代性既聯合又鬥爭的色彩,因此美學與空間性格,也有著反中產的姿態(尤其是謝英俊)。「後921世代」的批判性格相對比較微弱,可與此相類比的應是黃瑞茂、劉國滄、甘銘源/李綠枝等,以在地社區做思考的軸線。
此外,對於空間及美的看法,有著再度回歸現代主義本體信仰的趨勢,譬如楊家凱、黃明威、林友寒、張淑征,皆能以著純粹紮實的語彙,延續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與脈絡,與全球的走向積極對話,不懈不怠也輕快俐落,展現台灣與世界同步對語的能力,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鮮明現象。尤其對比「前921世代」的同一脈絡,邱文傑、廖偉立的向在地位置修正,龔書章的退出、林洲民的略顯沈寂,就讓人特別注意這樣以現代主義為宗的發展,後續如何在台灣演化。 對於空間與美的態度,也有另一支雖以現代主義為體、卻略有岔異的發展,譬如徐岩奇以有機建築為出發的空間美學,葉熾仁讓簡約理性與自然無為的交織,或是孫德鴻對於單純低調的凝目,顯露出現代主義的迴旋可能。
至於,最是歸屬形而上的宗教價值,回應就相對薄弱。孫德鴻的「齋明寺」,以隱退及寧靜的氣息,與省約簡鍊的手法,做出適切回應;葉熾仁在台東的系列小住宅,謹守本分,不誇飾、知進退,空間鬆弛自在,透露出豁然無求的人生觀,些許陶淵明意味的形而上價值隱隱浮現;以及劉國滄的「安平樹屋」,以時間的流動/連續觀念,顛覆建築物的主體角色,並藉之展現悠悠忽忽的生命觀,大約是少數可見的代表。 結語: 民意歸向為本、生態環境為尊 「後921世代」出現在台灣最富裕活潑、也最民主多元的此刻,卻也同樣是建築作為機會最匱乏的時代。因為,這不是戰後百廢待舉的時代,也不是七○年代路線辯證的時代,沒有八○年代「錢淹腳目」的滾滾案源,也少了九○年代的理想/改革色彩。反而,私人建築與公共建設都進入緩坡期,大型公共建設或高單價私人建築,並淪為外來建築師的競逐舞臺,中青代建築師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但在前述看似幸運的各個年代裡,建築師的俯仰起落幾乎完全受制於大時代的政商環境,也就是說建築師的理想,與政治權力或資本權力的思維近乎同步。幸運時,各得其所各取其需,不幸時(也是大半的時候),則只能淪成為權力者的「喉舌」。
這樣的角色位置,在九○年代後期起開始轉變,建築師顯現出挑戰政治與資本權力的力道。代表者應是黃聲遠的「宜蘭縣社福館」,直接宣示公民空間優先於政治權力思維,另外還有謝英俊的「921災後邵族部落自力建屋」,也提出在被資本權力完全綁架的現代住宅,如何得以自主脫困的一線生機。
這樣過程裡,台灣的現代建築發展,開始有與社區結盟的發展趨勢。「社區」這名詞在九○年代台灣的各樣文化發展中,逐漸蔚為具指標意味的名詞,也成了與所謂「城市」相對立的思考體。
楊弘任在〈以社區為名〉裡寫著:「社區的議題浮上檯面,成為社會改造的議題,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社區』一詞原本是防堵共產勢力的冷戰防線架構下,因應聯合國援助後進國家改善生活條件而設立,基本上依照由上而下的資源分配管道與議題設定方式來運作。到了1990年代前後,諸多帶有社會改造意識的行動者,開始援引『社區』之名,帶動由下而上的草根民主與本土認同運動風潮。」
「在1990年代詞彙與社會的變動關係中,『社區』之名陸續添加了國族認同的想像、社會人類學人群連帶的想像、文化改造的想像、以及草根民主的想像,混同而匯集為我們新的歷史事實與行動信念。」
這樣的發展與趨勢,積極地鋪陳了台灣建築此刻的位置點。因為這現象除了真實回映近二十年政經現實的劇烈轉變外,也見證台灣逐漸成熟公民社會的成形,背後蘊含的時代意義,與其對台灣建築發展的影響,不但不可輕忽也值得期待。
「後921世代」此刻面對的環境,有其現實存活上的悲觀性,但也可視之為得以擺脫政治/資本權力箝制的契機。或許,此世代藉此可認真思考此刻面對的時代挑戰何在,重新定位「為何要做建築」的戰略位置點,並理解做「小建築」與完成「大理念」的不矛盾性。
基本上,我覺得「後921世代」延續了前一世代對社會/文化關注的承傳,更展現了對人類生態環境的積極關懷與回應,加以在美學與空間思考與作為上,有著粹練的表現,即令時代的現實環境逼人,或許得以展現出另一種嶄新的面貌,重譜台灣現代建築的下一頁歷史。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摘錄) /阮慶岳
921大地震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外,人們開始意識到對自然環境的長期摧殘與反撲,也經由面對生命的渺小脆弱,瞭解到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這時期,台灣同時經歷了經濟的微型泡沫化,時間約在1995到2005年間,案源與案量大幅削減,造成產業發展的停滯。
這樣的困境同時提供了建築界省思的機會,若以日本為例,許多成長於經濟泡沫期的「後泡沫世代」(Post Bubble Generation),因為失去大型事務所與商業市場的庇護,只能在現實的細縫...
目錄
06
老子 釋建築/李祖原
INTERPRETATION ARCHITECTURE
C. Y. LEE
14
落地生根的建築/謝英俊
ARCHITECTURE THAT TAKES ROOTS
HSIEH YING-CHUN
20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阮慶岳
FIVE ISSUES AND FIVE INCIDENTS: TWO WAYS TO EXPLORE TAIW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ROAN CHING-YUEH
45 明建築 孫德鴻
ENLIGHTEN ARCHITECTURE:SUN TE-HUNG 57 樸建築 黃瑞茂
PLAIN ARCHITECTURE:HUANG JUI-MAO 75 始建築 葉熾仁
ORIGIN ARCHITECTURE:YEH CHIH-JEN (b.k.) 89 根建築 甘銘源 李綠枝
ROOT ARCHITECTURE:KAN MING-YUAN & LI LU-CHIH 105 間建築 吳武易
BETWEEN ARCHITECTURE:WU WU-I 119 無建築 林友寒
WITHOUT ARCHITECTURE:YU HAN MICHAEL LIN 133 混建築 姜樂靜
FUZZY ARCHITECTURE:CHIANG LE CHING 147 益建築 洪育成
BENEFIT ARCHITECTURE:HUNG YU CHENG 161 廣建築 徐岩奇
BROAD ARCHITECTURE:VICTOR Y. C. HSU 175 易建築 張淑征
SIMPLE ARCHITECTURE:GRACE S. CHEUNG 189 窮建築 張清華 郭英釗
POOR ARCHITECTURE:CHANG CHING-HWA & KUO YING-CHAO 205 明建築 黃明威
BRIGHT ARCHITECTURE:HUANG MING-WEI 219 謙建築 黃謙智
MODESTY ARCHITECTURE:ARTHUR HUANG 231 餘建築 楊家凱
TRANQUIL ARCHITECTURE:KYLE CHIA-KAI YANG 245 墟建築 劉國滄
RUIN ARCHITECTURE:LIU KUO-CHANG
06
老子 釋建築/李祖原
INTERPRETATION ARCHITECTURE
C. Y. LEE
14
落地生根的建築/謝英俊
ARCHITECTURE THAT TAKES ROOTS
HSIEH YING-CHUN
20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阮慶岳
FIVE ISSUES AND FIVE INCIDENTS: TWO WAYS TO EXPLORE TAIW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ROAN CHING-YUEH
45 明建築 孫德鴻
ENLIGHTEN ARCHITECTURE:SUN TE-HUNG 57 樸建築 黃瑞茂
PLAIN ARCHITECTURE:HUANG JUI-MAO 75 始建築 葉熾仁
ORIGIN ARCHITECTURE:YEH CHIH-JEN (b.k.) 89 根建築 甘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