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人總是說,「知錯要改」,為什麼大人老是犯同樣的錯
有一次去住家附近的大賣場買東西,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女生,對著她阿嬤說:「阿嬤,又拿錯了啦,我喜歡的是這種,不是這個。」
阿嬤說:「全放在一起,顏色都一樣。」
小女孩說:「相同但不同師傅做的,所以阿嬤,這是不一樣,這次原諒妳,下次要記得。」
那個阿嬤拿起小女孩愛吃的糖果,看了許久,然後把它放在籃子裏。
我站在旁邊想笑又不敢笑,「相同但不同師傅做的」,這不是廣告詞嗎?小女孩竟然也說起來,「這次原諒妳,下次要記得」,這詞句很熟悉,常常不是大人跟小孩說的嗎?現在竟然換人說了。
小孩的記憶是超強的,他們像錄音機一樣可以錄起大人說的話,而且還可以原封不動的一個字不漏的還給你。
換人說的場面,我自己也經歷過,有一次帶小孩出去走走,手上的衛生紙丟不準,投到垃圾桶外面,為了省一時之便,就不管它,沒想到女兒眼尖,看到垃圾在地上,馬上說;「媽媽亂丟垃圾。」我當下裝傻問垃圾在哪裡?女兒用小手指給我看,我趕緊彎下身去撿,然後說;「妹妹好棒,眼睛好厲害,謝謝妳。」
被小孩指正,身為父母的常會感覺不好意思,也因此在小孩面前就必須做好榜樣,所以常常小孩在父母是一個樣,小孩不在父母又是另一個樣,只是這雙面人做法,終究會有穿幫的時候。
有一次斜躺在椅子上看電視,因為天冷,就叫從房間出來的女兒去拿棉被過來,女兒幫我拿了過來,後來女兒又從房間出來,我又叫她再幫我拿枕頭,女兒又幫我把枕頭拿過來,她把枕頭遞給我,「媽!您也太懶了吧,不是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我說幫父母做事是天經地義的,她說是沒錯,孩子本來就應該幫父母做事,但不能因為自己懶,就假借「父母之名」,不是說做人要勤快?不能做懶人嗎?現在分明就是一個錯誤的示範。
又有一次自己寫稿寫累了,就玩起電玩上的「新接龍」,玩玩到忘我,剛好女兒半夜從房間出來,看到我沒有寫稿,「原來不睡覺就為這玩意,叫我們不要熬夜,自己偷偷熬起夜來玩電玩,這可不是好的教育哦。」
女兒說完竊竊在笑,之前我糾正她不可熬夜,說熬夜傷身,特別是正在發育的小孩,我趕緊把電玩關起來,跟她說「寫稿寫累了,想轉換心情。」
「這不是理由,那是藉口。」女兒說,我聽了差點沒笑出來,這句話是我常對她說的,我只好摸著鼻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女兒的糾察隊行為我無法去制止,因為她說的都是我對她說的,所以我只有照單全收,然後自己再小心點。
被女兒一路糾正,讓我發現大人的秘密,原來是大人自己設計一個「遊戲規則」,想讓小孩循規蹈矩,結果這個框框,框住了自己,後來大人為讓自己解脫,所以就動用「父母特別條款」,這條款就是父母不在規範之內,以這條款來維繫大人的自由度,讓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的「隨心所欲」讓我想到一則笑話,一位父親到學校跟老師說,「幹××!我那不受教的兒子,開口閉口就是三字經,老師拜託您,好好教育他,否則這孩子將來會沒出息,幹××!恁北都不曾教他說,他不知從哪裡學的。」
大人總以為自己是大人,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做事情,女兒有一次在糾正完事後說,「大人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小孩想隨心所欲做自己的事,卻要應付大人的『隨心所欲』後的脾氣,萬一大人那條筋不對,倒楣的是小孩,所以看大人的錯事,小孩會特別清楚,大人是不是應該要好好反省。」
父母親常會在不經意中釋放自己的習慣,然後又在一邊要求小孩要有規矩,所以小孩在「父母親的不經意中釋放的習慣」和「規矩」中學習,這兩者就像在拔河一樣,誰的影響力大,誰就贏了。
人是一個惰性的動物,所以犯錯就像吃飯一樣,而人的惰性又是隨著年紀成正比成長,因此,父母的犯錯機率是孩子的好幾倍。
大人為要隨心所欲做自己的事,所以訂製法條變成只有十二歲以下小孩適用,因為十二歲小孩屬於保護級,這受保護階段的孩子比較沒有主見,因此會乖乖的聽話,這段乖乖期,讓父母變的很有成就感,以為自己的孩子是聽話又有禮貌,但事實上孩子他們骨子裡早有盤算,這個盤算直到有一天,忽然自主起來,讓大人才恍然大悟到自己的「遊戲陰謀」已經被揭穿了。
當小孩有了自己的主見,「遊戲規則」就套不住他們了,反而是套住大人自己,而在這時候更會發現,我們為他們訂的「遊戲條款」,美其名是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但仔細看,這原則過於「要求」,所以單純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影響下他會遵守,一旦發現連父母親都難以遵守時,他們也開始動搖起來。