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工作不上班 系列(復刻版,全套共7冊)
全球風行的工作新觀念:夢想過的事,先試試看再說!
工作應該是樂在其中的,能夠樂在其中就是一件很美的事,生活也是一樣的。
【只工作不上班】系列日本暢銷的生活雜誌《暮しの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策劃,全套共七本,集結日本重量級人物 皆川明、相原一雅、福田春美、中原慎一郎、蜷川実花、五十嵐路美,分享即使沒在上班,依然朝著夢想踏實過日子的精彩生活。
李佑群、吳東榮、林黛羚、馬克、黃威融、葉怡蘭、楊員彰 熱情推薦
■ 只做理想中的事!
「世界上有許多無法以『流行』兩個字概括的美好事物,這才是我想創造的類型。不論什麼事,我總是喜歡以和主流不同的角度來探索。這並不意味著我喜歡從偏斜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許多的事經常被埋在這些習慣的事和理所當然的事情當中,這些事反而才是最重要的。」──皆川明
■ 小學徒變身名設計師
以長跑選手為夢想的男孩,因為一場意外,眼前的道路突然消失!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如何重找跑道,成為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
從工廠學徒到自創品牌,一個人如何扛起這些事走過來?選擇不上班、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看皆川明在本書中,娓娓道來種種往事以及找到新道路的歷程。
■ 獨到的設計風格
到歐洲沒有目的地的旅行、在魚市場打工的回憶、小時候盪鞦韆所看到的天空,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都幻化成皆川明布料上的圖案,隨手皆靈感的秘訣,就在本書裡。
從日常生活中孕育出獨到的設計風格,日本知名服裝品牌「minä perhonen」設計總監皆川明,一直努力製作著無法以「流行」來概括形容的特殊服飾,賦予「流行」獨特的意義。在本書中,他將告訴你如何不上班,卻能擁有另一番成就,以及如何「和工作好好相處的生活方法」。
作者簡介:
皆川明
1967年出生於東京。文化服裝學院畢業後,1995年成立自己的時尚服裝品牌mina。2000年在東京高級住宅區白金台開店。2002年,在青山Sparal Garden舉辦展示會「粒子」。2003年品牌名稱改為mina perhonen,mina perhonen白金店也於2003年一月底重新開幕。此外,皆川明也常為雜誌撰寫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創造自己獨特的布花設計,持續創作無法以「流行」一語蔽之的服裝。
松浦彌太郎 企劃
一九六五年生於東京。現任日本《生活手帖》總編輯、COWBOOKS代表、作家。十八歲赴美。回國後,成立了專門販售老雜誌的書店m&co. booksellers。二〇〇〇年開始經營行動書店,二〇〇二年成立COWBOOKS,現於中目黑和南青山設有店鋪。也從事翻譯,散文作品散見各雜誌。著有《我的好書這些書》1&2、《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嶄新的理所當然》、《謝謝你》、《日常的每一天》、《生活靈感集》1&2、《日日100》、《續‧日日100》、《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旅行的所在》等書。
譯者簡介:
黃碧君
1973年生,輔仁日文系、日本東北大學日本文學碩士。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數位強國加拿大》、《從金銀到到哈利波特》(以上為商周出版)、《小星星通信》(大塊文化出版)、《圖解古文明》(易博士出版)、《幻想圖書館》(邊城出版)、《奇怪ㄋㄟ: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城邦布克文化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嶄新、不古板的價值觀
一旦決定了布料的圖案後,接下來就是要開始想應該選用什麼樣材質來製作,我的作風是,比較不那麼看重新的材質,所以我不太去注意新的材質,甚至可以說對新的材質有點疏離(笑)。相反地,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把舊的材質拿來重新利用。例如,雖然也有人曾用棉來做薄紗(chiffon),我會去思考,若用麻來做的話,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薄紗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我卻沒見過用麻做成的薄紗,所以我很好奇,很想看看用麻做成的薄紗。的確,從某方面來說,或許這可以說是新的材質,但不像是混合這個和那個做成化學上全新的材質,而是運用既有的東西來變化出新的東西。我想我可能很喜歡這種把什麼東西和我記憶的某處相連結的新鮮感。我是一個對什麼東西都很有興趣的人,當然新的東西也有新的價值,新舊和形狀、樣式的好壞其實沒有關係,而是自己對於形狀、樣式的喜惡比較重要。
自二○○二年的秋冬起,我開始使用復刻過去圖案的布料來製作新衣。因為已經累積了很多自己設計的布料,所以也應該是把這些東西重新拿出來整理再利用的時期了。果然,看到客人也一樣會選擇以前的布料做成的衣服,我真的很開心。所以我才相信,今後更要創作出不被使用一季就被當成舊式的好設計才行。
芬蘭的布料公司「Marimekko」②現在依然販賣一九四○、五○年代設計的布料,而且完全不會給人退流行的感覺。這可說是他們在這五十年內很用心地設計出這些東西的證明。即使他們在二○○○年發表的圖案,在二○五○年時一定也依然能夠很有自信地拿出來販賣,看到他們從以前至今的工作態度就能明白。minä創立至今雖然只有七年,但我也會一直維持現在的工作態度,我想如果五○年後,我依然能夠利用今年的布料來做衣服,我也會有這樣的自信吧。雖然我現在這麼說也不會有什麼說服力(笑)。
日本布料工廠的優良技術與危機
向布料商下訂單後,接著就是等待布料商生產一事了。一旦把自己想做的東西交到他人手中,進入生產過程後,等待成品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刻。日本的布料製作,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算是擁有高度的技術,而且很多工廠都會因應設計師的需求,做許多調整與配合。他們很願意和設計師站在同一陣線,去做到設計師的要求。事實上,國外很多大規模的知名公司,在當季時裝發表作品中主要的布料都是向日本訂購的。日本工廠師傅所做的布料,在世界各地的服裝秀舞台上被使用。日本真的是很難得的重要布料生產地,而且擁有優秀先進的技術,但日本擁有高度技術這件事卻鮮為國人所知。很遺憾的,現在包含中國在內的其他亞洲各國都把布料製作成本壓的很低,日本工廠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朝著這個方向在思考,要怎麼樣才能把成本壓的更低,這是日本的現狀。原本應該為了新的價值而生產布料的態度,現在完全變了。日本的工廠真的擁有相當優異的技術,其所花費的人工和成本,不論如何應該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認為不論是生產地的人,或是和服裝製作周邊產業相關的人們都應該好好地珍惜才是。如果不能察覺這一點,這樣優秀的技術一定會走下坡,終至走向盡頭。工廠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絕對不希望這些工廠走入末路。
日本的布料工廠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卻有許多身懷絕技的人材,如果沿用家族傳承的方式經營,這些工廠有一天會無法生存吧。如果沒有更多人希望這些在工廠工作的優秀人材能夠繼續地生產這些布料,那麼總有一天這些工廠會關閉。
時尚產業中,有人是以金字塔式的模式在思考,這些人把布料工廠的人當成自己的傭人般使喚,但我卻覺得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一件衣服是由許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訂購布料,使用這些布料來創作衣服的人被當成頂端的人,布料工廠和鈕扣工廠的人則被當成是下層階級的人。誰在上層,誰在下層這種想法實在很無聊。這種金字塔型的產業結構,讓一件衣服的利益全部集中在上層,下面做基本工作的人們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如此一來,金字塔總有一天會漸漸縮小,當然最後頂點也就無法生存。我認為所有服裝製作相關的人們都應該站在同等的平台,這樣的狀況才有辦法製作出衣服。不論是訂購的製造商,還是製作成衣的工廠都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不然就會一起倒閉。在現今這樣的產業結構下,於日本培育長久持續的品牌和工廠或許很難也不一定,但其中也有許多工廠和一些大廠有著對等的合作關係,我想這些地方應該會持續生存下去吧。
我想一般買minä衣服的人應該不知道日本工廠擁有優秀的技術,還有某些嚴苛的現狀,我希望一般人也能知道這些事。二○○二年minä作品展「粒子」舉辦時,我也曾播放織布的影片或是正在刺繡的影片,我想傳達的就是鈕扣是這樣做成的、布料是這樣來的等等的製作過程。此外,我也曾將在minä學習布料圖案設計的年輕人介紹到布料製作工廠,先在那裡學習各式各樣基本事物。就像我認為製作衣服一定要從布料開始的想法一樣,經由了解這些事,可以讓他們對於製作物品的心情有某種程度的改變。雖然我不知道實際上會有怎麼樣的改變,但我想如果能有什麼好的變化就值得了。
由設計內在自然流露出的美感
我對很多東西的設計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手錶、椅子,還有車子。這些東西可說是很男人的興趣吧,我自己這麼覺得啦(笑)。
在街上疾駛的汽車,我能在瞬間就辨認出它的車種。我覺得車體設計與服裝設計很相似。引擎的性能、車身外在的設計,以及車子內裝的設計,是車子設計上最重要的三要素。三方要如何取得平衡點,正表現出各家車商的特點,我很喜歡去觀察這些東西。例如:富豪(VOLVO)汽車將車內的環境和安全性作為重點項目,以車內環境為重點來發想設計;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又是如此如此等等。看到賓士(BENZ)的車尾,我會不自覺地想到,其後車廂打開的流線真是美啊(笑)。看到這些車子的性能美後,我會去思考自己製作的衣服在裁剪的方式上與設計上也得嚴謹。當在更換部分的布料時也是如此。而且還必需考慮機能性,這是很重要的一環。我認為,設計的方法之外,漂亮同時兼顧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手錶的設計也是一樣,盤面設計看來簡單的手錶,其內部卻是十分複雜,組成這些複雜機能的每一個零件都好美。雖然看不到,也沒有必要看到錶的內部,但真的很美。不論是車子或是手錶,我覺得外表可見的設計完成度和內部機能的完成度兩者是相等的。有很棒的內部機能自然能藉由外部優良的設計顯現出來。看到此我就會想,自己也要設計這樣的衣服,創立這樣的品牌。
剛開始設計衣服時,我也很認真地去思考把機能隱藏在設計裡這件事。並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有趣,而是以服裝的完成度來看,最好是不要看到任何多餘的東西。在服裝製作上,有些雖是必要的機能,但其實是視覺上不需要的東西,而這樣的狀況比想像中多。我希望能盡量去除這些東西,也很努力朝這方向去做。我想以設計觀點來看,這樣才能說完成度比較高吧。但是把所有能看見的東西全部都藏起來也有點太過,在這一點上的拿捏取捨可說十分的不容易。以車子來看,如果太過看重空氣阻力,把車身的設計全部都拿掉的話,那就會變成一輛什麼味道都沒有的無趣車子。所以如果設計本身的概念無法貫徹的話,反而很容易被機能牽著走。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讓人感受到人所創造出來的優點才行。哪裡要加入設計,哪裡要消減設計,這是很重要的課題。以這樣的觀點來看衣服以外的設計,我個人覺得真的很有意思。
買了新的筆記本後,開始新的季節
一到春夏或秋冬,只要在季節變化時,我就會先準備幾本筆記本。以週期循環來看,每次展示會結束,就有一段短暫的悠閒日子,為期大約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的心情會漸漸轉向下一個階段想做的事。此時,我總是會先到附近的文具店或是伊東屋③買幾本筆記本。對我來說,買新的筆記本就意味著新季節的開始。有趣的是,每個季節我想買的筆記本的紙質和大小都會有微妙的差異,但不知為什麼,好像常常買到方格紙的筆記本。雖然我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如果同時有完全空白的紙張和方格紙張,我總是會選擇買方格紙的筆記本。順道一提,我現在正使用的就是五公釐的方格紙筆記本。我會把任何想到的話和素描的構想都隨寫隨畫在本子上。雖然說這段時間是思考新點子的時期,但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想,只要有些什麼想法,儘管多麼地不起眼,我總是先把它記在筆記本裡。但其實我的個性有點粗心大意,所以也沒有隨時把本子帶在身邊。筆記本時常被我丟在工作室(笑)。這麼一來,我會隨手抓起身邊有的紙張就寫了起來,所以常堆了一疊紙。最後再把這些紙和筆記本裡記載的東西集合起來,整理出想法。如果有具體的畫出現在腦海裡,接下來就去買繪圖紙。這是我的第二階段。
不論是布料的圖案,或是設計圖,畫圖時大抵是一個人的工作,這一個人工作的時期,我用一種和喜怒哀樂全然不同的心情來面對著紙張。要怎麼形容才好呢,有點像是慢慢地發掘自己的一個作業過程。例如,寫些關於自己的文章或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時,通常不太會有很快樂或是很高興這樣的心情,有點像這樣的感覺吧。雖然確實有感覺,但卻是喜怒哀樂之外的什麼,很接近無意識狀態吧。這段時間對我來說十分充實,感覺是一段很有重量的時間。望著畫圖紙時,總是會看到一些模糊的線條,為了不讓這些線條消失,我拼命地追趕著它們,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當在畫設計圖案時,我通常十分地沈醉其中,一個人埋首工作。順道一提,這些素描當中,事實上有八成後來成為布料的圖案。
當我獨自在思考圖案時,放鬆和轉移注意力是必要的。像是去看電影、瀏覽書,這時點子會浮現地很快。但會將電影和書本當作資料,並不會直接採用裡面的想法,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腦袋處於想法活躍的狀態,我想有點接近暖身操吧。以前會用力跑遍各書店和電影院,最近因為太忙了沒有這些多餘的時間,真是遺憾。所以,當獨自工作時我希望盡量放慢自己的思考,因為再怎麼說我畢竟是位設計師,不得不把許多時間花費在思考好點子上。事實上,我平常每一天都過得很忙碌,所以在思考設計時,會盡量到工作室來,坐在椅子上,悠閒地看書什麼的,有什麼在意的想法就照舊一一把它寫在筆記本裡。這個期間十分長,大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思考。這個期間我絕對不會對自己說:「一定要好好思考、一定要出現好點子。」而是自然等待想法湧現。與其絞盡腦汁拼命地去畫些什麼,胡亂塗鴉的東西反而比較容易發展成設計圖案。我自己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來做設計的,因為這是設計師的工作,所以我很花費心思在這個作業過程(笑)。總之,我不是那種會思考什麼偉大設計的人。
和畫下粗略構想的素描相較起來,畫布料圖案的時候反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要花好幾天的時間進行,如果一開始就太嚴肅認真,就會在還沒醞釀成熟、還未得出結論的狀態下結束,所以我反而會一點一點畫,慢慢地進行、慢慢地累積。我也不會直接照現實上的意象來畫圖,而是把記憶裡的影像,「好像是這種感覺」的東西,一邊回憶一邊畫下,然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習慣和癖好,勾畫出圖案。太過鮮明地殘留在自己腦海裡的東西,反而很難成為設計圖案。只是把情景照實畫出來,一點意思也沒有。所以我偏向選擇現實中沒有的東西,做為繪圖的創作動機或題材。
對抗時尚設計的習慣
不論什麼事,我總是喜歡以和主流不同的角度來探索。這並不意味著我喜歡從偏斜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許多的事經常被埋在這些習慣的事和理所當然的事情當中,這些事反而才是最重要的,我時常想這些重要的事常被人們忽略了。在時尚設計這一行,我認為也是一樣。在每個季節重複的過程,從製作衣服、舉辦服裝秀,然後販賣的一連串流程裡,我同樣也有這樣的思考。
例如名家設計款椅子,雖然同是設計師創作出來的產物,卻不會在季節過後就成為換季拍賣的商品。以同樣身為設計師的立場來看,為什麼衣服在半年後價值就會減半,我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和其他的領域相比,我覺得時尚設計師在所有設計師之中,其所設計的商品有著特殊的循環。衣服每半年就必須減價販售,如果這是種商業作法,或許大家都習慣了,但如果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還有很多存貨」的話,那為什麼不減少製作時的存貨量。如果決定不要降價拍賣,那在作法上是可以有某種程度的改變。因為有了每半年就拍賣的作法,且為了符合這樣的作法,而產生了許多的矛盾和錯誤,我很想改變這種現狀。
之所以決定minä的直營店不降價販售,也是出於這樣的想法。我曾在「粒子」展覽會上展示了過去的布料,看展的人不會因為這是一九九八年的布料,所以就說:「這是四年前的,所以是舊設計了。」我也有自信自己的設計不會讓人這麼認為。但是,如果製作的人認為在結束販賣這個季節的服飾時,這個衣服已經沒有價值了,所以才以「2002 Autumn/Winter」當季限定的方式來促銷,那季節過了後這些衣服該怎麼辦呢?我真的覺得這樣的作法非常不合理。雖然是我自己選擇了時尚這個領域,但我和其他的產品設計師的態度其實是一樣的,我想創作的是能長久保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想法或許不符合現在時尚的潮流,我一邊創作minä,一邊做著時裝設計,每天都這樣強烈思考著。身為一個設計者,絕對不願意接受自己創作的布料或是衣服,在半年後就變成垃圾的作法。我當然不會用這樣的想法來設計衣服,如果真的以這樣的心情來設計衣服,那麼設計師就會變成像天竺鼠在轉輪玩具裡轉圈一般,只是盲目地跟著跑而已。如果只是依循這樣的方法來作業,那麼肯定不會做出好的設計。所以我經常在想,要怎麼樣才能避免落入這樣的景況。
很遺憾的,現在這樣的作法是主流,而且這樣的潮流還不斷地加速中。在汽車產業中我也有嗅到這樣的趨勢。德國的汽車公司通常只有少數的車款,而且五到六年才會推出全新的車型,但日本的公司常在很短的期間就推出新車型,同一家公司甚至推出許多不同的車種。其實主要的設計概念只要一個就夠了,但因為無法堅持主要的理念,所以才認為要推出很多不同款的車子。我絕不會以這樣的態度來追求我心目中的設計,也不會依此來訂定計畫。當然,把新的點子漸漸具體成型是很重要的,我並不是否定大家不斷進步,而是一旦生產出來的東西,對我自己來說是很珍貴的財產,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一路累積下來的成績。把至今為止自己創作的圖案再拿來利用,創作新的衣服,不降價拍賣等等,都是在這樣的想法下延伸而出。因此,對於時尚的習慣和潮流,我心裡並不猶豫,雖然多數時尚人作法皆如此,但我自己卻不想隨波逐流。
我覺得「流行」這樣的想法對設計的本身是毫無意義的東西。雖然我這麼說,但在一年二次的季節變換時,還是會提出新的設計,我不是出於不得不創作新東西的想法,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化做具體的形象,像是想做這樣的東西,或是如果有那樣的東西應該不錯吧!這個世界有許多用「流行」二個字無法概括的美好事物,不是嗎?我想做的就是這些東西。所以我對「流行」二個字其實沒有很大的興趣。雖然我很明白為什麼某些東西正在流行,和其背後的原因,但事實上因為造形很美而成為流行的東西,我認為其實很少。當然,其中也有像是「Comme des Garcons」(As Boys,像男生一樣!)④創造的商品,大家因為感覺新鮮,很希望擁有,而爭相購買進而造成流行,但從外部來看,多數會造成流行的風潮,其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認為是「很棒的東西」。我完全不想和這些流行的東西有關連,我的目標是創造用「流行」一語無法完全概括的設計。「因為是當季,所以想要擁有」,大家很想擁有的這樣東西,我想其熱度最長大概也只能維持個半年吧。我想這些東西不能稱之為風格(style)。流行的東西和風格絕對是不同的,風格即使經過時間的洗禮,依然能夠保留並且被大眾認知,流行實在是追不上風格,讓人有種腳觸不到地面的虛浮感。
若可以的話,我認為最好是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造型和風格,然後去追求才是最棒的。
結果,我沒有選擇進入規模很大的設計公司或是知名品牌的道路,當然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因為我完全不知道現今主流的服飾產業,所以我想其他的高級服飾產業的人從外面看minä時,可能會覺得minä的作法「很奇怪」吧。從這一點來看或許就是缺點。但是因為不懂主流的市場,所以我可以很純粹地以對minä最好的作法來考量,這就是我始終不變的準則,才能夠走到今天的地步。不在服裝秀上發表每季的新作也是刻意的安排之一,因為這和minä的理念不合。「名牌服飾就應該這麼做」的策略部分,還有其他人的意見和一般的作法,完全不在minä的考量裡。這應該是很棒的部分之一。如果真的進入大企業工作,絕對無法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吧。設計者反而無法成為真正的設計人,也無法遵照原本設計人應該要有的行動準則。如果我是在那樣的立場,或許也會和一般人一樣染上同業的習慣。或許我現在是以結果論來說,但關於我沒有進入任何企業這一點,我認為對我和minä來說都是件好事。
嶄新、不古板的價值觀
一旦決定了布料的圖案後,接下來就是要開始想應該選用什麼樣材質來製作,我的作風是,比較不那麼看重新的材質,所以我不太去注意新的材質,甚至可以說對新的材質有點疏離(笑)。相反地,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把舊的材質拿來重新利用。例如,雖然也有人曾用棉來做薄紗(chiffon),我會去思考,若用麻來做的話,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薄紗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我卻沒見過用麻做成的薄紗,所以我很好奇,很想看看用麻做成的薄紗。的確,從某方面來說,或許這可以說是新的材質,但不像是混合這個和那個做成化學上全新的材質...
目錄
minä誕生前
設計這件事、做東西這件事
每天的事、店裡的事
旅行的樂趣、北歐的魅力
關於影響我的人們
現在的minä、今後的minä
對談 追尋永續經營的理想 松浦彌太郎× 皆川明
minä誕生前
設計這件事、做東西這件事
每天的事、店裡的事
旅行的樂趣、北歐的魅力
關於影響我的人們
現在的minä、今後的minä
對談 追尋永續經營的理想 松浦彌太郎× 皆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