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不容遺忘……
中國近代史,是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百年屈辱與痛苦,這是同樣源自中華文化的民族體系,所不能抹滅的共同記憶。
只是,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以及對民族主義的保守傾向,我們所學習到的往往都只是最簡單的歷史剪影──某年某月某日,在歷史上的某處,曾經發生過某件事。例如:1894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在黃海交鋒,此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廷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賠款2億兩白銀──僅此而已,我們在記憶中的歷史,它只是最基本的歷史事實,一份年表記錄而已。
但真正歷史的背後,故事往往比杜撰出來小說還要精采:北洋大臣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戰敗後,受派為全權大臣赴日談判。結果這位外交大臣卻被日本民族主義者小山六之助襲擊,遭子彈擊中左眼下顴骨。受了重傷的李鴻章仍然忍辱負重的持續談判的工作,並試圖在談判中喚醒中日近千年來的歷史情誼。但伊藤博文卻只說了:「你說的都是廢話」。在冷漠的日本帝國主義精神下,李鴻章重傷後僅僅21天內,即被迫在春帆樓簽訂了對大清帝國頗為嚴苛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恥於日本的冷血行徑,因而發誓從此將終生不踏上日本國土半步。2年後,當李鴻章遊歷歐洲後返國途中,不得不經過日本橫濱轉乘船隻。即便如此,李鴻章也不願望向日本海岸一眼,不願用日本的小船擺渡換乘。最後隨從只好在換乘的兩艘船隻中搭上木板,背著這位75歲高齡卻仍擇善固執的老先生,顛顛簸簸的在波浪搖曳中凌海而過,實現了李鴻章不履日土一步的誓言。
歷史的背後,是活生生的故事,如果只是看著年表記誦事實,斷不會知道不平等條約下的辛酸苦楚;更無法理解像李鴻章這樣一生追求中庸之道的儒學之士,為何會立下如此極端的誓言。甲午戰敗、北洋海軍全滅,固然是大清帝國的恥辱以及天朝淪落的難堪,但對於日本的惱恨,更是基於其弒父反母的卑劣行徑;中華文化是日本文明的基石與文化的母體,只有深入瞭解中日間近千年的文化交流史,才能理解李鴻章,甚至是當時清人對日本的仇視心理;也才能真正理解近代中國史中,華人內心深處對日本那種愛恨交雜的複雜情感。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的細節不容忽視──在課堂上我們學習到的,不是故事、更不是歷史,只是一段文字的記述,一個事件曾經發生過的表框。在這框框裡面,還有更多的細節等著我們去挖掘,唯有等你找出了這些真相、這些故事,你才能深深的體悟到歷史的文化面與感情面,才能讓文明的輝煌與痛苦真正具體的呈現。
1861年,法國偉大的浪漫文豪──雨果,即便他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但當他得知英法聯軍將「萬園之園-圓明園」付之一炬時,也忍不住痛心的破口大罵這是「兩個強盜的勝利」,將那些戰利品斥為「贓物」。這位法國的文學領袖憤怒地呼籲:「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夠擺脫重負,洗清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的中國人。」
透過雨果的痛,或許我們才能明白中國近代史的痛苦,並不僅僅是因為緣於相同的中華文化,也不僅僅是因為與我們相近的血脈受到了傷害。
痛苦,是因為人類文明的準則,遭到帝國主義者無情的踐踏;痛苦,是因為人類憑依的法律和秩序,都被戰火與利益的大旗所吞沒;痛苦,是因為人性的尊嚴光輝,都被獸性的野蠻與無恥侮辱。所以這種痛苦並不獨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雨果這位法國的良心,更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人性苦痛。
為了紀念這種全人類的痛楚,於是,我們呈上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