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2 項符合

雪人(奈斯博作品集4)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7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雪人出現 活人不見 北歐懸...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2/09/22
雪人出現 活人不見 北歐懸疑推理小說家尤.奈斯博的《雪人》,詮釋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犯罪型態。筆者過去讀過印象深刻的雪景描述除了東野圭吾的《劫持白銀》,就是泰絲.格里森的《迷蹤Ice Cold》,但僅就場地描述、手法應用著墨而已,其他零星還有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名偵探柯南的短篇單元...
雪人(奈斯博作品集4) 雪人(奈斯博作品集4)

作者:尤.奈斯博 / 譯者:林立仁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2-01-14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雪人(奈斯博作品集4)

內容簡介

  ◎挪威排行榜Top 1,蟬聯榜上超過 50 週
  ◎瑞典排行榜Top 2
  ◎榮獲挪威書店業者大獎「年度最佳挪威小說」,以及挪威讀書俱樂部大獎
  ◎《紐約時報》Top 9、《洛杉磯時報》Top 3、「獨立書商協會」Top 2、《出版人週刊》Top 11
  ◎2011年英國Amazon暢銷榜,入選「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選書
  ◎2011年美國Amazon 推理懸疑類Best 10、《紐約時報》最注目小說
  ◎2012年都柏林文學獎初選入圍

  當雪人凝視著你,看不見的邪惡,正悄悄將你吞沒……

  冰冷而黑暗的北歐暴力美學,再創連續殺人犯主題書寫新局!
  締造系列最暢銷的登峰之作,改編電影由名導演馬丁.史科西斯執導

  一再翻轉的真相,鬼斧神工的布局,毛骨悚然的場景
  警探哈利.霍勒直探邪惡本質的代表作!

  初雪即將降臨,雪人將會再現。
  冰雪融化之時,他將帶走另一人……

  小男孩半夜醒來,發現母親不見蹤影,但院子裡卻多出一個不知是誰堆起的雪人。母親最心愛的圍巾,就圍在雪人的脖子上,那排由黑色卵石組成的眼睛和嘴巴在月光下閃爍,雪人凝視著屋子,彷彿在微笑……

  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讓警探哈利.霍勒特別留意新近發生的女性失蹤案。莫名出現在失蹤女子家院子裡的雪人,以及信中提到的連續殺人犯名字,更讓他確定這樁失蹤案件可能涉及犯罪。

  哈利和手下成立專案小組展開調查,發現過去十幾年來的失蹤檔案有幾個驚人的共同點:失蹤者都已婚且有小孩,每年都在下初雪之後人間蒸發,失蹤現場附近總是堆了一個雪人,而且,她們再也不曾出現。

  不久之後,傳來第二名女子失蹤的消息,不同的是,這次警方發現了她的蹤影:她的頭顱被擺在雪人的身體上……

  神祕的信件是對哈利的挑戰或是嘲笑?以雪人為殺人記號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誰?總是徘徊在酒醉與清醒之間的哈利,首度得在自己的轄區內追緝連續殺人犯。當他越來越接近「雪人」的真面目,他的前女友蘿凱也被捲入這場致命的追緝。哈利必須犧牲自己,才能救回愛人……

  奈斯博最新驚悚小說《雪人》讀來彷彿一首交響曲,當第一個合弦響起,讀者就被拉進一個奇特的世界,不斷受到細密鋪陳的情節引誘,沿著相互交織的主題和故事線前進,最後來到驚心動魄的結局……——《圖書館期刊》

作者簡介

尤.奈斯博

  「北歐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暢銷書。挪威圖書館借閱率排行榜,前20名有5本是奈斯博的作品。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的「國際匕首獎」和美國的「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白天任職於金融業,利用晚上和週末時間演出。不久之後,他考上金融分析師的證照,被挪威最大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他帶著筆電,跳上飛機,前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在那裡寫下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集《蝙蝠人》。

  奈斯博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讀者、冷硬推理、黑色小說讀者,以及通俗驚悚小說讀者。此外還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擁戴,麥可.康納利稱讚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士.艾洛伊、麥可.康納利、伊恩.藍欽、雷蒙.錢德勒等名家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卡索」;德國《明鏡日報》則稱他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奇蹟」。

  「哈利警探系列」
  1. 《蝙蝠人》
  2. 《蟑螂》
  3. 《知更鳥的賭注》(漫遊者已出版)
  4. 《復仇女神的懲罰》(漫遊者已出版)
  5. 《魔鬼的法則》(漫遊者預計出版)
  6. 《救贖者》
  7. 《雪人》(暫名,漫遊者預計出版)
  8. 《獵豹》

譯者簡介

林立仁

  英國薩里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現為專職譯者。

 

推薦序

雪人看到了什麼?∕冬陽(推理評論人)

  十一月初的奧斯陸,降下今年冬天第一場雪,室外已是銀白一片。剛下班的女子回到溫暖的家中,走進廚房,丈夫和孩子正忙著為她準備晚餐,氣氛一片和樂。

  「我看到你們在院子裡堆的大雪人了,好漂亮。」女子愉悅地對兩人說。
  丈夫停下正在切菜的手,語帶困惑地回應:「唔?我們沒有堆雪人啊。」
  「是嗎?過來看看。」

  女子領著丈夫和孩子走到客廳,視線穿過窗玻璃,看見庭院裡那尊巨大的雪人。

  「大概是鄰居小孩來到我們家院子裡堆的吧。」作父親的這樣回答完,轉身回廚房繼續料理晚餐,女子也跟著離開了。

  唯獨孩子還留在客廳,他的目光並沒有從雪人身上移開。

  他覺得這尊雪人怪怪的。堆砌的地點有點太靠近房子了。偌大的庭院裡,雪人哪兒也不站,就正好站在可以看進這間屋宅、這處客廳的地方,用像是瞪視的眼神望著。

  這實在太詭異了。

  就是這詭異的、極富影像感的、令人微微泛起雞皮疙瘩的場景,深深烙印在挪威犯罪小說家尤.奈斯博的腦海中,於是將這簡短的畫面逐一化為文字、寫成故事,成了以哈利.霍勒警探為主角的第七部系列小說《雪人》的發展主軸。

  台灣的讀者並不是從霍勒的登場作《蝙蝠人》開始接觸到這個犯罪小說系列,而是自第三作起,藉由《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與《魔鬼的法則》這三部小說構成的「奧斯陸三部曲」,在這個以挪威首都為中心的大敘事格局中,得以一窺北歐犯罪小說的迷人之處(系列一開始前兩部作品的舞台分別是澳洲雪梨與泰國曼谷)。

  中文出版社之所以這樣安排,我想很可能是受到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以「千禧系列」(Millennium series)在全球掀起閱讀熱潮的影響。向來對他國文化興趣缺缺的英語推理小說圈,居然在短時間內瘋狂地尋覓、大量地討論北歐犯罪小說,顯然事出有因。無論是針對福利北歐陰暗面的控訴、強調女權主義與種族平等的主張、抨擊極右派激進分子的立場、以及大量情色與暴力的犯罪描寫云云,拉森的小說不斷將讀者推回到犯罪推理小說的發展起始點:「觀察與思考是我們認識自己以及所處這個世界的最佳手段。」這或許就是拉森熱能夠席捲全世界、征服廣大讀者的核心魅力。

  不管是百年前柯南.道爾筆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或是百年後史迪格.拉森創造的利斯貝特.莎蘭德,他們皆以卓越的觀察力與優異的思考力,引領讀者享受虛構小說世界中的娛樂趣味,卻又同時呈現真實生活中理當予以關注的諸多嚴肅面。尤.奈斯博也懷抱著相似的企圖,只不過哈利.霍勒這個角色可要比福爾摩斯與莎蘭德平凡許多,在智力或行動上並不具備超人色彩,然而他強烈的反英雄(Antihero)性格──挪威最優秀的警探,卻也是個沉溺於酒精、頑固且不願照章行事的麻煩人物──則加強了人物縱深,尤其與他警探的身分屢屢發生衝突,徘徊在職場與人生中只要踏錯一步便可能墜入永遠無法復返的深淵邊緣。為此,奈斯博在奧斯陸三部曲中著墨甚深,奠定了全系列穩健且成功的敘事基礎。

  若以推理小說中「警察程序」(Police Procedural)這個子類型來看,哈利.霍勒系列無疑是相當標準的作品──系列主角雖然是警探霍勒,但偵察主體為挪威犯罪特警隊(及相關調查單位),以團隊組織而非一己之力調查犯罪事件。這合理彌補了前述霍勒「不具備超人色彩」的能力缺陷,並藉由諸多與霍勒或友好或對立或惺惺相惜的要角,豐富呈現霍勒的性格與事件的複雜度及戲劇性,且同時顯現公權力內部腐化所帶來的災難、受人情政治等因素的掣肘、律法無法顧及的陰暗死角等等,讓故事更貼近現實世界正在進行的模樣,進而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除此之外,哈利.霍勒系列還有兩大引人入勝的特色。

  其一是小說的敘事結構。奈斯博採第三人稱多線敘事的寫作方式,以哈利.霍勒的偵察團隊為主軸,運用多個時空、不同人物視點的支線跳躍式穿插其間,合力推動故事進行。如此鋪陳故事的手段對作者與讀者來說都是費心的嚴峻考驗,若稍有閃失,遺漏或錯置了某一段敘事線,抑或是情節過於冗蕪、缺乏吸引力而令人失去耐性,整部作品極可能因此歪斜瓦解,淪為失敗之作。然而,也因為這種敘事手法與犯罪調查本身具有相近的拼圖性質──線索斷了便得另起爐灶,看似死路一條的調查結果隨時可能接上另一條直指真相的活路,因而讓小說閱讀產生另一種特殊的興味。

  其二是書名與該作主題微妙的對應關係。就拿已中譯的奧斯陸三部曲為例,「知更鳥」、「復仇女神」與「魔鬼之星」(五芒星)皆是具象的詞彙,在生物、神話與宗教上也都有其特殊的意涵,在奈斯博的筆下成為一種譬喻或是借代,將抽象的孤注一擲、正義、邪惡的概念,讓讀者在翻頁閱讀前便透過書名有了初步的想像。這是個有趣且大膽的作法,像是魔術師早早向觀眾透露了招式,最後仍展現一手令全場驚詫不已的戲法,在滿座掌聲中優雅謝幕。知更鳥能否順利度過寒冬?復仇女神的利劍將指向誰?魔鬼之星由誰所畫下?每個問號都懸在閱讀者的心頭,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小說的最後一頁才能獲得滿意的解答。

  本書《雪人》也是延續了相同的手法,選用這麼一個充滿童趣、在寒冬中散發溫馨感,但其人形(doll)外表隱約帶著鬼魅色彩的型體,藉以表現「窺視的恐懼」這個主題。

  《雪人》的故事走向較偏恐怖(Horror)風格,和奧斯陸三部曲相比顯得不那麼沉重,但往人心黑暗面的探索卻更進一步,頗有奈斯博心儀的作家──以《體內殺手》(The Killer Inside Me)、《親愛的,天黑之後再說吧》(After Dark, My Sweet)聞名的吉姆.湯普遜(Jim Thopson)的味道。

  故事從一樁女性失蹤案展開,作母親的對丈夫與孩子不告而別,是出於自願還是遭人脅迫不得而知,孩子在住家附近的一尊雪人身上發現之前當聖誕禮物送給母親的一條圍巾,除此之外幾乎毫無線索可循。

  霍勒與自卑爾根轉調來奧斯陸犯罪特警隊的新同事卡翠娜搭檔偵辦此案,調查過失蹤人口檔案資料後發現,過去十年,在挪威失蹤的女性人數與其他北歐國家相比高出許多,再加上霍勒先前曾收到一封內容關於雪人的怪信,他開始認為這是一個挪威犯罪史上少見的連續殺人犯(Serial Killer)正悄悄犯下的重大刑事案件。

  不認同霍勒說法的同事戲稱這是他去FBI上課後的遺毒,一種沒道理的癡迷,瘋狂的連續殺人犯只會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出現,不會是挪威。直到下一樁失蹤案發生,事發現場附近的闇黑森林裡再度出現一尊雪人,雪人身上有著失蹤女性業已死亡的確切證據……

  雪人是誰堆的?置放在事件現場的用意為何?霍勒收到的怪信是挑釁還是求援?連串的疑問背後隱藏著精密的算計與不能明說的動機,以及破案追凶所需的零碎線索。在懸疑緊張的查緝氣氛底下埋藏古典偵探小說的解謎趣味,推敲凶手的身分與意圖之餘同時也再次觸及了霍勒的人生及其個性的陰暗面,這種緊緊相扣、呼應的兩面性,成為閱讀本作時另一值得讀者玩味之處。

  正因為如此細膩的書寫筆法,使得「連續殺人犯」這個在犯罪小說中常見的題材與人物,在本書中有了不一樣的面貌。奈斯博採取的並非病理解剖式的理論分析,或血流成河、赤裸殘虐的暴力描寫,而是讓「聽得見聲音,但看不清面貌」的犯罪者潛藏在書頁間,透過自己的發言、行凶設局的手法,以及包括霍勒在內的諸多調查者利用辦案技巧與經驗所完成的推理研判,最後由讀者自行拼湊出凶手的內心世界。

  「我只是將腦海裡的故事,寫成文字『重述』一次。作家是沒辦法寫完整個故事的,得靠讀者自己運用想像力填補。我只能寫下10%的故事,剩下的90%全交給讀者了。」很喜歡奈斯博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過的這段話,我以為這絕非謙遜客套,而是誠懇的肺腑之言。寫在文章的最後留給將繼續往下翻讀的各位,看看閱畢《雪人》後,是否也認同這個主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72844
  • 叢書系列: 北歐犯罪小說
  • 規格:平裝 / 43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雪人出現 活人不見 北歐懸...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2/09/22
雪人出現 活人不見
 北歐懸疑推理小說家尤.奈斯博的《雪人》,詮釋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犯罪型態。筆者過去讀過印象深刻的雪景描述除了東野圭吾的《劫持白銀》,就是泰絲.格里森的《迷蹤Ice Cold》,但僅就場地描述、手法應用著墨而已,其他零星還有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名偵探柯南的短篇單元,皆不像本作出自於作家本人親身體驗,充分發揮在地性,直接引用現成所有元素重現真實情境的國度。冰壺運動、滑雪跳台、駕駛船艇、溜冰這專屬於北國才有的特殊生活方式,打造出一般亞熱帶國家無法想像及參與的文化,彷彿處於帶點奇幻色彩的異世界之感。舞台設定也橫跨兩世(1980、2004)、兩地(奧斯陸、卑爾根)、兩性(主角與女角)、兩情(親子間、舊情間)等,作者曾為音樂人兼金融業者,透過書中諸多相關的比喻可更貼近當下的情感描繪,這與彼得詹姆斯的《XX死亡》系列,將諸多電影戲劇融入其中的導演製片作家,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出現怪談或詛咒之說很現代科學,不過可能有年代代溝、國度差異、幽默用語不同,較不容易引起共鳴,整體而言瑕不掩瑜。
 本書藉由看似無害且季節主題性會有的堆雪人活動,逐漸引領讀者進入陰森恐怖的氛圍,就像《牠》用帶來歡樂的小丑製造反差、穿著玩偶服的殺人魔、動起來的洋娃娃等,給人留下顫慄不可抹滅的印象,取代既有的認知,如此操作在讀完後更不會輕易忘記手法與動機,具有高度原創性難以被複製,也是為何這部作品比奧斯陸三部曲《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魔鬼的法則》評價還高的原因。
 「挪威1994年至今的失蹤女性人口數,相比丹麥跟瑞典數量太多了。」
 「挪威還沒有出現過連續殺人犯,只有美國才有,通常也只有在電影才看的到。」
 「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北歐兒童,父親另有其人。」
 這三句重要的線索是貫穿整部作品的精髓,案件接連有女性失蹤,都已婚且有小孩,雖然當作共通性的關聯過於牽強,但似乎都是主動、匆忙的離開。不是顯現兇手的神通廣大,反倒是有什麼「把柄」不想讓外人包括枕邊人知道,所以留下的線索難以被重視。由於過去都是在初雪的時日才有人失蹤,亦沒有被發現屍體,警方常證據不足、無疾而終。直到主角接獲怪異的信函及調派來的幫手,「雪人」像是挑釁般地玩弄警方於股掌之間,才拼湊出命案的圖騰,但殊不知這一切都掌握在兇手如意算盤中,甚至可以追究回溯至多年以前的啟蒙。
 本書分五部,各自有專章分節,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相當方便地間斷停下思考或註記,隨劇情推演及人物增多,案件逐漸繁複起來。作者利用類似運鏡的手法交替使用第一人稱或主角觀點敘事,將身歷其境的臨場感表露無疑,交代每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作息態樣,幫助推導為何成為被害者,若在當下會做出何種取捨,可能留下些什麼蛛絲馬跡,像是暗夜的凜冽寒氣也從腳底竄上來一樣。段落小結「疑似」真兇的內心戲獨白之敘述性詭計,誘使讀者懷疑接下來的凶手身分(即便書頁才翻至一半想也知道不是該人,但卻有顯著動機)。
 連續殺人犯常出現警匪對峙鬥智的環節,但此作越看越撲朔迷離,除了在多人的行動上表裡不一外,身邊還疑似就存有內賊的可能性,導致兇手的做法越來越明目張膽。主角也是凡人,不僅酗酒、離婚、局裡眼中釘,更像是多年前失蹤警探的雙胞胎一樣,或許這就是被盯上或利用的原因,破解了該起命案就離兇手更進一步,奈何若兇手為警界的不光彩事由曝光,將影響士氣及高層地震,大家都想息事寧人、掩耳盜鈴。尤其錯認兇手還開慶功宴如此醜聞傳出,絕對被媒體百姓叮滿頭包,直到有新受害者、失蹤者出現才重新推託搪塞找人揹鍋,翻版千萬別抬頭。
 特殊的行凶工具、堆雪人的緣由、分屍的必要、前後不同手法的消失屍體都有合乎現實可做到的解釋,獵奇的部分則有《心靈判官psycho-pass》第一季的經典場面之感。專業領域的部分深入淺出合理化了動機,有精神狀態的描述但沒有犯人側寫的介入有點可惜,有一些嫌疑犯的動機可能還比真凶更加強烈。不時出現在主角周遭的點滴事務,算是伏筆的一環,有動物的隱喻、習慣的設定、兩人的默契,還有最重要的,靈光乍現與對真相的執著渴望。連續殺人案的兇手在還沒有確定被逼到死路前,難道會畏罪自殺嗎?現在一般人都知道可能頂罪被自殺,果然很適合當代罪羔羊;身居官僚且看慣生死的警方卻睜一眼閉一眼,美國的槍案不是當場被擊斃就是等攻堅中自殺,又有相對走在人權前線的精神專科醫師助陣,更何況北歐幾乎全面廢除死刑,真不知受到保護的到底是誰?
 將真凶逼至極限的過程中,每位角色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昭然若揭,或多或少影響案情的發展,隱藏的秘密即使受威脅也有其芥蒂難以全盤托出。作者刻劃角色立體,且賦予對應職業及成長歷程好按圖索驥,尤其團隊成員剖析證據、調查能力很值得信賴。行兇過程非用兇手視角,而是受害者所見所聞,成功塑造詭譎恐怖的壓迫,脅持威嚇著當事者及讀者。
 No pain, no gain. 第四部開始劇情急轉直下,沒在重視名譽聲望的主角打出不少好牌,無所不用其極直搗黃龍與嫌犯正面交鋒,進可攻說溜嘴、退可守心理分析;獨自緝拿可以驗證推理,敗興而歸不致落為話柄,但也容易逼得狗急跳牆,是個魚死網破的下策。最後付出了代價才得以守住重視的一切,完整爬梳整起案件因果,是篇令人血脈賁張又心滿意足的小說。
 霸王級寒流來就適合看北歐小說❄...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1/01/17
霸王級寒流來就適合看北歐小說❄️
之前有看過「雪人」電影了,只記得不好看
內容已經沒什麼印象,所以沒有影響到閱讀
不過我個人是覺得男主角選得不錯啦😆
年輕版萬磁王👍🏻👍🏻👍🏻

「雪人」雖然很厚但讀起來簡單順暢
又結合外遇生子、心理疾病、遺傳疾病等各種問題
而且氣氛的營造真的很好,殺人手法又夠殘忍
本來很可愛的雪人~瞬間變超驚悚⛄️
原作真的好看太多了,為什麼電影不照著拍呢🤔
然後我覺得這本兇手算是比較好猜的喔
不過精彩度不減,因為故事真相一再翻轉
有時候自己又會懷疑一下🤨
 童年的陰影,兒時的創傷,足以製...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無評分  2019/02/09
童年的陰影,兒時的創傷,足以製造出一個人格扭曲的變態凶手。
根據瑞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約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孩童不是他們所認知的父親所生,也就是說,那些孩子都是他們母親外遇所生的。
為了逞罰他所謂『淫蕩的母親』他利用職務之便尋找被害人,這種年幼時的恨意讓他無法罷手,於是一個怪物誕生了。
這本小說雖然很厚,但不影響它的可看性和精采度,現在HBO電影這在播這部片子,我當然是先看書再看電影。
電影裡的人物和故事走向和原著小說沒有多大不同,但改編內容就有差異,試想一本厚達四百多頁的小說要把它濃縮成二個小時的電影,要簡略掉人物之間的關係、事件之間的牽扯,直切小說的重點,很難。
我邊看電影邊在腦中追尋小說的情節,得到結論,小說比電影精采多了,電影裡無法解釋的、看不到的關聯,小說裡都有,才能完整呈現出故事的來龍去脈,『雪人』才能成為恐懼的代言人。
 這本書一開始就以驚悚的雪景謀殺...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12/12
這本書一開始就以驚悚的雪景謀殺案為主,直接抓住讀者的眼球,看到後來真是嘖嘖稱奇,最後的呼應又讓人有恍然大悟,作者安排得很巧妙,儘管或許中段你就猜出兇手,但是你仍然會覺得很精采的看下去。
 陸續發生的人口失蹤案 都是有...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6/10/06
陸續發生的人口失蹤案
都是有小孩的己婚女性
她們各有感情不忠的過去
雪人總會在案發現場默默現形
它是連環殺手刻意留下的暗示
案件中不為人知的家庭問題
交錯拼湊出無法切割的關係
合理推斷的嫌犯都不是真凶
呼之欲出的真相一再被翻轉
最終智慧殺人魔現形時
驚悚情節讓人摒氣凝神
這部北歐的犯罪小說
電影版明年即將上映
 初識尤‧奈斯博的作品,其特殊的...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2/04/07
初識尤‧奈斯博的作品,其特殊的敘寫方式讓人有些眼花瞭亂,場景的變化過於快速,整個故事分為許\多支線進行,常看到某一段落便需要往前翻找某一支線的源頭才能連貫故事,但也因此對整個故事有更深的瞭解,段落的複讀也讓人對故事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哈利,一個令上司頭痛卻有著真材實料的警監,這次要面對挪威的首位連續殺人犯--雪人。總在初雪下時犯案,總在犯案前先於受害者家堆出個雪人,受害者皆是有孩子的已婚婦女,有著固定的犯案模式,但行踪成謎。哈利,隨著蒐集到的證據,一步步的接近犯案核心了,雪人似乎就在他身邊,醫生?媒體大亨?同事?上司?而且這次,哈利最愛的人--蘿凱,也在殺人犯的獵殺名單上,哈利要抓犯人的腳步不得不加快了,但加快就來得及嗎?

殘忍的殺戮,精密的設計,警探與殺人犯間的鬥智鬥力,快速的舖陳,緊湊的故事,書本厚重,但絶對翻開書本即捨不得闔上!
 本書是尤.奈斯博被引進台灣的第...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2/02/12
本書是尤.奈斯博被引進台灣的第四本作品,前三本分別是《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魔鬼的法則》,構成所謂的「奧斯陸三部曲」,前面三本著作之間都有一些劇情的關聯性和延續性,而這本《雪人》除了相同的主角哈利警探以及挪威警方之外,劇情上沒有多少相關性,所以讀起來比較有獨立性。



台灣近幾年來,推理小說界颳起了一陣北歐風潮,從瑞典已故作家史迪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首部曲就是鼎鼎大名的《龍紋身的女孩》)後,台灣的書壇只要是推出北歐的犯罪與推理作品,在銷售成績上似乎就代表著無往不利,如果真的要去研究其背後的原因,我猜想應該不外乎1、北歐清新冷冽的文風迴異於一般英式推理,況且英美推理界的優秀作品幾乎已經被台灣推理迷看完了。2、近年來日式推理的主流慢慢式微,且日式推理的本格風越來越重,也許\讀者早已經厭倦了一大堆密室殺人事件了吧。



史迪格‧拉森與尤.奈斯博這兩位北歐推理天王的作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變態心理與精神疾病,而且往往兇手都是社會上所謂中堅份子和菁英人士,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些許\淡淡的左派文風,藉由揭發上流社會人士的假象來探討一些與公平正義有關的內涵,這或許\正是進步的北歐社會的主流價值吧!



本書《雪人》延續了奧斯陸三部曲的風格,警探哈利受命要偵辦一件連續殺人案件,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幾乎將哈利的整體形象與人格做出更完整的描述,哈利是個典型的推理小說中最常見的警探:酗酒不修邊幅、與上司同僚關係惡劣、不受警方標準辦案程序與規章甚至社會教條所束縛、感情生活一蹋糊塗、生活白癡.......雖然哈利擁有這些遭糕透頂的個性,相同的他也擁有推理小說中警探應該具有的優點:不眠不休的查案工作、極佳的破案能力。當然如果哈利警探只具有這樣的個性,本系列只不過是成千上萬的尋常廉價小說之一罷了,我個人覺得尤.奈斯博筆下的哈利警探之所以吸引人之處在於:哈利和你我一樣都會害怕,哈利不是福爾摩斯那種飽學多聞之士,他也不是為了想要伸張正義,甚至在部分案情的突破關鍵點,哈利依靠的只剩下直覺和運氣,簡單的說,哈利警探比較有人味,完全迴異那種好來塢式灑狗血英雄警匪片。



尤.奈斯博與史迪格‧拉森有個共同的創作風格,他們都會以聳動驚人的統計數字來鋪陳甚至貫穿全場,而統計數字本身更成為故事的重心;如《龍紋身的女孩》開宗明義就點出:「瑞典有18%的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而該書的主軸便是放在不同型態的變態性侵。作者在本書《雪人》中不只一次提到:「有15%-20%的孩童,其真正的生父與其認知的父親不同。」,所以,性關係複雜病瞞著丈夫偷偷生下其他男人的小孩的女人,便成為本書的核心。



本書《雪人》與奧斯陸三部曲最大的不同在於驚悚氣氛的製造,作者成功\地將雪人塑造成冰封大地孤寂恐怖的表徵,而看到最後才知道雪人原來是兇手幼年創傷的一種圖騰。本書比較不同之處還有:更血腥更變態的案情,以及許\多場讓人感到極度不舒服的性愛過程,所以不喜歡血腥分屍與變態性愛的讀者在閱\讀之前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雪人》所形塑的驚人氛圍更甚於作者前面的著作。



有人提到作者尤.奈斯博是少數具有文學底蘊的推理犯罪小說家,本書的鋪陳的確可以驗證這一說法,書中所有出場的人物之間都有其高度的關聯性,比起另外兩本《復仇女神的懲罰》與《魔鬼的法則》,主配角之間、配角與配角之間,彼此之間的黏著度比較高,而不是像前幾本著作的配角門全部都是圍繞在哈利一個人身上,如此一來,本書除了哈利之外的其他配角的形象也是相當鮮明,如哈利的新夥伴卡翠娜,她擺\脫了那種007的花瓶辦案夥伴陳窠,其生世故事與個性幾乎可以單獨成冊。幾個被害女性不再只是推理小說的屍體和被害者而已,尤.奈斯博筆下的被害女性的遭遇與內心轉折比起其他作者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純粹以推理素材來談,作者大玩『線索-推論-緝凶-死胡同-回到原點』這個推理把戲,不停地藉由哈利警探引領讀者走進死胡同,只是每個辦案的死胡同都會鋪成一些轉折和伏筆,也連帶的導因一些好看的插曲和知識,如失蹤多年的爭議性警官拉夫妥,當哈利發現他早已死亡多年的屍體之後,原本以為辦案已經進入死胡同了,卻在他身上和身世之間牽引出更多的線索和故事;還有一開始被誤導成分屍案兇手雪人的費列森醫生,發現他又不是真兇時,作者又從他的遺傳疾病醫生這個身分將整個故事的核心打了開來進入新的階段-犯案動機,且巧妙地和「有15%-20%的孩童,其真正的生父與其認知的父親不同。」這個命題相呼應,當然不免俗地扯了一些有如八點檔的生世之謎和驗DNA之類的八卦有趣話題和專業知識。



本書一如作者先前的作品一樣有著厚重的四百多頁篇幅,難免會有些隱晦難解的埋伏筆的炫技,且由於本書是變態犯罪類型的小說,為平衡光明與黑暗面,總是會有些說教式的救贖敘述,而作者為了塑造哈利警探的抽離性格,不得不在敘述當中做出一點平衡,無可厚非吧!



如果要我就作者幾本已經引進中譯本的著作來比的話,這本書應該還是比《知更鳥的賭注》略遜一籌,畢竟《知更鳥的賭注》具有史詩般的高度,具有讓讀者驚為天人的素材與背景,不過就以一般的推理小說的水準來談,本書《雪人》不論是角色的鮮明度、高潮迭起的故事張力、社會議題的選擇都屬於上乘之作。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今日66折
修煉(全套5冊)
作者:陳郁如
出版社:小兵
出版日期:2019-03-14
66折: $ 1188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小學生必備英語圖解字典
作者:希伯崙編輯團隊
出版社: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17
66折: $ 329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作者:香蒂爾.帕特(Chantel Prat)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1-04
66折: $ 31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戀愛暴君(14)
作者:高永ひなこ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11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恰如細語般的戀歌(01)
作者:竹嶋えく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09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大鵬展翅:馮世寬回憶錄
作者:馮世寬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14
$ 51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辦公室戀愛的對象是我喔?(全)
作者:ニクヤ乾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05
$ 11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作者:程世嘉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30
$ 35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作者:Jeff C.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23
$ 26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黑或白(9)
作者:さちも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16
$ 11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