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善食種子,健康養生之門就至少開了一半
如果您真懂得「種子」之於生命的意義,您必然就能理解「種子食物」之於我們身體的價值。而您從這份理解當中,所能得到的關鍵字,當不僅止於「營養」,而是「能量」。
「能量」帶給我們身體的利益,比之「營養」大多了;特別是在這個「營養」對我們來說,早已經不是問題的時代--更確切的說,是這個「營養」對我們來說,早已成了我們身體負擔的時代。
換個角度來看,若您明白「供過於求」對整體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便也就能夠明白營養「供過於求」對我們身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這個絕大多數人都不太勞動、又不太運動的時代。
身心內外負擔的過剩,且還來自於若干普遍的飲食習慣。
譬如:過剩的營養,必然造成過剩的「廢物」,而我們的身體要運送這些廢物、排解這些廢物,代價就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廢物持續的累積,能量亦隨之持續大量的消耗,造成我們快速的老化;而老化的提早,且帶來現代人許多精神和心智上的「病」。
譬如:雖然仍然叫「吃飯」,但現代人三餐大多都把「主食」當成了「副食」,也就是把「飯」當成了可有可無的配角,重點都放在「吃」。許多人絲毫不察,這種缺乏「主食」概念的吃法,遲早要給脾胃帶來災難;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這「養」的就是我們身體的元氣、身體的能量,「養」的重點實際也就是脾胃。而若您對中醫、對養生已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那您必然明白唯脾胃得養,我們的身體才得以良好的運轉;沒有好脾胃,甚麼營養都是白搭,甚至變成折磨,成為損耗。何況,我們的身體本就有「五穀雜糧」的「主食」基因,我們的祖先並不是靠吃肉「吃到飽」活過來的,注定了我們也不應該是。
譬如:過於著重「吃」,過度追求美食,因此若非過度攝入精細的食物,要不就過度攝入過多的調味品。前者無非養成我們身體的「懶散」,變得愈來愈怠忽職守,形成「偏廢」;後者帶來的大量不良成分,以及偏取的性味,則是趁虛而入、趁勢堆積,一旦條件成熟,輕則回饋給我們的身體以疾病,重則致命一擊。
譬如:過度的化學飲食,而尤其是農藥和化學肥料、抗生素、生長激素的過度參與。因為普天下都愛吃,包山包海的吃,農產漁畜為求大量應付市場,只得濫用化肥、抗生素和生長激素;又因為大家都愛吃得美,因此又不得不濫用農藥,倒楣的就是所有我們這些不得不吃的所有人。
這些「譬如」可以一路譬如下去,但「種甚麼因,得甚麼果」--一句話就可以把我們身體得病的由來說完,而「反璞歸真」正是我們自我救贖的途徑。
餐桌上的這個「真」,就是「主食」,就是「五穀雜糧」,就是「種子」--或許您不曾細細的思量過,這些「糧食」實際上就是這些作物的「種子」,作物生命的源頭。而且,最好再加上一條:愈能夠保持它「樸實」的樣子愈好。
身邊不乏朋友為了減肥而捨棄主食,我總奉勸他們要把眼光放遠一些,切莫只求眼前「減量」脂肪,而鬆散了身體的新陳代謝機能;長期下來,不但未必能夠消脂肪,反而可能殺傷身體的氣機。而重點仍應該放在養好脾胃,把「飯」給吃好;脾胃強健,脂肪自然消減,肥胖自然改善。關鍵只是這「飯」要吃得帶點粗獷,五穀雜糧,力求樸實。
另有一個朋友,已年過半百,而眼睛仍然明亮、牙齒依舊無缺,頭髮始終不染而仍保持烏黑。有朋友好奇,問他如何做到?他故作神祕的笑了一笑,回答:「我說了,你恐怕也辦不到!」
朋友說:「不,為了能像你一樣,我一定辦到!」
「那好」,他說:「一,我能不吃純白米飯就不吃,我都買些糙米、糯米、紫米、豆子,有時候還加點芝麻,和成五穀米、十穀米煮飯吃。」
朋友說:「這個好辦!」
他又說了:「二,我每天早上都用黑芝麻當早餐,有時候配小米粥、有時候配燕麥粥、有時後把它拿來包飯糰,反正每天早上都吃黑芝麻。重點是,我不相信現成的芝麻粉,所以我都是自己買芝麻,自己磨成粉,而且絕不加糖,我已經這樣吃了二十年。」
朋友遲疑了:「嗯……,好吧,我試試!」
我們每天既然躲不過吃,就該有所「圖謀」,善巧而認真的把三餐視為我們獲取健康最好的機會;每一餐、每一碗、每一口、每一天都賦予重視、賦予珍惜,涓涓滴滴、日積月累下來,我們稍稍盤算一下,也應該知道這對我們的身體來說,代表著甚麼。
這樣做會很難嗎?其實並不!至少要比吃藥、開刀、住院、插管子輕鬆多了。難的是我們到底願不願意真心愛惜自己,更難的是,我們管不管得住自己那張愛挑剔、愛爽度、愛任性,不甘於平淡的嘴巴。
關注胡維勤教授的理念,已經好一段時間了,做為一位「現代御醫」,本著西醫實事求是的底子,兼得中醫天人合一的涵養,他是有幾分理解就說幾分話,而又極具分量的醫界老前輩;這本五穀雜糧書,就是針對我們這些巴望著吃出健康,又還偏執著美味的人而來的。
雖說是「五穀雜糧」,但依據李時珍於《本草綱目》記載的三十三種穀類、十四種豆類,總共四十七種,加上胡老前輩蒐羅琢磨的諸多「種子之食」,也夠我們美美的「吃飯」了。
『生命有路』書系總策劃
自序
中南海保健之路--五穀食療養生是偉人的長壽祕訣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六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那一天,我有幸進入北京中南海門診部,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警衛局保健處,成為了一名保健醫生。在中南海,我有幸為朱德、華國鋒、谷牧、姚依林等老首長服務,他們都很長壽,壽命較長的有九十二歲,短的也有八十七歲。時光荏苒,遙想當年,已有四十餘載。回想在這些德高望重的領導人身邊工作時的情景,讓我對人生有了很多的感悟,也讓我對保健工作、對養生有了更多的體會。
相信許多朋友一聽說中南海,都想通過我們這些專家了解一些特別的護理知識和所謂的養生「祕訣」,或者先入為主地想著有什麼所謂的「大內祕方」,說領導人一定有什麼保密的方法,封鎖起來不讓普通人知道,那都是誤導人的,是一種誤解。
保健是什麼?據我的理解,保健就是中醫所說的「治未病」,而最主要的手段呢,就是要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尤其要說的是飲食,很多人有這樣的觀念,一說養生飲食就要吃藥膳,就會想到那些中藥。其實不然,藥膳的藥用價值並非體現在那些地道的中藥材上,而那些我們用來做飯、做粥、做糕等等的五穀雜糧以及各種我們常見的籽實,都是具有保健養生功效的,只是沒有得到我們的重視罷了。可以說食用五穀養生是千年傳統中華養生學的精髓所在,古人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原則,同時也說明了五穀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
要說中南海保健工作有什麼「祕訣」,飲食上以「穀類為主,食物多樣」可以算作一條,老首長們深諳此道,都在生活中實踐著。比如說有位領導人,他的主食離不開五穀雜糧,一般都用大米、小米混著來煮飯,或者是黑豆米飯、蠶豆米飯、粗雜糧。朱老平時很重視生活規律,一般都會按時作息,勞逸結合;飲食方面注意合理營養,家常便飯,粗細搭配,葷素菜混吃,尤其喜歡蔬菜和水果,食不過量;不吸菸,不飲酒。
小平同志更是講究飲食營養,主張食補而不要藥補。他飲食簡樸,但重視營養搭配,早餐愛吃饅頭、稀飯、雞蛋、泡菜;午飯、晚餐常是兩素、一葷、一湯。值得一提的是,他對豆類很是喜歡,常常會自製豆腐菜來吃。說到這,順便提一下,小平同志早年留學法國時,曾和周恩來總理一起開設「中華豆腐坊」,自操磨杆做豆腐,還到巴黎的餐館酒店做豆腐菜。還有享年九十一歲的陳雲同志,他的飲食也很有規律,還有個特殊的習慣,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遠是十三粒。陳老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是中國著名的營養學家,曾擔任中國營養學會會長,她針對陳老的體質特點,專門為陳老制訂了一份保健食譜——早餐兩片麵包、一杯豆漿、一碗稀飯、一個煮核桃仁;午餐米飯一○○克、一素一葷(動物蛋白七○克);晚餐米飯七十五克、豆腐約一○○克、蔬菜約一五○克。另外老首長們腦力消耗較大,所以他們的食譜中有不少健腦、養心的食物,如核桃、杏仁、豆類、芝麻、葡萄酒等。
由此可見,老首長們長壽的祕訣,和這些五穀雜糧有很大的關係。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飲食也日趨豐富和多樣化,並且過分地追求精加工、精製的食物。這些食物雖然秀色可餐,但其中的營養素必然會因過度加工而流失,口感替代了營養,久而久之,必然會造成營養不均衡,身體內的某些物質嚴重失衡,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而五穀雜糧是天然食物,加工過程一般不會太複雜,避免了營養流失的問題,既保留了天然口感和味道,也保留了食物本身的養分。另外,不同的五穀雜糧,各有其功效,對人體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比如穀芽可以開胃助消化,蕎麥能降氣寬腸、消積開胃,小麥、玉米可以保健抗癌,高粱可以健脾止瀉,黑豆可以滋補腎陰,綠豆可以清涼解毒……;合理、均衡地攝取五穀,是現代人養生、祛病的精華之法。
綜上,我認為應該提倡五穀養生,而且也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希望我們能一起全心全力,努力將五穀養生這種綠色、天然、安全、無添加劑,完全沒有藥物和保健品的副作用,但卻沒有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的養生方式發揚光大,力求讓更多老百姓了解它的好處、享受它的實惠。這也是我編寫這本書的初衷,同時也希望我的讀者朋友們,通過本書的介紹,能夠對食療養生有一個新的認識,收穫健康與幸福!
胡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