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樂和喜悅的開端
父母總是喜歡用大人的立場及理論,來看待寶寶的所有行為。因此容易對孩子的部分行為產生誤解,懷疑其所做所為是否具有意義。但是,如果站在寶寶的立場,您會發現寶寶的每個動作、行為舉止,都有他的意義存在。
例如,孩子將放在箱子裡的積木一次又一次反覆地取出來,再放回去,這種行為對父母來說只是單純的遊戲。可是,寶寶卻藉由這種反覆的動作,來訓練肌肉的發育。而且經由這個過程掌握因果關係等物理學上的法則性,進而萌生自我及自主性。如果父母能夠理解這些,便能夠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
幼兒各種淘氣的行為也是一樣,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若能夠理解這是成長發育的過渡期,就不會懷疑家中的小寶貝是否為過動兒了。
與寶寶分享他的快樂,並且深切感受孩子的成長,領略教養和保育原來是充滿著喜悅和歡樂,這就是筆者著書的最終目的。
☆深入理解發育
要了解幼兒的世界,必須了解他們在各個時期大致的發育特徵。但是,如果只是了解幼兒在幾歲或幾個月後「就能夠做這些」、「能表現出這樣的特徵」等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了解「寶寶開始不聽父母的話」,是由於心理上產生哪些改變、又影響了寶寶哪些具體的行動與變化,是不是發育過程中某些方面有了差異?原因是什麼?總之,深入了解嬰幼兒發育的過程及原因(法則和結構),是本書的第二個目的。
☆「兩歲兒」的定義及其個人差異
兩歲兒是包括剛滿兩歲和即將度過三歲生日的幼兒。因此,幼兒在兩歲的前半部與後半部,其成長的過程其實完全不同。再者,一般托兒所的兩歲兒班,在同一班級中有兩歲的,也有已滿三歲的幼兒。更何況每個幼兒因育兒期間、家庭環境、地域環境等影響,各自具有不同的「發育個性」,若將現實中未經確認的統計所得的平均值強加到寶寶身上,反而會造成發育上的障礙。本系列書籍分別由「零歲幼兒」、「一歲幼兒」、「兩歲幼兒」等構成,目的並不是在講述幼兒發育的基準值及應對處理的方式,而是在說明幼兒發育過程及原因的基礎,再講述對應方法,即是要糾正目前的育兒書和保育手冊中常見的弊病。
☆本書的閱讀對象
有關幼兒保育的原則,無論是父母或保育者,總是被要求在育兒和保育時須採取相同的方針,緊密地聯繫。以育兒層面來說,不僅需要各位父母和保育者的靈活運用,更希望透過各地舉辦的親子座談會及家庭教育學習班當作教材來使用。甚而,對於今後以當保育者為奮鬥目標的學生們和正在接受育兒指導的保姆及社會福利工作者,都能透過本書得到一些啟發。
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