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廢墟的產生往往來自「人心廢墟」之作祟,
這種無形廢墟其實比有形廢墟還可怕,
其背後的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
運作並使之質變成──另一種「殘餘物」;
環繞在台灣四周島嶼上的眾多廢墟,
就是悲情時代下的產物。
藝術家姚瑞中「廢墟學」第二部,從台灣本島拉開進入周遭的離島範疇,探看台灣複雜政治環境與特殊歷史背景下,這些島外之島、邊陲外的邊陲,是否宿命地犧牲自身發展、以換取台灣本島繁華?
往西邊看,介於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沿岸純樸小島,在國共對壘之下大多被改造成軍事要塞;然而隨著時間與時代流轉,這些前線戰地現在多因為西線戰事已休而徒剩荒煙蔓草、供人憑弔的二手廢墟──它們就像一則歷史記憶的荒謬玩笑,背後卻彷彿仍然隱著意識形態的幽靈。
往東邊看,台灣東部的離島則被視為遁世樂園,觀光化帶來了物質豐裕,卻也相對造成後山環境乃至於人心的汙染。無論是綠島的三座已廢置監獄、蘭嶼龍頭岩的核廢料儲存場,在在都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這些環繞著台灣周圍的衛星島嶼,其邊緣化宿命並不因為觀光而有所改變,隱含在廢棄建築物背後的無奈感,遠比我們所想像要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