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歷史紀錄,最真摯的台灣人物篆刻!
★簡潔、淡雅的文字書寫,勾勒出歷史的經緯!
★作者林文月女士,所翻譯之日本曠世巨作《源氏物語》,其譯本被尊稱為翻譯之經典。而《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則是她深刻記錄台灣史事,並收錄多首早期台灣詩文,對當時文學、文化多所著墨,非常適合作為台灣詩文賞析之開端,尤其對於中學生考試有所助益,以及各階層具清覽怡情之效。
★跨越兩岸的大時代故事,一段段不可抹滅的痕跡。獻給所有在歷史中奉獻的人物。
★一個家族牽引的歷史變遷,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連雅堂先生談起,其一生正是二十世紀顛沛
流離的縮影,串起出台灣的歷史洪流~~
★散文大家林文月女士,從外孫女的血緣親情,多年整理出一段段史料與耆老回憶寫下的真摯人物傳記,在她散文筆觸下,韻味的文字中,遙想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艱辛。
「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連雅堂,「青史」即指所撰寫完成的《臺灣通史》。
‧本書是台灣史學家兼文學家、著有《臺灣通史》的連雅堂,最貼近其真實面貌的傳記。
‧本書由文學大家林文月教授執筆,她閱讀大量史料典籍,並訪問親近連雅堂的親人與史學家楊雲萍教授、文學家黃得時教授等人,呈現一位歷史人物豐功偉業之外,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和愛惡矛盾等各種人性的面貌。既是生動的人物傳記,也是情感真摯的散文。
‧書中收錄連雅堂各時期的照片與當年文物的照片,以及林文月教授親自手繪的連雅堂素描,珍貴難得。
對時代有巨大影響的人物,除了史冊裡的豐功偉績、人們口傳中的稗官野史之外,究竟他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台灣一代耆儒連雅堂,因為父親一句「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而發願撰述《臺灣通史》,他辦報、創作詩文、破除舊時封建思想、維護台灣古蹟和語文等成就,在一個時代貢獻己力、發出聲音。本書為林文月教授為她的外祖父──連雅堂所作的傳記,在她的鮮活生動的文字裡,彷彿重現了連雅堂從兒時、青年、壯年乃至晚年的種種言行事蹟,堪稱一代人物典範,同時也呈現清末日據時期的時代交替的氛圍與歷史事件。
作者簡介:
林文月
臺灣彰化人。1933年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啟蒙教育為日語文,1945年返歸故鄉臺灣,開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兩國語文。
1959年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同年,留母校執教。歷講師、副教授、教授,而於1993年退休。翌年,獲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及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
寫作方向分為三方面:論文類有《謝靈運及其詩》、《中古文學論叢》等五種,翻譯類有《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六種,散文類有《京都一年》、《人物速寫》等十二種。
散文作品曾獲得中興文藝獎、中國時報散文類推薦獎等。翻譯類曾獲得國家文藝獎成就獎,1987年獲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
章節試閱
二、宜秋山館
連氏的家園中,古木鬱鬱,有一株老蓮霧樹已歷百年,猶依然屹立。扶疏的花木,淙淙的流水,雖然稱不上豪華名庭,供堂兄弟們流連嬉戲,倒也綽有餘裕。
重送的父親,對他特別寵愛,每有遊歷,總喜歡由他陪著。故七、八歲小小的年紀,他已遊覽過臺南地方的各處名園,如「陳氏園」、「夢蝶園」等。也曾到岡山去觀賞觀賞過古剎修篁。年少的重送記憶力特別強,他記得在他遊「夢蝶園」的時候,曾見到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所書的匾額「夢蝶遺蹤」。這個匾額,後來佚亡不知去向。
他也曾經在走過西轅門街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匠,利用核桃雕刻猴子的形象,做為扇墜;又用胡桃雕成十八羅漢,神態栩栩如生,鬚眉畢現,維妙維肖。這種民間的藝術,細膩而別緻,引起了年幼的重送莫大的好奇心。
他們父子感情深厚,對於兒子的許多問題,連得政總是不厭其詳地細心答覆。有時也在閒談之際,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譬如說有關「愛玉凍」的傳說:
道光初年的時候,有個同安地方的人,住在臺灣縣治的媽祖街樓,靠商賈為生,他經常往來於嘉義的山中,採辦土產物品。有一天,經過大埔,當時天氣很熱,他走累了,口又渴,便想到附近的溪邊去喝水。沒料到卻見溪水竟然成凍!他用雙手合掬來喝,那水冰涼沁透心脾,真是甘美宜人。他抬頭看四周,只見懸崖間長著高大的古樹,蓊蓊鬱鬱,枝葉茂密,幾乎遮蔽天日。心裡十分納悶:這大熱天裡,哪兒來的冰呢?這時,他發現水面上漂著不少果子,便好奇地舀取,用水輕輕一揉,那果子裡面竟飽含著汁漿。「這水之所以成凍,定必和這果子有關聯。」於是,他撿了幾個果子回家,用水洗淨以後,在一碗清水中不斷漂洗,讓果子裡頭的汁和水混在一起,然後取去果子,過濾渣子;過了一會功夫,那一碗淡黃色的液體果然結成凍了。他又發現,將這種凍切成小方塊,摻和些許糖水,則更加美味可口。
從此以後,他經常到那個溪邊取果子,製成了獨特的消暑解熱的點心,並且讓他的十五歲女兒到街上出售。行人到那攤子上買一碗物美價廉的果凍,都覺得全身暑氣頓消;可是又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叫什麼名字?那人緊守著秘密不肯別人,而他那個十五歲的女兒長得楚楚可人,名字叫愛玉,大家便很自然的把她所出售的這一道美味點心喚做「愛玉凍」了。
有一次,重送在長輩們的言談中聽到「蘇州」這個地名,據說是一個江南的風光明媚的地方。小小心田裡,竟留下難忘的印象,發願日後長大,必要一遊其地。
從前的人沒有公家小學可讀,男孩子到七、八歲左右,多數在家鄉請一位家庭教師啟蒙,叫做「破筆」。重送八歲那一年,和他的同鄉小孩張文選,也一同敗了魏一經老先生為師。從此,正式改乳名「重送」為學名「允斌」了。不過,除了魏老先生之外,他的姊夫鄭夢蘭在家中也時時指導他讀四書、五經。
馬兵營的宅第,這些年來人口增加,而孩子們又漸漸長大,顯得有些擁擠,所以得政便將原有的房屋稍予擴大。新修建以後的馬兵營屋宅,可以容納二十多人居住。可是為了德裕(二哥重裕的學名)和允斌諸兄弟的讀書環境,他便再購置近旁的「吳氏園」,專供他們讀書習字之用。這個「吳氏園」,本來是雅人吳尚霑先生的別墅,占地大約五畝。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且有泉流奇石,四時都有美景可賞,尤以秋季為最,無論賞月、聽雨、伴竹、彈琴、讀畫、詠詩皆相宜,所以園中的一個館宇便取名為「宜秋館」。宜秋館的外面有亭子,四周設勾欄。亭子是築在池塘中央,而池水中遍植著荷。初夏之際,荷花盛開,清香隨風襲人,南臺灣的驕陽雖豔,讀書其間,倒是別有一番情致。由於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允斌不自覺的也養成喜愛花的個性,他也隨著大人們種植各種花卉。蘭、蕙、菊、茉莉、晚香玉、水仙花,庭隅,道畔,各季花開,幾無隙地。
連得政經營的是民間的糖廠。經商雖然用不到大學問,可是他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卻十分重視,不僅為他們布置幽雅的讀書環境,又時時添購許多書籍,供他們閱讀。逢著閒暇的黃昏,他總是愛到這「吳氏園」來看孩子們讀書玩耍的情形;興致好時,也會親自煮一壺茶,坐在樹蔭下的大石上和他們閒談。他談話的內容範圍很隨便,也很廣泛:時則家務瑣事,時則天下大事,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便在這種不拘形式的漫談間牢牢灌注入孩子的腦中。他自己平日很喜歡閱讀歷史書籍,舉凡《春秋左氏傳》、《戰國策》、《史記》,乃至於《三國演義》等書,都是十分詳熟的。對於思智日漸開發的允斌來說,這時候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陪在父親身旁,看他一邊品茗,一邊侃侃而談古代的一些忠義故事了。
二、宜秋山館
連氏的家園中,古木鬱鬱,有一株老蓮霧樹已歷百年,猶依然屹立。扶疏的花木,淙淙的流水,雖然稱不上豪華名庭,供堂兄弟們流連嬉戲,倒也綽有餘裕。
重送的父親,對他特別寵愛,每有遊歷,總喜歡由他陪著。故七、八歲小小的年紀,他已遊覽過臺南地方的各處名園,如「陳氏園」、「夢蝶園」等。也曾到岡山去觀賞觀賞過古剎修篁。年少的重送記憶力特別強,他記得在他遊「夢蝶園」的時候,曾見到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所書的匾額「夢蝶遺蹤」。這個匾額,後來佚亡不知去向。
他也曾經在走過西轅門街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匠,利用核桃...
作者序
新版序 ☉林文月
西湖四月,清明節才過,雖然麗日當頭,風中猶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綻放,柳枝吐新芽,我們四姐妹和表弟夫婦來此追念先祖。
歲近一世紀前,我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暫遊此地,寫下一封家書寄與外祖母,並附繫一首七言絕句: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那年,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國初建,外祖父三十五歲。
連氏自雅堂先生七世祖興位公,即因反清而渡海來台。民國雖建立,清廷已滅亡,但臺灣卻淪陷為日本殖民地。外祖父十八歲之年親身經歷異族統治之痛,遂發願撰著《臺灣通史》,以為保存歷史之真相。詩中所稱「青史」便是指他心中抱定必要完成的這個志願。三月西湖,桃花撲船,春夢如煙。三十五歲青年時期的外祖父遊歷此地,必然陶醉折服於眼前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另有一種與眾人不同的抱負。那堅定的抱負,他視為責任使命。十年慘淡經營,孜孜矻矻,凡有關臺灣的史事、制度、人物、山川,乃至於草木蟲介,靡不詳密細究為之記述。
外祖父第二次訪西湖是在十四年後,民國十五年,他四十九歲之時。當時《臺灣通史》上、中、下三冊已經次第撰成並刊行。他和外祖母沈筱雲女士再遊西湖,寄住於西湖北岸山坡上的瑪腦山莊。時值暑假期間,在日本慶應大學專攻經濟科的獨子震東先生,也從東京抵杭省親。他們三人優游於六橋、三竺之間,既賞美景,且享天倫之樂。即使在優游期間,外祖父仍閱讀、作詩、編書。他重要的詩集之一《寧南詩草》,便是在瑪腦山莊編纂成集,寫出自序的。夏天過去,舅舅回日本繼續學業;而外祖父和外祖母則因為軍閥事起,大陸不安,不久也返歸臺灣。「移家湖上住」之願望幾乎達成,卻沒有實現。
舅舅學成歸鄉之後,外祖父認為「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所以又一次忍親子別離之情,修成一函令他帶去會見故交張溥泉先生。那信裡字字珠璣,句句感人。其中有句:「弟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人,是以託諸左右。」大義凜然,愛國情操躍然紙上。
至於外祖父自己則繼續與外祖母留居臺灣,從事臺灣語文的保存與整理工作。臺灣的歷史,已經完成著述;臺灣文化與文獻的維護,也是他自視為責無旁貸的任務。
雅堂先生夫婦有三女一子。震東先生上有長七歲的姊姊夏甸女士(我的母親)。二姊春臺女士夭折。下有少六歲的妹妹秋漢女士。民國二十二年,母親已經遠嫁於上海;舅舅也在國內服務,而姨母則畢業於淡水高等女子學校,外祖父便決心內渡,遂其終老於祖國之志。當時舅舅在西安工作,路途遙遠;而我父親在上海擁有不少房產,母親挽留之下,二老便在上海江灣路公園坊八號住下來。
外祖父的晚年並沒有移家湖上。上海雖稱十里洋場,但閘北虹口一帶,算是比較安靜的。他和外祖母住在鬧中取靜的「公園坊」一幢兩層樓的小洋房裡,安享比在臺灣時更清靜的老後生活。我們的家在江灣路五四○號,與公園坊隔著一片草坪,便利互相往來。而在我出生之後,含飴弄孫,大概也就成為他們另一種安慰的吧。「別看你外公寫起文章來筆力犀利如劍,抱著你的手,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顫顫的啊。」母親曾告訴我。我太小,無法記憶外祖父抱著我的手。但我彷彿記得稍大時,外祖父帶著我去對面的虹口公園散步,總是頑皮地跑在前面,瘦高的老人不得不辛苦彎腰來牽我的手。
我也依稀記得有一天,我被帶到公園坊八號的二樓。外祖父躺著的床上罩著一塊大白布。床的周圍是啜泣的親人。白布對我而言,似乎就是代表死亡。那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外祖父五十九歲,我三歲。越兩月,舅母趙蘭坤女士在西安生下一個男嬰,尊外祖父遺囑,取名為「戰」。外祖父彌留之際對舅舅說:「日本侵華野心明顯,中、日終必一戰。光復臺灣,就在此一戰。蘭坤生的孩子若是男嬰,就命名為『連戰』,也是意味著自強不息的意思。」
七十三年以後,我們來到西湖北岸追蹤先人的足跡。山腰坡道上的瑪腦寺,是當年連雅堂先生夫婦和連震東先生曾經住宿過的瑪腦寺山莊故址。對於我們四姊妹而言,這是第一次探訪;對於連戰夫婦而言,則已經是多次來臨了。事實上,二○○五年「破冰之旅」後,大陸方面得悉瑪腦寺曾為連戰的祖父與父親寓居之所,遂提議將其改建為「連雅堂先生紀念館」。連戰表示,經過兩岸復交來往合作,瑪腦寺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所以如今瑪腦寺內除了復建的寺院、亭台、泉池外,更有「連雅堂先生紀念館」展現著外祖父的許多著作、事蹟記載,及生前攝影等物。而這個紀念館也定期舉行臺灣文化的展覽。我們看到臺灣人物志廳、傳統文化廳、歷史文化廳、原住民廳、自然環境廳、現代工業廳,展出臺灣獨特的風土文化。
外祖父地下有知,雖然移家湖上住的願望沒有達成,但確實青山青史各千年,他應感到安慰了。
參觀瑪腦寺是在去年春天,一年之後,應有鹿出版社邀約,將已經絕版多年的《連雅堂傳》整修重新出版。
最早寫這本書,是在中央文物供應社策畫下,參與了「先賢先烈傳記叢刊」,負責寫外祖父的傳記。當時這一套叢刊的讀者對象,是以高中學生及社會青年為主,並且在字數上也有所限制,所以行文及篇幅都不得不受到某種程度上的約束。利用此次重新出版,我重讀了往年舊文,幾乎每一頁都有些修正增補,也有若干改動的痕跡。希望這些文字,能夠傳達連雅堂先生真實的形象情思給讀者。
林文月 誌 民國九十九年清明節
新版序 ☉林文月
西湖四月,清明節才過,雖然麗日當頭,風中猶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綻放,柳枝吐新芽,我們四姐妹和表弟夫婦來此追念先祖。
歲近一世紀前,我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暫遊此地,寫下一封家書寄與外祖母,並附繫一首七言絕句: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那年,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國初建,外祖父三十五歲。
連氏自雅堂先生七世祖興位公,即因反清而渡海來台。民國雖建立,清廷已滅亡,但臺灣卻淪陷為...
目錄
【目錄】
初版前言
再版序
新版序
一、馬兵營
二、宜秋山館
三、劫灰零亂
四、此事古難全
五、吾黨吾國
六、心聲新聲
七、遍地史蹟無人識
八、匹馬斜陽
九、書劍飄零
十、名山絕業
十一、著述愈勤
十二、青山青史各千年
【目錄】
初版前言
再版序
新版序
一、馬兵營
二、宜秋山館
三、劫灰零亂
四、此事古難全
五、吾黨吾國
六、心聲新聲
七、遍地史蹟無人識
八、匹馬斜陽
九、書劍飄零
十、名山絕業
十一、著述愈勤
十二、青山青史各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