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建築、思考建築、建造建築、觀看建築、保存建築……
讓當代日本建築耳目一新的人物,暢談他們對建築的想法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曾成德、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謝宗哲 專序推薦
我廿歲時就立志必定要開始從事建築,總是不停地問自己「建築到底是什麼?我可以對建築做些什麼?」這類問題的答案,恐怕一直都找不到吧。而我們所能作的只有,面對各自被賦予不同條件的設計案逐件逐件地,思考到極限為止,而每次為了找出各自的解答,一件一件筋疲力盡地用力將它完成,就只能這樣而已。(〈動盪不安的心〉,安藤忠雄)
開設自己的事務所已經過了十五年。庸庸碌碌中一下子就過去了。一開始抱著剛開始所以會很累的想法,猛然回首,轉眼間卻過了十年,勞累的程度與五年前完全沒變。我想今後大概也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吧!(〈建築累煞人〉,妹島和世)
建築並不僅是以視覺來體驗玩味的東西,而是應該以觸覺、嗅覺、味覺、聽覺,也就是說必須用上人類的五感,將到那為止所經驗的場所記憶拿出來體會的。就算說當初只能眺望那樣的空間光景,但是你絕對是在那當下同時有著其他感官一起持續運作。(〈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松山巖)
建築設計的本質是類似社會設計之類的東西,包括住宅設計在內,所有所有的建築設計都算是社會設計,是各種尺度的人類集團生活場所的設計。如果想要認真地處理它,就必然要與社會搏鬥。(〈請自負之士喝杯魚腥茶〉,石山修武)
「建築」到底是什麼?
活躍於當代日本建築界的14位名家,引領你踏入建築學的世界。包括安藤忠雄、妹島和世、佐佐木睦朗、藤森照信、石山修武、內藤廣等人,以建築師、結構專家、建築史家、建築環境學者、建築醫師、文化資源學者、作家兼評論家的背景,暢所欲言多年浸淫於建築世界的體會。他們不吝分享個人生涯中跌跌撞撞的經驗,並以扎實的理論與實際個案,展開建築學的技藝、思想、歷史、社會、文化面向,進而對建築的意義與價值作出獨到剖析。
對於建築感興趣、有志於學習建築的人,想要真正地觀察、欣賞、體會建築,思考其中的奧妙,不妨由這本豐富的入門書開始,親炙大師的智慧與經驗。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建築師
佐佐木睦朗/法政大學教授、結構專家
松村秀一/東京大學教授、專長是建築構法與建築生產
內藤廣/前東京大學教授、建築師
鈴木博之/青山學院大學教授、建築史家
松山巖/作家、評論家
妹島和世/建築師、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水津牧子/服務於軟體公司,結構專家
田辺新一/早稻田大學教授、建築環境學者
藤森照信/工學院大學教授、建築史家、建築家
山岸常人/京都大學副教授、建築史家
西澤英和/關西大學教授、建築醫師
木下直之/東京大學教授、文化資源學
石山修武/早稻田大學教授、建築家
譯者簡介:
林建華
台灣大學日文系學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B組碩士。現任doT構築設計主持人,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廖硃岑
成功大學建築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建築學專攻松村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
鄭昭民
中原大學建築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建築學專攻鈴木研究室博士課程在籍中。
蔡耀賢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助理教授、交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創作聯盟召集人。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與建築邂逅】動盪不安的心
安藤忠雄
重遊已許久未造訪的廊香禮拜堂,與卅年前初見時的姿態一樣,毋寧說是更強力地植根於大地。牆壁像是地面隆起一般竄昇起來。扭曲的、擠壓出的、雕塑性的屋頂造型。混凝土的塊體,在陽光之下自在地變換形狀,創造出光與影的空間。這件作品一舉開創了混凝土這種無定形素材所擁有的可能性。
往禮拜堂內踏進一步,這次像是自室內各處襲來,我被光線的洪水包裹住全身。從穿透斜牆的大大小小開口部,湧入各式各樣質量的光線,禮拜堂內部被紅色或青色、黃色的光所彩繪,光線或者溫和、或挑戰性地,在地面上描繪出清晰的輪廓:這簡直就是光的雕塑!
廊香禮拜堂是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五年,科比意六十三歲至六十八歲之間的作品。這時期他身為現代建築師,已經樹立起不可動搖的地位。一般來說,這樣的建築師也許會沿襲以往的創作,朝向圓融、熟練的方向發展,但科比意卻選擇了與以往「白色時代」完全不同的異質世界,作出劇烈的變化。讓人不得不驚訝於他在接近生涯終點時仍想探求新的可能性,對於創作永不滿足的執念。
站在這棟建築之前,被空間包裹住身軀,從「白色時代」到廊香禮拜堂以來,柯比意的迷惘、不安、糾葛等等動盪的心境,自己還記得對這如實傳遞過來的強烈震撼有著無以言喻的感動。
常常被人問起「為何選擇建築之路」,這問題相當不容易回答,我每次都報以曖昧的答案。但原因之一,是在廿幾歲首次的西歐旅行中,讓我確實感受到廊香禮拜堂帶來的強烈空間體驗。不只是廊香,在年輕時屢次的旅行過程中,與各式各樣的建築、都市邂逅,化為身為建築師的我的血與肉,被這一棟棟建築所引誘、引導一般,吸入建築的世界之中。
關於建築,我沒受過正規的教育,也就是所謂的自學。對於想要成為建築師的人,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建築科系,之後有的更進一步上了研究所,有的進入事務所成了學徒,或者是考慮到海外留學等等。不管選哪一條路,總是以某種形式在一定期間,置身於建築教育的場域之中吧。而我沒有類似這樣的機會,只是被興趣吸引,便一腳踏入建築的世界中,直到今天。在這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束縛,我行我素地鑽進建築之中,絕非是穩當地安逸度日。
自學最最辛苦的是,也可說是理所當然的,總是只能依靠自己的孤獨感與焦躁感。沒有共同學習一起交流意見的同窗,也沒有給予建言、引導自己向前行的前輩。而且也沒有得到客觀評價的機會,了解自己到底接近到哪一階段的程度。
我就算到現在,對於這件事仍偶爾會覺得不安。
但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事都用自己的眼睛來看、靠自己的腦袋來思考、以自己的意志來下決定,所以也堅強起來。既不會被現有的概念束縛住,也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回到問題根源來重新思考。藉這反覆過程的累積,想以自我的風格來接近「建築」。不管思考的對象是什麼,藉由反覆與自身對話來思考的習性至今仍未改變。
漫遊於歐洲,體驗從古至今的西洋建築世界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建築之中光的存在。這也是日本與西洋建築另一項本質上的不同處。傳統的日本建築中,光是從下方反射進入的。屋簷或障子門遮住直射光,反射到外廊或中庭之中,溫柔地將人包覆住。相對地,西洋建築的光線是更直接而強有力的。把光也當作是建築的要素,清楚地展現出操作者的人類意志。
例如在羅馬的萬神殿。直徑約四○公尺的球體,像是完全內接的造型,圍塑出建築史上罕見的具備單純性與完整性的建築。它唯一的開口部,就是穿透半球圓頂的頂端,約直徑九公尺的圓形天窗。從這裡射入柱狀光線到完全封閉的內部空間中。天空的運行,戲劇化地改變這光線,在自成一局的內部空間中,將象徵性提昇到極致。這齣光的戲劇,將空間的張力強烈地訴諸於觀者內心。
在內部空間中要如何擷取光線,來演出空間呢?涵蓋結構與設計的西洋建築史,不正是追求光的歷史嗎?!
「所謂的建築,是集合在光線之下量體的、知性的、精準的、而且是壯麗的遊戲」〈勒.科比意《邁向建築》,一九二三年〉
年輕時的柯比意,也將光線當作思考的主題,屢屢言及光線。而我開始歐洲之行的主要目的,便是期待與科比意能有一面之緣,並想要直接觸摸他的建築。一邊接觸他的建築,也同時為他出於自學,一面戰鬥一面開創現代建築道路的生存方式所吸引。
法國,我來到巴黎,找尋他的工作坊,踱步在巴黎街頭,結果卻未能如願。我到巴黎之前的一個月,他已經與世長辭了。但是我實現了另一個夢想:以往只能在印刷不良的照片上看見科比意的作品,這次可以盡情品味到心領神會為止。從巴黎到馬賽、廊香,然後再回到巴黎。幾週之內,我追逐著科比意的作品,過著浸淫於柯比意的日子。
科比意的建築,可分為歌誦初期近代建築五原則的白色時代作品,與廊香禮拜堂所代表的展現素材質感及雕塑性的後期作品。當然,當時剛開始實現建築夢的我並不具備這類知識。只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在現代建築這個範疇中,要能理解他所有的作品。
從薩伏瓦別墅(Villa Savoye)、勒.羅許—珍奈勒別墅(Villa La Roche-Jeanneret)、史坦邸(Villa Stein)等等白色時代的作品開始,到救世軍總部、瑞士學生會館,然後是一九四○年代到一九五○年代的馬賽公寓、廊香禮拜堂、勒.托瑞特修道院。一棟棟實地走訪,顛覆了我當初的預想。令我吃驚的是,他在建築表現上的振盪幅度之激烈。若先不看科比意獨特的、卓越的比例感,會讓人以為這些不像是同一名創作者的作品歷程。「科比意的建築到底是什麼?」我在反覆進行科比意建築巡禮的同時不停思考著。想到當時我與科比意的邂逅,這過程對我來說,也許才是真正意義上「建築」的開始吧。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以薩伏瓦別墅作為科比意初期創作風格的象徵,應該可以說他是建築「理性」的終極體現者吧。
目標是實現有明確秩序的空間,並貫徹純粹的造型,自在地組合融入空間,創造出稱為「建築遊步道」的戲劇性空間。特別要提到科比意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對實現出來的作品,要求明確的邏輯與說明性。這理念的結晶便成為水平帶窗、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獨立柱樑結構等近代建築的五項原則。
不僅建築,對於都市也提出像是「綠.太陽.空間」的口號,對於不確定的現狀,科比意執著於以抽象的概念來說明。視機械為時代的模範,在普羅大眾成為時代主角的當時,能否得到邏輯的明晰與透明化,應該是科比意最關心的議題吧。藉由這巧妙的宣言,他的方法論成為廿世紀建築的共通語言,傳播到全世界。
但我們在不應該這麼明晰的科比意作品當中,看到某時期開始突然滲入曖昧性,具象的要素介入。例如在瑞士學生會館中彎曲的亂石砌牆壁,馬賽公寓案中施作粗糙的混凝土質感。簡直像被自己顛覆一般地,我逐步走訪科比意作風的改變,到達終點的是廊香禮拜堂與勒.托瑞特修道院,與以往白色時代建築相距甚遠的迷路般空間。
大剌剌地顯露材質感,有時連水平—垂直性也被排除,像是各建築元素激烈衝突一般的、衝擊感強烈的空間。光與影的戲劇毫無線索地造訪而來。感受不到一丁點薩伏瓦別墅時的「理性」。話雖如此,要說是完全與科比意初期的傾向一刀兩斷,也不是這麼一回事。從模矩開始,類似五原則的手法若隱若現地充分運用其中。在這裡沒有與他人共用的建築手法或原理,有的只是叫做科比意這個人的個性,如此而已。
本以為科比意的回心轉意,是不是某一天突然興起的?以這觀點再度站在這棟住宅前一看,起初原以為應該見到另一件現代建築的範本,卻發現又搞錯了。明快的表現背後,原來已經隱藏著與後期科比意相連結的曖昧性與多樣性。貫串整體的構成原則,有時候應部分要求而改變樣貌,超越機能的強勢造型突兀地呈現……,在此感受到無法以單一邏輯說明的部分。就是這曖昧的部分賦予深度與擴張空間,賦予這棟建築無法言喻的魅力。
所以,科比意從一開始就處於從抽象思考引導出的理念,與自身肉體發出的情慾之間。時而迷惑、時而被顛覆的同時,持續著創作建築。而最後他還是趨向自己的慾念,自現代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自我,但被視為解放成果的廊香與勒.托瑞特,又豈非他心中那渾沌的世界?!
被自己動盪不安的心思所引導,在不安與緊張之中不停追求著無限可能性的科比意。那迎向創造的姿態,也許才堪稱為建築師的資格吧。
【與建築邂逅】動盪不安的心
安藤忠雄
重遊已許久未造訪的廊香禮拜堂,與卅年前初見時的姿態一樣,毋寧說是更強力地植根於大地。牆壁像是地面隆起一般竄昇起來。扭曲的、擠壓出的、雕塑性的屋頂造型。混凝土的塊體,在陽光之下自在地變換形狀,創造出光與影的空間。這件作品一舉開創了混凝土這種無定形素材所擁有的可能性。
往禮拜堂內踏進一步,這次像是自室內各處襲來,我被光線的洪水包裹住全身。從穿透斜牆的大大小小開口部,湧入各式各樣質量的光線,禮拜堂內部被紅色或青色、黃色的光所彩繪,光線或者溫和、或挑戰性地,在地面上...
作者序
前言
教科書裡沒有的另一齣戲
本書的書名雖然叫作「建築學的教科書」,但並不是為了解答考試問題所編的教科書。
「建築並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為讓人了解這樣的道理,而編寫完成這本教科書。
此外,這本教科書也想讓人了解,學習建築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首先,談到建築的學習,就有「設計建築」、「建造建築」、「讓建築得以建造」、「使用建築」、「觀看建築」、「書寫建築」、「描繪建築」、「修改建築」、「拆除建築」、「保存建築」等等各方面的學習。因為有數不清的方式來學習建築,所以也並非有特定哪一種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有關建築的學習與年齡或經驗無關,不僅誰都應該、也是任誰都能學習的。但每個人既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思考建築,建築也可以從各種角度來開始學習,怎麼樣做才能得到訣竅呢?。
所以,去聆聽以各種形式與建築相關的人們所說的話就變得重要。這裡雖盡是「沒有答案」的建築討論,但在本書中暢談建築的,全是現今讓國內的建築變得最刺激的人們。
我們試著編寫這本書,用意是想讓更多樣化的、活躍於建築界的人們來談論建築,讓大家對建築暢所欲言自己的想法。雖然每篇都只談建築,但沒有一篇是相同的,也讓讀者順著每一篇看到建築千變萬化的面貌。這裡只有一項是共通的:大家都覺得「建築從哪個角度看都有趣」、「建築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其中有著跨越專業種類、經驗多寡與立場差異的共通性。思考其原因,就會回到前述所提的「建築並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
沒有單一特定答案的建築是有趣的,也因此可以感受到建築之中有無限的可能性。只有當每個人各自思考建築,自己也感受到這答案與其可能性,建築才會被持續創造出來、被賦予評價,而成為歷史、成為文化。也因此大家會在此暢談建築。
我們在建築之中生活、邊眺望著建築邊旅行,在建築之中工作、思考,然後在建築之中死去。就算我們想要從建築之中逃離也逃不出去。所以我認為所有人都有必要學習有關建築的知識。如果這本書可以在這方面帶給大家一點幫助就好了,希望至少可以讓大家思考一下建築。
日本的建築雖然被稱為世界一流,但日本的都市卻稱不上優越或美觀。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了探討其原因,我們大家難道不應該思考關於建築的議題嗎?建築不是一棟一棟孤立著的,而建築聚集處所產生的都市,其存在與建築之間是沒有界線的。所以建築絕不僅是屬於建造它、或讓它被建造出來的人們。對於身處建築之中、被建築牽連的人們都是很重要,很有趣的。我想大家越是深入地去思考建築,不只是建築,就連都市也會變得美觀。為此,我希望本書可以成為一塊敲門磚。
二○○三年五月
青山學院大學教授 鈴木博之
(翻譯:林建華)
前言
教科書裡沒有的另一齣戲
本書的書名雖然叫作「建築學的教科書」,但並不是為了解答考試問題所編的教科書。
「建築並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為讓人了解這樣的道理,而編寫完成這本教科書。
此外,這本教科書也想讓人了解,學習建築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首先,談到建築的學習,就有「設計建築」、「建造建築」、「讓建築得以建造」、「使用建築」、「觀看建築」、「書寫建築」、「描繪建築」、「修改建築」、「拆除建築」、「保存建築」等等各方面的學習。因為有數不清的方式來學習建築,所以也並非有特定哪一種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建築,無法言說卻真正重要的事 曾成德
[譯者序]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作者群像 謝宗哲
前言 教科書裡沒有的另一齣戲 鈴木博之
Lesson 1 早課
與建築邂逅 動盪不安的心 安藤忠雄
建築是優美的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佐佐木睦朗
連結建築 建築是人類之豐富性的多樣化展露 松村秀一
建築是寬廣的 叢林的深處有著什麼 內藤廣
Lesson 2 午課
建築是堅韌的 關於建築的「強」 鈴木博之
感覺建築 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 松山巖
建築累煞人 建築師這一行 妹島和世
建築是脆弱的 自然的巨大力量 水津牧子
建築成為毒素 病住宅症候群 田辺新一
Lesson 3 晚課
探索建築 謎樣般的外國建築家 藤森照信
拔刀向建築 重新檢視歷史、由歷史作出新檢視 山岸常人
可修復的建築 技術、心思與志氣 西澤英和
詭異的建築 城垣、宮殿與原爆紀念館 木下直之
與建築戰鬥 請自負之士喝魚腥草茶 石山修武
目次
[推薦序] 建築,無法言說卻真正重要的事 曾成德
[譯者序]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作者群像 謝宗哲
前言 教科書裡沒有的另一齣戲 鈴木博之
Lesson 1 早課
與建築邂逅 動盪不安的心 安藤忠雄
建築是優美的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佐佐木睦朗
連結建築 建築是人類之豐富性的多樣化展露 松村秀一
建築是寬廣的 叢林的深處有著什麼 內藤廣
Lesson 2 午課
建築是堅韌的 關於建築的「強」 鈴木博之
感覺建築 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 松山巖
建築累煞人 建築師這一行 妹島和世
建築是脆弱的 自然的巨大力量 水津牧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