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在《漏網新魚》中,海洋的動靜、漲退、流轉,土地的喧囂、靜謐、真情,記憶的交集、分岔、旋回,一幕幕如電影般投射在紙頁上。
林正盛
二十年來,廖鴻基的「海洋書寫」愈漸豐厚,他在波浪上的船跡足痕,可以帶領我們遼闊的想像。
劉克襄
身兼作家與保育工作者,眼前波濤再洶湧,廖鴻基始終溫柔以對,並在海陸之間開啟一扇湛藍色的窗,遍目所及皆是動人的心之風景。
王維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這些靈光片羽,這些突如其來的熱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更顯珍貴,因為那些剎那的觸動,是很難再現的,幸好有這本「漏網新魚」,幫我們保留了那些情境。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會長)
這輩子與水路有緣,我的生命得以在海上無盡漂流並得以用心和用文字詠嘆海,不停的航抵也不停的航離,隨著風飄不覺歲月,隨著海流過度日子,大海裡無數方位允許船尖不停撞浪破浪,時光可快可慢可以實在也可以大片大片恍惚飛過,水路盪起海面漣漪盪開波瀾,也洶湧盪開了我一段海海人生。
廖鴻基
林正盛
我常說自己是野地裡生野地裡長的孩子。若要問鴻基最大的心願為何,恐怕他會希望自己是在海洋裡生海洋裡長的「海洋之子」吧!在《漏網新魚》中,海洋的動靜、漲退、流轉,土地的喧囂、靜謐、真情,記憶的交集、分岔、旋回,一幕幕如電影般投射在紙頁上。他的生命已在海面上留下一道道浪痕,但若可以,他必將所有生命底片浪擲大海,永遠不會有喊「卡」的那一天。
劉克襄
二十年來,廖鴻基的「海洋書寫」愈漸豐厚,他在波浪上的船跡足痕,可以帶領我們遼闊的想像。
王維賢
身兼作家與保育工作者,眼前波濤再洶湧,廖鴻基始終溫柔以對,並在海陸之間開啟一扇湛藍色的窗,遍目所及皆是動人的心之風景。
李偉文
雖然台灣是個島,但是我也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沒有看見與我們近在矩尺的海洋,直到看了鴻基的書,才呼喚起潛藏心底對大海的記憶,回應源自生命最開端的鄉愁。
相信鴻基過往的十數本書對許多人都有如此的引領作用,但是這本書更特別,因為這些文章是十多年來屢被遺下的漏網之魚,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文章沒被看見。我可以理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感觸與情緒是無法被歸類,疏理成有秩序的模樣。但是這些靈光片羽,這些突如其來的熱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更顯珍貴,因為那些剎那的觸動,是很難再現的,幸好有這本「漏網新魚」,幫我們保留了那些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