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張寶誠
2010 年筆者出版《管理淬煉》一書,出版年餘心中盡是歡喜。喜的是個人對時事之體悟與觀察;對經營管理之信念、心得,能引起諸多讀者、企業界朋友的共鳴以及迴響。企業領導人向來是吃苦好勝敢拼的務實主義者,更是詭譎變局中的敏銳嗅覺者。過去一年來,領導人所面對的全球經濟是一場充滿憂懼、不確定以及懷疑的生存之戰。
隨著美債、歐債的延燒,著實讓人體認到世界緊密結合,衝擊也更甚於以往。流動性的危機造成並非個體企業或單一產業的衰退,而是全球經濟的根基正逐漸頹廢、崩解。另一方面,極端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颶風、海嘯、地震、洪水等天災,成為全人類最深刻的生命教材,教人類無法漠視大自然的衝擊。面對此刻艱鉅的挑戰,領導人宛如走入死蔭的幽谷,心裡承受著無比的煎熬。
然而,在大自然裡低谷與高峰往往相連,轉個念,離開低谷的路就出現了。
領導人或者無法永遠掌握外在環境,但卻能掌握信念;領導人需設法拋棄以往所學,才能學習新智能;領導人必須打破舊框架,建立新的思考架構,以在驚濤駭浪的環境中,抓住新世界的指南針。實際上,領導之路,挑戰無時都在改變,領導人不能只求安順,要勇於開創新局,新的思維就顯必然,而於啟動變革、擘劃新願景之際,更秉持謙卑、感恩的心,務實樂觀的態度,導引出組織邁向卓越的動能,開創新局,締造百年基業。
筆者自2002 年新春伊始,應經濟日報之邀,每週撰寫有關經營管理之文章刊登於「創新經營版」。倏地十年過去了。十年回頭望,既短又長。短的是在歷史的軌跡中僅是一小段,但長的卻是與讀者、企業界朋友的分享經營管理時所獲得盈滿胸懷的喜樂記憶。多年以來,專欄的構思與撰寫,成了筆者每週固定的功課與持續不輟的修煉,絲毫未敢怠惰。而專欄中文章更獲得不少讀者及企業朋友們一再詢問筆者,何時可將專欄內容集結成冊,方便蒐集、參酌。在盛情難卻下,遂將陸續發表之文章,盛情難卻之下,遂將2002 至2004 年於經濟日報專欄發表之文章,彙編為《一起成長》一書,於2005 年出版。《一起成長》一書出版後,收到許多讀者及企業朋友給予筆者的鼓勵及回饋,表示此書讓他們對於經營有了更深的體悟及借鏡,因而受益良多。
因此,在2007 年伊始,筆者將2005 年至2006 年於經濟日報創新經營版所發表之文章加以彙編為《再創卓越》一書。書中將經營管理得思維,作法、工具,輔以國內外成功案例,加以系統化整理,由簡至繁,由微觀到巨觀,期望藉此喚醒個人與組織追求卓越的熱忱。
2010 年,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企業與組織均想要追求卓越的發展,以達永續經營的目標。而企業與組織的經營,一如人體必須維繫身、心、靈之健全,方能維繫基業長青。因此,筆者將在2001 至2010 年發表於經濟日報創新經營版之專欄文章,彙編為《管理淬煉》一書。此書特別著墨在企業身、心、靈三方的修煉與強健之道,以其與大家共勉,唯有不斷地淬煉與精進,書才能走出新道路,開創新格局,不斷地越峰,邁向新境界。
時序邁入2012 年,筆者深感隨著世界經濟重心朝向亞洲移轉,整體亞洲國家、企業都會較以往有更好的機會。企業領導人需以更宏觀的角度來學習、思索這個已經有了全新風貌的時代,徹底體察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環境之間是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從過往為追求高度經濟成長、產業發展偏向與環境及自然爭奪資源的「動脈經濟」,轉變為強調與環境互利、共生的「靜脈經濟」,藉由「人造物改境」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韜略。
筆者更咸以為,各種價值變化皆繫乎「人」的要素,價值的出發點在於人的認知與體驗,而物的創造若在滿足需求之外還改變了環境,創造一種情境,讓人去體驗,透過感動而產生新價值,如同活水一般的循環,人造物改境的同時,亦形塑無可替代的價值模式。
筆者近年來所思所為,皆環繞於人、物、境三方的修煉之道。特於去年(2011)建國百年之歲末,彙整2010 年至2011 年於本專欄發表之文章,集結成冊,出版《領導創價》一書。依循人造物改境之思維,冶煉亂世安身立命之道;從環境今昔之變,闡述組織興衰之理。
編輯此書時,也循此概念,將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在《創心領導 勁風揚起》篇,闡述領導之真諦,繫於領導人一心。著重在願景領導、形塑企業文化、領導高績效團隊、效率學習等屬於人之價值創造;在《感質服務 再度騰躍》篇,闡述企業如何從締造幸福員工,掌握關鍵時刻,提供感質服務,締造顧客成功,屬於物之感質展現;《共好永續 上善若水》篇,從與環境的零和競爭,走向人境共生,灌能綠色思維,屬於境之永續發展。
本書得以付梓,首先筆者要至誠感謝許董事長勝雄先生,對於CPC無私的奉獻以及對於筆者完全的信任、支持與充分授權,也要感謝CPC每一位工作伙伴的盡責與熱情,各級長官及產業先進的提攜與幫助。同時,也要感謝經濟日報翁總編輯得元、盧副總編輯家鼎、王主任純瑞、鄭編輯秋霜小姐,以及CPC呂玉娟經理、黃麗秋主編、屈統轅設計師,因為大家的鼎力協助,才有本書的誕生。最後,還要感謝內人蘇慎慎女士無悔的支持,讓筆者得以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作,在此一併致上最高的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