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中的「錯誤」
白馬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歸來,名噪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馬」。昔日朋友眾馬驢豔羨不已。白馬說:「其實我去取經時大家也沒閒著,甚至比我還忙,我走一步,你們也走一步。只不過我目標明確,十萬八千里走了一回,而你們在磨坊原地踏步而已。」眾馬驢聽之愕然……
1.保持自己的痛覺
如果在利益面前失去了自我,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會是淒慘無比。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和居安思危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
一個年輕人想要向人請教成功之道,經人介紹去見一位成功的商人,商人正好在吃早餐,於是邀年輕人一起吃。商人指著桌上三塊大小不等的蛋糕對年輕人說:「如果每塊蛋糕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最大的那塊!」商人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商人把最大的那塊蛋糕遞給年輕人,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他很快就吃完了,帶著年輕人來到他的書房看書。到了下午,年輕人饑腸轆轆,於是很不耐煩地問商人,是否能告訴他成功的辦法。商人笑了笑說:「小伙子,餓了吧!到餐廳去,我馬上告訴你答案。」他帶著年輕人又來到餐廳,拿起桌上剩下的那塊蛋糕,得意地在年輕人眼前晃了晃,大口吃起來。年輕人馬上明白了商人的意思:商人吃的蛋糕雖然不如自己吃的那塊大,卻比自己吃得多。而這裡所說的蛋糕,每塊都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所以商人得到的利益比這位年輕人多,且更具持久性。
人們常常會被眼前那個最大利益所迷惑,而忽視了其他小的、更具持久性的利益。認為看得到的眼前利益就是最大的、最好的,因此不惜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上面。然而,最終你將發現,如果用同樣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暫時沒有那麼大的利益,但最後加在一起的利益往往會比眼前所帶來的利益要多得多。
現實生活中,出現最大利益的時候,往往是「血腥味」最濃的時候,也正是風險最高的時候,更是最需要保持清醒的時候。雖說眼前的利益非常誘人,但要注意,獲利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應該把眼光放得長遠,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要有長遠的規劃,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互相結合,把理想與現實互相結合。不可一味追逐利益,唯有保持清醒的痛覺,才不會成為「愛斯基摩人的盤中美味」。
這話怎麼說呢?
原來,愛斯基摩人利用北極的獨特氣候條件,發明了捕狼方法。他們首先在冰雪地裡鑿出一個坑,再將一把尖刀的刀柄放進去並略做固定,然後往刀子灑上一些鮮血,用冰雪把刀子埋好。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小雪堆很快就被凍成一座冰山,最後,他們往冰堆上灑一點血,就可以等著明天來收穫獵物了。
冰原上的餓狼在聞到血腥味後,很快就會來到冰山前。牠們聞到這裡的血腥味,以為這裡面有一隻受傷倒斃的小動物。狼就開始用自己的舌頭舔冰堆上的血跡,希望能夠將冰堆舔開,儘快吃到埋在裡面的美食。不一會兒,牠們就舔到刀尖。然而,牠們的舌頭舔了半天的冰塊,已經被凍得麻木,沒有了痛覺,只剩嗅覺在告訴自己:血腥味越來越濃,馬上就能夠得到裡面的美味了。
於是,狼的舌頭麻木地繼續在刀尖上舔著,而牠只會感覺到血腥味越來越濃,卻不知道那血腥味來自自己的血,血腥味反過來刺激著牠更加賣力地舔下去……最終,狼因為失血過多倒在冰雪裡,成為愛斯基摩人的美食!愛斯基摩人正是利用饑餓的狼一心一意想得到食物的弱點,讓狼「乖乖」地躺在地上。 人類之所以能夠制服狼及其他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比牠們多動腦子,這點區別決定了人和狼不同的命運。因此,我們無論在什麼樣情況下,都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讓自己隨時保有痛覺,不要做一隻刀口上的狼。
大陸戲劇導演胡偉民將著作送給友人余秋雨的時候,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秋雨,請繼續鞭笞我,讓我永遠保持痛感!」
保持痛感,是一種人生境界;保持痛感,才能對生活、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生活太甜蜜,讓人沈溺其中,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甚至在情感與物質中迷失自我。
現實生活中,有人扮演著愛斯基摩人的角色,有人則充當冰原上的老狼。股票市場正是上述兩種角色扮演最為寫實的地方。很多專業機構具備雄厚財力,是所謂的「愛斯基摩人」,而小散戶處於相對弱勢,成為「冰原上的狼」。
要知道,「血腥味」最濃的時候,正是風險最大的時候。也許你的利潤並不是最豐厚,但至少能夠保證自己不會成為「愛斯基摩人」的盤中美味。
所以憂患意識最為重要,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危機意識」!我們都需要無時無刻提醒自己,保持痛感!只有這樣,方能立於不敗。
2.這些問題,你問過自己了嗎?
我們看到別人成功了,所以下定決心要向成功者學習,去模仿別人的做法。然而,結果卻並非如己所願。
為什麼結局會這樣?其實,這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還不瞭解,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別人,讓自己走進了盲點——有些問題是我們在行動之前,不能不去瞭解,不能不問自己的。我們可以問自己:我喜歡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想做成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我現在正在做什麼……
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正在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只有釐清這些問題,才會明白行動的意義。
然而,一忙起來,我們就沒有時間再去想這些問題了。就像是在一家公司做會計的小李一樣,連日來的加班讓他幾乎忘了自己姓什麼,他一會兒登錄價格,一會兒稱重量。他也感到很無奈,有時候想著乾脆鬆手,離職算了,但最後還是忍了下來。他在公司工作快一年的時間,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自己其實並不適合做會計。然而,儘管他想破了頭,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迷惘徬徨中,他最終一無所獲!
其實,類似的人並不少見,他們每天非常忙碌,似乎連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的時間都沒有,只是機械式地重複每一天,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迷茫了很久,也痛苦了很久,因為他們不知道路在哪裡,將走向何方;他們一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只是漫無目的地走下去。
理想與夢想都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屬於自己的夢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音樂家,有的立志做警察……但當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時,不少人會後悔自己的選擇,責怪自己一時糊塗或怨天尤人,而面臨再次的職業選擇時,他們還是會困惑,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
近年來的就業市場並不樂觀,許多大學生畢業以後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卻苦於找不到所需的人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就是很多學生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職業方向的時候,出現了偏差與失誤。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你無法選擇以何種身分來到這個世界,但你絕對有能力透過職業生涯上的努力來奠定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所謂職業生涯,指的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繫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連續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以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而職業生涯的規劃有助於確立個人的奮鬥目標。職業生涯的規劃要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長處的位置,以便找到能夠發揮自己最大能力的事業。
那麼,到底要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呢?這需要從內、外兩方面因素來綜合考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未來希望自己做什麼?
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那麼你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但事實往往相反,如果你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意味著痛苦即將來臨。這時,你不妨問問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你希望自己以後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大富翁?藝術家?企業家?演說家?手藝超群的廚師?受歡迎的歌手?
事實上,每個人對成功的看法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具備不同的需要、希望和價值觀,也有著不同的優點。若我們違背自己的本質,不尊重自己的獨特性,那麼不論我們怎樣努力,都將因此而永遠和成功絕緣。
成功與個人的本質密不可分。許多人犧牲了自己本意,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這就是他們不能成功的原因。原本適合當老師的,卻做了一名企業家;本該是企業家的人,卻錯誤的當了一名老師;原本適合從事管理的人,卻去當推銷員……成功因而變得遙不可及。
假如你對自己的本質一點都不清楚,更不明白自己的需要,那麼你很可能會做出和你的需要完全相反的選擇。
個人的自我意識包括了許多方面,它包含你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社會能力、智力等方面的看法,所有的一切都與你的生活目標息息相關。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集中注意力去發掘你的自我意識。
西方有一句諺語:「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那麼你哪裡也去不了。」同樣地,一個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他通常什麼也做不好。所以,確立一個具體的職業目標和專業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是選擇職業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俗話說:「興趣是人最初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之母。」從事一項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本身就能給人滿足感,職業生涯也因此變得妙趣橫生。巴西球王比利視足球為生命,他的執著讓他成為世界矚目的球星——濃厚的職業興趣是一個人事業騰飛的引擎,而對興趣的無悔追求則是事業成功的巨大推動力。
但僅憑興趣來選擇過於衝動,你對某事感興趣並不代表你就有能力去做。比如說,導演李安、創作歌手周杰倫,以及球星王建民,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可以說是眾多年輕人的興趣和夢想。但從事這些職業有其必備的個性和能力,不是光憑興趣就能夠把事情做好。因此,清楚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是選擇職業的先決條件。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及優勢不同,其適合學習的專業和從事的職業是有所區別的。
愛因斯坦因為思考方式過於偏向直覺,因此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了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做為主攻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個性特質,都具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夠恰當地定位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職業選擇。
認識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不良影響的世界當中,這些影響時常會侵害到我們。如果你的自我意識得以甦醒,你就能抵制這些影響,使心靈保持寧靜,進而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了增強自我意識,我們必須創造出一個自我形象——一個能夠決定自己生活的人,一個把自己看作不受廣告、商業利益和其他事物所影響的人。一旦把自我意識化為行動,你就有了真實的自我,建設性思維就會像生活中的一座燈塔,使你過著自然和諧的生活。
你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你到底想要尋找或得到什麼?只有明白這些,你才不至於違反自己的原則而受到傷害。
一個二十五歲的小伙子,因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跑來找大師諮詢。他說他想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大師問:「那麼,你到底想做點什麼呢?」
年輕人猶豫不決的說:「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只知道我的目標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大師接著問:「那麼你的愛好和特長是什麼呢?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年輕人回答說:「這一點我從沒有仔細思考過。」
「如果讓你選擇,你想做什麼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大師針對這個話題窮追不捨。
年輕人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我想我確實應該好好思考。」
大師接著說:「你想離開現在的職位,卻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麼。如果你真的想做點什麼的話,那麼,現在你必須拿定主意!」
大師對年輕人的能力進行了一些測試,他發現年輕人對自己所具備的才能並不太瞭解。大師知道,對每一個人來說,前進的動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年輕人培養信心的技巧,讓這位年輕人滿懷信心地踏上成功路。
現在,他已經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也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他懂得如何做,也期待著收穫。他一定可以獲得成功,因為沒有什麼困難能夠擋住他前進的腳步。
其實,許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3.做合理的事情
我們都覺得,自己應該為追求夢想而奮鬥一生,所以在每一個潮起潮落的日子裡拼命地追逐、努力著,美其名曰「為明天活得更好」。然而,總有一天等我們老了,才會發現這一生為了追逐那些身外之物外,失去了親情,或許因此也與愛情失之交臂。
很多人都在想著怎樣發大財,在他們眼裡只有錢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沒錢是寸步難行,但錢並不是萬能,有許多東西是錢所買不到的。而我們在達到自己理想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放鬆一下,為自己與他人都留點自由的空間,不能貪圖太多,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春秋時期,有一名魯國宰相,名叫季文子。
他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從不鋪張浪費。他的住家非常簡陋,僕人也不多。
他常常叮囑家人:「不要搞浮華,講排場。粗茶淡飯就可以了,衣服不髒、不破就很好。」
有一次,他因為公務在身,需要出門,就交代他的侄兒備車。等了很久之後,就直接向馬廄走去。
剛走到馬廄門口,他遠遠看到侄兒慌慌張張地將青草蓋在馬槽上,侷促不安的樣子。
季文子非常納悶,問道:「你在做什麼?」
侄兒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季文子上前一看,原來馬槽裡有糧食。
季文子非常生氣:「我已經說過,不許用糧食餵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許多窮人衣食都成問題,你竟還如此浪費!」
侄兒點點頭:「你說的道理我懂,我只是害怕別人嘲笑我們。」
季文子答道:「被嘲笑又如何,簡樸生活才是美德。」
這時,站在一旁的幕僚仲孫不以為然地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入連一件像樣的綢緞衣服都沒有。餵馬,不給糧食,只給草。你每天乘坐瘦馬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說你太小氣嗎?」
季文子嚴肅地對他說:「你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你不懂得節儉的意義。一個有修養的人可以克制貪念,因為他知道節儉可以使人向上。相反的,一個人鋪張浪費,必然會貪得無厭。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必能上行下效,百姓齊心,國家也一定可以越來越強大!」
只有懂得怎樣生活,才能夠用正確的心態對待錢,方能更為合理地進行投資。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講究尺度,當你把貪婪的手伸向金錢時,它很可能會狠狠地螫你一口。知疼者驚悟;不知疼者,它的毒素會傳遍你的全身,讓你腐敗、墮落、消沈、犯罪,最後很有可能將你推上審判台。
只有善待錢的人,才會善待自己的生活。
有一個家庭,父親是大企業的總經理,母親是大學的教授,家庭經濟非常寬裕,兩人無論學問還是人品都很優秀。然而,他們的獨生子卻在監獄服刑。這是為什麼?
原來,這對父母因為忙著各自的事業,平時對兒子缺乏關心。兒子小時候非常乖,學業成績也很好,讓他們疏於家庭關係的經營。萬萬沒想到,兒子上國中的時候,因為缺乏管教,與壞孩子混在一起,慢慢沾上了吸煙、喝酒、打架等等惡習,一發不可收拾……然而,他們竟然毫無察覺,直到警察找上門來。
他們試圖讓兒子迷途知返,但為時已晚。他們感慨道:「如果今天讓我們拿所有的一切去交換孩子平凡、健康的正常人生活,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去做。當初我們在追求名譽、地位、收入、成就感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真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諷刺啊!
不要把名譽、收入、成就看得太重,為了自己的理想或是目標而放棄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些東西哪怕付出再高的代價也無法換來!
一個年輕人總是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生活不幸福,終日愁眉不展。
一天,一個鬚髮全白的老人走過來問他:「年輕人,幹嘛不高興?」
「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老是這麼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人反問道:「假如今天我折了你的一根手指,給你一百萬元,你要不要?」
「不要!」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九十歲的老人,給你一百萬元,你要不要?」
「不要!」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一千萬元,你要不要?」
「不要!」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一千萬了呀!」老人笑吟吟地走了。
有些事情是需要用心去經營的,那是用錢買不到的,如果錯過了可能再也無法得到,結果只會讓自己後悔一輩子。
也許今天在某些方面付出一些時間與精力會讓我們少賺一些錢,但是我們今天透支所有賺來的錢,將來很有可能會連本帶利地花出去。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把錢投資於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幸福、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些就是最大的回報。 錢有很多的用途,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犧牲一些將來用錢也難以買回的東西。
小劉是一名 「高級主管」,年薪百萬,職位與薪水讓人羨慕,但有天他突然辭職了。原來,他在一次例行健檢時發現,他的腎小球可能有點問題,如果不注意休息,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等,把他嚇了一跳。之前,他就時常感到疲勞,但是他仍然日夜辛勞著,不願休息……他從此休養了整整一年,直到身體完全復原。在另謀新職以後,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能太操勞——錢是賺不完的,生命卻只有一次!
即使現在賺了大錢,但若失去健康,錢再多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