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老么,因為是女生,我以為不必面對的問題,卻在不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挑戰我了。如今回想自己年輕時揮揮手就出國留學了,完全是個不可救藥的老么。不像我的先生排行老大,學成要歸國,之後要照顧父母,是他年輕時就知道該負起的責任。
由於曾照顧過公公,後來負責照顧父母,我因此學習到: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獨生子女來面對照顧長輩的挑戰。若有多一個兄弟姐妹幫助,一起面對父母年老的問題,就該很感恩。
父母晚年能在身邊照顧是上帝給子女的恩典、是特權,不要逃避,不要像許多長年在海外回台奔喪的人那樣後悔。這是十字架的功課,是多數人必經、躲不掉的責任。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描述世人背著罪的重擔走天路,但照顧父母不是罪的重擔,是必有的責任,要放入人生規劃中,不要故意忽視,否則可能變成後悔莫及的重擔,在人生下半場一直是個隱憂,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住在國外的親人,多久回家看一次父母,對我這負責照顧父母的人來說,已經不是重點了,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到底我們讓誰負責父母的晚年?愛的頻率多久一次才夠呢?我應該一天二十四小時地看顧,還是一周幾次地探望,還是一年看幾次呢?對父母來說,可能永遠都不夠;對子女來說,要放下工作拋夫棄子嗎?有些根本不是「兼顧」可以解決的事情,連「專業」看護都要換班才能喘息的重擔,我們可以用一頂「不孝順」的大帽子扣在別人身上嗎?
我們是否把人生重要的過程放入行事曆?我們會規劃讀書、就業、結婚、生子,但很少人規劃照顧父母的時間。兄弟姊妹推三阻四,不幸被選上,會不甘心地問:「為什麼是我?」但真愛會促使人負責、扛起擔子、規劃時間的分配。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這是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而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主要的工具之一。」這話出自《心靈地圖》這本追求愛和成長之路的書。作者Scott Peck,是哈彿大學醫學博士,精神科開業醫生,四十多歲成為基督徒。本書銷售五百萬本,連續十二年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面對照顧父母的問題,我也學著用紀律來分配時間,照顧父母的生活有可能是美善滿足的,照顧父母的困難可能是有出路的,但我們要做好心理預備,這是需要辛苦付代價的,可能犧牲假期、與朋友出遊、親子時間、學業、工作……成為人生的重大轉折。
感謝我的大哥大嫂全家在父母七十多歲時開始,已經照顧他們十幾年,那時我在忙著照顧三個幼小的孩子;如今換成我來照顧父母,我十分感恩有這機會,不會讓我以後遺憾終身。感謝二哥二嫂在經濟與時間上的付出,每三、四個月就從美國回台探望父母,盡了最大的努力分擔一切;感謝我的丈夫與三個懂事的孩子,不論是推輪椅、抱上抱下、抽空探望、一起吃飯,都完全配合,讓我感受最大的支持與幸福。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