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儘管人類厭惡戰爭,但戰爭卻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整個進程。
在中國,始於三皇五帝,直到民國時期,數千年來,發生的戰爭不可勝數,而較大的戰爭就達一千餘次。這些戰爭,原只是部落之間的相互廝殺,後變成諸侯之國的激烈兼併;原是王朝內部的你爭我奪,後變成周邊民族的侵略擴張;本來是農民起義的燎原烈火,後變成革命戰爭的風雷激盪。其中,封建軍閥之間的割據大血戰,構成了一幅幅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戰爭歷史畫卷。《軍閥割據》一書就是從歷代割據戰爭的史實中,擇其精要,彙集成卷。目的是讓人們透過這些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搏鬥與廝殺,認清封建軍閥的黑暗性和野蠻性,瞭解割據戰爭的破壞性和危害性,總結經驗教訓,更加珍惜安定團結的今天,嚮往和平幸福的明天。
割據戰爭的產生,既有深刻的政治根源,又有深厚的經濟基礎。首先,割據是在朝政腐敗、文恬武嬉、奸臣當道、中央政權無力控制地方的情況下產生的。如戰國時期,晉國衰弱,出現了以韓、趙、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與智氏之間的兼併戰爭;秦末農民大起義後形成的以項羽、劉邦為首的武裝軍事集團;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天下大亂,乘機而起的劉秀兄弟;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及晚唐的藩鎮連兵等。其次,封建社會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軍閥割據勢力在自己的控制區域內,獲得滋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他們只要霸占一州一郡的土地,掌握那裡的政權和財權,就有了擴大軍隊、發動戰爭的物質保證。因此奪取土地,實行割據,是封建軍閥之間相互混戰的直接目的。第三,掌握軍隊,是封建軍閥產生野心、包藏禍心、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的前提條件。一些掌握軍權的將帥,把本是國家統治工具的軍隊,變成一己私有之物,並驅使軍隊為實現個人野心服務,利用軍隊割據地方,利用軍隊搶奪地盤,利用軍隊奪取中央政權,利用軍隊實行軍閥統治。如南北朝時期的侯景之亂;唐朝末年的朱溫篡唐;元末方國珍自稱草頭王;清初吳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亂等,都是野心勃勃的將帥,利用手中軍隊進行叛亂或實行武力統治的。他們「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併」,致使戰火連年,兵燹頻仍,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相較尋常的封建統治,封建軍閥的殘暴統治,帶有更多的動亂性和黑暗性。
割據戰爭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危害。無論是軍閥與軍閥之間的戰爭,還是軍閥與中央政權之間的戰爭,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一場劫難。這主要表現在:
一、戰爭嚴重破壞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春秋戰國之際,中國步入了封建社會。秦統一六國後,中國開始由諸侯割據的封建國家過渡到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維護國家的統一,是各民族的共同願望。但是封建軍閥割據戰爭,卻造成中華民族的長期分裂狀態,使統一的中國出現了金甌殘缺、山河破碎的局面。這種割據狀態,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如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滅吳為止,割據戰爭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南北朝時期的分裂狀態持續了一百七十年;唐安史之亂至北宋建國前,割據狀態持續了兩百餘年。統一是歷史的進步,分裂是歷史的倒退。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割據之戰完全是對歷史的反動。
二、割據之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中國歷史上每一次軍閥戰爭都引起了激烈的社會動盪,並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為了準備發動戰爭,封建軍閥拚命搜刮民財,增加稅收,從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的境地。其次,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或藏進深山密林,或逃奔異國他鄉,造成田園荒蕪,百業凋敝,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再次,軍閥在作戰中,縱兵劫掠,兵燹之後,往往是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出現「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的悽慘場景。正像《中國歷代戰爭史》所描述的:「所至屠滅,焚蕩無遺,軍行未嘗轉糧,車載鹽屍以從……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三、割據之戰嚴重阻滯了人類的生息與發展進程。戰爭,對人類自身來說,無疑是一種毀滅性的自相殘殺活動。割據戰爭較之其他戰爭,其殘暴虐殺程度則更為劇烈,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危害則更為嚴重。大規模戰爭,使成千上萬的士卒暴屍荒野;連年的戰火,使無辜百姓慘遭屠戮;不斷地擴軍,使人口發展受到嚴重阻滯。戰國時秦滅趙,一次坑殺降卒二十萬;東漢末年,曹操曾將徐州百姓全部殺死,後又坑殺袁紹降卒八萬餘人;南北朝時,侯景亂梁,數十萬居民暴屍街頭;唐朝藩鎮割據,田承嗣大肆擴軍,州縣之中幾無男子。總之,在軍閥長期混戰中,直接或間接死於戰爭的人無以計數,人力資源受到極大損失,人口發展受到嚴重限制。據統計,唐玄宗開元年間,全國人口總數為六千五百萬左右。安史之亂後,人口總數為五千兩百九十一點九萬人,銳減一千兩百餘萬。而到唐文宗時,全國人口總數進一步下降到兩千五百萬人。從人口的急劇減少,可以看出軍閥割據戰爭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作用。
四、割據之戰嚴重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在絕大多數時間內,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但是一些封建軍閥,為了實現自己的狂妄野心,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往往勾結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派軍參加軍閥混戰,從而破壞了各民族間的睦鄰友好關係,破壞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與友誼。唐代宗時,僕固懷恩反叛,曾勾結吐蕃、回紇軍隊進攻唐中央政權,他們一路燒殺,一路劫掠,給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唐德宗時幽州節度使朱滔,召回紇兵三千人隨軍作戰,後為李抱真、王武俊率領的官軍擊敗,回紇兵幾乎全部戰死。五代時後晉的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自己甘當兒皇帝,結果造成後來宋遼間的長期戰爭。所以像這樣的古代封建軍閥就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衝擊並發生嬗變,但這種嬗變進展得十分緩慢,農業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新舊兩種經濟因素的消長和衝突,使近代軍閥仍有著滋生和存在的基礎,然而這些軍閥卻有著古代軍閥所沒有的許多特點。
近代軍閥起於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迄於張學良東北改旗易幟。這一時期由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構成了兩大軍閥體系。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主要來自「小站舊人」。據統計,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參謀隊,五十八人中先後出了兩個總統、三個總理、十個陸軍總長及次長、兩個巡閱使、二十三個護軍使,他們是北洋軍閥的中堅力量。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直兩大派系,以及稍後以張作霖為首領的奉系軍閥。西南軍閥主要由辛亥革命後的都督演變而來。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曾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在中華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後來在與北洋軍閥對抗中他們自身也變成了軍閥。西南軍閥以滇、桂、黔係為主,包括川、粵、湘系在內。此外還有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如盤踞於山西的閻錫山、占有陝甘的馮玉祥等。
近代軍閥割據的主要特點:一是北洋軍閥始終操縱北京政府,打著統一的旗號,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其內部的勾結與對抗,也是圍繞爭奪中央政權而展開的。西南軍閥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以割據地方為其主要目標。二是西南軍閥和北洋軍閥的內部組織結構,均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性。他們依靠血親、同鄉、同僚、故舊、師生的關係網,來把持軍事和民政,實行封建家長制統治。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軍閥集團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宗族性實體。皖系軍閥倪嗣沖督皖期間,其主要血親不下五十人,「都蒙其提拔,掌握了安徽的軍權政權和財政等,組成一個倪氏統治安徽的大集團」。三是近代軍閥都或多或少與帝國主義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由於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所以能代表國家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賣國條約,故其賣國的罪惡更大一些。帝國主義的「分治政策」使其紛紛在中國尋找他們的代理人,而近代軍閥也都找一個帝國主義作靠山。如皖系、奉系與日本相勾結;直系則與英美關係比較密切。所以人們往往把近代軍閥稱作帝國主義的走狗。四是近代軍閥出身於不同的社會階層,由清代職業軍官轉化而來者有之;從行伍中脫穎而出者有之;在國內或國外受過近代軍事教育者有之;出身於土匪、綠林者有之。不同的出身,使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五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等武器比古代的刀槍等冷兵器要優越得多。因此近代軍閥割據戰爭的破壞力、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也比古代戰爭大得多。
護國戰爭之後,大大小小的軍閥擁兵自雄,自成派系。或連省以為己有,或盤踞一省稱為督軍,或割據某地區自稱「鎮守使」。大軍閥往往網羅小軍閥以壯聲勢,小軍閥常常投靠大軍閥以求自保。各軍閥之間或相互勾結,合縱連橫;或矛盾衝突,明爭暗鬥。「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大小兵燹,連綿不斷,槍炮之聲,不絕於耳。在軍閥的燒殺劫掠下,百業俱廢,民生凋敝,人民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之中。據《護法運動期間南北軍閥在湖南造成的禍害》一文所載:湖南寶慶「城廂內外,及各鄉百里間,凡兵隊經過駐紮之處,幾使家無倖免,女無完節,戶少炊煙,路斷行人,傷人慘目,天日為暗。環顧國中,像寶慶那樣的情況非常多!」頻繁的戰亂,又造成政局的動盪。控制中央政權的軍閥頭目,像走馬燈似的不停地變換。從西元一九一二年到西元一九二八年的十七年間,內閣變更了四十七次,正所謂:「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我們在強調割據戰爭的反動性、殘酷性、野蠻性的同時,還要認識到,從軍事研究的角度去考察,幾千年來,在軍閥混戰中,這其中有許多著名軍事家,創造了大量以少勝多的模範戰例,如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孫曹赤壁之戰等,在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一些軍閥順應歷史潮流,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勝利,使國家由亂到治,由分裂達到新的統一,這在客觀上也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