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對聯是中國文字的一種特殊作品,也是最經濟和最精粹的文學藝術;它可以寫景、可以抒情、也可以言志,有著無窮的情趣,是中國傳統上最普遍又最綺麗的民間文學,是值得珍視的寶貴文化。
二、對聯按用途、使用場所或字數來分類,習慣上可分一般聯(宅第、廳室、亭閣、祠廟)、春聯、賀聯(福壽、婚喜、居家、學業、致富、品德)、輓聯等四類。其中以賀聯及輓聯使用較多。但本書摒除寫於白布幅用於哀輓往者的輓聯,而以其他對聯為彙編內容。
三、貼春聯是新年習俗中重要表徵,盛行於華人社會由來已久。千餘年來,上自帝王公卿,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樂於此道。寶島臺灣人民豐衣足食,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無不桃符換舊,都懂得購買印刷精美,充滿過節氣氛的聯語,或鋪紙潑墨,展露聯藝之美;揮毫寫聯張貼,以凸顯大地皆春,呈現一片迎新送舊的歡樂景象。
四、春聯是春節時,用紅紙書寫吉祥或祝頌語句貼於門上的對聯,又稱門對、春貼。源出於古代的「桃符」。古人每屆新年,輒以二桃木板掛在門邊,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或畫此二神像,用以驅鬼壓邪,謂之桃符。至五代時,又於桃符上題聯語,謂之題桃符。《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謂:「孟昶命學士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視為春聯之始。
五、宋代時,宮中仍流行著「春帖子詞」,於新春時,在每座宮殿大門的兩旁貼上歌頌昇平或寓意規諫的話,所謂春聯並不普遍。到了明代才開始推行到公卿士庶人家。清陳雲瞻《簪雲樓雜說》云:「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西元一三六八年),在除夕前,傳旨公卿庶士,門上須貼春聯一幅,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於是演用的範圍日廣,不只限於春聯而已,舉凡殿閣、樓臺、寺廟、祠堂、軒齋、酒肆、茶館、商舖等,多題對聯,既發抒情趣,又增美觀,而成為古典文學的一種形式。
六、我國古對聯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有的至今膾炙人口;有的早已鐫刻於名山勝地與亭台樓閣。為發揚我國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彙編者利用閒暇時收集編成《古今對聯編選輯》。彙編特點,在於將各類對聯格式化,由少字到多字,並儘可能做到層次分明、字體清晰、類以筆劃之順序編排,罕見字句於各段落酌予注音、註解,供文采欣賞愛好者參考運用。
七、書上前段還蒐集窗牖斗方字及門扇(門葉)對句、吉祥語(春條),供現今變遷社會(不貼春聯家戶酌參),內容大致分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長言等聯,又有家居、生肖、干支等都包含在內,以供熱愛古典文學及有志於纂聯、書聯之創作人士借鑒揮毫和研究。
八、書本內容承蒙恩師陳訓章先生(中一中退休國文教師)及國立武陵高中吳前校長正牧先生細心指導、核校,才能順利付梓編列完成。尤其老師對各聯用字正確性方面已作多方查證,對字句對仗工整、語句貼切上均已詳加考究,於今方能定稿出版,於此深表謝意。
九、本書共蒐集古今對聯一萬餘幅,十八萬餘字,雖不敢說無一錯字,但敢說不同於坊間一般版本。由於彙編者學識淺陋,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尚冀海內外賢達先進,不吝賜教!
是幸。
二○一四年六月 施來山 謹識
序言
我國的文學,概可分為散文、韵文兩大類。散文又稱為古文,古文以載道、論理、敘事為主。韵文以敘情、敘意為主,偶有敘事者。韵文雖然要「和輒押韻」,如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對聯雖屬韵文,但對「韵」的說法,不能侷限於「和輒押韵」,其主要表現在於音韻的變化。
對聯的起源,雖難有具體的考證時間,但是在「宋代楹聯文學」一書中,曾這樣寫道:「降及后蜀,文化孳乳,人文頗盛,君臣又雅好文學,遂以余力,攻研此途,演變之述,灼然可睹……。楹聯文學,于茲遂以萌芽。」這裡所說的楹聯文學,就是「對聯文學」,簡稱為「對聯」。
何謂「對聯」?對聯是有獨立意義的對偶句,因為在詩、詞、曲中都「偶有」甚或「大量的有」對偶句,但它們不是「對聯」,因為,它只是整個詩、詞、曲中的一部分,不能獨立表達一個意義,必須閱讀完整篇的詩、詞、曲之後,才能表達完整的意義。因此,慢慢演變,「對聯」成為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字形式。
「對聯」在古人運用的時候,較為嚴謹,「對聯」是有區分的,「對」者集句應對也,代表兩人以上共同創作,「聯」者則多指一人創作。「對」者只是口頭創作或書面創作,「聯」者則要張貼、懸掛,廣為流傳,至今「對」與「聯」則沒有什麼區別了。
對聯的運用極為廣泛,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合,就產生出不同用途的對聯。來山兄用了不少時間,耗了不少心力,編選出一本「古今對聯編選輯」,提供我們參考運用,可以說是有關「對聯」的一本工具書。這本書使我們對「對聯」有了更深一層的研究與了解,誠如兄所言:「不敢說無一錯字…,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但是,絕對可以提供海內外賢達、先進及後學者,共同切磋,在此特別表達敬意並與兄共勉。
何遺模寫於二○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